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793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种体例。

国别体:

通过将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

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

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如《史记》。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掌握重要文言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国家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演读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么一场战役,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那就是战国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强大的齐国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

请大家翻开课文《曹刿论战》。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背景链接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2.生难字词

(1)字音

刿(guì) 间(j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词义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克,战胜。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在那里”。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应读出反问的语气。

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1段:

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2段:

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3段:

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国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

请找出课文原句。

【交流点拨】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以上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交流点拨】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交流点拨】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从第1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热爱自己的国家,深谋远虑。

5.在战斗中,鲁军进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为什么?

【交流点拨】选在“彼竭我盈”之时。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拓展延伸

学生演课本剧,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

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场景   人物    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3.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曹刿论战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过程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质疑法、点拨法、讨论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是国家能够昌盛的重要因素,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生难字词

(1)字音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窥镜(kuī)

期年(jī)朝于齐(cháo)间进(jiàn)

(2)词义

【窥镜】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看,又引申为观察。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孰与,与……比,谁……

【旦日】第二天。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第1段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2段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3段要读得层次分明。

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皆朝于齐”等词语。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1段:

进谏的依据。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2段:

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威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3段:

纳谏的举措及结果。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

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邹忌是如何“讽”齐威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交流点拨】“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

嘉奖进谏者意味着什么?

【交流点拨】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意味着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

【交流点拨】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体现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说明纳谏效果显著。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

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

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

邹忌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开言路 各国“皆朝于齐”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的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2.拓展延伸

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

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交流点拨】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3.布置作业

(1)背译全文。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邹忌讽谏

(二)齐王纳谏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还是学生在最后的课外延伸当中的表现,当我让学生说说自己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在重大活动当中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时,我先让班长回答,班长举了自己在运动会上没能积极参与比赛,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因没能很好地关心比赛的同学而自责的事情。

接下来就有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曾经不关心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积极改正。

22 出师表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本文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布满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

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

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

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指导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朗读录音,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

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学生答:

《蜀相》,诸葛亮)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背景链接

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殂(cú) 弘(hóng) 陟(zhì) 妄自菲薄(fěibó)

裨(bì)阙(quē)苟(gǒu)臧否(zānɡpǐ)

猥(wěi)夙(sù)驽(nú)攘(rǎng)

咎(jiù)诹(zōu)祎(yī)咨(zī)

颓(tuí)以遗陛下(wèi)长史(zhǎnɡ)行阵和睦(hánɡ)

性行淑均(xíng) 以塞忠谏之路(sè)

(2)词义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盖】句首语气词。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

谏,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

【昭】昭示,显示。

【刑】罚。

【臧否】赞扬和批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成诵。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

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

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

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第1段提出什么建议?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2.作者在第2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交流点拨】严明赏罚。

3.第3段提出对后主亲贤的建议是什么?

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亲贤臣,远小人”。

5.文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交流点拨】写此文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作者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在勉励后主。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刘备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刘禅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2.拓展延伸

请说出与诸葛亮有关的诗词名句。

【交流点拨】挥扇曾驱十万师,当年客至醒来迟。

小乔弦断夫相妒,陆逊石迷马不驰。

只为成名天下颂,空筹先主霸一时。

传说蜀中不闭户,何不息兵乐耕织。

3.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全文。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出师表

晓之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

“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处。

23 诗词曲五首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亭”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

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瞰只写滚滚江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能在一首词中包含如此众多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

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已经很熟悉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面,我们将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文学家。

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背景链接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作此诗以明志节。

2.生难字词

(1)字音

寥落(liáo)  惶恐(huáng)  兜鍪(dōumóu) 冢(zhǒng)

雉(zhì)舂(chōng)瀚海(hàn)踌躇(chóuchú)

(2)词义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冷清。

诗中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

词中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词中指代士兵。

【坐断】占据,占领。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什么主旨?

【交流点拨】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分为几部分?

起过渡作用的是哪句诗?

【交流点拨】两部分:

咏雪→送别。

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什么主旨?

【交流点拨】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的首句“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神州指什么?

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中原;神州已非我所有;引出下文。

5.《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6.《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最精彩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交流点拨】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7.《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五首诗词曲的主旨并理解赏析了名句,提高了我们的鉴赏能力,也激发了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2.拓展延伸

请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并概述其事迹。

【交流点拨】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五首诗词曲。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本课几首诗词曲的教学中,我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例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一首边塞诗,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此,我将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作为落脚点,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

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

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

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另外我还组织了小组竞赛朗读,对不同组进行恰当点评,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