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4736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41

第六单元 第17讲

考点

题号

错题统计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4、5、7、8、9、10、1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11、12、1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6、15

一、选择题

1.(2014·浙江五校模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解析:

选D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活体转化实验和离体转化实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有转化因子的存在,而离体转化实验则通过把组成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是否发生转化,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只有35S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只有32P

解析:

选A 在噬菌体代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以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板,以大肠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形成的子代DNA中,仅有两个DNA的一条链含32P、其他的DNA不含;由于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均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因而子代噬菌体全部含有35S。

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死亡。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直接利用大肠杆菌内的ATP作为能源物质

B.噬菌体在增殖时需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C.噬菌体在增殖时需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核糖核苷酸

D.噬菌体利用自身的核糖体以大肠杆菌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解析:

选D 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能量、原料和场所实现自身的增殖,A、B、C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D错。

4.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⑤S型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菌的细胞中(  )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选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R型菌向S型菌转化的内因是S型菌的DNA进入了R型菌的细胞中,并成功表达了某些性状。

5.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遗传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解析:

选C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首次证明DNA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赫尔希与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两者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

6.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给小鼠注射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白鼠均不死亡

B.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中也有35S标记

C.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解析:

选A R型活细菌无毒性,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失去活性,故小鼠均不死亡;噬菌体的蛋白质被35S标记,该物质没有进入被侵染的细菌中,故子代噬菌体中无35S标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沉淀物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7.(预测题)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

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般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E、F组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

C.F组产生的S型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解析:

选D A组中S型菌的蛋白质和DNA经高温变性;D组中是没有毒性的R型菌;E组是S型菌的蛋白质和R型菌混合,不能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菌,故A、D、E组中小鼠不死亡。

8.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要加热处理,②要将各提取物分别与R菌混合培养,

③转入固体培养基

B.①不加热处理,②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菌共同培养,③转入液体培养基

C.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S或R一种菌落

D.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可能有S、R两种菌落

解析:

选D 该实验是将S活菌的有机物进行分离,把它们单独与R菌混合培养,通过观察菌落形状,判断它们单独对R菌的作用效果。

故①过程不能加热,③过程要用固体培养基,在培养基上可能出现S、R两种菌落。

9.科学家为探究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

该组实验不能得到的结果或结论是(  )

A.实验2只出现R型菌落

B.实验1、3均出现R型和S型菌落

C.DNA是转化因子

D.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解析:

选D 三组实验中,自变量是培养基加入的酶,实验1加入RNA酶,由于R型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加入的是杀死的S型菌的DNA,所以RNA酶不起作用,R型菌可能发生转化,出现R型和S型菌落,同理推出实验3也出现R型和S型菌落。

实验2中加入DNA酶,破坏了DNA,R型菌不发生转化,只出现R型菌落。

三个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

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但本实验不能得出此结论。

10.下图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选D 实验①中活的R型菌在S型菌DNA作用下,转化为S型菌,且该性状能遗传,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为了排除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能性,需要设计一系列对照实验。

题中②③④均分别与①构成对照,说明S型菌的蛋白质、多糖和DNA水解产物都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即证明了蛋白质、多糖和DNA水解产物都不是遗传物质。

11.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实验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

丙种: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

1

与甲种一致

2

与乙种一致

3

与丙种一致

丁种:

乙的DNA+甲的蛋白质

4

与甲种一致

5

与乙种一致

6

与丁种一致

A.2、4  B.1、5  

C.2、5  D.3、6

解析:

选B 以DNA为遗传物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DNA注入细菌中,指导合成相应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因此,当甲的DNA+乙的蛋白质组成的“杂合”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子代应表现为甲种噬菌体的性状;当乙的DNA+甲的蛋白质组成的“杂合”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子代应表现为乙种噬菌体的性状。

12.甲图所示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情况,乙图所示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甲图中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

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

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在上清液中放射性要减弱

解析:

选C 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

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

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有经过搅拌过程,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而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减弱。

二、非选择题

13.回答下列有关人们对遗传物质探究的问题。

(1)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然后回答。

①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________(填字母)。

A.14C和35S

B.35S和32P

C.14C和32P

③分析图B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噬菌体侵染实验更有说服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型菌的DNA经酶处理彻底水解后,可得到______种碱基,测得A占x%,则G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死亡的S型菌的DNA可使R型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菌,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通常选用它们特有的元素,如蛋白质含有S,而DNA不含S,DNA含有P而蛋白质不含P。

(3)DNA含有四种碱基,G=(100%-2x%)/2=(50-x)%。

答案:

(1)①死亡 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菌,使小鼠死亡。

 ②B ③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2)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3)4 (50-x)%

14.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

”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

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复制和遗传过程中______________起着作用。

答案:

(1)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3)使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较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 (4)DNA

15.要研制诺瓦克病毒疫苗,必须知道其大分子组成,设计实验探究其物质组成。

(1)实验原理:

①RNA溶液在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

②蛋白质溶液与____________反应显________色。

③DNA溶液与二苯胺试剂共热显蓝色。

(2)实验步骤:

①用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取等量含有诺瓦克病毒的溶液,编号A、B、C。

②向A试管中滴加适量的二苯胺试剂,水浴加热。

③向B试管中滴加适量浓盐酸与苔黑粉,加热。

④向C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一个表格并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诺瓦克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核酸包括DNA和RNA,要鉴定这些大分子物质,可利用某些化学试剂与这些物质发生颜色反应,根据特定的颜色,判断该病毒中是否含有这些大分子成分。

设计表格方便记录实验结果,利用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

答案:

(1)②双缩脲试剂 紫

(2)④加适量的双缩脲试剂,振荡

(3)表格如下:

双缩脲试剂

二苯胺试剂

苔黑酚

现象

紫色

不变色

绿色

成分

蛋白质

不存在DNA

RNA

(4)诺瓦克病毒的大分子组成为RNA和蛋白质

注:

(3)、(4)其他答案也可,但表格内容要与结论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