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603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

——转型性变革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一)如何理解“文化”

(二)“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

(三)学校文化的结构

二、学校文化创建可能存在的问题

1.表面式的思维方式

2.演绎式的思维方式

3.割裂式的思维方式

4.点状式的思维方式

三、学校文化创建的建议和策略

建议一:

校长要有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

1.什么是校长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

2.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的思想者、实践者、管理者

(1)校长要成为文化的思想者

一是校长要形成自我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核心理念和管理思想。

草根性

二是校长要以思想来引领,形成一个“有思想善思考”的领导团队。

三是校长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思维品质。

如何成为思想者?

一是要关注正式性会议层面的表达。

二是要关注实践过程中的沟通性表达。

校长要善于在听课、评课、研讨等实践过程中,抓住每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沟通与表达。

三是要关注领导团队与骨干队伍。

(2)校长要成为一名文化的实践者

一是亲自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和成果的反思总结等,包括要亲自动手动笔。

二是有计划参与管理层面各领域的研究。

建议二:

以机制变革为基础,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第一大机制:

校长负责与民主自觉参与的治校性过程机制。

一是方案制定的“全员制”。

二是项目决策的“表决制”。

三是计划实施的“部门制”。

四是监督评价的“述职制”。

第二大机制:

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的实施性过程机制。

1.建立各部门条线工作的系列性“第一责任人”制度。

2.建立课例引领的推动机制

骨干教师引领课

青年教师汇报课

同行互助课

新课程研讨课

一课多讲课

领导随机抽签课

新教师问题诊断课

第三大机制:

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性过程机制。

1.“四课”式的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机制

随堂课、研讨课、推门课、开门课

(1)随堂课

——在传统的随堂听课的制度上,增加教研组长和行政领导的例行听课、分管教学副校长的随堂检查,还有学校学科委员会的指导诊断。

这是一种网状式的随堂听课制度。

——举行“随堂课教学实施与评价”的评优活动。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各教研组自主确定评优细则,如:

提早一天通知被评教师;严格按照进度上课;上课前被评教师须将教案一式四份交给听课教师;一堂课应有4名教师观课,课后应分别填写评课表,由教研组根据观课教师的意见作出综合评价等。

第二阶段由学校统一组织听课和评价,获一等奖的教师在全校范围上汇报课。

(2)研讨课

这里的“研讨课”即传统意义上的“公开课”。

如果说随堂课重在日常,那么研讨课则意在提升。

(3)推门课

“推门课”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一项抽查工作,“权威人士”可以随时随地任意推开一个教室的门。

(4)开门课

“开门课”,顾名思义就是任课老师主动打开教室大门,主动迎接专家、领导和同事的听课。

2.课改专项调研的过程机制

设立“课改专题调研日”

调研形式为:

(1)看:

看学生常规和整体素质是否得到提高;

(2)听:

听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状况,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查:

查教育教学有关资料和作业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4)谈:

与教师、学生、家长交谈或进行问卷调查,摸清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和效果。

调研过程有:

领导分工听课——学科组参与评课——资料查阅分析——向家长开放课堂并问卷调查——征询建议——最后汇总小结。

3.“校本视导”式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1)校本教学视导的组织建制

学科委员会的构成——

是一个非行政性组织,由主要学科的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组成。

学科委员会的主要功能和职责——

对全校教学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全程监控和全程评估;对教研组工作进行全面视导是学科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校本教学视导的团队——

由学科委员会委员和非委员的教研组长组成

(2)校本教学视导的基本流程

校本教学视导一般每学期开展两次,上、下半学期各一次,每次对一个教研组进行视导,视导时间通常为一周。

一观——观随堂课(视导人员推门观被视导教研组教师的随堂课)

二看——看研修活动(视导人员观摩被视导教研组集体的研修活动)

三查——查各项资料(视导人员查看学生作业、教师备课笔记等书面、电子档案)

四听——听组长汇报(视导人员听教研组长作教研组工作汇报)

五议——议视导项目(视导人员一起议论、研讨整个视导内容,谈参加上述四个环节活动的印象和感想等)

六导——导上升空间(视导人员在“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指导、引领、提升的功能和作用)

七评——作综合评价(视导人员从被视导的教研组和视导活动的过程两个方面,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作出评价,反思重建等)

(3)校本教学视导中的评价实施

评价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

第四大机制:

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的动力性过程机制。

闵行区实验小学:

