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128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docx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了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细胞的结构、成分与功能以及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

按生物的系统发育和16srRNA分析,细胞生物可分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同属于原核微生物。

细菌有基本形态和特殊形态,细菌细胞的大小以μm度量。

G-菌与G+菌的细胞壁在结构和成分上的差异决定了革兰氏染色的结果;细菌中还存在着缺壁菌。

细菌细胞膜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中心,此外有些细菌还存在着细胞内膜系统。

细胞质中核蛋白体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某些细菌细胞质内含有各具不同功能的内含物。

原核中的遗传物质为DNA,质粒也具有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一些细菌有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伴孢晶体、孢囊。

细菌以裂殖方式繁殖,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和液体培养特征。

放线菌是分枝丝状的G+原核微生物,根据菌丝形态与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与孢子丝,可形成分生孢子。

放线菌有其独特的菌落特征。

古菌的细胞壁、细胞膜、16SrRNA中核苷酸顺序等都与细菌中的不同,也与真核生物不同。

目前古菌分为4个类群,生长在独特的生态环境。

蓝细菌细胞内含有独特的内膜结构(内囊体)和特有的色素蛋白(藻胆蛋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枝原体为无细胞壁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都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但它们的形态、大小、寄主各不相同。

近代生物学把生物区分为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两大类。

细胞生物包括一切具有细胞形态的生物,按系统发育和16SrRNA分析它们分属于细菌(广义的,Bacteria,曾用Eubacteria)、古菌(Archaea,曾用Archae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a)(图1·1)。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和亚病毒。

图1·1细胞生物的系统发育树(Madiganetal.,2000)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原核生物包括古菌和细菌,与真核生物的区别综合列于表1-1。

主要差异有

(1)、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以双螺旋DNA构成的一条染色体(chromosome),仅形成一个核区,没有核膜包围,无核仁,称为原核(nucleoid)或拟核,无组蛋白与之相结合。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以双螺旋DNA构成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多条染色体群,形成一个真核(nucleolus),有一核膜包围,膜上有孔,有核仁,明显有别于周围的细胞质,并有组蛋白与之相结合。

而且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携带有自己的DNA,可自主复制。

(2)、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质由细胞膜(cellmembrane)包围,并有细胞膜大量褶皱内陷入细胞质中形成中间体或称为间体(mesosome)。

不含其他分化明显的细胞器(organelles)。

真核生物细胞同样由细胞膜包围,但不内陷,内含多种细胞器,如主要进行呼吸能量代谢的线粒体(mitochondria)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chloroplast)等。

各种细胞器有各自的膜包围,细胞器膜与细胞膜之间无直接关系。

(3)、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都是在核蛋白体上进行,但大小不同,原核生物的核蛋白体为70S,而真核生物的核蛋白体为80S,其细胞器的核蛋白体也为70S。

而且它们各自的亚单位构成也不一样,原核生物的核蛋白体是由50S和30S的两个亚单位构成,真核生物的核蛋白体是由60S和40S两个亚单位构成,各亚单位的构成上也有区别。

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三域

原核生物中,古菌和细菌在细胞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物质存在方式等方面相类似,因而同属原核生物。

但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古菌和细菌之间有明显差别,主要表现见表1-1。

从这些差异可见,古菌确是不仅在细胞化学组成上更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不同于同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和真核生物的另一类特殊生物类群。

古菌(archaea)、细菌(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caryoutes)三域(urkingdoms)的概念是沃斯(Woese)及其同事1977年根据对代表性细菌类群的16SrRNA碱基序列进行广泛比较后提出的,认为生物界的发育并不是一个由简单的原核生物发育到较完全、较复杂的真核生物的过程,而是明显存在着三个发育不同的基因系统,即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

