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53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doc

斜体内容待定

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3、国际均衡价格:

是指一国的过剩需求等于一国的过剩供给时,对应的相对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

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6、封闭经济:

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

7、贸易条件:

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2、罗伯津斯基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贫困化增长(悲惨的增长)

4、要素密集度

5、里昂剔夫之谜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1、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通常仅限于特定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该特定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2、特定要素模型:

该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劳动总量固定并可达到充分就业;而劳动以外的其它要素则是特定的,它们只能被用于生产特定产品。

根据该模型,在生产函数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情况下,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分配便达到均衡,进而两个部门的产出也得以确定。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2.产业内贸易:

国家间类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3.产业间贸易:

国家间不同产品的双向贸易。

4.产品生命周期:

把产品从诞生到衰落的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即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不同,形成的比较优势不同,国际贸易在各国发生。

5.初始期:

即新产品在创新国诞生,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是知识、技术,贸易发生在少数收入水平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

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厂商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3、规模收益递增:

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4、垄断竞争市场:

在保持完全竞争市场其它条件不变,允许差异产品存在,即每个厂商军部能生产与竞争对手有差异的产品,产品差异确保每个厂商在行业中对它所特有的产品拥有一定的垄断力量。

同时,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即不考虑自己的价格对其它厂商价格的影响。

5、产业内贸易:

指贸易发生在具有差异产品的同一行业内的贸易形态。

即一国的特定消费品一部分由本国厂商提供,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向国外的进口。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1、进口配额:

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

2、有效保护率:

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5、出口补贴:

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7、自愿出口限制:

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

简答

第五章

1、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1)相同点:

两者都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不同点:

首先,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

其次,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比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1)相同点:

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国际贸易。

(2)不同点:

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市场结构没有要求,而要素禀赋理论则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规模收益不变;②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而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理论;③产品周期理论还包含了要素禀赋理论。

3、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需求逆转主要解释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解释产业内贸易。

需求逆转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重叠需求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重叠需求理论侧重的是两国收入水平相似,需求接近;需求逆转更侧重于一国的需求偏好。

4、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

为什么?

适合。

一般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因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有优势,虽然这些产品有可能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

发展中国家虽然从总体上发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体产品上却不一样,如果发展中国家之间收入水平相近,需求也会接近,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并用重叠需求理论来解释。

第六章

1、假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则规模收益不变,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如果要素密集度的影响大于规模经济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出;反之,如果规模经济的影响大于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曲线则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2、试简述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是如何扩大市场和提高社会福利的?

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使市场扩大:

一方面,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增加了产品的品种数量。

从社会福利的提高来看:

一方面,生产成本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另一方面,产品更新换代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带来更多的满足。

3、简述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90)

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关系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是由规模经济引起。

第十一章

1、用跨时期选择理论解释资本移动

假设有甲乙两个生产者,都生产X,生产活动可以有选择地在两个时期进行。

选择今年生产的称为现在商品,明年生产的是将来商品。

假设二者都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

实际利率表示无交换条件下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相对价格。

二者实际利率的差别,表示二者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

如果甲在将来商品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可以牺牲较少的现在商品以生产较多的未来商品,而乙则相反。

这就存在贸易的机会。

甲出口将来商品,进口现在商品。

乙则相反。

通过交换,相对价格将趋向一致r(r所示的利率恰好使甲乙二者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相等,即均衡利率水平)。

这里的交换指的是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交换,其背后则是资本的流动。

3、简述资本流动如何在不同时期促进总效用水品的提高

(1)总效用函数

(2)现在商品与将来商品交换平抑消费水平波动。

(3)经济低迷借入资金,经济高涨借出资金。

(4)流动带来的净利益。

4、移民为什么可能得不到与移入国相当的工资水平

(1)经济上付出的代价(移民成本)

(2)心理上付出的代价(歧视)

(3)工资所得与移民代价对比

第十三章

1、为什么说国际收支平衡表总是平衡的?

由于采用复式记帐原则,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借贷双方总额是相等的,即国际收支平衡表总是平衡的。

国际收支项目分为自发交易项目和调整交易项目。

自发交易项目又称事前交易,是企业或个人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动机进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调整无关。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属于自发交易项目。

调整项目或称补偿项目、事后项目,是指以调整国际收支为目的的交易项目。

国际收支中的官方结算是主要的调整项目,当一国自发性交易产生的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时,为平衡供求金融当局就需动用本国的黄金、外汇等官方储备,或通过外国中央银行、国际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以弥补自发性交易带来的收支差额。

错误与遗漏也是调整项目,它可以使国际收支平衡表最终在帐面上达到平衡。

国际收支的帐面平衡是通过调整项目来实现的。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错误与遗漏项目。

3.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是什么?

即国际收支不平衡,尤其是自发项目收支的死板平衡。

4.怎样理解自发交易(自主性交易)项目与调整交易(调节性)项目?

为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把国际收支项目设置为自发交易项目(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调整交易项目(错误与遗漏项目)。

国际收支的帐面平衡通过调整项目来实现,自发项目反映国际收支的实际状况。

论述题

第二章

1、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

并结合我国实际说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是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分工应按地区、自然条件及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即一国生产并出口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成本绝对低的商品。

李嘉图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国家参与分工应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2)绝对优势模型:

若,则说明A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就是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比较优势模型:

若,则说明A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比较优势比较的是两个国家同一部门的机会成本。

其中,,A,B两国的X部门和Y部门的单位所需的劳动投入量。

第三章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H—O模型的主要内容:

(1)每个国家应密集使用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口商品,应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2)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价格差异;(3)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借鉴意义:

H-O模型把国际贸易的更本原因归于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这就要求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当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虽然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一直以来,在很多领域都是遵循着H-O模型的,出口自己本身优势的产品,比如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这样持久的靠山吃山的贸易,在未来知识经济的时代,会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下去,所以不光中国,有些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样,H-O模型并不是长久发展贸易的正确指导路径,我国应该改变进出口的贸易条件,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的研发,改变与发达国家贸易的弱势地位。

第四章

1.试运用特定要素模型分析世界油价上涨对中国制造业部门生产的影响。

假定能源部门(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共同投入的要素是劳动,同时两部门分别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

假设能源部门为X部门,制造业部门为Y部门。

在短期内,两部门的特定要素保持不变,且劳动总量保持一定。

初始状态时两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若石油价格上升,则导致X部门的劳动报酬上升,使得劳动由Y部门向X部门转移,导致X部门劳动增加,Y部门劳动减少。

又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则导致X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减少,而Y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增加,最终导致劳动报酬又重新回到均衡。

由于两部门特定要素保持不变,而X部门的劳动增加Y部门的劳动减少,最终导致制造业的生产减少而能源部门的生产增加。

第五章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启发意义?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本、技术方面处于劣势,而在劳动力上具有绝对的优势。

因此,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有以下启发意义:

1.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生产技术的同时,努力培育本国科研力量,确保技术本国化,跨越技术本国化0的门槛

2.通过创造贸易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

不仅仅利用现实比较优势,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