重建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教学常规

学校转型性变革过程中,必须随着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围绕课程执行力的全面提升来重新梳理与构建新的常规。

1.教学管理机制的变革

重点:

机构与职能调整(课程教学部)系列性第一责任人制度

2.严格课程计划的执行

(1)课时与作息时间的规范

一是严格执行教学总课时数、周课时、日课时数

二是严格每天的作息时间:

早上进校、午间休息、下午放学

(2)全学科建设与实施的规范

教学七不规范:

晨读不授课

作业不超量

午间不占用

课间不拖堂

辅导不占课

放学不久留

教育不体罚

(3)科学建设校本课程

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规范

▲系列性学科教材解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学科课型研究

▲初步形成学科特色建设目标与具体实施策略:

例:

语文学科特色建设目标为:

书漂亮字品经典篇写优秀文

数学学科特色建设目标为:

培养习惯渗透能力浸润思想形成思维

英语学科特色建设目标为:

语音优美交流自信语段输出视野开拓

3.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开放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互动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资源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提升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结构意识”

4.重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常规

(1)重建学习研修制度(核心:

学习研修必须基于日常实践)

●沙龙式学习研修

●回顾性学习研修

●论坛式学习研修

●案例对比式学习研修

●自我研究性学习研修

(2)重建校本教研制度(核心:

关注专题关注每一位教师)

●前移后续校本教研方式

●滚动式校本教研方式

“滚动式校本研修”方式,主要是以各学科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组内各梯队教师之间的差异资源,通过学科组内不同梯队教师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连续滚动式研究。

建议三:

进行系列性的物质学校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好的学校物质环境文化?

有利于教师和主动发展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生存环境,通过每所学校独特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使环境渗透人文精神,展现师生生存状态,激发人的成长动力。

(二)建设的基本内容

1.形象标志

2.整体布局与风格及其展示

案例:

七大教育功能区

(1)红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校史陈列室、升旗坛、少先队大队部

功能:

德育和传统道德教育

主题活动:

民族精神月

校庆纪念日

最佳小当家

校园十大新闻评选

(2)橙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大操场、乒乓球馆

功能:

健身强体

主题活动:

运动会、小足球训练、武术队训练。

(3)黄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美术专用教室和美术作品展示室

功能:

艺术陶冶

主题活动:

艺术节、古筝训练、舞蹈队训练、合唱队训练……

(4)绿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种植园、竹花园、梅花园及劳技实验室。

教育功能:

自然、科学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主题活动:

校园四季植物探究活动、种植园实践活动

(5)青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各班级教室、学校图书馆、教室流动小书架、走廊的书香小港湾

功能:

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

主题活动:

探究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

书香伴成长——读书节系列活动

(6)蓝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自然专用教室、科技活动室构成的科学天地以及电脑房、学生网站。

功能:

当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教育

主题活动:

科技节、学生网页建设

(7)紫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张充仁纪念馆、七宝古镇、社区实践等校外基地拓展功能区

主题活动:

七宝古今风貌校本课程

3.建筑设计

4.室内外布置

5.墙面文化

6.走廊文化

7.绿化设计

建议四:

深化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一)校长要明确我们时代的主流价值是什么?

(二)校长要洞察当代学校变革有哪些主流价值?

“生命自觉”和“成事成人”是当代学校变革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自我生命自觉的人”。

其次,“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对他人生命自觉”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拥有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善于换位思考,具备丰富的移情体验,并自觉承担起对他人生命的责任和重荷。

再次,“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对外在生境自觉”的人。

既能够看到生境对自我的限制,也能在生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避免以对生境的顺应或抱怨来替代对生境的主动改造,又能自觉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还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改变现状和寻找理想发展空间。

(三)基于生命自觉的当代学校变革中的核心价值观

1.“知难而上,执着追求,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共同创造,实践反思,自我更新”

2.“工作着、学习着、享受着”

3.“有眼界才会有境界,有实力才会有魅力,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4.“有多大本领,就有多大舞台”

5.人人处在研究状态……

——关键的教学问题就是研究课题。

——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

——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

——研究的价值不是成果,而是获得成果之前的经历。

——研究的目的不是人的新成就,而是成就新人。

——研究的关键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新问题。

(四)校长要知晓自己学校的魂在哪里?

核心价值在哪里?

