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749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1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

《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x

大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第一章大庆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松辽盆地中央拗陷区北部,黑龙江省西部。

东与安达市、肇东市、哈尔滨市相邻,南与吉林省大安市、白城市、松原市相毗邻,西部与齐齐哈尔市接壤,北与富裕县、依安县接壤。

在城市群体结构中,大庆市位居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轴线的中心。

大庆市辖5个区,4个县,70个乡镇,31个街道。

五区为:

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

四县为:

肇源县,肇州县,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二、人口与面积

大庆市域总面积2121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5107平方公里。

2001年大庆市域总人口252.09万人,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总人口的51.05%和48.95%,性别比为104.31。

其城市化水平为48.76%。

15-5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5.74%。

人口密度为122.74人/平方公里。

三、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貌

大庆市域地貌主体为松花江、嫩江一级阶地,地势开阔,略有起伏。

海拔高度在126-165米之间。

总体地势东北偏高,西南偏低。

中小地形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岗地、平地、低洼地三种类型。

岗地多为平缓漫岗,相对高度多为5-30米,其中沙岗主要分布于西部。

平地中往往分布有许多面积为2-20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碟形洼地。

(二)气候

大庆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总的特点是:

春季少雨干旱,大风频繁;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日照较长,多风,常有早霜;冬季寒冷有雪。

全年无霜期较短。

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3.8°C,最冷月平均气温-19.6°C,极端最低气温-37.3°C;最热月平均气温22.8°C,极端最高气温36.5°C。

全年大于等于10°C活动积温2700°C,无霜期120-150天。

年日照时数2847小时,年太阳总辐射112千卡/平方米。

年降水量430毫米,水面蒸发量1620毫米,远高于降水量。

降水量的70%集中在夏季,春季降水不到全年的15%。

年平均风速4.0-5.2米/秒,每年六级以上大风平均在28天以上,以西部地区最为频繁。

(三)水文

大庆市江、河、湖、泊星罗棋布,自然淡水水面总面积达32万公顷。

地面水源主要为嫩江水和松花江水。

其中嫩江水在境内流经长度260.96公里,年径流量300多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4.98万公顷。

松花江在境内流经长度128.6公里,年径流量272.8亿立方米。

但地表水资源表现出明显的闭流区特征。

由于缺乏外流河,水分在低地汇集,境内湖泊、泡沼星罗棋布,且很多泡沼为碱泡子,碱性强,盐分含量高,未经处理不能做灌溉用水。

本区北部的无尾河、乌裕尔河、双阳河水系的河水在境内散流形成了大面积沼泽湿地和湖泊。

(四)土壤与植被

大庆地区西部是嫩江冲积沙地,形成西部以风沙土为主,东部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的两条土壤带,盐碱土镶嵌于两条土壤带中,组成复杂的土壤复区。

大庆市天然植被主要由草甸草原、低地盐化草甸和沼泽构成。

草甸草原分布在漫岗地、缓坡地和平地上,植物中以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低地盐化草甸多处在地势低洼地带,与草甸草原植被呈镶嵌分布。

植被由盐中生和旱中生禾草、杂草类组成。

沼泽分布在长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内地闭和洼地、无尾河散流低地和江滩洼地。

除了占优势的草本植物外,在西部风沙土区还有野生的蒙古杏、榆树等树种分布,沿江地区也有天然的山杏、榆树、灌木柳等。

四、社会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3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

2001年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2.1:

88.7:

9.2,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280万美元。

大庆市第一产业中大农业初具规模,畜牧业发达,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452150万元,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比例为53.4:

1.9:

35.9:

8.8。

大庆油田是我国第一大油田。

石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近一半,原油出口量约占全国原油出口量的2/3。

原油出口创汇占全国出口创汇的10%以上,对我国原油产量、创汇和财政收入影响巨大。

石化工业是随大庆油田开发成长起来的,已发展成为以生产大宗石油制品和基本化工原料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石油化工基地,是我国五大化工基地之一,是东北地区石油化工的主力。

第三产业中传统型(商贸、交通)占优势,旅游业已有所发展,现代服务业仍不强。

2001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为33%。

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比重最大的为批发零售贸易业及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4.0%,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20.9%。

大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石油资源开发。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以石油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2001年大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5.72%,市区达76.83%。

