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要诀一.docx
《1诗歌鉴赏要诀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诗歌鉴赏要诀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诗歌鉴赏要诀一
诗歌鉴赏要诀
(一)
“识字”——正确解读“意象”
【知识概说】
鉴赏古典诗歌,第一步便是“识字”。
这里所说的“识字”,并非普通之字。
古典诗词中,保留有大量前人的诗歌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特定的诗歌语汇。
这些语汇,由于历史的积淀,而被赋予特定的涵义,形成特定的诗歌意象。
而后人常常借助这些具有现成意义和习惯用法的语汇,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
如果对这些语汇无所了解,往往很难读懂诗词,而未能懂透便事赏析,也往往似是而非,影响我们对诗词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正确把握和理解。
以近人李叔同(弘一法师)写的一首歌词为例,就运用了诸多特定的诗词语汇,从而以精约的文字表达出无限深长的意思: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篇歌词名为《握别》,是李叔同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送别友人而作。
该词开头运用了一连串与离别相关的诗歌语汇,在并未涉及具体离别情事前,就已经把别情离绪渲染得浓烈之极了。
如果读者并不“识字”,那么这首歌词往往会令人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云了。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
“长亭”、“古道”是送别的典型处所,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
“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山外山”喻天各一方。
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
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
再见又待何时?
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
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
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
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常见意象举例: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芳草
“芳草(或春草)”一词与游子思归有关。
最早出自《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不仅是写所见之景,更是由眼前春回大地之景象而兴发感动,生出一段游子思乡之愁绪,故紧接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浩叹。
2、杨柳
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3、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4、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5、酒
元代杨载说: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
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
“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
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
“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5、浮云
表现游子之离思,但多用于友人朋辈之间。
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又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
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代欧阳修《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4、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赵嘏《忆山阳》: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代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宋代秦观《踏莎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
“黍离”原指长成一排排的禾黍苗,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
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如姜夔《扬州慢》中有: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6、千门万户
该词出现在古典诗词里,就不是千家万户的意思了。
它出自《汉书·郊祀志》中的“建章宫千门万户”,在诗人笔下,该词也就通指宫殿而言了。
刘禹锡在《台城》中言道: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眼见故园宫殿荒芜,慨叹陈隋君王耽于淫佚而导致亡国。
又如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写道: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讽刺了唐明皇为讨好杨贵妃而动用国家紧急军驿系统运输鲜荔枝的荒唐举动。
7、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
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4、柳营
指军营。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
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
“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
6、羌笛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2、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3、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中最常见的一些寓意。
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如“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然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三国人曹植的“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再如,古人把柳絮称做杨花(把垂柳称做垂杨,有时杨柳合称,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这么一叫,本身就具有感情色彩。
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
杨花的确特别,别的花只长在枝头,绿叶相扶,才显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
在古人的笔下,那纤细洁白的杨花就经常被情绪化。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因不拘小节而无端遭贬,诗人是充满同情与关切的。
首句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很在内,也就融情入景。
宋词中也多有关于杨花的描写。
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朦胧乱扑行人面”,在纷纷扬扬的杨花中,让人感到的是淡淡的闲愁。
“中厅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色中的杨花给人的是宁静的感觉,这是张先最得意的词句。
女词人朱淑真的杨花,则是一种生命的放飞: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苏东坡更是写杨花的高手,杨花在他那里,一会儿寄托着思妇怀人的幽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一会儿又如沦落天涯的离人——“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曾巩却对杨花不屑一顾——“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月日,不知天地有清霜。
”在他眼里,漫天飞舞,蒙蔽日月的杨花,就像个得意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在文人的眼里,杨花到底是不一样的;而在一般人眼里,垂杨是柔丽的,可杨花却有些轻浮,如一个感情不太专一的女性,“水性杨花”这样的评语,恐怕任何女性听了都不会高兴。
杨花本无情思,因人而有情。
在解读“杨花”这一意象时,要根据杨花的纤细洁白、轻柔漂浮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方能正确地把握其含义。
【思考与练习】
一、阅读以下这首诗,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唐)
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煞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次句“愁煞”一词,富于意蕴,试作简析。
答:
二、阅读以下这首诗,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花”、“月”两个意象所寄托的情感。
答:
2、请结合诗中5、6两句,谈谈诗人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
答:
三、阅读以下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第2、3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
四、阅读以下这篇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五、阅读以下两篇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
请简述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