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65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docx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

第一部分:

设计任务

第二部分:

路基设计

第三部分:

路面结构设计计算

柔性路面设计

第四部分:

方案比选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设计论文

第七部分:

设计图纸

1:

路面结构方案图

2:

典型路基断面图

3:

路基路面排水图

 

第一部分

一.设计题目

某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机构计算与路基设计

二.设计资料:

1.设计任务书

河南某公路设计等级为高速公路,设计基准年为2007年,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拟比选采用沥青路面结构或水泥混泥土路面,需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2.气象资料

该公路处于II5区,属于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气温在14度到14.5度,一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0.2度到0.4度,七月份气温27度左右,历史最高气温为40.5度,历史最低气温为-17度,年平均降雨量为525.4毫米~658.4毫米,雨水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50%以上。

平均初霜日在11月上旬,终霜日在次年3月中下旬,年均无霜日为220天~266天。

地面最大冻土深度为20厘米,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在3.0米/秒左右。

3.地质资料与筑路材料

路线位于平原微丘区,调查及勘察中发现,该地区属第四系上更新统,岩性为黄土状粘土,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坡地前和山前冲积,倾斜平原表层,具有大空隙,垂直裂隙发育,厚度变化大,承载能力低,该层具轻微湿陷性。

应注意发生不均匀沉陷的可能。

其他未发现有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

当地沿线碎石产量丰富,石料质量良好,可考虑用水泥稳定石屑作基层,路段所处的土基强弱悬殊,其计算回弹模量有两个代表值分别为30和60Mpa。

沿线有多个石灰厂,产量大质量好。

另外,附近发电厂粉煤灰储量极为丰富,可用于本项目建设,本项目所在地域较缺乏沙砾。

4.交通资料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得知近期交通组成与交通量如表一所示,交通量年增长率如表二所示,不同车型的交通量参数见课本。

近期交通组成与交通量表一

车型

交通量(辆/日)

车型

交通量(辆/日)

三菱FR415

500

江淮HF150

600

五十铃NPR595G

500

东风SP9135B

450

江淮HF140A

600

五十铃EXR181L

600

东风KM340

500

交通量年增长率

期限

增长率r(%)

期限

增长率r(%)

2008~2012

9.0

2018~2022

5.5

2013~2017

7.5

5.设计标准

高速公路全线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道,路缘带,中间带,硬路肩和土路肩。

路基宽度35.0米,双向三行车道2*3*3.75米,中间分隔带宽3.0米,左侧路缘带0.75米,右侧硬路肩总宽3.25米,土路肩宽0.75米。

计算行车速度100Km/h,全线封闭全立交。

要求根据以上设计资料,首先确定路面的类型,然后至少两个方案进行比选,沥青路面计算确定路面各层的厚度,并验算层底弯拉应力指标,路面材料的设计参数详见教材和相关规范及设计手册。

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路面横断面和边坡坡度,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本次设计最小填土高度为1.5米,填土高度平均为2.50。

路基横断面布置,包括一般填方,半填半挖,全挖和陡坡路堤端面,路基的设计参数详见教材和相关规范及设计手册。

考虑路基和路面排水问题,因未提供地形图,所以不进行排水的系统设计,但要设计路基边沟,派水沟和截水沟;路面采用中央分隔带排水和拦水带。

第二部分:

路基设计

一.路基设计

1.路基横断面布置

该高速公路路线位于平原微丘区,处于II5区,在该设计中采用最小填土高度为1.50米。

查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可知,最小填土高度和临界高度相比,处于II5区的粘性土均处于干燥和中湿情况,则选用1.50米作为填土高度合适。

由横断面设计(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部分可知,路基宽度为35.0m,其中路面跨度为22.5m,中间带宽度为4.5m,其中中央分隔带宽度为3.0m,左侧路缘带宽度为0.75×2=1.5m,硬路肩宽度为3.25×2=6.5m,土路肩宽度为0.75×2=1.5m。

;路面横坡为2%,土路肩横坡为4%

2.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由前面纵断面设计可知,本段公路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为1.5m.路基边坡由横断面设计可知(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本公路路基边坡:

查路堤边坡表可得,填料为沙类及粘性土时,边坡的全部高度为20米,上部高度8米,下部高度12米。

边坡坡度上部高度为1:

1.5,下部高度1:

1.75。

路基压实标准:

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表4.0.4的要求

路基压实度表4.0.4

填挖类别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

路基压实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零填即挖方

0~0.30

0~0.80

≥96

填方

0~0.80

0.80~1.50

>1.50

≥96

≥94

≥93

公路用地宽度:

根据路基不止形式,填土高度及边坡形式计算路基用地范围,《规范》要求的公路用地宽度界限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m,此处设置为3m。