并认为这三个基因系统几乎是同时从某一起点各自发育而来,这一起点即是至今仍不明确的一个原始祖先。

这一生物界三域观念已被广泛接受。

表1-1古细菌、细菌和真核生物三域特性差异

比较项目

古菌

细菌

真核生物

细胞大小

通常1μm

通常1μm

通常10μm

核膜

遗传物质染色体

1条,环行染色体+质粒

1条,环行染色体+质粒

通常1条以上线行染色体+细胞器DNA

有丝分裂

组蛋白

细胞壁

无或蛋白质亚单位,假胞壁质,无胞壁酸

G+或G-,总是含有胞壁酸,枝原体属中无细胞壁

动物无,或有纤维素,几丁质等,无胞壁酸

细胞膜

含异戊二烯醚,甾醇,有分支的直链

含脂肪酸脂,甾醇稀少,无分支直链

含脂肪酸脂,甾醇普遍,无分支直链

含D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胞饮和阿米巴运动

核糖体大小

70S

70S

80S(细胞器中70S)

核糖体亚基

30S,50S

30S,50S

40S,60S

RNA聚合酶亚基数

9~12

4

12~15

tRNA共同臂上的胸腺嘧啶

一般有

一般有

内含子

+仅发现于tRNA和rRNA基因

延长因子

能与白喉毒素反应

不能与白喉毒素反应

能与白喉毒素反应

蛋白质或启动氨基酸

甲硫氨酸

N-甲酰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

16(18)SrRNA的3位是否结合有AUCACCUCC片段

对氯霉素的敏感性

不敏感

敏感

敏感

对环己胺的敏感性

敏感

不敏感

敏感

对青霉素的敏感性

不敏感

除支原体外,敏感

不敏感

对茴香霉素的敏感性

敏感

不敏感

敏感

对diptheria毒素的敏感性

敏感

不敏感

敏感

对利福平霉素的敏感性

不敏感

敏感

不敏感

虽然从系统发育来看,细菌和古菌是二种不同的生物类群,但它们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却基本一致,同属原核生物(Procaryotes),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不具核膜,也无核仁,只有核区,称为原核的单细胞生物。

本章介绍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细菌的个体形态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图1.2)。

球菌呈球形和近球形。

球菌分裂后产生的新细胞常保持一定的排列方式,在分类鉴定上有重要意义。

根据球菌细胞分裂面和分裂后的排列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

杆菌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

各种杆菌的长宽比例上差异很大,有的粗短,有的细长。

短杆菌近似球状,长的杆菌近丝状。

有的菌体两端平齐,如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有的两端钝圆,如维氏固氮菌(Azotobactervinelandii),还有的两端削尖,如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杆菌细胞常沿一个平面分裂,大多数菌体分散存在,但有的杆菌呈长短不同的链状,有的则呈栅状或“八”字形排列。

细胞弯曲呈弧状或螺旋状。

弯曲不足一圈的称弧菌,如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

弯曲度大于一周的称为螺旋菌。

螺旋菌的旋转圈数和螺距大小因种而异。

有些螺旋状菌的菌体僵硬,借鞭毛运动,如迂回螺菌。

有些螺旋状菌的菌体柔软,借轴丝收缩运动并称为螺旋体,如梅毒密螺旋体(Treponemapallidium)。

细菌的形态除上述三种基本形态外,还有其他形态的细菌,如柄细菌属(Caulobacter),细胞呈弧状或肾状并具有一根特征性的细柄,可附着于基质上。

又如球衣菌属(Sphaerotilus),能形成衣鞘(sheath),杆状的细胞呈链状排列在衣鞘内而成为丝状体,此外还有呈星状的星状菌属(Stella)、正方形的细菌等(图1.3)。

图1.2细菌的基本形态(Madiganetal.,2000)   图1.3特殊形态的细菌

细菌的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也可通过投影法或照相制成图片,再按放大倍数测算。

表示细菌大小的常用单位是μm(微米)。

球菌大小以其直径表示,多为0.5~1μm。

杆菌和螺旋菌以其宽度与长度表示,杆菌的宽度一般为0.4~10μm,长度为宽度的一倍或几倍。

但螺旋菌的长度是菌体两端点间的距离,而不是真正的长度,它的真正长度应按其螺旋的直径和圈数来计算。

细菌的大小因菌种而异,见表1—2。

细菌的形态、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处于幼龄阶段和生长条件适宜时,细菌形态正常、整齐、表现出特定的形态大小。

