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952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9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docx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联系农业、工业、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结合大气保温效应原理,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全球气候变化

阅读教材P83~P84“全球气候变化”,填写下列知识。

1.地球上气候变化特点

地球上的气候一直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的。

2.阶段

教材梳理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阅读教材P84~P88“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

1.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直接影响着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

(2)引起动植物分布带的迁移。

【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4-2-3古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据图分析:

(1)图中两条曲线高低变化之间有何关系?

(2)你能推测公元前8000年左右我国气温的高低吗?

(3)按照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今后黄河流域还有可能普遍栽桑养蚕吗?

提示 

(1)虚线上升阶段,表示雪线升高,气候变暖,该时期实线往往也高;虚线下降阶段,表示雪线降低,气候变冷,该时期实线往往较低。

(2)公元前8000年左右,挪威的雪线高度低,说明气温低,我国的气温也应较低。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河流域气温升高,有可能普遍栽桑养蚕。

2.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近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2)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农业

北半球温度带北移,热量条件更有利于作物生长;高纬度地区变暖,降水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热带半干旱区作物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降低。

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

工业

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减少;使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等技术获得广阔的市场

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使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加重

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夏天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增加疾病的发病率,使疾病的传播范围增大。

③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4-2-6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据图分析:

(1)我国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如何应对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局面?

提示 

(1)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广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大增,土壤水分减少。

(2)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培育耐旱的作物品种,减少水分的消耗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预习效果自测]                   

读挪威雪线高度和中国温度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完成1~2题。

1.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

A.1470~1520年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D.1910~1950年

2.图示公元元年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移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解析 第1题,由中国温度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曲线可知,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1910~1950年气温在距平线以上,气候处于温暖期。

第2题,图示公元元年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处于相对寒冷时期,可能出现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的现象。

答案 1.D 2.D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图甲)。

南极一巨大冰川从冰架上断裂入海(图乙)。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臭氧层破坏B.酸雨

C.冰川运动D.全球变暖

4.针对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

解析 第3题,从材料描述和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两图所示现象均与全球变暖有关。

第4题,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 3.D 4.B

探究点 全球气候变暖

【案例探究】 

据在南极考察的科学家考证,阿德利亚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

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C,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企鹅数量剧减。

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了目前的9000对左右。

 

结合材料探究:

(1)上述材料反映了全球大气环境的什么问题?

(2)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上述问题得以缓解?

提示 

(1)全球变暖。

(2)一是自然原因,正处在间冰期,气温不断上升;二是人为原因,人为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毁林等。

(3)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减少排放,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快沿海地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还可以有计划地培育、改良农作物的品种,以适应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加强国际合作等。

【反思归纳】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变暖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②对水循环的影响

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最终后果如下所示:

②对工业的影响

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变暖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显著,如下所示: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即时巩固】 读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

(2)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3)简述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解析 第

(1)题,全球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

(2)题,从图中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岛和海拔较低的岛国将不复存在。

第(3)题,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高纬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低纬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

答案 

(1)自然原因:

太阳的异常活动等。

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2)大洋洲的珊瑚岛和海拔较低的岛国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有利影响:

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

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近现代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有哪些。

      

                   

对点练 全球气候变暖

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 读图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趋缓,陆地表面增温速度加快,但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因此,地球表面增温趋缓。

火山喷发频率增加,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

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

故本题选B。

答案 B

2.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

B.过去一万年的人类历史时期处在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

C.该图反映了小尺度气候变化

D.这一时期的气温变化对现代气温没有影响

解析 图中反映了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属于大尺度气候变化,该时期处于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这一时期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答案 B

图瓦卢是位于南太平洋,由9个珊瑚岛群组成的岛国,陆地面积26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4.5米,随着全球变暖,40年后图瓦卢就会被海水淹没,而马尔代夫、基里巴斯等国也将步其后尘。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所述的环境问题与下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

A.a、bB.a、cC.b、dD.b、c

4.该环境问题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可能是(  )

A.使甜菜种植区域南移B.使小麦种植海拔降低

C.使水稻种植北界北移D.使油菜开花期滞后

解析 第3题,材料中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其形成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加剧了大气逆辐射。

图中b、d表示二氧化碳和水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使大气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地面,c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a表示地面辐射。

