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4697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

《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docx

大别山片区淮滨县5年规划DOC

淮滨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产业扶贫规划

(2011―2015年)

 

编制单位:

淮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编制时间:

二○一三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5

1.1编制规划的背景和意义5

1.2规划编制过程5

1.3规划编制依据6

1.4规划主要内容6

第二章规划区概况7

2.1基本情况7

2.1.1规划范围7

2.1.2自然概况7

2.1.3人口状况10

2.1.4经济社会状况10

2.2贫困状况13

2.1.1贫困人口及其分布情况13

2.2.2扶贫开发工作情况13

第三章产业扶贫现状分析17

3.1产业扶贫发展现状17

3.1.1扶贫产业的种类17

3.1.2扶贫主导产业的作用与效益17

3.1.3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地位17

3.2发展产业扶贫的有利条件18

3.3面临的困难与挑战18

第四章总体思路21

4.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1

4.2发展目标23

4.3产业选择24

4.4产业发展布局24

4.4.1发展主导产业的市场分析24

4.4.2产业布局20

第五章建设任务27

5.1主要产业建设27

5.1.1项目概述28

5.1.2布局29

5.1.3市场预测35

5.1.4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37

5.1.5建设内容37

5.2第二主导产业40

5.3其他增收的产业40

5.4建设内容表40

第六章投资估算42

6.1估算依据42

6.2投资估算及构成42

6.3资金筹措44

6.4年度投资计划44

第七章效益分析45

7.1经济效益45

7.2扶贫效益46

7.3社会效益46

7.4生态效益46

第八章环境影响分析47

8.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47

8.2环境影响分析47

8.3环境保护措施48

第九章风险防范49

9.1市场风险及其防范49

9.2技术风险及其防范49

9.3资金风险49

9.4效益到户方面的风险及防范50

第十章规划实施50

10.1规划实施50

10.1.1加强组织领导50

10.1.2落实责任50

10.1.3政策保障50

10.1.4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53

10.2机制创新53

10.2.1运营机制53

10.2.2双70%机制54

10.2.3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与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54

10.2.4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机制54

10.2.5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54

10.3加强项目管理55

10.3.1严格项目管理程序55

10.3.1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55

10.3.2加强资金管理55

附图:

1.位置图

2.产业布局图

附表:

1.基本情况表

2.产业扶贫发展目标表

3.建设项目和投资一览表

4.项目建设投资汇总与资金来源表

5.年度投资计划表

6.效益分析计算案例表

7.科技贡献率计算案例表

8.大别山片区淮滨县产业扶贫发展规划表

第一章前言

1.1编制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2011年淮滨县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肩负着新时期境内13.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光荣使命。

2012年3月,淮滨县按照要求,组织编制《大别山片区淮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攻坚规划(2011—2015年)》。

2013年3月,淮滨县接到通知,要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2】93号),组织编制《大别山片区淮滨县产业扶贫规划(2013——2015)》。

编制这个规划是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我县更好开展产业扶贫的有效保证。

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实施产业扶贫的整县推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集成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引导财政资金集中投放;有利于处理好产业发展与扶贫对象受益的关系,促进扶贫对象整体脱贫,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与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利于探索实施针对扶贫对象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探索扶贫攻坚新机制和新模式,实现淮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总体目标。

1.2规划编制过程

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县政府于2月26日召开了政府常务会议,成立了淮滨县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产业扶贫的具体编制工作。

县长多次主持召开由扶贫、农业、林业、畜牧、旅游、交通、水利等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和调度产业扶贫工作,组织人员深入调研,并进行了周密部署,启动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

到2013年3月底,规划编制任务全面完成。

1.3规划编制依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4)《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

(5)《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2〕93号);

(6)《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

(7)《淮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4规划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业。

规划总投资55.3亿元。

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村村有生产、户户有项目。

全县贫困人口都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产业扶贫项目中来。

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规划措施,贫困家庭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6%以上,贫困发生率降到6%以下。

产业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形成一批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

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促进淮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前实现淮滨县扶贫攻坚目标。

第二章规划区概况

2.1基本情况

2.1.1规划范围

淮滨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交界处,全县17个乡镇,289个村(其中扶贫开发重点村112个),3002个村民小组,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489个居民小组,总面积1209平方公里,112万亩耕地,总人口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万人,涉及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土家族、傣族、佤族、景颇族、土族等17个民族,汉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9.9%。

