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160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历史阶段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近代列强侵华(1840~1949年)

(1)1840~1945年,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战争,从中国攫取大量权益

(2)1946年,美国与中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于美国以经济手段侵略中国

(1)由个别国家侵略到列强争相侵略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被迫走向近代化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840~1919年)

(1)伴随列强的侵华,先后出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争活动

(2)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首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3)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近代前期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1)为争取民族独立,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

(2)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成为近代前期抗争探索的两大主体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1919年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新觉醒,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1)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方向

(2)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成为近代后期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6课时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纲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②直接原因

(2)过程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1)判断:

《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

(√)

(2)选择:

(2012·北京文综,15,改编)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目的是(C)

A.开放通商口岸  B.赔款  

C.协定关税  D.鸦片贸易合法化

(3)选择:

(2012·北京文综,15,改编)下列不平等条约组合中,搭配有误的是(A)

A.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

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

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北京条约》

D.允许投资设厂——《马关条约》

(4)思考:

有人说:

“中英战争就像一剂鸦片,榨干中国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回生的希望”。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答案:

赞成。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深重;同时,也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思想,促使国人觉醒,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两次鸦片战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两次战争: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大条约: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四项侵权:

割地、赔款、开埠、特权。

1.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

(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

都是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性质:

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3)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备课札记

 

 

 

 

 

 

 

 

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①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

(2)过程

(3)结果:

签订

《辛丑条约》

(4)影响

(1)判断:

(2010·上海单科,37,改编)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

(2)选择:

(2009·广东文基,24,改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后?

(B)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选择: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此评价最适用于(A)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思考:

有的史学家把甲午中日战争看做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了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图示

2.《马关条约》的内容

3.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扶清与灭洋

(1)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

具有爱国性质,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备课札记

 

 

 

 

 

 

 

 

 

 

 

 

 

聚焦重点 史论突破

重点一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鸦片战争

[史论要点]

要点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开拓市场和掠夺原料,决定用武力(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

(2)主要原因:

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借口):

中国的禁烟运动。

要点2 简述鸦片战争的影响。

提示:

(1)政治: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史料印证]

1.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 打开中国市场。

2.史料三中“近代文明转型”指什么?

答案 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科学化等。

3.(2010·海南单科,14,改编)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法有利,而是对俄国更有利。

该场战争是什么?

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

瓜分中国的“群魔盛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史论要点]

要点1 《辛丑条约》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1)从内容上,没有割地、开埠等侵略要求,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2)从目的上,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要点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何影响?

提示: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史料印证]

1.史料一反映出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实质变化?

答案 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

2.举例说明“惊醒了……睡狮”?

答案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2012·重庆文综,16,改编)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可以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这是通过哪一次战争获取的特权?

答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近代中国的“耻辱柱”和“警示碑”——近代不平等条约

[史论要点]

要点1 归纳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提示:

割地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赔款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开埠通商类

《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马关条约》(深入内地最远)

攫取特权类

《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设厂的特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要点2 简述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危害。

提示:

(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使中国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赔款,掠夺了大量中国人民的财富,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

(3)开埠通商,导致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资本投资场所,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攫取中国的司法、关税等主权,导致中国人民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下降。

要点3 试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提示:

(1)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史料印证]

史料一

1.图示上的满身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人代表的是何时的中国?

答案 近代中国。

2.史料二“西方近代化事物”指什么?

答案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西式的生活方式等。

3.(2010·上海文综,10,改编)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

答案 《南京条约》。

识图读表 释史明义

一、读图释义

图1 虎门销烟

读图要领:

(1)图片背景:

19世纪初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不仅掠夺大量白银还严重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2)图示内容:

林则徐广东禁烟,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3)应用提示:

根据图片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等。

图2 圆明园遗址

读图要领:

(1)图片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集祖国众多景观和西洋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圆明园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洗劫火烧。

(2)图示内容:

圆明园残迹遗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可耻罪证,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明走向衰落的见证,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

(3)应用提示:

根据图片考查列强的侵略罪行、鸦片战争的影响与反思等。

二、读表释义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

时期

侵华特征

影 响

19世纪40~60年代

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英法为首,其次俄美;侵略势力局限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①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除英法美俄外,德、日等多国加入;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②经济上,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③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④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合作探究:

(2010·山东文综,10,改编)如何认识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结果及影响?

答案:

①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②一方面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知古通今 中外链接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与钓鱼岛问题

(1)中国:

《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等领土,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同时客观上也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

(2)远东战略格局:

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日趋激烈。

[应用体验]

热点材料:

新华社北京(2013年)8月27日电 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在回答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期间是否有中日领导人会晤相关安排的提问时表示说,日本无视历史和客观事实,不愿面对中日关系面临的问题,不愿就钓鱼岛问题进行实质性对话,还不断采取示强和挑衅行动。

不仅如此,日本国内一些政治势力在历史等问题上继续挑起事端,公然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人类的良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来安排日本想要的那种领导人会晤。

”表达了对钓鱼岛的严正立场。

思考:

造成钓鱼岛问题的最早历史根源是什么?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实质说明了什么?

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岛屿;实质表明日本对战争罪行的不反省及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的泛滥。

[解题答题示范]

【高考典例】(201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题思路示范】

【题型分析】

▲题型要素1 特征型选择题

特征型选择题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创造性地解决有关问题的新型选择题。

如本题就是考查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

▲题型要素2 探究型选择题

探究型选择题是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型题型。

该题型主要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确定出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

如本题以近代三个时间点创设情境,联系课本知识,可知其三者的变革的共性是D选项。

[高考题组训练]

1.(2013·课标全国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解答时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上的变化,故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正在列强的侵略下,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故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答案 C

2.(2013·上海单科,23)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③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④(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①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②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③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④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C。

答案 C

3.(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解析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采用排除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排除A项;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排除B项;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排除C项。

故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 D

4.(2012·重庆文综,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

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关键信息:

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

答案 D

5.(2011·课标全国,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

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并没有得到地方的有力贯彻,说明中央政权面临危机。

D项夸大了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6.(2011·北京文综,17)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

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解析 首先要明确这是一幅政治讽刺漫画,具有政治讽刺意味,故不能按照图画表面的意思理解。

既然讽刺打打杀杀,故A项排除。

C项没有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因为义团有盲目仇外的倾向,外国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文化,也可排除。

D项虽然正确,但与B项相比,B项更是作者的深刻用意所在。

义和团杀外国人、外国人杀义和团,同为杀人却分为“野蛮”与“文明”,实际上讽刺帝国主义在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作辩护。

符合此意的为B项。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