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115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亚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亚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亚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亚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亚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亚资料.docx

《三亚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亚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亚资料.docx

三亚资料

三亚现在是海南岛的中心,但在历史上,直到1954年之前它只是一个小渔村,捕鱼点和中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

在历史上海南岛南部的中心长期都是延州。

1992年3月,考古学家在落笔洞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类遗址,这次发现将三亚的人类历史往前推进了两三千年。

这个遗址是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发现最早的南方人。

随后,沿海波斯人的墓葬群也被发现。

1954年,海南岛南部的政治中心由延州迁往三亚,但此时的三亚还被称作“崖州”。

1987年,崖县被升级为三亚市。

海南岛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1990年后的三亚看到了旅游业的长足进步。

从1990年到2000年,大东海海滩同当时三亚唯一的四星级酒店南海酒店成为三亚的旅游中心。

三亚市区最好的四星级酒店是三亚国际酒店。

1996年随着亚龙湾海滩格罗利亚度假村的开业,游客们逐渐从大东海海滩被吸引到亚龙湾海滩。

但是格罗利亚度假村只在亚龙湾海滩上存在了两年。

1998年天域度假酒店开始营业,到2000年,亚龙湾变得更受欢迎。

大东海不再是三亚旅游业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十多家国际及当地度假村的亚龙湾。

1993的三亚市区最高的建筑只有十层左右,没有超市没有公寓商店,只有一辆公交车,一趟从广州到三亚的航班。

市区只有两公里。

现在的三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沙滩度假目的地,也是亚洲最知名的度假胜地。

“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

三亚历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

三亚人文物部门在1992年对三亚落笔洞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人类活动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部的一处遗址。

一万年前,一支古人类的重要系脉就在三亚发迹,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三亚人”。

  三亚,镶嵌在祖国宝岛海南岛南端的一颗明珠。

  近些年来,随着三亚知名度日益提高,前来三亚的游客越来越多。

其中不乏对三亚地名由来感兴趣者。

据有关人士介绍,并查阅有关方面记载,找到了当地群众广为认可的说法。

  三亚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序列于中国版图。

其建置演变先后为:

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直隶州,设崖县。

1958年,崖县县治从崖城迁至三亚。

1984年5月,撤销崖县,以崖县行政区设立三亚市(县级)。

1987年11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三亚陆地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是一个黎、苗、回、汉多民族聚集的地区。

三亚市的地貌有山有海有河,北面环山,南面临海。

  三亚地名的由来与三亚河的名称紧密相联。

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最大的宁远河、藤桥河;其次为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水等。

  三亚河,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发源于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的中间岭右侧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三亚市区注入三亚港入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02平方公里。

  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三亚河是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西河,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

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从此上岸,成为城市的起源地。

定居这里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

本地方言“丫”与“亚”同音,后来逐渐被人称之为三亚河。

  三亚市区名称几经变化,1949-1950年,为榆亚特区;1951年称三亚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至1959年7月先后属鱼雷公社、榆林公社、三亚公社、南海公社、南海水上运输公社;1961年5月改三亚镇;1962年11月三亚镇和三亚公社合并。

1964年6月恢复三亚镇建制。

1984年11月,三亚镇被撤销,筹备成立河东、河西街道办事处。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热带滨海城市,不仅拥有上天恩赐的天然美景———阳光、沙滩、海水,同样拥有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往昔辉煌和夺目历史。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磨制穿孔石器、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唐宋年间的海外伊斯兰古墓碑、清代崖州龙被……许多遗存在三亚的珍贵历史印记,在考古学家的挖掘考证中重见天日,穿越千古提醒着人们城市的昔日过往。

岁月流转间,历史送走前世的匆匆过客,迎来今日的芸芸众生,三亚在不断变迁中继续书写现代辉煌。

让我们走近1万多年的“三亚人”活动遗址落笔洞,来到拥有千年悠久历史的崖州古城,从三亚河萦绕的三亚港畔遥望大海,在这些散落于三亚美妙历史音符中,感受那正孤独吟唱的三亚历史记忆。