路基填料:

沿线筑路用土采用备土形式,取土以利用低产田和被公路分割的边角地以及开挖河道、鱼塘等解决,在填土较高、沉降较大的地段可以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做路基填料。

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

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由于项目所在地域较缺乏沙砾,可采用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基底部,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采用同类填料。

细粒土做填料,当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以上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料最大粒径应符合表3.3.1.4的规定,砂类土填筑。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表3.3.1.4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mm)

高速公路

上路床

0~30

8

10

下路床

30~80

5

10

上路堤

80~150

4

15

下路堤

150以下

3

15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8

10

注:

①.当路床填料CBR值达到表列要求时,可采取掺石灰或其它稳定材料处理

②.粗粒土(填石)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压实层厚度的2/3

路基处理

⑴一般路基处理原则:

路基河塘地段,先围堰清淤、排水,然后将原地面开挖成台阶状,台阶宽1.0m,内倾3%,,并回填5%灰土至原水面(标高按1.0m控制),路基底部30cm采用5%石灰土处理,路床顶面以下0~80cm采用7%石灰土处理;路基高度≤2.0m路段,清楚耕植后,将原地面挖至25cm深压实后才可填筑,路床顶面以下均采用掺7%石灰土处理;路基高度>2.0m的路段,路床顶面以下0~60cm采用7%石灰土处理层,立即底部设3%土拱,土拱设30cm5%石灰土处理层,对于路基中部填土的掺灰,又施工建立根据具体情况,在保证路基压实度的前提下,决定处理的土层及掺灰量。

⑵ 路床处理((JTJ013—9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①.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上路床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晾晒,掺石灰等技术措施。

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坡度一致。

②.挖方地段的路床为岩石或土基良好时,可直接利用作为路床,并应整平,碾压密实。

地质条件不良或土质松散,渗水,湿软,强度低时,应采取防水,排水措施或掺石灰处理或换填渗水性土等措施,处理深度可视具体情况确定。

③.填方路基的基底,应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

基底土密实,地面横坡缓于1:

5时,路基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地表有树根草皮或腐殖土土应予以处理深除。

路堤基底范围内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等措施,或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材料。

路堤基底为耕地或土质松散时,应在填筑前进行压实,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路堤基底的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8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床厚度(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再回填分层压实。

水稻田,湖塘等地段的路基,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掺灰及其它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当为软土地基说,应按特殊路基处理。

路基土的掺灰剂量,可根据当地情况实验确定,一般粘质土采用石灰或二灰处理,粗粒土可以采用325号水泥处理。

⑶.特殊路基处理(河塘路基的处理)

路基河塘地段,先围堰,进行放水或排水挖除淤泥,然后将原地面开挖成台阶状,台阶宽≥1.0m,内倾3%,并回填5%灰土至原水面(标高按1.0m来控制),路基底部30cm采用5%石灰土处理,路床顶面以下0~80cm采用7%石灰土处理。

路基防护((查JTJ013—9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⑴路基填土高度H<3m说,采用草坪网布被防护,为防止雨水,对土路肩边缘及护坡道的冲刷,草坪网布被在土路肩上铺入土路肩25cm,在护坡道上铺到边沟内侧为止。

而对于高等级道路,则采用六角形空心混凝土预制块防护,本段公路采用六角形空心混凝土预制块。

⑵路基填土高度H>3m,时,采用浆砌片石衬砌拱防护,当3≤H≤4m时,设置单层衬砌拱,当4<H≤6m时,设置双层衬砌拱,拱内铺设草坪网布被为保证路面水或坡面水不冲刷护坡道,相应于衬砌拱拱柱部分的护坡道也做铺砌,并设置20号混凝土预制块至边沟内侧。

20号混凝土预制块的规格分为两种,拱柱及护脚采用5cm×30cm×50cm的长方体预制块,拱圈部分采用5cm×30cm×65cm的弧形预制块(圆心角30度,内径125cm,外径130cm),预制块间用7.5号砌浆灌注。

⑶路线经过河塘地段时,采用浆砌片石满铺防护,并设置勺形基础,浆砌片石护坡厚30cm,下设10cm砂垫层,基础埋深60cm,底宽80cm,个别小的河塘全部填土。

⑷桥梁两端各10cm及挖方路段采用浆砌片石满铺防护,路基两侧边沟全部浆砌片石满铺防护,厚25cm。

二、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路基排水设计

路基地表排水可采用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跃水井和急流槽,各类地段排水沟应高出设计水位0~2m以上。

截水沟横断面可采用梯形,边坡视土质而定,一般采用1:

10~1:

1.5,深度及宽度不宜小于0.5m,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5%,水流通过陡坡地段时可设置跌水等或急流槽,应采用浆砌片石或水拧混凝土预制块砌筑,边墙应高出设计水位0.2m以上,其横断面形式为矩形,槽底应做成粗糙面,厚度为0.2~0.4m,混凝土为0.1~0.3m,跃水的台阶高度可采用0.3~0.6m,台面坡度应为2%~3%,急流槽以纵坡不宜陡于1:

1.5,急流槽过长时应分段修筑,每段长度不宜超过10m。

1.一般路堤:

路基边坡坡度:

查路堤边坡坡度表可知,填料为沙类或粘性土时,边坡的最大高度全部高度为20米,上部高度为8米,下部高度为12米。

边坡坡度上部高度为1:

1.5,下部高度为1:

1.75。

边沟横断面采用梯形,梯形边沟内侧边坡坡度为1:

1.0~1:

1.5,梯形宽和深度为0.4~0.6米,边沟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0.5%,边沟可采用浆砌片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防护,边沟长度不宜超过500m,排水沟采用梯形,距路基坡脚要大于2米。

1.陡坡路堤

路基宽度,路基高度,路基压实,路基排水和一般路基相同,只在路基边坡坡度和填方上不同,陡坡路堤可采用砌石填方,砌石顶宽0.8米,基底以1:

5的坡率向路基内侧倾斜。

砌石高度为2~15米。

2.全挖路基

路基排水:

边沟采用梯形,内侧边坡1:

1.0~1:

1.5。

梯形底宽和深度0.4~0.6米。

在边坡坡顶设截水沟,采用梯形1:

1.0~1:

1.5。

沟宽>0.5米,沟深>0.5米。

长度200~500米。

排水沟采用梯形,距路基坡脚要大于2米。

路面排水设计

本公路的路面排水主要是采用集中排水方式,路面雨雪水流随拦水带汇集,每30~40米在路基一侧设置水簸萁将路面集水引至路侧排水沟。

超高路段路面排水在中央分隔带设置排水沟,弯道外侧的半幅路面水汇入排水沟,通过跌水井和横向排水管将路面集水沟内的水引入路侧排水沟。

中央分隔带排水采用5cm厚水泥混凝土密封表面做成与路面相同的横坡,将水引入路侧排水沟。

⑴.路肩排水设施的纵坡应与路面的纵坡一致,当路面纵坡小于0.3%时,可采用横向分散排水方式将路面水排出路基,但路基填方边坡应进行防护。

路堤边坡较高,采用横向分散排水不经济时,应采用纵向集中排水方式,在硬路肩边缘设置排水带,并通过急流槽将水排出路基。

拦水带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沥青混凝土筑成,拦水带高出路肩12cm,顶宽8~10cm。

急流槽的设置距按路肩排水的容许容量计算确定以20m~50m为宜,急流槽可设置在凹形曲线底部及构造物附近,并考虑到地形、边坡状态及其它排水设施的联接。

⑵ 中央分隔带排水

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由纵向排水沟(明沟、暗沟)、渗沟、雨水井、集水井、横向排水管等组成。

在设置超高路段,路面水由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排出,在干旱少雨地区,采用凸形中央分隔带,可设开口明槽,雨水流向下半幅路面排出,开口明槽可采用封闭式,横断面尺寸为高×宽=15cm×20cm,间距宜为3~5m。

中央分隔带纵向排水沟(管)与横向排水管联接时可采用集水井的形式,横向排水管直径一般采用20~60cm水泥混凝土管成塑料排水管,管底纵坡不应小于1%,出口应采取防护措施。

设置超高段的中央分隔带的排水沟可设雨水井,雨水井的设置间距应根据流量计算确定,一般为10~30m。

矩形雨水井尺寸采用长×宽×深=60cm×40cm×60cm,边墙采用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砌筑。

相邻雨水井间用直径20~40cm的水泥混凝土管纵向联接,管底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

3%,雨水井回击雨水可直接排入桥涵或通过横向排水管排出。

多雨地区的中央分隔带,表面不作封闭时,可设地下排水渗沟,排水渗沟两侧可用沥青砂、沥青土工布或粘土封闭,排水渗沟顶与路床顶面齐平,渗沟宜采用直径5cm~8cm的硬塑料管将水引致路基边坡以外。

第三部分公路路面结构设计计算

柔性路面设计:

1).轴载分析

路面设计以双轴组单轴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

⑴.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a).轴载换算

轴载换算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

式中:

N—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次/日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P—标准轴载,KN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

K—被换算车辆的类型数

—轴载系数,

,m是轴数。

当轴间距离大于3m时,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间距离小于3m时,应考虑轴数系数。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38。

第一种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轴载换算及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计算:

序号

车型名称

前轴重(kN)