2.1.2自然概况

淮滨县地处淮河之滨而得名,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中上游。

地理坐标为北纬32°15′—32°38′,东经115°1′—115°35′。

与安徽省临泉、阜南及本省新蔡、潢川、固始、息县毗邻。

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确山至固始断裂以北,属华北地区南缘。

地形由西向东倾斜,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地貌大体可分为岗地、平原和洼地三种类型。

土壤有黄棕壤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4个土类、7个亚类、20个土属、70个土种,砂姜黑土、黄棕壤土、水稻土面积较大,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淮滨环县多水,淮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洪河、闾河、白露河在淮滨县境交汇流入淮河,河流面积3.6万亩

淮滨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侯明显,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富。

日照率为42%;无霜期年均226天,最长年份可达271天,最短年份也有178天;年均风速2.4米/秒。

淮滨县植被类型属于常绿落叶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带。

木本植物共有35科、27亚科、56属、75种。

水生动物:

鱼类约6目、15科、31种。

常见的有鲢、鳙、红鲤、鲫、长春鳊、草鱼、青、鱼咸、马口、团头鲂、三角稣、餐条(川条)、翘咀红鱼白(翘咀腰子)、蒙古红鱼白、扁体鱼白、银固、四方波、花鱼骨、麦穗、船丁、泥鳅、花鳅、花颡、虎头草牙(草牙)、鲶、黄鳝、鳜鱼、乌鳢(乌鱼)、鳗鲡(白鳝)、银鱼等。

还有蚌、螺、虾、蟹、龟、鳖

野生动物:

鸟类主要有喜鹊、乌鸦、麻雀、燕、鸿雁、布谷鸟、鹌鹑、黄莺、鹤、鹭鸶、斑鸠、鹰、雕、白脖乌鸦、鸬鹚、啄木鸟、猫头鹰、翠鸟、野鸭、百灵、野鸡、灰喜鹊、鹦鹉、八哥、画眉、灵雀、鸳鸯等。

兽类主要有野兔、狐狸、黄鼠狼、家鼠、刺猬、田鼠、鼠由鼠等。

其它有蝙蝠、壁虎、青蛙、蟾蜍及多种蛇类。

虫类主要有蜈蚣、马陆、蜘蛛、蝎

全县饲养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猪、羊、马、驴、骡、鸡、鸭、鹅、兔等10余种。

各种家畜在全县都有分布,但不够均匀。

水牛大部分在淮南岗地区的张庄、期思、王店、谷堆等乡(镇),饲养量占全县水牛总头数的83.7%。

淮北平原区的张里、防胡、新里、马集、赵集等乡(镇)母猪饲养量较多,是全县猪源的生产基地。

淮滨黄沙资源丰富,河沙由桐柏山和大别山矿石,经过多年风化和流水洗刷而形成,粒均质纯,强度高,是优良的建筑材料。

淮河沙滩绵延50公里,沙层厚、易开采、贮量约在415万立方米,年开采量约在500万立方米。

淮滨县旅游资源有沙冢、半岗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期思蒋国古城遗址、麻里大港口等革命纪念地、期思草甸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供游览、参观、瞻仰之历史文化胜迹。

淮汝交流是历史著名的自然景观,明代即有诗赞道:

“淮自西来汝自东,发源虽别末流同。

两川合抱如环带,景物清奇在此中”。

 

2.1.3人口状况

全县辖17个乡镇,395个行政村(居)委会,现有总人口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只占0.1%。

2.1.4经济社会状况

1、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由40.1亿元增加到8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6009元增加到14048元,财政收入由6526元增加到145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由11.2亿元增加到30.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由3.4亿元增加到8.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3.8亿元增加到6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4.2亿元增加到28.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20.5亿元增加到5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由5.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倒数第一的108位上升到66位,上升了42个位次。

2、社会事业。

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为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1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1元,累计解决了14.1万人的脱贫问题。

解决了农村8.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263个,千人病床增加到0.2张,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308户。

城乡各类社会保障覆盖显著扩大,标准持续提高。

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全县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98%,中小学危房改造成绩斐然,“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职业教育蓬勃兴起。

