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666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马克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马克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马克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马克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docx

《马克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docx

马克思

试卷A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6分)

(一)“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那个时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结果。

如今时代变化,科学在经历了革命之后也大大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其生命力何在?

(14分)

(二)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

(14分)

(三)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的?

(18分)

(四)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4分)

(五)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你如何看?

(16分)

二、论述题(24分)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分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反常现象”。

试卷B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75分)

(一)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基本原理,分析“特点”与“特色”的联系与区别。

(三)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谈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

(五)试以辩证的观点,谈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二、论述(25分)

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

试卷C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举例说明马克思是如何具体分析这一基本矛盾的。

(40分)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基本变化,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基本趋势变化了吗,为什么?

(20分)

三、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差距?

如何看待这些差距?

(25分)

四、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有何本质区别?

(15分)

试卷D

一、“在和平、发展与协作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其生命力何在?

(10分)

二、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分)

三、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基本原理,分析“特点”与“特色”的联系与区别。

(15分)

四、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

请举例说明。

(12分)

五、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10分)

六、马克思是怎样运用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的?

(18分)

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

它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有哪些启示。

(12分)

八、如何辩证地看待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与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的差距?

(13分)

习题绪论部分

一、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反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

B.英国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的启蒙思想

7.法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第 

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10.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11.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诊疗室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马克思主义的根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

C.科学性D.人民性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及其规律

一、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哲学都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C.具有历史性的意识形态

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会导致()

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

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B.它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C.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准

D.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幸而你上学的标准

4.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5.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主要包括()

A.自然事物

B.人的实践活动

C.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

D.思维的活动

6.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8.“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

C.意识的能动性突破了物质存在的局限性

D.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

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

D.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于()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1.联系的条件性是指()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B.一切随实践、地点和条件二转移

C.只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D.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

12.下列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3.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包含着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5.割裂质变与量变辨证关系,会导致()

A.突变论B.庸俗进化论

C.循环论D.直线论

16.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1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表现在()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认识规律B.尊重规律

C.利用规律D.改变规律

19.实事求是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20.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揭示了()

A.事物内在的联系

B.事物本质的联系

C.事物稳定的联系

D.事物发展的主动性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5.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为什么说实践的人的存在方式?

4.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5.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

6.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7.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8.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9.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哪些问题?

10.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题选择的关系?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2.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3.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

五、分析题

1.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故事,说宋国有个养猴的人,他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喂猴子,不久家里粮食所剩无几,他试图减少给猴子的粮食供应,便于猴子商量道:

“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好不好?

”猴子们听了都站了起来,十分生气。

过了一会他改口说:

“给你们的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行吗?

”猴子们听了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原理分析这个故事。

2.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

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因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耕耘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摘自《公子·公孙丑上》

问题:

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

3.白马非马:

马固有色,故有白马是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

故白马非马也。

白马者,马与白也。

黑与白,马也?

故曰:

白马非马。

——摘自《公孙龙子》

问题:

白马非马说,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三、问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8.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11.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是什么?

四、分析题

材料1: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所描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刚来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而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请回答:

(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二章部分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民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民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收取出来的逻辑方法和操作系统

4.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6.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地理环境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科学论断色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观点是()

A.相对主义真理观

B.绝对主义真理观

C.唯心主义真理观

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11.真理的根本特征在于()

A.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B.思想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C.能满足的需要因而对人有用

D.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

1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和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13.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

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D.不可知论

14.“实事求是”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5.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和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

C.真理和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16.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

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

17.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

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

18.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20.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A.必然B.必然王国

C.自由D.自由王国.

二、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3.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5.“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6.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的主体与主观意识、认识的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区别

2.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3.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4.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6.为什么说真理的多元论是错误的?

7.如何理解价值范畴?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9.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0.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

四、分析题

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制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三章部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多项选择题

1.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8.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

A.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B.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D.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5.生产关系客观性的表现()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B.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C.生产关系的诸方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意志()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9.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它决定生产了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0.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1.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