第4题,气候变暖使我国作物的生长期相应延长,农作物的布局北界会北移;小麦种植海拔会升高;油菜开花期会提前。

答案 3.C 4.C

下图为我国1961~2011年高温天气日数变化图。

读图,回答5~6题。

5.1961~2011年我国高温天气日数变化状况是(  )

A.1981年后逐年上升

B.相对于平均值降幅小于升幅

C.1993年后波动上升

D.2001年以前均低于平均值

6.该变化对我国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极端天气事件减少

C.低温冻害损失减少

D.热带气旋出现的频率增加

解析 第5题,据图分析,1981年后高温天气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相对于平均值降幅大于升幅;2001年以前有些时段大于平均值;1993年后波动上升。

第6题,高温日数多与低温冻害没有必然联系;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更加强烈,热带气旋出现的频率增加。

答案 5.C 6.D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读图,回答1~2题。

a.全球大气中CO2体积变化曲线

b.全球气温变化曲线

c.我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1.20世纪60年代后(  )

①全球大气中的CO2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的CO2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③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④我国气温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③近5000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④近30年来,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1题,从a图中可以看出,1960年时CO2体积分数约为318×10-6,之后不断上升,到2005年时超过380×10-6。

结合b图可知,随着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全球的气温也在波动上升。

由c图可知,中国目前的气温并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第2题,读c图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温暖期,但我国气温波动范围为-2~2℃,波动值约4℃。

从a图和b图中可以看出,近30年来,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都呈上升趋势,大体相近。

答案 1.C 2.D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  )

A.高山雪线上升B.各地降水增多

C.酸雨危害加剧D.陆地面积增大

4.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5.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 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 节能减排和减少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 减缓工业化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 控制生物多样性

解析 第3题,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高山雪线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会缩小;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因气温变暖,蒸发量变多,降水量可能增多;全球气候变暖与酸雨没有直接关系。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

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森林大量被砍伐。

答案 3.A 4.C 5.B

下图为山西省太原市1954~2006年气候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6~7题。

6.太原市(  )

A.年均气温波动下降

B.年降水量波动上升

C.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

D.气温对降水有决定性的影响

7.太原气候的变化会使该地(  )

A.喜温作物生长界线南移

B.农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C.降水减少,水资源短缺

D.土壤肥力增加

解析 第6题,据图可知,太原市年均气温波动上升;年降水量波动变化;图中信息反映不出气温对降水有决定性影响。

第7题,气温上升会导致积温增加,喜温作物生长界线将北移;积温的升高会使农作物生长期变长;气温上升会加剧蒸发,太原地处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变强会加剧土地的干旱,降低土壤肥力。

答案 6.C 7.C

8.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

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二氧化碳主要排放国比例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

(2)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较大,但人均排放量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CO2含量逐年增加的人为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4)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灾难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5)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和析图能力,并由此考查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和采取的措施,内容较基础,综合性较强,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 

(1)美国

(2)小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人口众多

(3)乱砍滥伐导致森林减少 化石燃料(煤、石油)使用量激增

(4)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气温上升,蒸发旺盛,水旱灾害增加 导致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有所改变,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

(5)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新能源。

能力达标练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2.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第2题,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升温,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答案 1.D 2.B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3~5题。

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第3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故选C。

第4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

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

故选D。

第5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重。

故选C。

答案 3.C 4.D 5.C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小麦和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的变化。

读图回答6~7题。

6.冬小麦、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推移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气候变暖B.种植习惯变化

C.机械化程度提高D.化肥农药用量增加

7.据图推测该区域农业生产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棉花、玉米种植面积缩小

B.春小麦种植面积扩大

C.复种指数有所增加

D.作物适宜种植高度有所下降

解析 第6题,图中显示该区域冬小麦、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向偏北方向推移,说明该地区(尤其是冬季气温)有较为明显的升高,这应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第7题,随着气温的升高、热量的增加,喜温作物玉米、棉花、冬小麦和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喜凉作物春小麦会呈现出种植面积缩小的趋势;同时由于气候变暖,作物适宜种植的高度也会有所上升;作物的复种指数随着热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答案 6.A 7.C

8.读图,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2015年12月12日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

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当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

协议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气温及海平面变化图

(1)由图可以看出,1850~20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3)185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

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

(4)1880~2000年,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

为什么?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和海平面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

答案 

(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

(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波动上升。

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升温。

(4)波动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