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381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 第十单元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2第十单元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Word版含答案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1)政治上:

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2)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4)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

(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分配制等。

5.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6.评价

(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背景

(1)现实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

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

(1)管理方法手段: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1924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

随着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村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

易错辨析

 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图示明史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

2.表现

(1)工业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农业政策: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特点

(1)经济上: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首位。

(2)政治上:

权力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清洗异己;缺少监督。

(3)思想文化上:

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

4.评价

(1)成就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材补缺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增大)。

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

“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内容:

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实行的原因:

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

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成就:

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

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缺点:

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

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

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考点一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探索

1.租让制

租让制是指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区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

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者资格获取利润。

实行租让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租借制

租借制是指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

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

1.多角度看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阶级关系来看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

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相同点

①前提:

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②目的:

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

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④作用:

巩固了政权。

针对练1

 (2018·合肥二模)列宁指出: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

”这表明列宁(  )

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列宁认为,在落后的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特殊的过渡方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殊的过渡方法”是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故选A项。

考点二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

1.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针对练2

 与下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 C

解析 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的完整体系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相符,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不符,故D项错误。

2.集体农庄

又称农业劳动组合。

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

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

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②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③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④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

(1)不同

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③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

(2)原因

①社会制度不同。

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②社会历史进程不同。

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家国情怀——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与灵魂

苏(俄)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探索。

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

且日益僵化。

表明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灵魂。

材料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

“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

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

”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

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

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

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列宁指出:

“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

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

……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要求:

分析材料,找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

信息:

答案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等措施。

材料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

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

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

海报解读》整理

发现问题:

布哈林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他在苏联工业化建设道路问题上与斯大林模式是相冲突的。

思考:

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试答:

答案 在发展途径上:

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资金来源上:

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在发展速度上:

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

史料一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图是苏联工业化时期的一组海报。

图一 工业化之路  图二 纺织工业

史料二 “……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

……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

……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了

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史料三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更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

——《〈莫斯科日记〉:

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辨析史料:

上述三则史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叙述。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史料一的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史料二出自官方编订的教材,政治色彩浓厚。

史料三为法国作家亲自看到的苏联,评价较为客观,可信度比较高。

应用:

(1)通过对以上关于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研究,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史料一中宣传画全面准确地总结了苏联工业化成果

B.史料一中图二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

C.史料二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过上了美好生活

D.史料三中罗曼·罗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家,其观点带有贬损苏联的色彩

(2)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研究,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答:

答案 

(1)B 

(2)苏联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建设热情高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对农民剥夺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

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

1.(2016·课标全国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解析 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

2.(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

3.(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

4.(2013·课标全国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

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1956年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

5.(2013·课标全国Ⅱ,35)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

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

1.(2019·湖南六校4月联考,34)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

“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

”这一做法造成(  )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当时物资供应必须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故A项正确。

2.(2018·“千校联盟”冲刺预测,34)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

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  )

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C.全面推行余粮收集制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

答案 D

解析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28~1932年,故A项错误;为适应苏联工业化战略要求,到1937年苏联普遍建立农业集体化,且挫伤了农业积极性,故B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严重损害了农民积极性,故C项错误;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是其内容之一,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故D项正确。

3.(2018·湖北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34)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答案 A

解析 据漫画内容西方对1928年苏联提出的五年计划嘲笑而1933年在苏联成就面前低下头可知,苏联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体现了国家干预的优越性,故A项正确;苏联漫画没有体现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据材料“不切实际的幻想”可知西方对苏联进行了嘲笑,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是在1945年二战以后,与材料“1933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34)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苏联上述举措(  )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题干的这些措施就是增加国家计划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衡水模拟)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探索建立新社会的尝试,它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样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

二者遭遇挫折的共同原因在于(  )

A.都以支持军事斗争为中心

B.都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C.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D.都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战争背景下)”实行的“非常政策”,以集中一切力量赢得战争,由于超越了苏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