明强小学:

明事理,明自我,强体魄,强精神

常州第二实验小学:

研究实践,体验成长

华坪小学:

“和而不同,乐而不松,和谐融通,快乐成功

强恕学校:

敬业爱生手勤事成心善身正志高思远

闵行四中:

健体励志、自育自强

建平实验学校:

尊严活力

(五)校长要善于实现核心价值的具体转化

1.使核心价值具体化

北京白家庄小学校长:

祖雪媛:

“我们主张,学校环境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学生的尊重。

其一,处处从孩子的视角进行设计,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直观性、生动性。

其二,让孩子们参与设计、建设,提供主题内容。

其三,让环境成为学生自主互动的场所。

其四,让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2.使核心价值课程化

“我校从‘尊重’这一核心理念出发,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以下3个特点: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将学生的实践成果作为再开发的资源;

其次是课程主题提出,各类课程均以传承高品位的文化为主线。

再次是重在促进发展。

3.使核心价值行为化

首先,校长和中层干部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自己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其次,教师将自己领会到的价值观落实到课内外的设计及实施中;

再次,促使学生将自己体会到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自身的行为中。

建议五:

推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一)对制度价值的理解

(二)对已有制度的诊断

1.结构不完整:

几乎都是由行政制定的微观的运作制度,缺乏宏观的学校整体形象和中观的系统发展规划的体现;

2.分布不均衡:

大多集中于教学、德育、后勤等部门,缺乏教育研究、民主管理制度;

3.形式不规范:

内容、格式与语言琐碎零乱,带有较原始的口语痕迹,缺乏统一的整理与编撰。

4.内容不合时:

随着新基础教育不断深入,有些制度的具体执行就会与教师工作的日常创新发生冲突,与新型教师群体的培养需求,不断产生矛盾。

(三)制度的重建与创新

1.听课制度

2.课改日常反思制度。

首先,每月三个“一”,即一个教学故事,一个经典教学设计,一个教育反思。

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反思方式

方式之一:

方式之二:

方式之三:

解读文本否?

解读学生否?

达到目标否?

节奏把握否?

后续研究否?

方式之四:

我知道自己教什么吗?

我肯定自己教对了吗?

我发现学生学会了吗?

我明白为何教这些吗?

3.年级管理制度

(1)开学初“神仙会”

每个年级根据自己的工作计划,介绍一个“创意”。

一年级:

建立年级家长委员会的打算;

二年级:

“学科超链接”的设想;

三年级:

“半月恳谈会”的计划;

四年级:

“给教师头脑充电、身体加油”的倡议;

五年级:

“创建智慧型团队”的构思。

(2)学期末“三推会”

即每个年级都要推出经验、推出榜样、推出问题。

二年级组:

把教研组计划分为若干阶段,先集中研读课程标准,再仔细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后把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综合起来考虑,确立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显示出明确的阶段意识。

三年级组:

把教研文化渗透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中,要求组员们能够做到“友情提示”。

这一将“新基础教育”研究日常化的经验体现了他们的渗透意识。

四年级组:

老师在新教材使用中教学目标的把握还存在问题;

五年级组:

要转变教学方式,做智慧型的教师,可以看到他们的转型意识。

全校教师评议:

“哪些经验最成熟、哪些榜样最先进、哪些问题最深刻?

4.常态性的校本研修和教研制度

(1)对“研”的思考与实践

——为什么“研”?

——怎么“研”

首先,话题“前沿”

一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向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靠拢。

用理论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诠释或者发展理论。

再次,专业社群

自发形成的跨学科或跨年级的研究小组

(2)什么是常态教研或研修?

自然态

持续态

日常态

——内容:

来自常态。

来源于教师日常工作

——方式:

优化常态

直接与日常教学结合,避免另起炉灶。

——目的:

提升常态

教师素养与教学质量同步提高

——进程:

基于常态

让研修切实介入个体教学生涯

——研究:

渗透常态

重在研修的“时时”与“处处”。

(3)如何实现常态化教研和研修?