“落笔洞洞洞笔落”:

一段1万年前的尘封往事

如果从三亚升格为地级市的时间计算,那么今年是三亚市的20岁生日;如果从崖州古城的沿革变迁推算,那么三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如果从落笔洞遗址开始算起,那么三亚的历史记忆则远在1万年之前。

在三亚荔枝沟落笔村东约1公里的一片丘陵山地中,山地自北向南倾斜,河流由北自南汇流入海,这里就是落笔峰。

相对高度仅有110米的落笔峰,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大宏伟,山体内藏着许多溶洞,相传洞洞相通,相映成趣。

也许是洞顶普遍有钟乳石滴水的现象,有人写下“落笔洞洞洞笔落,尖峰岭岭岭峰尖”的传神佳句。

落笔峰北坡较缓,而南坡则陡如刀削,峰下离地约6米处有一大洞,便是传说之中的落笔洞。

走进落笔洞,洞口高约12米,宽8米,深18米,原本在极高处有两根钟乳石,形似两支悬吊的毛笔,落笔洞因此得名。

清朝钟元棣曾作诗《落笔凌空》,用“信是仙家逞妙才,洞遗石笔绝尘埃。

四围露液随时蘸,五色云笺任意裁”的诗句来吟咏落笔洞的奇绝景色。

站在这被誉为“崖州八景”之一的落笔洞旁,看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印记,心中不禁想到:

如果没有考古队员的清理挖掘,如果不是上世纪那次关键的考古发现,落笔洞也许至今仍在寂寥中等待,在孤独中吟唱过往。

1992年和1993年冬,由海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亚市博物馆三方业务人员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落笔洞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和两次清理发掘,一共发掘出8枚人牙化石,石制品、骨角制品标本等上百件文化遗物,以及几百件动物化石和7万余件贝蚌壳,还有大量用火遗迹。

原本是一处渐渐被世人所遗忘的历史,原本是一段尘封于乱石沙砾中的旧事,在考古工作者的考证中,从人牙化石、石制品、骨角制品等遗物的发掘中,远在1万年前的生活场景慢慢浮现:

“三亚落笔洞人”主要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的生产活动,过着原始穴居生活,繁衍不息,在蛮荒时代创造出海南岛的远古文化……

抚今追昔不禁令人慨叹时光荏苒,万年光阴也不过是转瞬即逝。

因为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考古发现,落笔洞遗址成为目前已知的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南端的一处史前文化洞穴遗存,“三亚落笔洞人”(简称“三亚人”)成为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海南岛居民。

2001年,落笔洞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现把海南孤岛的人类活动历史从几千年以前推到上万年以前……

“炎州此去更无城”:

一座千年的边城古镇

只要提到三亚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位于三亚西部的崖城镇。

这里,曾是千余年来历代州、军治和县治所在地,是海南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曾迎来被朝廷流放的贬官谪臣、从事商业贸易的商贾富户和以渔为业越海而来的疍民,无数传奇人物在此演绎了一段段传奇故事。

多少个日子里,因采访和工作的需要,我曾多次来到这个离市区近40公里的崖城古镇。

斑驳陆离的古城墙、遗存在崖城街头的清末古骑楼街、在崖州文化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崖城学宫、至今仍然操持古代“军话”的古镇居民……在崖城,历史不只是发黄文献上的苍白文字,也不仅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脑海中的回忆,而更多的是存留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文化载体。

据清《崖州志》载,972年,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开宝五年,振州(今三亚一带)改为崖州,隶琼州。

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崖州为珠崖军。

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珠崖军为吉阳军。

明清两代则一直沿用“崖州”。

历经建置沿革变迁,崖城古镇一直是历代州、军治和民国政府所在地。

1950年崖县解放,崖县人民政府在崖城成立。

1954年,崖县人民政府才迁往今天的三亚市区。

在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中回望,在千年历史遗留的印记中寻觅,这个远在天涯的崖州古城曾以旖旎景色,接纳了那些在朝野权力斗争中失意的谪臣逐客,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卢多逊、赵鼎、胡铨、王仕熙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现在的人们,已经无从揣测古城的明媚山水是否曾为那些落寞的心灵带来过抚慰。

