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4858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

《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试题.docx

教师资格证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及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论语》B.《学记》C.《中庸》D.《大学》

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A.1904年B.1922年C.1949年D.1986年

3.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

A.孟子B.威尔逊C.弗洛伊德D.洛克

4.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A.教育理念B.教学方法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

5.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

A.管理能力B.组织能力C.教育能力D.教学效能感

6.1951年()提出了“范例教学”的主张。

A.布鲁纳B.赞科夫C.瓦?

根舍因D.怀特海

7.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A.孔子B.昆体良C.杜威D.夸美纽斯

8.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9.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这种现象是()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

10.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他认为智力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那么认识环境的能力属于()。

A.自知智力B.空间智力C.逻辑数学智力D.身体运动智力

11.一些国家的孩子进入育婴院后,因其教育条件差,往往失去了与成人进行社会交际的机会,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智力一般要比正常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差,这是因为他们能力形成的()条件不一样。

A.实践活动的影响B.学校教育的作用

C.人的主观能动性D.早期经验的不同

12.()在1903年发表的《教育心理学》为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并确立了学科体系。

A.桑代克B冯特C.华生D.苛勒

13.去过几次青少年宫,小朋友就能画出具体的线路图来,认知发展到()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4.“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迁移的()。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一般性迁移

15.我国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规定的法律是()。

A.《宪法》B.《教育法》C.《义务教育法》D.《未成年保护法》

16.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反应效率的是()。

A.动机水平适中B.动机水平较低C.动机水平很低D.动机水平很低

17.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

18.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认知技能和()。

A.活动技能B.学习技能C.心智技能D.动作技能

19.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景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

A.自我控制训B.肯定性训练C.自我强化训练D.自我监督训练

20.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

A.运用B.分析C.综合D.评价

二、填空题

1.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的《大教学论》为开端。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3.教育与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4.教师运用环境、自身和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

5.备好课是对每个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一个检验,因此教师备课必须做好、和三方面的工作。

6.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

7.知觉的基本特性有、理解性、、恒常性。

8.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性格。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需要是;最高的需要是。

10.在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上进行测验,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要比中间的词记得牢。

这就是所谓的效应和效应。

11.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创立者是。

1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和。

三、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

2.内发论

3.完形一顿悟说

4.教学策略

5.课程管理

四、简答题

1.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试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5.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假若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将如何培养你所带领的班集体?

谈谈你的看法。

2.试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3.怎样理解和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六、案例分析

【案例】王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猛(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

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

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

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

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

试分析上述案例,教师该如何对待有问题的学生?

(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斯宾塞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两全”目标,“两全”是指()。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4.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A.名誉权和荣誉权B.公正评价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

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A.领会知识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D.检查知识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

8.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B.民主管理C.平行管理D.目标管理

9.一位汽车司机在开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情况,同时操作方向盘,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集中

10.安安平时比较踏实,遇事沉着、冷静,但却比较死板,灵活性不足。

她应该属于()类型。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1.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某一品质在观察者看来是极为突出的,从而对这种突出的品质有了清晰明显的知觉并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

这种现象称为()。

A.投射效应B.晕轮效应C.皮格马利翁效应D.首因效应

12.()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A.分析与综合B.比较与分类C.抽象与具体D.归纳和概括

13.“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什么现象?

(A)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

1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D)。

A.形象思维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

15.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是

()。

A.发现学习B.指导学习C.程序学习D.合作学习

16.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A.课堂规范B.课堂气氛C.课堂管理D.课堂纪律

17.一个学生不敢与周围的同学讲话请教问题,一旦她鼓起勇气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的时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回答问题。

教师采用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

18.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无差别原则B.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19.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0.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填空题

1.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的发展;二是的发展。

3.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长期性。

4.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5.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

6.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7.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8.记忆的完整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等三个环节。

9.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0.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序列性。

11.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多元化

2.课程目标

3.上位学习

4.智力技能

5.校本课程

四、简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

2.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3.简述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

4.我国普通学校应贯彻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5.新旧学习观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五、论述题

1.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论述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

3.学生自主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请结合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六、案例分析(共10分)

有位身材不高的女教师上一节课批评了一位不遵守纪律的高个子学生,下一节课这位学生擦完黑板后,故意把黑板刷放在黑板上沿。

让女教师拿不着,出教师的洋相。

上课开始这位教师便发现了这种情况,学生们也在偷偷发笑。

这位教师尽力控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

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改错题,叫那个高个子学生上黑板改错,要求擦去错处,改为正确的解答。

这位教师的做法,使那个高个子学生深感惭愧,改完错后,他把黑板刷放在讲台上,并轻声地说:

“sorry”。

老师也轻声地说了“没关系”。

请评价这位老师的做法,并谈谈你的看法。

1.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

2.A【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正确答案是A。

3.D【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外烁论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和华生。

4.C【解析】教育工作是围绕教育目而展开的,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正确答案是C。

5.D【解析】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6.C【解析】瓦?

根舍因主张“范例教学”。

7.A【解析】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8.B【解析】:

此题考查疏导原则的定义。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正确答案是B。

9.A【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0.B【解析】空间智力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和抽象的空间智能两种能力。

由此可知认识环境应属于空间智力。

11.D【解析】美国布鲁姆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把5岁前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视为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其余30%是4~7岁获得的,另外20%是8~17岁获得的。

由此知影响上述能力形成的因素是早期经验。

12.A【解析】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13.C【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个体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此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

②前运算阶段(2岁~7岁),此时期的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

③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这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缺乏概括、抽象推理能力。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这阶段的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儿童能画出具体路线,说明已经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

14.A【解析】同化性迁移是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正是这样一种迁移。

15.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

16.A【解析】动机的高低都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只有适中的才行,因为两者成倒U型的曲线关系。

17.C【解析】画线是一种常用的复述策略,圈点是划线的一种变式,也是一种复述策略。

18.D【解析】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操作技能也称为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

19.B【解析】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注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20.D【解析】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故认知的最高目标是评价。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2.培养创新能力3.生产劳动4.陶冶教育法

5.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6.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7.选择性;整体性8.气质9.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0.首位;近位11.班杜拉12.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三、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内发论: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3.完形一顿悟说:

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不是盲目尝试,而是对情境的一种突然领悟和理解,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的过程。

4.教学策略:

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5.课程管理:

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学生的举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学生身心发展有以下规律:

(1)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

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

(2)发展的顺序性。

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

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

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人到另一阶段。

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5)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榜样法: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3)锻炼法:

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

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陶冶法: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做到: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和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4.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制约。

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虑,才能看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2)一致的情况是: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

(3)不一致的情况是: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4)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在学习中。

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5.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班干部。

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

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教师可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法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也就是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认知结构既是在先前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和基础。

因此,他非常强调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对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

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发现法教学模式中,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展开.而不是围绕某一个知识项目而展开。

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

发现法教学的基本步骤有五点: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和线索;(4)协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提出可能的假设,帮助学生对材料、线索进行分析审查,搜集和组织可用于做出判断的资料;(5)协助、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的结论。

在发现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1)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

(2)激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