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158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305030112

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

政治经济学

2.英文名称:

PoliticalEconomics

3.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4.学分:

4学时:

68

5.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6.先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考核形式:

考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政治经济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的入门课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更应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种问题,提高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学习经济类学科的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时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数

课内讲授

实践(实验)

第一章

导论

4

4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6

6

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2

2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1

1

第五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6

6

第六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4

4

第七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4

4

第八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

6

6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10

10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2

2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

发展趋势

2

2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

1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2

2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4

4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

2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4

4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

经济发展

2

2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2

2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与宏观调控

4

4

合计

68

68

3、参考教材与书目

(一)参考教材

宋涛主编,《政治经济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二)参考书目

1.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

上海财大出版社,2006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7.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8.宋则行,《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10.周绍朋,《新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理解并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1节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济和经济学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

(二)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特点

(三)经济规律的类型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抽象法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四、其他方法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一)阶级性

(二)科学性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为认识和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三)为学习其他经济学科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商品经济及货币等经济范畴,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从而增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商品价值量;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劳动价值论;货币流通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

二、商品及其属性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1、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一)商品价值的构成

(二)商品价值的创造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一)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三)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三节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三、货币的形式

四、货币的的流通规律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市场经济的特征,明确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及其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市场格局的形成,理解并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

【教学重点】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特征;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特征;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二、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三、市场体系和市场格局

第二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启发学生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与分析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及将来。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产生

(二)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二)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并掌握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和途径、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以及剩余价值规律,从而对剩余价值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运用它来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教学重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剩余价值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的内涵及成为商品的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二)价值增殖过程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资本的本质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三、剩余价值率

(一)剩余价值率的概念

(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二)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

(三)工作日长度的确定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超额剩余价值

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相互关系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五、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五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理解并掌握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与相对人口过剩的成因,从而深刻领会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

【教学重点】资本积累的原因及本质;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教学难点】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概念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概念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特点

三、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的概念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

(三)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一、资本有机构成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

(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

二、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

(一)资本积聚

(二)资本集中

(三)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三、相对过剩人口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概念

(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四)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总趋势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六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三种循环形式,理解产业资本实现循环的两个条件、理解并掌握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四、资本是一种运动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一)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

(二)影响年剩余价值的数量

(三)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七章社会资本再生产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及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能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教学重点】社会总产品以及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教学难点】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一、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二、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一)社会总产品的概念

(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节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一)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一)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二)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起伏较大

(三)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有所减弱

(四)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

(五)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联系日益密切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八章资本主义的分配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以及资本家与地主之间的分配关系,使同学认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

【教学重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它们的本质与现象间的关系;资本和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它们的具体形态

【教学难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资本主义地租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三、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第二节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三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二、商业利润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第四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二、利息和利息率

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四、股份公司

(一)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功能

(二)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

(三)股票和股息

(四)股票价格

五、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第五节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

二、级差地租

(一)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二)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三)级差地租形成的源泉

(四)级差地租形成的形态

二、绝对地租

(一)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二)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及源泉

(三)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租

四、土地价格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理解并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实质,从而明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教学重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一、垄断的产生及其基本形式

(一)垄断的产生

(二)垄断的基本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三)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经济现象

(四)国际垄断组织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五)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领土的瓜分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一)通过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二)通过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三)通过国家参与金融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

(四)通过实行经济计划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局限性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实质及其后果;进一步加深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发展趋势及其内在矛盾的认识。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及表现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矛盾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的矛盾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协调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集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阐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同学科学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危机的加深

一、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一)生产和技术停滞的趋势

(二)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

二、食利阶层和食利国

三、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垄断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二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阐述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基本建立开始,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