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932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docx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

教师业务知识考试题

永年八中连立山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次课程改革的总纲是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规划了21世纪(  前  )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

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 规范)和(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把(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加以阐述。

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是(  全球化)(信息化)( 个性化)。

5、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甄别)为目的,以(外在的、预定的)目标作为唯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采取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发展)。

新课程力图构建具有(个人发展价值)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8、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目标。

9、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师 、课堂 、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10、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学课本位、科目过多 和 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综合课程  )。

1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开发者 )。

12、(  教材 )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  教师 )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三个基本原则(优先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

14、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六大步:

( 组织建立 )(现状分析)(目标拟定 )(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15、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包括课程选择、课程改编和课程新编等三种类型。

二、单选(  教材 )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

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5.在“对话?

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A.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7、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8、“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9.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0.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1.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2.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三、多选

1、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2.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5.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7.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8.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9.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0.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1.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12.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 判断

0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0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0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0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0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0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0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0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0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 )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11、教师即课程。

(×) 

12、教师在1~6年级年段都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 × ) 

1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 ) 

1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 ) 

1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 √ ) 

1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 

1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 ) 

18、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 ) 

1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 ) 

20、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 

21、4~6年级这一年段教学时,应避免复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 ) 

22、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 

23、新课标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12年级)( × ) 

24、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 

25、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 × ) 

26、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 √) 

27、“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 × ) 

28、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 ) 

29、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

30、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 ) 

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以合作者、引导者为主。

 

31、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义。

(×) 

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32、《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结构上看,它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 √) 

33、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 )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34、“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 

“情感与态度目标” 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3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6  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7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

正确

38 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

39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

40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

41  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4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43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

44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正确

45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46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

47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过程。

48档案袋评价法、小组评价法都是定性评价的方法。

49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

50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51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

52出现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马家爵因打牌而残杀四位学友等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马等人的个人品质、素质低下,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关系不大。

53  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

54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

55: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于教师。

绝对没错

56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的中心应该是自己的思想或教案。

57课本知识就是权威的、绝对正确的。

放屁

58“苹果广告”说明思维应突破常规,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能有所创新。

59进行学生评价时,评价内容应是全面的,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需求。

正确

60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61新评价观下的教师角色调适就是要教师转变观念,是教师角色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

 正确    

6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

正确

63一般认为,强调三维目标就意味着否定“双基”。

显然错误

五、选择

1、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 )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生变化中正确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2、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B)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C )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5、 (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C  )。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D )次。

A、7       B、4      

C、5         D、8

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

(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A)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  )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C )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1、 (  )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B )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

( D )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3、 (  )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4、 “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5、(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7、 “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

”体现出评价体系( B )的特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20.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21、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2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CDB)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2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24、(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

(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3)多元智能理论;

26、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27、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28、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9、(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0、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

(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31、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A\B\C)

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32、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33、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 C变革

34、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35、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36、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3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39、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40、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4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42、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43、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4、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45、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46、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47、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48、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D、1/4

4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5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51、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  )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52、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5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54、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5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 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6、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57.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