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4845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docx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多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并立:

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07—960--979):

五代:

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960-1127)

南宋与金、西夏、蒙古的并立(1127-1271)

元朝的统一(1276-1279)

2、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的并立与更替(960-1276):

辽五代9601125金12341227西夏北宋大理1127蒙古1271元朝1276唐97912531127十国南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

1、宋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北宋选官制度与谏议制度:

-----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谏院的出现3、宋元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与元朝的行省制度4、宋元时期的政治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元朝忽必烈改制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朝代秦朝西汉武帝东汉中枢权力体系职能(作用)最高行政长官决策,与丞相制衡取代三公的权力备注建立丞相中朝尚书台巩固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权力分配未定型隋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同唐朝完善中书省门下省起草诏令封驳审议唐尚书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中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加强,相权再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军权(发兵权)与政事财政,长官”计相”

秦朝中枢权力体系:

三公九卿制皇帝丞相太尉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1)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

皇帝(皇权至上)中书省制令决策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户礼兵刑工2吏、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部部部部部部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二府三司制皇帝财政三司行政中书门下军事枢密院度盐户支铁部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一省制皇帝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皇中书门下行政帝盐铁户部相权再被分割宋代:

二府三司度支财政财政枢密院军政中书省不参与政事尚书省不参与政事门下省隋唐三省六部12吏部2015/10/8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元代:

一省制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皇度支盐铁帝户部宋代:

二府三司中书门下行政财政财政枢密院军政中书省不参与政事归入尚书省归入不参与政事门下省隋唐三省六部吏部2015/10/8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3

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

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阿合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

原为翁吉部贵族按陈的属民,后为察必皇后(元世祖皇后)斡耳朵侍臣。

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

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元世祖)的信用,而丞相安童形同虚设。

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

为把持朝政,广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甚至干涉了皇位的继承,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相权达到高峰.

北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①发展: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②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边镇兵:

中央军49万:

9万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东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五代建立者简历后梁:

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

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

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

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共性何在?

宋太祖赵匡胤与其“黄袍加身”处-河南开封陈桥驿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集军权A.杯酒释兵权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收精兵b、枢密院—发兵权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集政权集财权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中央B、节度使、武将削实权文臣担任枢密使---割军权C、州郡长官受通判监督计相----割财权制钱谷自留少许,其余由中央掌握宰相-----仅有行政权

元朝的行省制度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蒙古帝国图

行省的设臵1)简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1.秦至宋:

郡县两级路、州、县州郡县三级道、州、县2.元朝:

3.明清:

行省(路、府、州、县)省、道、府、县省、府、县注:

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

蒙古:

岭北行省东北:

辽阳行省云贵:

云南行省台湾:

澎湖巡检司元代的行省

岭北行省辽阳行省

2)实行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3)行省的主要职能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需呈报枢密院中央的诏旨军政要务赋税征收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述职

问题9、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体现的趋势?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北宋:

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从三方面认识)

(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改良。

(背景、目的)

(2)变法的内容,主要用以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它虽使封建政府收人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

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特点、局限)(3)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

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次,在地主阶级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败因、局限)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对立严重统治阶级矛盾突出原因:

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

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积弱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原因:

1、集中军权。

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表现:

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原因:

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表现:

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背景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积贫背景:

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主持:

范仲淹、富弼时间: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中心:

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内容:

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

失败。

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

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原因:

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时间:

1068年,宋神宗即位。

决定起用王安石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时间目的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主要措施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内容作用和成效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争议最大)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局限富青苗法国之法免役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内容市易法均输法保甲法强兵军器监之法保马法将兵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取改革科举制士整顿太学之法惟才用人

结果最终失败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评价启示教训

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比较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

如何全面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1)大统一。

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措施,使中国的疆域发展为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期。

?

(2)首创行省制度。

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3)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新高峰,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蒙古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契丹族、女真族与汉族融合,在当时已被视为“汉人”;还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琉球和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经济:

知道:

宋初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知道:

北民南迁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知道:

北宋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有新发展

(二)手工业经济:

列举:

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概貌(冶铁燃料的演变、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制瓷技术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调整)(三)商业经济:

列举:

宋元时期商业发展概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四大经济区域(特点)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农业区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经济巴蜀等地区)重心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

观察以下从战国到东汉的图片和材料,探究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

山西:

成都平原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塞外草原上的马群古时南方有瘴气(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

整体特点1)地域分布——多样性2)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

导提入问我国四大发明是什么?