若将石油加工,化工,橡胶,塑料等相关产业也计入,全市比重则达到89.12%,市区达92.46%。

所以大庆市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单一资源结构基础上的单一经济结构。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和替代产业有较大增长,但比重较低。

(二)社会发展

近年来大庆市域人口稳步增长,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机械增长率为3.71‰。

与人口增长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也不断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网点等社会事业得到极大发展。

大庆市是全国首批小康城市,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1.2元,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29.7%。

五、基础设施建设

大庆市拥有以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构成的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

滨州铁路从市中心穿过,滨州线、让通线在市内交会,形成铁路枢纽。

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从市域穿过。

公路总里程达8200公里,县级以上公路12条,国家级公路3条,即301国道、203国道和哈大高速公路。

省道有绥肇路、让林路等共同构成市域公路交通骨架。

乡镇通车率100%。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25标台,人均道路面积17.75平方米,路网密度为0.43km/km2。

境内还有内河码头,可沿松花江直航中俄边境口岸。

嫩江水已引入油田。

现有输油管线1万多公里。

水资源利用工程以引嫩工程和排涝工程为主。

2002年综合供水能力202.56万立方米/日。

城市供水普及率69.14%,供水管道长度为1188公里。

防洪工程方面,嫩江、松花江分别有嫩江防洪堤、松花江防洪堤。

人工河道安肇新河是防洪排水骨干工程。

大庆电网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电网东侧,其西侧是齐富电网,东侧通过哈尔滨电网与东北电网相连。

市域供电以国网为主,自备电站补充为辅,电力供应较为充足。

大庆通信网络以市电信局和油田通信网为主。

国内、国际直播电话早已开通。

六、中心城市发展

大庆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伴随着石油化工生产力布局而形成壮大起来的。

大致沿着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崛起的。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市中心城市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历史短、发展迅速

它在短短的三十年由一个不到2万人的牧场,崛起为拥有百万人口的中国最大的石油开采和化工城市。

2、城镇的发展与石油资源的开发密切相关

大庆市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随大庆油田的开发而形成的工矿城市。

3、城镇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大庆市城镇发展可分五个阶段:

油田开发初期(1959-1964)。

五十年代末探明本地区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

油田发展时期(1965-1977)。

七十年代始,除石油开采增加外,石油化工工业亦开始兴建。

矿区建设时期(1978-1984)。

这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强调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镇建设阶段(1985-1995)。

形成以东风,让胡路为核心,以让—乘串珠式城市群、城市东部城市群分片组合为重点,众多卫星城式工矿区相协调的总体格局。

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时期(1996-)。

大庆市城市建设进入战略转移时期,为大庆“二次创业”提供系列服务,为大庆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城市空间。

总之,现在的大庆中心城市发展势头仍然不减,城市化水平逐年升高,城市景观扩散加剧,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善。

无论从GDP还是从三次产业发展看都呈现出一个较发达、成熟的资源型工矿城市面貌。

第二章大庆市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宏观背景条件分析

(一)国际环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区域的城镇体系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连带影响。

只有用开放的眼光全面、客观地分析宏观区域背景,才能更准确、科学地给市域社会经济发展定位,预测其发展,进而制定规划以指导实践。

1、全球化与大庆市的发展

“全球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形成,推动着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地方城市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社会经济逐渐打破了传统封闭单一的发展模式,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

(1)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家都市区的出现

经济全球化既是资本全球扩张的结果,也是国际分工深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使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通过全球经济的等级扩散过程,形成全球产业的分工体系。

在区域与城市的强烈聚集与扩散作用下,地方城市与全球城市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导致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在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作用下,区域与城市集聚与扩散作用十分强烈,也形成了一批以大都市为中心,由若干不同等级、职能的城镇组成的联系密切、职能突出、功能互补、结构紧凑的大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并作为基本地域单元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

(2)全球化对大庆市发展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到来,引发了全球产业的重组浪潮。

对于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完善和优化城镇体系,大庆市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大庆市带来的机遇主要有:

第一,为大庆吸引更多的外资提供了可能;第二,全球领域的资源配置和分工为大庆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有利于大庆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第三,为大庆市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条件,有望促进大庆市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四,有利于大庆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并尽快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庆市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无序,很容易造成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导致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加;第二,增加了大庆市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附性,经济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增大了风险;第三,大庆市还将面临着人才进一步流失的风险。

2、东北亚区域开发与大庆市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区域内分工模式与竞争格局迅速变化。