在较老的培养物中,或不正常的条件下,细胞常出现异常形态大小。

表1-2细菌的大小

菌名

直径或宽×长度(μm)

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lactis)

0.5-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

0.8-1

最大八叠球菌(Sarcinamaxima)

4-4.5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0.5×1-3

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

0.6-0.7×2-3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0.8-1.2×1.2-3

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

1-1.5×4-8

德氏乳细菌(Lactobacteriumdelbruckii)

0.4-0.7×2.8-7

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

0.3-0.6×1-3

迂回螺菌(Spirillumvolutans)

1.5-2×10-20

二、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典型的细菌细胞构造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不变部分或称基本构造,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原核,为所有细菌细胞所共有;二是可变部分或称特殊构造,如荚膜、鞭毛、菌毛、芽孢和孢囊等,这些结构只在某些细菌种类中发现,具有某些特定功能。

(一)、细胞壁

细胞壁(Cellwall)是包围在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占细胞干重的10%—25%。

细胞壁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的功能。

失去细胞壁后,各种形态的细菌都变成球形。

细菌在一定范围的高渗溶液中,原生质收缩,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在低渗溶液中,细胞膨大,但不会改变形状或破裂,这些都与细胞壁具有一定坚韧性和弹性有关。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也使细菌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有鞭毛的细菌失去细胞壁后,仍可保持有鞭毛,但不能运动,可见细胞壁的存在为鞭毛运动提供的力学支点,为鞭毛运动所必需的。

细胞壁是多孔性的,可允许水及一些化学物质通过,但对大分子物质有阻拦作用。

1884年丹麦人革兰氏(ChristianGram)发明了一种染色法,这种染色方法的基本步骤为:

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染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

显微镜下菌体呈红色者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细菌(常以G-表示),呈深紫色者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细菌(常以G+表示)。

这一程序后称革兰氏染色法(Gramstaining)。

通过这一简单染色可将所有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差异,因此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通过电镜观察以及细胞壁化学结构的分析表明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在结构和化学组分上有显著的差异。

 

表1-3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G+细菌

G-细菌

内壁层外壁层

细胞壁厚度(nm)

肽聚糖结构

鞭毛结构

肽聚糖成分

磷壁酸

脂多糖

脂蛋白

对青霉素、溶菌酶

20~80

多层,75%亚单位交联,网格紧密坚固

基体上着生两个环

占细胞壁干重的40~90%

多数含有

敏感

2~38

单层,30%亚单位交联,网格较疏松

基体上着生四个环

5%~10%无

无11%~22%

有或无有

不够敏感

1、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细菌只有一层厚约20~80nm的细胞壁。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以肽聚糖(Peptidoglycan)为主,占细胞壁物质总量的40%~90%。

另外还结合有磷壁质酸(teichoicacid)又称垣酸,是G+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

肽聚糖是除古菌外,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胞壁中的共有组分。

肽聚糖是由若干肽聚糖单体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结构大分子化合物。

磷壁质酸是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组分,占细胞壁干重的50%左右,以磷酸二酯键同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相结合。

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表面抗原(C抗原)的主要成分,也是噬菌体吸附的受体位点。

2、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G-菌的细胞壁比G+菌的薄,可分为内壁层和外壁层。

内壁层紧贴细胞膜,厚约2~3nm,由肽聚糖组成,占细胞壁干重的5%~10%。

外壁层又称外膜(outermembrane)约8~10nm,主要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外膜蛋白(outmembraneproteins)组成。

