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docx
《环境学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学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环境要素:
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包括自然环境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和人工环境要素(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等)。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价的一种概念。
环境问题:
从广义上,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上:
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破坏:
又称生态破坏。
主要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分为生物环境破坏和非生物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即是环境污染,常简称“污染”。
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是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环境问题的实质:
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当今全球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狭窄盆地气温逆转,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工业有害气体(比利时);2、多诺拉事件,河谷气温逆转,反气旋和逆温控制,SO2氧化产物(美国);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盆地,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红眼病和呼吸道疾病(美国);4、伦敦烟雾事件,支气管炎,(英国);5、四日哮喘事件,石油冶炼,工业炼油产生废气(日本);6、米糠油事件,多氯,(日本);7、水俣病事件,甲基汞工业废水污染水体,(日本);8、痛痛病事件,饮用水含镉,(日本)。
现代环境保护兴起的背景:
1、马尔萨斯《人口论》(第一次开创性的探讨,过于悲观消极);2、1962年《寂静的春天》(卡逊,ddt危害);3、1972年《增长的极限》(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世界地球日:
1970.4.22世界环境日:
1972.6.5第一个里程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第二个里程碑:
环境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巴西1992年。
第三个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约翰内斯堡,南非,2002年。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各种环境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
任何单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常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着决定性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
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或参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因子;间接:
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作用于生物的因子。
);4、阶段性(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引起的);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又称同等重要定律;6、补偿作用(可调剂性):
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指各因子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的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共同作用与生物时,由于化合物间产生的拮抗作用,可使其毒性低于各化合物毒性之和);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总毒性等于或超过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叫做协同作用;总毒性为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总和叫叠加;一种本无毒性的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成为增强作用);3、净化作用(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和土壤中有害物质的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1、最小因子定律(利比西定律):
当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降低到该植物的最小需要量时,该营养物质就会影响该植物的生长。
德国土壤农化学家,(木头定律);2、耐受性定律:
因子在最低量时可以成为限制因子,但如果因子过量超过生物体的耐受程度时,也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大小,称之为生态幅。
即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
这就是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3、限制因子定律:
把营养物质扩张到生态因子,则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只有处于最小量的因子或接近耐受极限的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主要的限制作用。
甚至因该因子的超低量导致生物的死亡,把这个因子叫限制因子。
这个规律叫限制因子规律。
生态系统:
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无机矿物质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
1、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空间配置的时间变化以及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2、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
以食物关系为纽带,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特征:
1、是生态学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4、营养级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能值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通常不会超过5-6个。
5、是一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一、生物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断地把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吸收,转化成新的物质能量形式,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保证生命的延续和增长。