①造纸术;②指南针;③火药;④印刷术。

宋元时期的科技?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沈括和郭守敬

王选(左)与助手研究工作。

王选教授是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他负责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使中国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迈入“电与光”的时代。

雕版印刷术唐咸通九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一、活字印刷术毕昇(约970—1051)北宋发明家。

出身平民。

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印刷术

泥活字加工工序活字印刷术:

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烧硬另设一铁版,版上匀敷以松脂、蜡、纸灰等混合而成的粘胶物。

印刷时,将铁框置于铁版上,在框中排列胶泥活字,制成一版;再用火烤版,使粘胶物熔化,并用另一平版把字压平,冷却后可上墨印书。

用毕再加热,即可将活字拆下。

泥活字烧造制模排版

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想一想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

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更省时省力,出现错别字能尽快更换,而雕版印刷则不能更换错别字。

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

因为活字印刷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避免了雕版印刷的浪费以及无法更换错别字等,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现代印刷技术彩色喷墨打印机复印机现代数码印刷机现代彩色胶版印刷机激光打印机

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会不会迷失方向?

为什么?

美洲欧洲印度麦哲伦海峡指南针好望角

二、指南针1.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什么?

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司南,战国时期2.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司南由天然磁石磨制而成,形状像一把勺子,把它放置在一个刻有24个方位的罗盘上。

它是根据磁铁指极性的原理制成的。

高精度罗盘指南针

北宋时的罗盘针缕悬法指南针北宋水浮法指南针指南鱼指南针(航海罗盘)

3.指南针是何时出现的?

有何优势?

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哪些方面?

它是怎样传入欧洲的?

我国北宋时期即开始使用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指南针。

和早期的司南相比,指南针定位准确,使用更为方便。

指南针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及军事和战争等。

指南针在我国发明后,经阿拉伯传入了欧洲。

形形色色的现代指南针现代军用指南针

三、火药北宋水浮法指南针宋代的抛石机和突火枪宋元时的火蒺藜(地雷的雏形)火箭元朝铜火铳

二、火药的发明与使用1.唐朝已有火药配方唐朝时期道家在炼丹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火药先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宋元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箭、突火枪、火炮等)3.制成各种焰火和鞭炮

P61《课中题》火药的发明在军事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导致大量火药武器的出现;②改革了作战方法,是世界兵器史上的进步;③增加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

用弓发射的火药箭古代“火箭”元朝铜火铳

想一想火药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当时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有何意义?

名称时间发明者传播民意义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造纸术西汉劳动人活字印刷术东传朝、日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北宋毕昇东传朝、日,西传非、经济、省时,促进欧了文化传播指南针(原名司南)火药北宋(战国)唐朝劳动人民炼丹家南宋时,阿拉伯人学会使用元朝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改变了作战方式

四、沈括和郭守敬沈括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历法、算学、医学、地理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著有《梦溪笔谈》。

郭守敬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参加了元朝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编成《授时历》,得出一年的周期是365.2425天,与世界通用的现行公历相同,但要早300年。

简仪模型

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提示:

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前人的基础。

政治:

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安定。

经济:

经济中心的南移民族关系:

民族间频繁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外关系: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隋唐时期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宋元时期的科技原因成就指南针火药及火药武器沈括和《梦溪笔谈》郭守敬和《授时历》

基础巩固: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出现于宋朝的是(B)①造纸术④火药A.①④C.②③④②指南针③活字印刷术B.②③D.①②③④

宋元时期的文化?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词?

元曲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砸缸

1.作者及生活的时代;司马光,生活在北宋2.《资治通鉴》的内容;3.《资治通鉴》的体裁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编年体的通史4.特点及价值。

全书取材丰富,记事周详,文字优美,叙事生动。

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

著作《史记》西汉司马迁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纪传体通史文笔简洁、语言生动《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战国到五代编年体通史取材丰富,记事周详,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时代人物著作内容著作体裁著作特点

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特点以时间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优点容易明白事件先后顺序和前后联系便于记载人物活动缺点代表作品对人物生平、《资治通事件原委难鉴》以详尽、完整无法照顾时《史记》间顺序和事件联系

司马光故居司马光墓

二、宋词和元曲类别代表人物苏轼宋词李清照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菩萨蛮〃书江风格特点豪迈奔放清新委婉豪放悲壮辛弃疾西造口壁》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宋苏轼

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寒食贴》是中国古代书法的极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仅次于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作的《阑亭序》,为后代书法家所推崇。

苏轼《渡海帖》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河南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三苏坟

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

东坡肉东坡肘子是苏东坡制作的传统名菜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71岁。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