G-菌与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短肽上的氨基酸以及两条短肽上氨基酸相联结的方式不同。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例)肽聚糖肽链中的四个氨基酸是L-丙氨酸、D-谷氨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及D-丙氨酸。

一股肽链第三位上的二氨基庚二酸的游离氨基与相邻的另一股肽链末端的D-丙氨酸的羧基形成肽键,将两条肽链联结起来。

脂多糖是G-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G+菌中不存在。

由于具有抗原性,故又称O-抗原或菌体抗原。

外膜蛋白指嵌合在脂多糖和磷脂层外膜上的20多种蛋白,多数功能还不清楚。

3、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

革兰氏染色的性质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分有关。

现在大多认为,在染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一种不溶性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可被乙醇(或丙酮)从G-细菌细胞内抽提出来,但不能从G+菌中抽提出来。

这是由于G+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脂质含量低甚或没有,经乙醇处理后引起脱水,结果肽聚糖孔径变小,渗透性降低,结晶紫-碘复合物不能外流,于是保留初染的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而且脂质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脂质被溶解,渗透性增高,结果结晶紫-碘复合物外渗,细胞被番红复染成红色。

4、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用溶菌酶处理细胞或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甘氨酸或丝裂霉素C等因子,便可破坏或抑制细胞壁的形成,成为细胞壁缺陷细菌,通常包括原生质体、原生质球和细菌L-型。

用溶菌酶除去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时,若先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处理外壁,则效果更好。

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培养物中加溶菌酶或通过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称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由于没有坚韧的细胞壁,故任何形态的菌体均呈球形。

原生质体对环境条件很敏感,而且特别脆弱,渗透压、振荡、离心以至通气等因素都易引起其破裂。

有的原生质体还保留着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能被相应的噬菌体感染。

原生质体在适宜条件下同样可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其他生物活性基本不变。

如用即将形成芽孢的营养体获得的原生质体仍可形成芽孢。

原生质体的获得,给微生物学工作者提供了另一种类型的生物学实体,用原生质体融合新技术,可培育新的优良菌种。

原生质球(Spheroplast)指细胞壁未被全部去掉的细菌细胞,它呈圆球状,可以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兰氏阴性细菌而获得。

该类菌细胞壁肽聚糖虽被除去,但外壁层中脂多糖、脂蛋白仍然保留,外壁的结构尚存。

所以,原生质球较之原生质体对外界环境具一定抗性,并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

细菌L-型(bacterialL-form)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

细胞呈多形态,有的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菌”。

L-型菌落生长缓慢,一般需经2-7天方见到针尖样小菌落,中心部分深埋于培养基内,呈典型的“油煎蛋”状。

这些变异型,有些是能回复至亲代的“不稳定”变异株,有些是不能回复的“稳定”变异株。

由于它最先被英国Lister医学研究院发现,故名细菌L-型。

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又称壁膜空间,指位于细胞壁与细胞质膜之间的狭小空间。

内含质外酶。

质外酶对细菌的营养吸收、核酸代谢、趋化性和抗药性等常有重要作用。

质外酶的种类和数量随菌种而异,目前已在细菌(尤其是G-细菌)中发现的质外酶主要有:

RNA酶I、DNA内切酶I、青霉素酶及许多磷酸化酶等。

(二)、细胞质膜

细胞质膜(cytoplasmicmembrane)又称细胞膜(cellmembrane),是围绕在细胞质外面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厚约8nm。

细菌细胞膜占细胞干重的10%左右,其化学成分主要为脂类(20%~30%)与蛋白质(60%~70%)。

原核生物中除支原体外,细胞膜上一般不含胆固醇,这与真核生物不同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为:

①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送、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③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LPS、肽聚糖、磷壁酸)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传递信息。

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质能接受光、电及化学物质等产生的刺激信号并发生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代谢变化和产生相应的反应。