但是,历代贬官的到来,却在崖州播洒中原文化,启迪民智,为崖州构筑了坚实深厚的文化基础。

从文明门向北穿行,便是赫赫有名的崖城学宫(孔庙)。

作为当时崖州的最高学府,崖城学宫在崖州文化教育史上曾留下重重的一笔。

古代的学宫,曾经培养出不少贤能才子,为当地文化事业建设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在学宫培养下,崖城考取举人的宋代有29人,清代有9人。

随着时间荏苒,崖州城内商业贸易日趋兴旺,大蛋港成为海南南部重要门户港口,文化教育日趋发达,昔日蛮荒的贬谪流放地悄然成为深受中原文明熏陶的繁盛之地。

在时光的磨洗中,如今的古城和大部分古建筑的面容开始变得模糊。

今天的崖城,不仅是一个在寂寞吟唱过往的古城,也是一个全国南北远近闻名的重要瓜菜集散地。

昔日的边城,如今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中,迎来送往南北各地的瓜果菜农,书写现代的辉煌。

有人曾说,崖州古城留住了三亚历史文化的根,如今的三亚城市传承着古崖州的历史文脉。

走进崖城,就是走进了古崖州,走进了三亚历史的天空。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崖城成了收藏和展示今日三亚历史文化的宝库和橱窗。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崖城都将作为一部凝固的地方历史文化史书,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往日回忆,承载着三亚历史发源的昔日过往。

三亚港畔的吟唱:

一座地级市20年的变迁

从一个南海小渔村蜕变为风情万种的滨海旅游城市,人们常常用这样的描述来形容三亚城市的历史变迁,而位于主城区的三亚港就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这个古老海港,曾守望过往船舶历经世代繁华,见证日军侵略海岛掠夺资源的屈辱历史;这个古老海港,默默记录下三亚城的过去现在,承载着港口渔民的悲欢离合。

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缩影,三亚港随着三亚“三港”分离步伐的加快正不断变迁。

而在三亚地级市20年的风雨进程中,变化的不仅仅是三亚港。

1954年10月,中共崖县作出重要决定,将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近40公里外的崖城古镇搬至三亚,开始书写新的城市历史篇章。

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

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从1987年算起,作为地级市的三亚今年才20岁。

对于一个人而言,20年的岁月磨砺,也许还不足以承担未来的风雨,而对于年轻的三亚来说,2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可谓是尝遍了酸甜苦辣,至少应该充满些许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20年苍茫岁月,这座年轻的城市曾亲历和见证了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惨淡,总建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的120幢烂尾楼曾是这座城市心头最深的伤痛。

从2000年开始,三亚市政府采取“以炸促建”的举措处置停缓建工程,对部分“问题楼”进行拆除。

三亚“炸楼”一时成为轰动全国的消息,大部分烂尾楼由此开工建设,三亚的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和房地产市场逐步走上振兴之路。

20年沧桑巨变,这座南国小城曾经只是南海边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发展成全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迎来五湖四海的国内外宾朋。

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在亚龙湾举行,拉开了三亚发展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的序幕。

很多人将“9611”喻为三亚旅游的分水岭,标志着三亚旅游由原始萌芽状态进入起步阶段。

从“9611”起步,如今迎来绝好发展机遇的三亚旅游,将以“发展世界级热带海滨度假胜地“为主要目标,将“三湾”(海棠湾、亚龙湾、红塘湾)作为未来三亚度假区建设的核心区域。

20年坎坷变迁,如今的三亚不再是杂草丛生的海滩荒地,四处长满了杂乱的野菠萝和仙人掌。

2003年,三亚市加快城市旧城改造,先后投入约2.2亿元进行“两河三岸”景观建设,改造东西两河三路及泊岸景观建设工程、东西河两座景观步行桥工程和临春桥等3座旧桥改造装饰工程……海露出来了,河现出来了,精品工程使三亚的“山、海、河、城”从此相互交融,热带滨海特色的城市景观显露出来,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从昔日的渔村姑娘一路跋涉而来,三亚渐渐出落成一位时尚典雅的国际美人。