后轴重(kN)

后轴数

后轴轮组数

后轴距(m)

交通量

1

三菱FR415

30

51

1

双轮组

400

2

五十铃NPR595

23.5

44

1

双轮组

450

3

江淮HF140A

18.9

41.8

1

双轮组

560

4

东风KM340

24.6

67.8

1

双轮组

550

5

江淮HF150

45.1

101.5

1

双轮组

580

6

东风SP9135

20.2

72.3

2

双轮组

>3

500

7

五十铃EXR181

60

100

3

双轮组

>3

540

设计年限15车道系数0.4

序号

分段时间(年)

交通量年增长率(%)

1

5

9

2

5

7.5

3

5

5.5

当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

路面竣工后第一年日平均当量轴次:

3154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

1.230912E+07

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

路面竣工后第一年日平均当量轴次:

2562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

9998723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公路等级系数1面层类型系数1基层类型系数1

路面设计弯沉值:

22.9(0.01mm)

层位

结构层材料名称

劈裂强度(MPa)

容许拉应力(MPa)

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1.3

0.4

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

0.31

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0.8

0.22

4

水泥稳定碎石

0.5

0.24

5

水泥粉煤灰矿渣

0.5

0.24

30Mpa土基: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新建路面的层数:

5

标准轴载:

BZZ-100

路面设计弯沉值:

22.9(0.01mm)

路面设计层层位:

4

设计层最小厚度:

15(cm)

层位

结构层材料名称

厚度(cm)

抗压模量(MPa)(20℃)

抗压模量(MPa)(15℃)

容许应力(MPa)

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3

1400

2000

0.40

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5

1200

1600

0.31

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7

900

1200

0.22

4

水泥稳定碎石

1500

1500

0.24

5

水泥粉煤灰矿渣

25

550

550

0.24

6

土基

30

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LD=22.9(0.01mm)

H(4)=30cmLS=24.2(0.01mm)

H(4)=35cmLS=21.8(0.01mm)

H(4)=32.7cm(仅考虑弯沉)

按容许拉应力验算设计层厚度:

H(4)=32.7cm(第1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4)=32.7cm(第2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4)=32.7cm(第3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4)=32.7cm(第4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4)=32.7cm(第5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路面设计层厚度:

H(4)=32.7cm(仅考虑弯沉)

H(4)=32.7c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验算路面防冻厚度:

路面最小防冻厚度50cm

验算结果表明,路面总厚度满足防冻要求.

通过对设计层厚度取整以及设计人员对路面厚度进一步的修改,

最后得到路面结构设计结果如下:

---------------------------------------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3cm

---------------------------------------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5cm

---------------------------------------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7cm

---------------------------------------

水泥稳定碎石33cm

---------------------------------------

水泥粉煤灰矿渣25cm

---------------------------------------

土基

竣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新建路面的层数:

5

标准轴载:

BZZ-100

 

层位

结构层材料名称

厚度(cm)

抗压模量(MPa)(20℃)

抗压模量(MPa)(15℃)

计算信息

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3

1400

2000

计算应力

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5

1200

1600

计算应力

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7

900

1200

不算应力

4

水泥稳定碎石

33

1500

1500

计算应力

5

水泥粉煤灰矿渣

25

550

550

不算应力

6

土基

30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第1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1(0.01mm)

第2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2.2(0.01mm)

第3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4.4(0.01mm)

第4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7.4(0.01mm)

第5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123.5(0.01mm)

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383.1(0.01mm)(根据“基层施工规范”第88页公式)

LS=310.5(0.01mm)(根据“测试规程”第56页公式)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第1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

(1)=-0.221(MPa)

第2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

(2)=-0.076(MPa)

第4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4)=0.094(MPa)

 

60Mpa的土基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新建路面的层数:

5

标准轴载:

BZZ-100

路面设计弯沉值:

22.9(0.01mm)

路面设计层层位:

4

设计层最小厚度:

15(cm)

层位

结构层材料名称

厚度(cm)

抗压模量(MPa)(20℃)

抗压模量(MPa)(15℃)

容许应力(MPa)

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3

1400

2000

0.40

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5

1200

1600

0.31

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7

900

1200

0.22

4

水泥稳定碎石

1500

1500

0.24

5

水泥粉煤灰矿渣

25

550

550

0.24

6

土基

60

 

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LD=22.9(0.01mm)

H(4)=20cmLS=23.1(0.01mm)

H(4)=25cmLS=20.5(0.01mm)

H(4)=20.4cm(仅考虑弯沉)

按容许拉应力验算设计层厚度:

H(4)=20.4cm(第1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4)=20.4cm(第2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4)=20.4cm(第3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4)=20.4cm(第4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4)=20.4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