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东北亚地区未来发展的趋势。

“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受到东北亚六国政府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重视,域内的投资合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世纪最有可能成为东北亚地区次区域合作成功的范例,进而决定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走向。

2003年,中俄两国签署了共同铺设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通往大庆的输油管道的协议,该协议的签定,关系到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因而,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将是大庆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国内环境

1、国家政策走向及其对大庆市发展的影响

《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

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及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聚集的巨大瓶颈。

中国未来的城镇体系要建设以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为核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城镇体系。

另外,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替代产业的建议。

国家政策的宏观走向为大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也规定了基本走向。

考虑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大庆市宜于进行适度集中的城镇体系建设,力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最优组合。

2、国内经济环境及其对大庆市发展的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持续稳定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中内需的贡献逐步上升,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居民消费由物质需求向服务需求和精神需求升级。

当前,南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已经开始升级换代,企业正在“腾笼换鸟”,积极寻求向外投资扩张、转移产业。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

(1)大庆市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作保证;

(2)大庆市的发展正处在全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转型时期;(3)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还可以通过城镇消费结构的升级来拉动。

因而,大庆市一方面应抓住适应消费需求的重大产业或行业,通过市场机制加速其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城镇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借南部沿海地区向外投资扩张、转移产业之机积极招商引资。

3、黑龙江整体环境及其对大庆市发展的影响

根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黑龙江省发展目标总体要求是:

继续贯彻实施“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素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大庆市在黑龙江省的地位仅次于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计划中,政府必将给予更多的重视和重点投资。

大庆市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这一条件,以减少阻力,增加区域的协调性。

二、社会经济发展可资利用的优势分析

(一)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

1、“哈—大—齐”经济轴带的枢纽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处于“哈—大—齐”重化工业带轴线的枢纽位置,是黑龙江省正在崛起的区域中心,黑龙江省西部中心城市之一。

2、欧亚大陆桥建设为其发展提供契机

横贯东北亚各国的欧亚大陆桥——东北亚运输主干线一旦建成,必将吸引大批国际国内客流、货流,沿线地区的开发建设将受到深远影响。

大庆市为通让铁路所贯穿,其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必将受到极大促进。

3、处于黑龙江省南部城市带的核心位置

大庆位于黑龙江省经济区南部经济带上,目前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辐射范围,成为该经济带主轴线上的重要城市。

随着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等高级核心的形成,黑龙江省南部带将成为全省经济的龙头,带动整个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

大庆市这种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刺激了大庆市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城镇网络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城市间技术、人才的交流。

未来大庆至北安、黑河铁路这一交通动脉的贯通,将使大庆市成为我国对俄贸易,特别是开发俄国远东丰富自然资源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优势

1、湿地资源

大庆市现有湿地面积120万公顷,占全国已知湿地面积的4.95%。

2、矿产资源

大庆市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石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近一半,素有“油都”之称。

科学预测,大庆油田至少拥有100~150亿吨石油储量,可采储量为80~100亿吨;天然气总储量为8580~42900亿立方米。

3、水资源

大庆市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总量为56.4亿立方米,其中可采储量为31.5亿立方米。

自然淡水水面总面积达32万公顷,大部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大庆市主要河流包括嫩江和松花江。

嫩江在境内长260.96公里,年径流量300多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4.98万公顷。

松花江在境内长128.6公里,年径流量272.8亿立方米。

大庆丰富的水面资源,使上百种鱼类得以繁衍生息,迁徙鸟类达到240多种。

4、草场资源

据最新统计,2001年大庆市草原总面积达6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2.8%,居黑龙江省第一位。

草原上天然牧草有野古草、水稗、星星草等12种,以羊草为主。

大庆市草场中严重碱化草场6.7万多公顷,沙化草场2万多公顷,退化草场23.3万多公顷,“三化”现象严重。

5、旅游资源

扎龙自然保护区80%在大庆境内,是我国现存极为罕见的原始湿地景观资源;林甸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其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带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

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为未来大庆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的来说,大庆市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可开发量却逐年递减,更有水面有机污染,土壤盐碱化、沙化,草原沙化和退化等问题,将制约大庆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大庆市今后的应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替代产业,注重社会经济优势的发挥。

(三)社会经济优势

1、我国最大的石油产区

大庆油田是全国最大的油区,总含油面积2994.5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52亿吨,可采储量17.4702亿吨,居世界第十三位。