20年岁月一路走来,有风有雨,可谓是百味杂陈,冷暖自知。

无论是万年前的落笔洞,还是千百年前的崖州古城、三亚古港,都不过是三亚历史记忆的微小缩影,构成三亚历史的些许片段,见证了三亚的成长变迁。

这些历史的缩影和片段,时刻提醒着人们:

这个城市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拥有深厚久远的历史遗产,值得人们去挖掘,去探寻,去追忆。

先辈们创造的辉煌历史,值得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后人们骄傲。

怀着历史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如今的三亚正如凤凰般展翅高飞,开始奏响新的乐章。

不容置疑,1919平方公里的三亚土地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50万三亚人民将迎来璀璨光明的未来。

 三亚物华天宝耀中华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三亚人一年四季都能享用到新鲜的瓜果、蔬菜、海鲜、美酒、凉茶……这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天堂。

外乡人初到三亚时,大都要啧啧地赞上几天。

北宋名臣李光就曾写下了“海南风物异中华”的诗句。

三亚以其丰富的物产资源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

  瓜果清香世人称奇

  三亚地处热带,一年四季可见新鲜水果,四时的和风也揉进了各种水果的清香。

  三亚被誉为热带水果之都,早在古代就很有名。

清代光绪三十四年《崖州志》记载了30多种本地产的水果,椰子、荔枝、芭蕉、杨桃、番荔枝、菠萝蜜这些常见的品种就不用说了,少见的还有莲雾、蜜枣、火龙果、面包树果、红毛丹、人参果等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一些水果品种如葡萄、香瓜、甜瓜、哈密瓜、无籽西瓜被引进三亚,三亚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果生产基地。

“四季花常在,终年果不绝”,三亚的水果资源,带来了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

全国有20多个大、中城市与三亚建立了水果产品购销关系,北京、广州、武汉等地还设立了三亚水果专销点。

反季节西瓜和冬、春两季生产的香蕉成为奇俏商品远销国内外。

三亚的水果常年飘香。

  研究表明,三亚本地产的一些水果药用价值很高。

木瓜含有木瓜酶,对人体有促进消化和抗衰老的作用。

杨桃对治疗胃病、黄疸等有一定的疗效。

莲雾对咳嗽、哮喘有治疗效果。

菠萝具有消化、驱虫、利尿等药用价值。

芒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椰子富含氨基酸、脂肪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蛋白质合成,促进细胞再生长。

据记载,琼崖纵队的战士曾用椰子水输液抢救伤员。

  菜肴、酒水用水果来制作,可以算是三亚的一绝。

菠萝气味芳香,甜酸适度,用来炒牛肉、炒鸭肉是很靓味的佳肴。

如果用菠萝汁和面裹鲜虾仁煎熟,就做成色香味俱全的“果味脆皮虾”。

龙眼、荔枝煲鲍鱼或者鸡汤,鲜美可口。

把芒果切成粒加上细碎的桂花,夹在透明的咖喱中,既有桂花的清香,又有咖喱的软滑,混合香浓的芒果味,是绝好的小吃。

酸豆腌渍成酸梅酱是上乘的佐料。

把多种水果切碎混合,用绿茶浸泡制成水果茶,风味独特,幽香、怡神。

  拥有热带气候条件和丰富土地资源的三亚市,对台商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据三亚市台办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43家台资农业企业在三亚设立,先后引进100多个台湾优良品种在三亚大面积种植推广。

由于产品在大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这些企业普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冬季瓜菜名扬海外

  2005年冬交会突出了“绿色、科技、订单”概念,只允许“无公害”瓜菜进场,不达”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今后将被市场准入制拒之门外。

“绿色、无公害”已经成为海南冬季瓜菜的唯一选择。

如今三亚冬季瓜菜的种植、储运和销售经过了市场的培育和考验。

冬季瓜菜生产逐步走上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

瓜菜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优质特色瓜菜进一步增多,品种更趋丰富多样,彩椒、四棱豆、树仔菜、黑皮冬瓜等特色瓜菜市场价格持续看好,据了解,全市去年冬种瓜菜12.19万亩,且品种优、无公害,上市期间日销量达150多吨,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