1、初级生产(一个能量转化和物质的累积过程,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2、次级生产(消费者或分解者对初级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以及贮存在其中的能量进行再生产和再利用的过程);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只有1%左右;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沿着食物链营养级由低级向高级流动,具有不可逆性和非循环性;3、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逐渐减少,10%;三、物质循环:
水循环;气相循环;固相循环。
四、信息传递:
1、营养信息(通过营养关系,把信息从一个种群传递给另一个种群,或从一个个体传递给另一个个体);2、化学信息(生物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或某个生长发育阶段,分泌出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生物种群或个体之间起着某种信息作用);3、物理信息(生物通过声、光、色、电等向同类或异类传达的信息);4、行为信息(有些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方式向同伴或其他生物发出识别、挑战等信息)。
水循环:
是在太阳能和重力的驱动下,水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并在气流(风)和海流的推动下在生物圈内的循环。
海洋、湖泊、河流和地表水不断蒸发,形成水蒸汽进入大气;植物吸收到体内的水分通过叶表面的蒸腾作用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形成雨、雪、雹等降水重返地球表面,一部分直接落入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中,一部分落到陆地上,在地表形成径流,流入海洋、湖泊、河流或渗入地下,供植物根等吸收。
如此往复,这就是水循环。
氮循环:
大气中氮进入生物体主要是通过固氮作用将氮气转变为无机态氮化物NH3.包括生物固氮和工业固氮;另外,岩浆和雷电都可使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
土壤中的氨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可转变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合成各种蛋白质、核酸等有机氮化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从中摄取蛋白质等作为自己氮素来源。
动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以尿素,尿酸、氨的形式排入土壤;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氨、二氧化碳和水。
土壤中的氨形成硝酸盐,这些硝酸盐一部分为植物所吸收,一部分通过反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形成氨气进入大气,完成氮的循环。
磷循环:
磷的来源主要是磷酸盐矿、鸟粪层和动物化石。
磷酸盐层通过天然侵蚀或人工开采进入水或土壤,为植物所利用,当植物及其摄食者死亡后,磷又回到土壤,当其呈现溶解状态时,可被淋洗、冲刷带入海洋,被海洋生物利用并最终形成磷酸盐沉入海底,除非地质活动或深海水上升将沉淀物带回表面,这些磷将被海洋沉积物埋藏。
而另一部分磷经海洋食物链中吃鱼的鸟类带回陆地,他们的鸟粪作为肥料施于土壤中。
);
生态平衡: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流。
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
组成成分缺损;结构比例失衡;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2、人为因素: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为了眼前利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利用和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生物圈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了很大变化,系统平衡的失调将危及人类的未来。
种群:
种群(或同类群)是由一群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区的同种个体组成的生物系统。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大小、密度与生物量:
一个种群的个体数目的多少,叫做种群的大小;单位时间或空间内的个体数称为种群密度;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所有个体的鲜物质或干物质的总重量。
影响种群大小和密度的因素:
种群的繁殖特征、种群的结构、种内和种间的关系、物理环境因子。
2、年龄结构:
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年龄金字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性别比例:
指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或某年龄组的个体中雌性与雄性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
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物所产后代个体的平均数;死亡率则是单位时间内生物死亡的平均数。
种群的增长形式:
1、J形曲线:
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模型;2、S型曲线(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方程是基于四个基本假设得出的:
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用k表示;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因素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的上升而按比例逐渐降低;种群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的;种群无年龄结构,也没有迁入和迁出。
群落:
生物群落即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所有生物的集合体,是所有该区域内生物种群的总和,他们彼此相互作用,有规律的组成具有独特组成和功能的结构单元。
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的外貌;物种多样性;优势现象;物种的种间关联与群落系数;群落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
群落的演替:
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或者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原生演替:
指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群落演替,即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开始的入侵、定居、竞争,一直演替到顶级群落。
2、次生演替:
指在由于火灾、干旱、水灾等自然灾害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原有群落毁坏后的次生裸地上进行的演替。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改造自然(农业文明)—征服自然(工业文明)—谋求人地协调发展(后工业文明)。
传统发展的三大误区:
1、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2、没有考虑自然成本;3、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传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对各种环境资源和环境要素长生各种压力,而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人口急剧增长的另一后果是环境污染加剧);2、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3、生物多样性消失;4、全球水资源危机;5、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
(1)优先考虑当代人,尤其是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求;
(2)在生态环境可以支持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眼前和将来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突出强调发展的主题;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讲究生态效益;3、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4、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5、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哲学思想的转变:
1、与自然对立斗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一味向自然索取—珍惜自然、爱护环境;3、只顾自己的利益—关心人类命运,关心人类利益。
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1、资源消耗型—资源节约型;2、损害环境型—环境友好型;3、技术落后型—技术先进型;4、管理粗放型—科学管理型。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他们之间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2、持续性原则(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3、共同性原则(共同目标、共同努力,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全球共用的联合行动)。
发展内涵:
不仅仅是经济量的增长,还包括质的提高;发展通常受到经济、社会、生态的限制。
水体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
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称作水体污染。
水质指标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包括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和味等。
其他物理性状指标,如总固体、悬浮固体、可见固体等;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包括一般化学性水质指标,如ph、碱度、硬度等;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有关氧平衡的水质指标,如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等。
第三类,生物学水质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原菌等。
悬浮物:
主要指沙砾、悬浮固体、漂浮物。
危害:
减少阳光对水面的穿透能力,从而衰减了水面的光合作用;悬浮物的大量存在,堵塞鱼类的腮,导致死亡;可以吸附其他的污染物,进行协同的迁移。
有机物含量:
(1)化学需氧量(COD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
COD值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越重,测定时间短,不受水质限制,主要作为工业废水的污染指标);
(2)生物化学需氧量:
(BOD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用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表示。
是一种间接表示水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的指标,BOD越大,表示有机污染越严重。
测定条件:
20度,氧气充足,不搅动;完全氧化一般为20天,常用5天为测定的标准时间;BOD5=70%BOD20。
COD>BOD,COD与BOD的差值可表示不为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3)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
(TOD是指水中被氧化的物质燃烧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的氧量。
TOC是指水中所有有机污染物质中的碳含量,耗氧过程是高温燃烧氧化过程,即把有机碳氧化成二氧化碳,然后测得所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就可算出污水中有机碳的量)。
溶解氧:
常用DO表示。
(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一般含量低于4mg/l时鱼类就会窒息死亡。
溶解氧高,适于微生物生长,水体自净能力强。
水中缺乏溶解氧时,厌氧细菌繁殖,水体发臭);
PH值:
反映水的酸碱强弱的指标,对水中生物的生长繁殖,对排水管道等都有很大影响,生活污水PH值为7.2-7.6;
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
一般指大肠杆菌群数(1ML水中细菌(杂菌)的总数与水中大肠菌的多少。
水中含有大肠菌,即说明已被污染);
有毒物质指标:
指达到一定浓度后,对人体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的物质。
品种繁多,检测内容视具体情况而定。
环境容量: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自净作用:
少的污染物一时进入环境中可经过多种自然过程分解稀释而使环境恢复平衡,环境的这种功能称为自净作用。
水体的自净作用:
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排入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
水体自净过程分为三类:
1、物理自净:
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由于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使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使水体得到一定的净化;2、化学自净:
指污染物在水体中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了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亦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但未参与生物作用;3、生物自净:
指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吸收、降解作用而发生消失或浓度降低的过程。
湖泊富营养化:
1、N、P过量输入湖泊;2、初级生产力大爆发;3、水质恶化(DO下降,透明度减低等);4、生态破坏(沉水植物、底栖动物、渔业等);5、水体毒性化趋势(有毒藻类)。
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增多引起的。
从现象看,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与水体中藻类的多寡密切相关。
(水体中N、P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雨水;农业排水;生活污水)。
富营养化发生机理:
水源物质循环失调、水化学三大平衡失衡、水生态系统破坏与初级生产力大爆发。
湖水营养化程度判断标准:
一般地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超过20mg/m3和300mg/m3就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的危害:
(1)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繁殖,一系列异养生物的食物链都会有所发展,使水体耗氧量大大增加;
(2)生长在光照所不及的水层深处的藻类因呼吸作用也大量耗氧;(3)沉于水底的死亡藻类在厌氧分解过程中促使大量厌氧细菌繁殖;(4)富氨氮的水体开始使硝化细菌繁殖,在缺氧状态下会又转相向硝化过程。
富营养化的防治:
1、防止方法:
对废水作深度处理除去N、P;排水改道引流(如引作灌溉水);改变水体的水文参数(流速、含水量、温度等);不用含磷洗涤剂。
2、治理方法:
使用化学药剂或引入病毒杀藻;打捞海藻;人工曝气;疏浚底泥;引水(不含营养物)稀释。
重金属污染途径:
1、通过危害生态系统,对水生生物产生各种有毒作用;2、通过饮用水,皮肤接触,食物链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重金属污染物的特点:
1、水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作用就是其中典型例子;2、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蓄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3、在天然水体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
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毒性较强的金属如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01—0.001mg/l之间。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1、溶解—沉淀作用;2、吸附作用;3、洛合与螯合作用;4、氧化、还原作用。
废水处理方法可分为三级:
一级处理是去除废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调节废水的PH值,减轻废水的腐化和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二级处理可以大幅度地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和部分金属污染物;三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它是将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部分污染物进一步净化处理,常用超滤、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等。
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调节、过滤、沉淀、离心分离。
过滤:
在水处理技术中,过滤是以具有孔隙的粒状滤料层,如石英砂等,截留水中的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它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水中的悬浮物,而且通过过滤层还可将水中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随着悬浮物的降低而被大量去除。
沉淀:
水中悬浮颗粒的去除,可通过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分离。
密度大于水的颗粒将下沉,小于水的则上浮。
类型:
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理想沉淀池:
颗粒为自由沉淀;水流水平流动,过去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颗粒到底就被去除。
离心分离:
原理:
利用高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废水中的悬浮颗粒进行分离,即当含有悬浮颗粒的废水进行高速旋转运动时,由于悬浮物质颗粒的质量与废水的质量大小不一样,质量大的固体颗粒,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所受到的离心力也大,质量小的,受到的离心力也较小,因而质量大的固体颗粒被甩到外圈,沿离心装置的器壁向下排出,而质量小的则留在内圈,向上运动,使废水与悬浮颗粒达到分离的目的。
离心设备:
离心机、水力旋流器、旋流池。
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中和、化学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
中和:
1、酸性:
投药中和(可处理任何性质、任何浓度的酸性废水);过滤中和(一般适用于处理少量合酸浓度低的酸废水)。
2、碱性:
鼓入烟道气;注入压缩二氧化碳气体;投入酸或酸性废水等。
化学混凝:
作用:
压缩双电层作用、吸附桥架作用。
影响因素:
水温、ph值、水力条件、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
“低温低浊”—混凝困难。
废水处理的物理化学处理法:
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超过滤。
吸附: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固体物质作为吸附剂,以吸附剂的表面吸附废水中的某种污染物的方法。
分为粉状活性炭吸附流程及粒状活性炭吸附流程。
离子交换:
利用离子交换剂的可交换离子与水相中离子进行当量交换的过程。
电渗析:
一连串离子交换树脂制成的薄膜。
1、阳离子膜,它带有固定的负电荷,允许阳离子通过,但排斥阴离子。
2、阴离子膜,反之。
反渗透:
主要用来分离水中的分子态或离子态溶解物质。
利用某种特殊的半透膜具有能渗析水而溶质被阻留的特性来进行工作的。
常见有板式、外压管式、空心纤维式。
在选择工艺形式及设备结构时必须考虑两方面:
工业管理方便,合理的经济效果。
超过滤:
利用半渗透膜的选择透过性质,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使水可以通过半渗透膜,而胶体,微小颗粒等不能通过,从而达到分离或浓缩的目的。
超过滤与反渗透:
相同:
超过滤简称过滤,它同反渗透一样,都是利用膜来分离废水中溶解的物质;两种过程的动力是溶液的压力,在溶液的压力下,溶剂的分子通过薄膜,而溶解的物质被阻滞在膜表面上。
不同:
膜不同;机理不同;工作压力不同。
废水的生物处理法:
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处理法
活性污泥法:
水体自净的人工化,是使微生物群体在反应器(曝气池)内呈悬浮状,并与废水接触而使之净化的方法,所以又称悬浮生长法。
活性污泥法:
是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最广泛使用的方法。
既适用于大流量的污水处理,也适用于小流量的污水处理。
运行方式灵活,日常运行费用较低,但管理要求较高,活性污泥法净化强度大,是天然水体自净作用的人工化和强化。
活性污泥的组成:
1、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2、微生物(需主要是细菌)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保留物;3、由原污水挟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4、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
活性污泥的分类:
接触稳定法、氧化沟、纯氧曝气。
大气圈层结构:
1、对流层:
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0.65;密度大,对流层虽然相对于大气圈的总厚度来说很薄,但是它的质量却占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2、平流层:
在30~50km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30~35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能大量吸收紫外线;平流层的空气没有垂直对流运动,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且干燥;大气透明度好;3、中间层:
该层空气更为稀薄,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4、热成层(电离层):
原子氧层可吸收太阳辐射出的紫外光,因而在这层中的气体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