依靠石油开采,大庆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城市。

丰富的油气资源,不仅对国家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促进了大庆地区的经济振兴和黑龙江省中部经济区的崛起。

但随着石油可采储量的逐年递减,其对大庆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逐步减弱。

2、我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大庆已成为我国五大石化基地之一。

石化工业在大庆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大庆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目前乃至将来的发展中,石化工业在整个大庆市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还将逐步上升。

大庆石化工业前景优越,不仅以它丰富的原料型产品,为大庆地方工业的腾飞创造有利条件,甚至左右着东北乃至全国的石化工业发展。

3、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黑龙江省发展最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将对大庆市科技现代化产生巨大作用,对大庆市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提供重要的产业基础,对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4、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图2-1大庆市人均收入支出统计(元/年)

大庆市是全国首批小康城市,恩格尔系数、人均住宅居住面积、人口预期寿命等均超过国家小康指标。

其中,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950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9.1元;城市平均每人住房14.2㎡,农村平均每人住房19.5㎡。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稳步趋升(见图2-1):

5、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区际差异明显

大庆市城市化率2001年达48.59%,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相当,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市区城市化水平高达87.86%,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

但由于大庆市与外围各县在城镇化发展历史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因素影响的不同,二者之间的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去甚远。

大庆市区由于石油资源的开发而迅速进入工业化时期,城市化水平偏高。

外围四县以农牧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城镇化水平不高和城镇密度较低的城市化特点,四县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为16.26%、13.33%、20.00%和21.54%。

6、城市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

大庆市经济总量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高达94.43%,市区的GDP占全市92.56%,城市经济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

但大庆市经济结构过重,仅采掘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即达64.98%,经济结构整体效果差,因而其城镇化质量一般,也导致了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可见,低水平的经济结构是影响大庆市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7、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较高:

大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黑龙江省处于较高的水平,很多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见图2-2),但其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低。

良好的硬件水平为大庆市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2-2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比较

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石油开采将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石化生产在达到顶点之后也将步入相对稳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大庆市产业结构将逐步实现多元化、高级化。

总体来看,大庆市的社会经济资源呈现丰富和相对集中的态势。

石油的开采与石油化工作为大庆市的主导产业,促进了大庆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增强了城市竞争力,提高了大庆城镇规划与建设的能力。

市区资源丰富,经济水平高,产业条件好,石油、石化产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比较成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

但由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也造成了其经济的区间差距。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行动要点

(一)战略指导思想

区域社会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体系的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体现,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城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依据,城镇体系的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区域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指导思想基础上的。

依据大庆市城镇发展现状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大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指导思想如下:

1、建立经营性城市

以经营城市为中心,搞好建设和管理,加快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步伐。

2、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是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重要条件。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大庆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确定大庆市城市发展方向和城镇体系调整的重要依据。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

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新世纪发展的重大国策和战略选择,也是衡量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作为资源性城市,大庆市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实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坚持“油化立市、工业富市”战略

紧紧围绕项目开发建设这个中心,狠抓增量提质,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进一步抓好大项目开发建设。

  

5、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

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制约性矛盾。

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步伐。

6、推进农业产业化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以畜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经济向“牧”经济的战略转变。

7、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新型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增强服务功能,引导第三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尤其要加快信息产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8、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科教兴市作为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战略性、全局性举措,摆上重要位置。

(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

根据大庆市城镇体系布局现状和大庆市的产业以及功能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应在大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建设“一市多镇、一极突出,多极辅助”的网络组群式城镇体系是大庆市空间结构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1、建设发达的城镇网络体系

城镇网络体系由城镇、交通、联系流等要素组成。

建设网络体系主要是指城镇、交通和联系流这三方面的建设。

在现有的网络体系基础上,加快发展交通、通讯和区域性的物流网络。

2、建立协调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建立一个具有强大聚集和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突出一极带动全局。

由“一极突出”的中心城和“多极辅助”的外围城镇以及众多的居民点组群构成。

3、优化职能结构

建设多元产业并重的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成黑龙江省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加强中心市区功能,发展各县中心城镇。

完善小城镇功能,增强小城镇发展后劲。

4、建设文化名城

要建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北方文化名城。

5、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建成宜居的中国北方生态园林城市。

6、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是解决大庆市城乡分割、工农分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