华坪经验:

经验一:

提出三出发的导向要求,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的失误点出发,发现背后的问题。

从教师的困惑点出发,寻找真实的问题。

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学会聚焦问题。

经验二:

通过三研讨的不同形式,锻炼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研组的多元合作课例研讨

骨干教师的“校本科研课题研讨”

专业社群的“改革前沿话题研讨”

经验三:

搭建专业成长的“三平台”:

锤炼教师反思问题的能力

首先,听课评教“三个一”

亮点、缺点、建议

其次,实践研讨“三反思”

——自主研讨课:

提倡全程反思

——开放研讨课:

要求分层“三反思”:

执教者是否超越传统,挑战自我;

备课组是否通力合作,集思广益;

教研组是否突破‘瓶颈’,有所创新。

再次,“三格杯”教学竞赛“三拓展”

——拓展范围:

不同学科、资历与水平的教师都有机会展示风采

——拓展空间:

关注教师活动前的努力和活动后的改进,创设时空条件,鼓励伙伴合作,邀请专家指导。

——拓展标准:

将教学评优改为有层次的“新教师入格,一级教师上格,骨干教师展风格”

5.首次家访制度——新生首次家访

首先是“访谁”——家访是访学生而不是访家长,学生是主角

其次是“访什么?

”——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

再就是“怎样访?

”——要给学生一种信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七条十四款两忌两必)

建议六:

校长要实现学校文化的重心下移。

重点关注学校中层组织文化建设,尤其是教研组文化建设。

(一)教研组文化的转型

1.价值观念的转型

以“事”和“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转到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2.思维方式的转型

教研活动主题系列计划

周次

日期

理论学习内容

实践探讨内容

开课教师、开课内容

主讲

3.职能转型

通过文化转型,教研组将从“传声筒”,变为“孵化器”和“转化器”。

所谓“孵化器”,意指教研组是“孵出文化的场所”

所谓“转化器”,意味着教研组承担着实现五种转化的职能:

一是将课程内容教学化;

二是将研究课题系列化;

横向系列和纵向系列;

三是将研究活动日常化;

四是将研究行为制度化;

五是将教研工作生命化。

4.文化重心转型

一是形成了文化愿景

上海洵阳路小学:

一年级语文组:

在共性中显个性,在协作中求发展。

二年级语文组:

在协作中并进,在竞争中发展

三年级语文组:

团结向上齐努力,深入学习增内涵。

扎扎实实搞科研,互相学习同发展。

四年级语文组: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展现出它汹涌澎湃的生命力!

五年级语文组:

勤奋好学,团结统一,大胆创新

二是体现在备课组的活动安排上

“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教研组:

“上学期,我们改革了教研活动的方式,教研活动分为教研大组活动与备课小组活动两种。

本学期,我们仍沿用这样的方式,教研大组活动10次,其中5次由教研组长负责安排、主持,5次由5个备课组分别负责,模式暂定为“五个一”——学一篇理论文章、围绕文章中心开展一场探讨、结合理论上一堂研讨课、进行一次说课评课、写一份活动小结;备课小组活动9次,各备课组研究自己的小课题。

三是体现在不同备课组在读书内容的差异上。

洵阳路小学:

一年级读书计划

月份

书名

形式

九月

《与成功有约》、《二期课改课程标准》

读书交流会

十月

十一月

叶老师《“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的报告》、《“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爱弥儿》

摘抄,谈体会

交流

十二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不跪着教书》

摘抄,谈体会

一月

《现代教师:

走近教育科研》

交流

二年级读书计划

时间

学习内容

形式

9月

《与成功有约》、二期课改课程标准

读书交流会

10月

《给教师的一百个新建议》(长假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

摘抄

11月

《爱弥儿》、“新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研究报告

组内交流

12月、1月

“教学设计发挥教师的自主意识”结合“微格”教学实录分析

组内论坛

四是体现在备课组长的职责更加明确具体:

——设计和安排本备课组本学期的具体方案,包括确定组内每位老师具体上课的课题和时间等,并落实到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去。

——备课组长做好每一次活动的安排、资料的搜集、汇总工作,每学期做一次教研工作的交流与汇报。

——认真做好每次活动记录,积累相关资料。

——进行流程管理,把好质量关,对每单元的测验、平时的小测验加强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教研组长角色的转型

传统的教研组组长的角色:

组织者和沟通者。

转型后的教研组长角色:

角色一:

教师状态的解读者。

洵阳路小学:

解读三年级教研组的老师

“该教研组共有组员5名,其中赵老师和王老师是两位老教师,执教三(4),三(5)两个班级的老教材。

孙俊英老师新接三

(1)班,虽然在暑假中已经了解,接触过了班级,但是她从来没有接触过新教材,对她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龚洁刚刚调入我们学校,也是首次接触新教材,她不但要熟悉自己的新班级,新学校,还要进行二期课改的教学任务,是组长需要重点关心的对象。