三亚是我省主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今春全市瓜菜种植面积已近13万亩,上万亩的瓜菜品种主要有西瓜、豆角、苦瓜、茄子、青瓜等,预计产量可达30万吨,产值约7亿元。

每年秋末初冬近百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瓜菜收购运输商进入我市设点收购瓜菜。

每当寒风咋起时,在千里冰封的北国,三亚的尖椒、南瓜、苦瓜、长豆角、杭椒、四棱豆、西瓜等,继续着别样的翠绿。

  海南省驻北农产品流通办事处黄栋说:

"这两年,北京市场上的海南瓜菜,价格与销量都快速上涨,据他们统计,去年北京市场的海南瓜菜销量上涨了28%;去年12月到今年5月,北京市场销售海南瓜果菜39万吨,同比增长11%,而且价格也普遍上涨。

  崖州三珍海鲜极品

  三亚海域广阔,是全国海洋大市之一。

全市海岸线约占海南省海岸线的七分之一,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

三亚渔场面积1.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黄金海域,盛产红鱼、马鲛鱼、鲳鱼、海参、龙虾、鱿鱼、大珠、母贝等40多种优质海产品,鱼翅、海参、鲍鱼更被誉为三亚海产三珍。

每年有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3000多艘渔船汇集三亚捕鱼。

三亚海滩资源丰富,滩涂2.7万亩,海水养殖品种主要有对虾、鲍鱼、石斑鱼、珍珠、螃蟹等,产品远销内地和港澳市场,且价廉味美。

品种主要有龙虾、对虾、蟹、红鱼、马鲛鱼、鱿鱼、海鲤、海参、鲍鱼,各式海螺等;在海边观海景,吃海鲜,别有一番风味,即捞即煮即食,让您真正体会到“鲜”。

  在三亚随处可见临海而坐、具有地方特色的海鲜排档,主要提供具有三亚地方特色的火锅及菜肴,以生猛海鲜为主,配上中国特有的食用中药材,既可享受美食,又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寿之功效,价格实惠,雅俗共享。

据介绍,近几年来,随着三亚旅游业的稳步增长,海鲜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

海鲜餐饮业,已经逐渐成为三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同时也成了外地游客了解三亚、感受三亚的一个重要窗口。

每年来三亚的游客不计其数。

在三亚“看海、玩海、吃海”,已经成为海内外游客的共识。

  南繁育种硕果累累

  三亚长夏无冬,有利于种子、种苗的快繁培育及选优劣汰。

正是这种有利的气候条件,长期以来,在三亚自然形成了一个产业,即南繁育种业。

每年冬天,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农业专家,就像候鸟一样飞来三亚繁殖育种。

每年9月份至次年5月份,全国各地的农作物种子工作者,利用三亚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来到这里进行农作物种子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

这就是在全国农业界中人人皆知的———南繁基地。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吉林省农科院一行数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千里迢迢来到三亚,率先拉开了南繁育种的序幕。

半个世纪来,数十万农业科研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豪情壮志,克服重重困难,集中在海南岛最南端的这一小片土地上,农业育种,埋头默默奉献。

据不完全统计,近半个世纪来,全国各地南繁育种的人数累计超过30万人次,南繁面积超过300万亩,培育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油料、棉花、烟草、麻类、蔬菜、瓜果等28种农作物优良亲本种子近6亿公斤。

南繁缩短了育种周期,加快了育种步伐,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亚南繁基地,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农作物的“种子硅谷”。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甜瓜大王”吴明珠院士、水稻分子育种专家张启发院士、“玉米大王”李登海教授、棉花专家郭三堆、陈正华、赵国忠……候鸟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使南繁基地成为全国农业界最为有名的“流动人才库”。

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获得大面积推广,累计近40亿亩。

李澄海培育出的掖单系列高产优质玉米品种10多个,推广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0%以上。