除细胞质膜外,很多细菌还具有内膜系统。

①中间体(mesosome)是由细胞膜局部内陷折叠而成,它与细胞壁的合成、核质分裂、细胞呼吸以及芽孢形成有关。

由于中间体具有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的作用,又称拟线粒体。

②类囊体(thylakoid)是蓝细菌细胞中存在的囊状体,由单位膜组成,上面分布有叶绿素、藻胆色素等光合色素和有关酶类,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③载色体(chromatophore)是一些不放氧的光合细菌的细胞质膜多次凹陷折叠而形成的片层状、微管状或囊状结构。

载色体含有菌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及进行光合磷酸化所需要的酶类和电子传递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

④羧酶体(carboxysome)或称多角体(polyhedralbody)是自养细菌所特有的内膜结构。

羧酶体由以蛋白质为主的单层膜包围,厚约35nm,内含固定CO2所需的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和5-磷酸核酮糖激酶,是自养细菌固定CO2的场所。

(三)、细胞质

细胞质(cytoplasm)是细胞膜内的物质,除细胞核外皆为细胞质。

它无色透明,呈粘胶状,主要成分为水、蛋白质、核酸、脂类,也含有少量的糖和盐类。

由于富含核酸,因而嗜碱性强,幼令菌着色均匀。

此外,细胞质内还含有核糖体、颗粒状内含物和气泡等物质。

1、核糖体

核糖体(ribosome)亦称核蛋白体,为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细菌的核糖体游离于细胞质中,系70S的颗粒,由50S和30S两个亚单元组成,化学成分为蛋白质与核糖核酸(RNA)。

细菌细胞中绝大部分(约90%)的RNA存在于核糖体内。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常以游离状态或多聚核糖体状态分布于细胞质中。

而真核细胞的核糖体既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可结合于内质网上。

2、内含物

很多细菌在营养物质丰富的时候,其细胞内聚合各种不同的贮藏颗粒,当营养缺乏时,它们又能被分解利用。

这种贮藏颗粒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通称为内含物(cytoplasmicinclusions)。

贮藏颗粒的多少可随菌令及培养条件不同而改变。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granules)又称捩转菌素(volutin),最早发现于迂回螺(Spirillumvolutans)中。

异染粒是以无机偏磷酸盐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无机磷的贮备物。

异染颗粒嗜碱性或嗜中性较强,用蓝色染料(如甲苯胺蓝或甲烯蓝)染色后不呈蓝色而呈紫红色,故称异染颗粒。

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icacid,PHB)颗粒,是一种碳源和能源性贮藏物。

它是D-3-羟基丁酸的直链聚合物。

用革兰氏染色时,这类物质不着色,但易被脂溶性染料如苏丹黑着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图1.11)。

根瘤菌属(Rhizobium)、固氮菌属(Azo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细菌常积累PHB。

A

B

图1.11细胞内含物(Madiganetal.,2000)A.细胞中的硫滴B.聚β—羟基丁酸颗粒

肝糖粒(glycogen)和淀粉粒肝糖粒较小,只能在电镜下观察到,如用稀碘液染色成红褐色,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有的细菌积累淀粉粒,用碘液可染成深蓝色。

肝糖粒、淀粉粒都是碳源贮藏物。

硫滴(sulfurglobules)某些氧化硫的细菌细胞内可积累硫滴。

如贝氏硫菌属(Beggiatoa)、发硫菌属(Thiothrix)在细胞内常含有强折光性的硫滴,此为贮存的硫,系通过氧化硫化氢而形成,作为能量储备,需要时可被细菌再利用。

磁小体(megnetosome)存在于水生细菌和趋磁细菌中,是细胞内磁铁矿Fe3O4的晶体颗粒,数目不等。

不同种类的细菌磁小体形态不同,有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刺状之分。

含有磁小体的细菌表现出趋磁性、即沿着地磁场转向和迁移。

磁小体由一层含有磷脂、蛋白质和糖蛋白的膜包围。

3、气泡

某些水生细菌,如蓝细菌、不放氧的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