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273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0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

《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湘教版地理.docx

工业湘教版地理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

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3、历史: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较近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交通

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

1、概念:

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

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2.发展特点

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

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低高

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集中布局

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

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

研发费用高;

(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气候宜人。

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

斯坦福大学

(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

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5)军事订货:

特殊的条件!

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见课本P80图)

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

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

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时期人类思想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人类谋求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

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

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课本P96图)

(2)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必然性:

1、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纲领: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三、途径

1、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8888888888888888888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2、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3、三民主义:

(1)含义:

民族主义: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即: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

(2)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3)评价:

A、被称为“救国主义”

B、是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C、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段民主革命纲领

D、反映了次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E、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F、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G、是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鲜明旗帜

H、但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4、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背景:

1、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实行独裁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2、孙中山不屈不挠抗争,先后失败

3、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共的影响下,孙中山态度发生转变,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

含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帝内容;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生活,会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意义: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上迈出了崭新一步。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过程:

井风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背景:

(1)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2)资产阶级改良方法及革命方法都没能挽救中国危亡

(3)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带来了一线光明

理论来源:

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实践:

(1)参加中共一大

(2)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3)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著作: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成熟的客观条件:

(1)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中国共产党人从幼稚走向成熟。

(2)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

成熟的标志:

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4、确立为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

5、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标志:

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

(1)一化三改造

(2)人民民主专政

(3)正确区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

(4)论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认识: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4)提出正确对待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意义: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始

2、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表现一、邓小平南方讲话

内容: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计划、市场和社会主我的关系;(3)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4)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关系;(5)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意义:

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表现二:

中共十四大

内容:

(1)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确立为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

四、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国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认识: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他们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第一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

1:

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热情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含义:

艺术领域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上实行百家争鸣。

意义:

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成果:

1:

文学创作上,作品有《红岩》《红日》等。

     2:

电影创作上,作品有《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3:

戏剧创作上,作品有《茶馆》《关汉卿》等。

二:

“十年动荡”与文化凋零

1:

文革导火线:

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

文化事业遭破坏表现:

a:

红卫兵的破“四旧”

                      b:

江青等破除“文化黑线专政”的鼓噪。

                      C:

文化园地百花凋零的突出表现是样板戏。

三:

文化事业的繁荣

1:

“二为”方向的提出

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提出:

“二为”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意义:

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推动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繁荣。

成果:

“鲁迅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

    “茅盾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长篇小说而设

    “五个一工程”奖,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2:

中国运动员许海峰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

第二课:

人民教育的发展

1: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共同纲领》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即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为人民大众服务。

(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为贯彻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2:

“文革”中教育革命

1:

破坏的表现

(1)“文革”初期,全国中小学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

(2)1968年底,在毛泽东号召下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持续的“上山下乡”运动。

(3)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招生方法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2:

破坏的后果

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人民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2: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向现代化。

3:

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

表现1: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

2:

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3:

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如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等。

成就1:

国防领域:

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发应堆建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

医学和农业领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袁隆平成功培育新型杂交水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

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2:

1988年九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它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理论基础。

三: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劳动。

表现:

1:

在核技术应用方面:

成为少数拥有比较完整核技术体系国家之一。

2:

在空间技术方面: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3:

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

2003年,发射“神舟5号”成功。

杨利伟是首位进入太空

中国宇航员。

4:

在信息技术领域:

5:

在生物技术领域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by晓风残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6、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二、儒学的兴起

1、  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  隋唐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三、宋明理学

1、  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2、  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建立了系统得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  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  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  王夫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纸的发明

1:

东汉 蔡伦 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加工造成新的书写材料 蔡侯纸。

但它不是最早的纸,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纸至少在西汉时期就有了。

2:

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也最为显著。

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战国时期的指南仪器称作“ 司南 “。

北宋学者 沈括 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2.指南针在12—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 阿拉伯,然后再传入 欧洲。

3、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商周 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春秋战国 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2.成书于汉代的《 神农本草经 》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 火药 准备了条件。

印刷术的进步

1.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 金刚经 》证明我国在 唐 朝时就已经掌握了雕版印刷技术。

2.宋代 毕升 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

元代 王祯 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 转轮排字盘 。

明代中期 铜活字 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儒家注重以 人文问题 为论说的主题,对 自然 的探求,对 技术 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中国古代思想讲究 天人合一 ,尊重 自然 ,重视完善  人和自然 的关系。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比较重视 实践总结 ,而轻视 理论概括和抽象 。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1.小篆创始于秦 代,字体 略长 ,笔画 圆匀 ,富于  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