赵国忠双价抗虫棉的研究,对我国棉花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吴明珠培育出的“绿宝石”甜瓜品种,使我国的甜瓜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海珍异汇聚琼崖

  无论是让人回味的热带水果,还是可治病救人的海南药材,以及其它热带作物,仔细考察一下它们的“出身”会发现,其中有很大的部分并非原产于海南,而是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

远至非洲、美洲,近至东南亚诸国,这些珍奇的物产飘洋过海,扎根于宝岛三亚这片沃土。

先拿水果来说,菠萝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菠萝蜜原产于南亚的印度,木瓜原产于中美洲,香蜜瓜原产于非洲,椰子、香蕉、杨桃、莲雾等原产于东南亚;在南药当中,槟榔引自东南亚,芦荟从阿拉伯地区引进,香茅则来自印尼的爪哇岛。

另外,香料作物胡椒来自印度西海岸;油料作物腰果来自巴西。

  这些作物引入的时间有长有短,比如椰子在三亚已有2000多年的栽种史,槟榔的栽种史也有1600年;菠萝在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引入海南,木瓜大约是在17世纪时传入;芦荟到明末清初时,三亚才开始零星种植;而胡椒则是在1947年,由华侨王裕文从新加坡引进的。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似乎天生就与三亚有缘,扎根三亚后,结出的是最丰硕的果实。

世界著名芦荟专家,被誉为“美国芦荟之父”的比尔?

库斯先生,在三亚考察过后说:

“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种植芦荟、发展芦荟产业的地方。

”目前,海南芦荟种植面积已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三亚就占了45%。

  有容乃大,“拿来”是三亚一以贯之的传统。

如今,三亚仍然不断地从国内外引进大量的优质品种作物,比如从台湾引进黑珍珠莲雾、香水菠萝,从菲律宾引进“吕宋芒”,从美国引进“红芒”,从泰国引入无胶菠萝蜜等。

三亚的物产常换常新,魅力无穷。

(三亚城市名片征集评选活动组委会提供)

北纬18度吹来凉爽的海风,挺拔的椰树在海边轻轻地摇曳……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细白的沙滩、碧蓝的海水、晴朗的天空……这就是三亚!

  据2005年三亚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三亚市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保持良好,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得天独厚的生态

  三亚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北纬18度,东经108度—109度之间。

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

全市面积1919.5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面积37平方公里。

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

境内海岸线209.1公里,有19个港湾,主要港口有三亚港、榆林港、南山港、铁炉港、六道港等。

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

大小岛屿有40个,面积较大的有西王昌洲岛2.12平方公里,蜈支洲岛1.05平方公里。

  三亚气候独特,属于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5.4℃,年平均降雨量1540.5毫米。

当北国天寒地冻、白雪皑皑之时,南国三亚依然绿意盎然,暖风袭人,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三亚的海水清澈透明,能见度达8至16米,有些地方达到25米;海岸线由众多的珊瑚礁组成,海底景观绚丽多姿,被国际潜水专家认定为南太平洋最适宜潜水的旅游胜地之一。

  三亚三面环山,绵延起伏,层次分明;山脉的延伸将市区分成若干青山围成的空间,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环境。

海上回望,群山如绿色屏障,辉映出三亚的妩媚多姿。

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

  三亚众多的海湾各有佳景。

大东海、小东海、三亚湾、亚龙湾与三亚市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海上的东岛、西岛仿佛是南海的两扇大门,为宽阔的海面增加层次感。

海雾飘过,两岛隐掩其中,凭添了几分神秘感。

漫步沙滩,作为三亚市标志的鹿回头雕像映入眼帘。

  水天一色的景致

  夕阳西下,两河三岸林立的高楼被涂抹得金碧辉煌。

河滩边的红树林里,一群栖息在这里的白鹭在欢唱起舞,交颈相戏。

它们时而从树林里冲向天空飞翔,时而又从容翩翩落下,在河滩上悠闲自得地啄食。

这水天一色的景致,不禁使人赞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何故流落在人间?

  三亚环境极为独特,集山、海、河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