完成危房改造2620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近4万平方米。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4万人。

县城公交线路增加到4条,出租车突破200辆。

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里程433公里,累计改建县、乡公路183公里。

新增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2座。

广播电视、电信通迅、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步。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全县大局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幸福感极大提高。

3、民族文化。

秉承“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理念,在县城规划区内规划建设淮河文化开发区,占地5000亩,将浓缩淮河流域景观,形成“走读淮河”文化带,建设淮河文化长廊及滨湖休闲区、滨湖居住区。

位于县城中心的东、西湖风景优美。

还有沙冢文化遣址、楚相孙叔敖墓、中华蒋氏故里、西周蒋国古城遣址、张庄的古“青石板”一条街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等远近代旅游资源多处。

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产品“泥叫吹”源自五千年龙山文化遗址的“民俗活化石”。

淮滨泥叫吹,俗名“小叫吹,属于陶哨,兼具泥玩与审美、民俗信仰与哲学内涵等多种功能。

淮滨泥叫吹,原创于淮河之滨数百年肖营泥塑传承人。

该遗址地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冢遣址“,距今近五千年历史。

该遗址出土的一对红陶鸟,为淮滨泥叫吹的追本溯源提供了实物例证,也提供了悠远于、差异于其他河南两大泥塑的独特性,可以同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并列的三大泥彩塑之一,已构建起三点一线的文化传承体系。

淮滨泥叫吹的发现填补了淮河流域无泥彩塑的空白,“淮滨沙冢红陶鸟”和淮滨“泥叫吹”是淮河两岸古代先民以太阳鸟图腾崇拜的圣物遗存,它是淮河两岸东夷两昊集图鸟图腾、鸟崇拜、鸟信仰、鸟贡奉的活着的化石,真实的图腾,活态的贡品,沙冢文化圈汇入了后来的炎黄.伏羲龙图腾大中华文化圈。

2.2贫困状况

2.1.1贫困人口及其分布情况

淮滨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大别山片区县。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2300元统计,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3.2万人,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

淮滨农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灾害频发。

近年来,淮滨由于受到水灾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部分本来已经脱贫的群众返贫。

另外,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扶贫的产业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效益。

(2)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受交通基础设施限制,农民生产还是比较困难。

(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

特别是在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调。

2.2.2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1、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今后的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解决和巩固温饱难度大。

我县现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109个,贫困人口13.2万人,这部分人所处地域是生存、生活条件较差的沿淮河、洪河、白露河滩区,耕地面积少,人口多,种不保收,无法通过正常的扶贫开发解决问题。

二是影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全县自然村3041个,未通公路有1190个自然村,还有8.3万人,4.1万大牲畜人畜饮水困难。

贫困村有效灌溉面积人均不到0.3亩。

三是区域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受自然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城乡经济呈典型的“二元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区域贫困的问题十分突出。

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沿河滩区、边远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差,不具备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脆弱,一遇天灾人祸,极易返贫,这也是多年来返贫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同时,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总体有了改善,但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贫困地区在交通、饮水、就医、住房问题依然困挠群众生产生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产业发展滞后是实现脱贫致富的第一大障碍。

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产业基础,产业链无法延伸,农民增收渠道难于拓展,增收问题十分突出。

五是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扶贫资金投入量小,解决面窄,很难起到整村推进、整村脱贫的效果。

同时,由于投向贫困地区的涉农资金部门不同,缺少统一而有效的整合,使得本来有限的投入难以形成合力,影响资金效益。

2、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未来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一是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紧迫。

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支撑单一、技术水平低、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县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必须在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升级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我县是淮河上游污染控制的重要区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约束将进一步加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

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能力不强。

我县城镇化、工业化滞后,县城和乡镇集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大、不强,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必须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提高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四是开放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我县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参与区域分工层次低、规模小,深层次原因在于开放发展意识不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发展的需求。

依靠自身积累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化体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来资本、先进理念、人才技术,促进发展。

五是协调发展面临艰巨任务。

我县“三农”问题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加快,就业再就业、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筹面临巨大压力,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繁重。