根据上学期的情况来看,组长与组员的交流与沟通缺乏,组员与组员之间也缺少一定的交流与沟通。

角色二:

教师发展的促进者。

制定梯队教师目标与计划

策略一:

教学上的梯队化

第一梯队:

责任带教。

培养责任心,带1-2位二、三梯队教师。

目的是让其他教师上的课能尽快赶上或超越自己。

签订“责任协议书”

第二梯队:

主动跟进。

积极参与学习和展示活动,每天课堂教学要注重系列化。

每学期两次教学研讨课。

第三梯队:

过关合格。

早日过好班级管理和教学常规以及课堂教学基本功关,虚心学校,每个月有专题研讨。

策略二:

教科研上的层次化

找亮点(非骨干教师)

聚焦点(骨干教师)

燃熔点(刚参与科研的教师)

策略三:

中间层的亮点化

一是主动亮相

二是责任带教

三是教育教学协作制

定课集体研讨:

班情日常通气:

角色三:

教研组文化的诊断者、策划者和创建者。

“该教研组在上学期的教研组评比中获得了学校学习型教研组的称号。

本学期,教研组又增添了新的成员张静,她是从外区调来的,她的加入给四年级组注入新的活力。

该教研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束缚于事务性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主体意识不强,表现为:

对教法缺乏研究、对教材缺乏分析、对学生缺乏了解,工作中缺乏自我反思、认识、调控意识。

教研活动尚存“三多三少”现象:

即讨论“教”的问题多,“学”的问题少;对教学问题现象描述多,实质分析少;教学经验总结多,课题研究成果少。

教研活动缺乏一定的“研”的成分。

(三)教研组文化创建的困难、障碍和误区。

1.将学校文化演绎为教研组文化,忽视教研组文化的特殊性。

2.将教研组文化外化为窄化为具体的行为,因而有听课文化、评课文化等称呼。

但对深层次的教研组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却避而不谈。

3.将创建教研组文化当成一件事情来完成,缺少人的意识,更确实成事成人的意识。

4.在创建教研组文化的过程中,缺少整体性结构性的设计。

(四)创建基于学科特色的教研组文化

1.语文教研组“定类研讨”

针对教材内容丰富的学科特点,将不同主题、文体和知识结构的课文进行分类,选择同类课文,集体备课。

然后,开展了接力棒式的系列研讨,由第一位教师执教,全组听课、评课后,由第二位老师上重建课,以此类推,最后,摸索出一种课型结构,这样,能使全组教师都得到真实的发展。

如四年级语文组,在“结构教学课型”的探索中,创造了“独立批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习模式,发现了课堂教学不是“匀速运动”,需要“迂回”,要保证充裕的“前理解”空间;小组讨论的策略是“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代表发言,他组评议”,改变以前那种讨论不讨论一个样的“只见树叶不见树”的“散点交流”,体现出小组合作的效果。

经过教科研室的整理,学校已经命名为“沈梅小组语文教学七步法”,在校内予以推广。

2.数学教研组“定人研讨”

组内有好几个入行不久的教师,急需帮助,他们就瞄准对象,突出重点。

在培养“二梯队”对象时,带上“三梯队”的对象。

具体程序是:

第一节课:

由“三梯队”教师独立思考,分析教材和学生,写出教案,进班上课;

第二节课:

进行执教者自评,独立反思;

第三节课:

带他听“第二梯队”教师上同一内容的研讨课;

第四节课:

大家就坐评课;先让“三梯队”教师开头炮,因为这时的他已经有了全程的真切体验与思考,所以谈出来不空洞,有根有据,有两节课的比较体会,有改进的设想思路。

再由其他教师评课,最后是第一梯队教师进行全面的点评,这就使得二、三梯队教师都感悟到立于自身基础上的成长,“纵向看自己,横向学别人”。

数学教研组长夏老师,身体力行,率先与青年教师小陈结为对子,一连听了18节课,悉心指导,策略是“抢逼围”——抢先机,及早结对,订计划;逼上马,跟踪听课、评课,不放松;造氛围,全组关心,切实帮助。

现也被学校命名为《夏权教研组“抢逼围”战术》,予以推广。

3.英语教研组“定伴研讨”

先由二、三梯队教师自己申报上研讨课,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