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013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x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考纲要求]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列宁

时代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列宁说: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失败”指的是哪一政策的失败?

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

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列宁的这一表述指的是什么?

答案 新经济政策中采用资本主义的某些做法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这种“独特实验”实际上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答案 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指的是谁?

答案 赫鲁晓夫

斯大林

时代

“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

(1)确立: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①积极:

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夫”

时代

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

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关系

斯大林恢复了被列宁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体制。

具体表现为:

第一,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第二,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第三,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3.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问题

诊断

解答本题只需要计算一个简单的加法:

1928+4=1932。

依据这个时间“1932年”,进行苏联和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就可以轻松获得答案。

苏联此时国内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正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工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方向

研判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这种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经常用到。

在这一点上经常考到的就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同时还有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 B

1.(立意:

从现代化的角度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认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

他强调,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这一论断(  )

A.重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要性

B.阐明了新经济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C.指出了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D.否定了西方的工业化成就及经验

答案 C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与材料“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特点就是在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错误;“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说明为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指明方向,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西方的工业化成就及经验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2.(立意:

从数据的角度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C.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危机,在这段时期内苏联对外贸易形势是很好的,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1930~1932年贸易额很大不符,而且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需要对外贸易,不可能采用经济封锁的,故B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纯计划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立意:

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这些做法(  )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

考点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20世纪

20年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②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

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

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①对国际局势——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对国内局势——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1.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后,苏联政府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从西方低价大量购买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并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

“这一有利时机”指的是什么?

答案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2.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

一种新的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新的浪潮”的核心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 减少行政干预经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20世纪

30年代

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

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

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归纳总结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1.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新认识、新启示

新的理论

放弃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美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金融稳定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就业保障

“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

实施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职能

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市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国际合作

积极谋求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2.资产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

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

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混合经济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问题

诊断

结合“福利国家”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

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

方向

研判

在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或材料题时要形成“比较习惯”,积累一些解答比较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本题介绍的这种技巧就非常实用,可以作为公式记忆并运用。

答案 发展: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1.(立意:

从权力结构的变化看罗斯福新政)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

1950年美国政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

“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

”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B.总统与国会利益一致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D.权力模式出现新格局

答案 D

解析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总统的行政权力,政党制度的建立也使的总统和国会可能会超越宪法分权造成的沟壑,宪法设立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依然在,故A项错误;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故B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新政对权力模式变化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2.(立意:

从财政的角度看罗斯福新政)1935年美国财务部授权华盛顿银行在全世界发行债券,全球发行总计225亿美元,永久有效。

该债券的发行反映出当时美国(  )

A.银行信用已经迅速恢复B.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

C.财政赤字正在继续扩大D.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答案 C

解析 1935年美国财务部授权华盛顿银行在全世界发行债券,说明这是政府行为,A项错误;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全球发行总计225亿美元债券说明美国财政赤字正在继续扩大,故C项正确;在全世界发行债券,是在挖掘国外市场潜力,故D项错误。

3.(立意: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表。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增长率

-0.3

1.9

-2.5

3.6

6.8

3.4

2.8

3.4

4.6

3.0

读表分析,下面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①总体呈增长趋势 ②经济处于“滞胀”阶段 ③增长得益于凯恩斯主义理论 ④增长是因为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依据图表数据可以看出从1980年至1989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故①正确;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滞胀,不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②错误;凯恩斯主义是在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后,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减少了干预,故③错误;针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所以80年代出现这种发展趋势整体上来说是因为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立意:

经济危机与自由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向外国出口机器的禁令;1842年废除了尚存的英国制成品出口关税,并且降低了海关清单中至少7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到1860年,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

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塞门斯法令”把钢铁、羊毛、食糖(1916年)和某些农产品列入免税之列,并且大大降低了棉毛织品的税率。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

——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

1930年5月

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

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9月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

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

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长期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

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

而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在“公平贸易”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下寻求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

……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从法国、德国、日本,到俄国、苏联、中国,历史真相无不如此。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

答案 

(1)条件:

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的支持。

目的:

推动经济发展;掌握世界霸权。

(2)措施:

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影响:

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世界局势日趋紧张;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3)认识:

自由贸易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国应当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

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列宁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节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指令性计划经济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列宁”“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可以直接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这一条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B,选A。

2.1921年列宁曾说: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列宁论述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

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D.新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运用商业手段加强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即采用商品市场的方式加强经济的交流,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故选D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取消自由贸易;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模式,只有一些修修补补,故排除A、B、C三项。

3.“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

”材料表明苏俄政府(  )

A.解除了对商品贸易的限制

B.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纳税后”“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等分析可知,D符合题目要求。

A本身说法错误,排除;B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