必须在注重效率、提高整体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淮息、淮固高速建成通行,大广高速全线贯通,中原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武汉经济区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不主动融入,我县在区域合作与竞争中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中原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我县基础相对薄弱;各地大开放、大招商战略举措非凡,招商引资竞争更加激烈,强化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乘势而为,借机发展。

第三章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3.1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3.1.1扶贫产业的种类

淮滨县扶贫产业众多,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为主。

从淮滨县的实际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而且贫困人口分布不集中。

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沿淮、低洼地区,交通极为不便。

本规划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力求产业的安排能够覆盖绝大部分贫困人口。

从近年来淮滨县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来看,特色种养殖业对扶贫的贡献较为明显,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仍然是产业扶贫的首选。

3.1.2扶贫主导产业的作用与效益

在国家和省的关心和帮助下,淮滨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效十分明显。

从2011年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143元增加到5866元,增长率达14.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588.8元,增长率达1.09%。

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

3.1.3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地位

“十一五”以来,我县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县肉类产量8.5万吨,禽蛋产量2.15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54.5%、82.2%。

全县肉牛存栏16万头,出栏9万头;分别比2005年增长73.9%、50%;生猪存栏35万头,出栏60万头;分别比2005年增长40%、71.4%;羊存栏37万只,出栏42万只;分别比2005年增长39.6%、40%;家禽存栏520万只,出栏1800万只;分别比2005年增长67.7%、83.7%。

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达到340个,其中千头以上的猪场7个;出栏5万只以上肉鸡场254个,存栏5000只以上蛋鸡场158个,肉鸡、生猪、蛋鸡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93%、68%和75%。

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高。

全县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家,县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2家,其中天宇禽业公司肉鸡加工业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2.9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2.9%,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1086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达33.9%。

 

3.2发展产业扶贫的有利条件

(1)土地资源及自然条件优越。

淮滨属华北地区南缘,地形由西向东倾斜,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岗地、平原和洼地三种类型,区内三条河流环绕,淮河横贯东西。

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富,是中国优质弱筋小麦的重要产地

(2)中央及省、市政策支持力度大。

在中央、省市相关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淮滨在产业扶贫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贫困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淮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根据我县实际,淮滨县委县政府成功举办了中国弱筋小麦发展战略论坛,争做中国弱筋小麦生产的领跑者。

现已发展种植30万亩。

(4)猫爪草、红薯、生猪、肉鸡等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2012年猫爪草已种植0.8万亩,红薯种植达10万亩;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肉鸡年产2000万只。

3.3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3.1产业扶贫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

产业扶贫发展缓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主要是由于不能解决有效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的问题。

长期以来倡导的公司+农户的模式,由于企业一股独大,造成客大欺主,贫困户不能分享到合理利益。

由于企业和贫困农户的利益分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贫困农户的信任和支持下降,影响了产业扶贫的持续健康发展。

3.3.2对扶贫开发、群众增收贡献率低

产业扶贫发展起来以后,由于贫困农户区位不同、经营能力不同,居住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懂经营的贫困农户率先发展起来,缺乏经营头脑的农户成了新的贫困户,导致发展不平衡,引起了新矛盾。

没有受益的户,埋怨政府一碗水没端平。

由于受益较小农户缺乏积极性,影响淮滨产业扶贫整体形象的提升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出现这两种情况,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调剂机制。

企业介入时的客大欺主,是因为主不够大;没有企业时,各自为政,是因为农户之间没有利益联结。

这样,产业扶贫对淮滨县扶贫开发、群众增收贡献率难以提高。

3.3.3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淮滨县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底。

淮滨县很多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在质量和品质方面很好,但由于宣传、营销等手段跟不上,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非常有限,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

3.3.4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全县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健全,特别缺乏高层次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机构等。

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在农产品的升级换代方面,新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

3.3.5投入不足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信贷措施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扶贫产业建设资金基本上全部来源于财政扶贫资金,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6缺少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能人带动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3.7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到目前为止,产业发展的管理机构还不健全、职责不够清晰。

淮滨县现有的弱筋小麦产业化办公室、红河湾生态产业园区的运作模式还不完善,人员都还是从相关部门抽调,一开始就缺乏必要的行政权威,也缺乏综合经济管理的必要职能。

现有的编制规模、人员总体素质和管理水平都不足以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四章总体思路

4.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