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4575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

《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docx

临床导论复习完整版

临床导论

第一篇第一、二章医学发展史

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

1、《黄帝内经》: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医学理论著作。

包括《素问》(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和《灵枢》(解剖、经络、针灸)

2、扁鹊:

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第一个进入正史记载的医生。

3、华佗:

“外科始祖”,最突出贡献为创制“麻沸散”。

其他贡献有行剖腹术、创五禽戏。

4、张仲景(医圣)与《伤寒杂病论》。

5、

孙思邈与《千金方》。

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大医精诚》、《大医习业》

精湛医术高尚品德修养

6、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达尔文称其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

西

1、(古希腊)希波克拉底:

·医学之父

·重大贡献:

推动巫医分离,奠定西方医学基础

·其他:

“体液说”(血液、粘液、黄胆、黑胆)

“希波克拉底誓言”

2、维萨里(解剖学之父)的《人体的构造》:

奠定了解剖学的基础。

盖伦:

“猴子解剖学家”、血液运动的“潮汐说”。

3、哈维的《心血运动论》:

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4、巴斯德(法)与科赫(德):

开创现代微生物学与细菌学。

巴士高温消毒法在结核病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治疗狂犬病方法

结核菌素

5、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抗生素的诞生。

6、

过程:

“抗生现象”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弗洛里、钱恩促进青霉素临床应用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青霉素的完美补充)抗生素大量问世

有抗结核杆菌的能力

现代医学的发展

一、现代医学的主要发展:

器官移植、微创外科、医学影像学。

二、

器官移植:

1、移植:

将身体的一部分(如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途径移到同一个人或另一个人的特定部位,使其继续存活的方法。

(供者移植物受者)

2、简史:

器官移植萌芽免疫抑制方法的发展临床应用

(里程碑药物,免疫抑制药物)

(X线照射并骨髓移植6—巯基嘌呤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制剂环细胞素A细胞毒性药物)

3、现状:

肾脏移植、肝脏移植、心脏移植、胰腺移植、肺移植、骨髓移植、其他。

4、存在问题:

·供体器官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

·经费短缺

·规范尚未形成

·排斥反应

微创外科(MIS):

1、定义:

通过微小创伤或微小入路,将特殊器械、物理能量或化学药剂送入人体内部,完成人体内病变、畸形、创伤的灭活、切除、修复或重建等外科手术操作,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目的的外科技术。

2、起步于胆囊切除术,先发展到机器人手术系统。

3、目的:

将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达到最小,“损伤”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

医学影像学:

1、定义:

通过各种成像检查技术获得有关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活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的图像,根据图像所显示的特点进行疾病诊断以及在影响下监视下直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的一门新兴医学科学。

2、分类:

影像诊断学、介入医学(介入影像学)。

3、X线成像检查应用:

普通检查(荧光透视、摄影),特殊检查(软X线摄影),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中,人为形成密度差别形成影像)。

4、发展:

传统放射诊断学数字X线成像技术超声成像(USG)核素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T)(形态学成像、功能性成像)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介入医学不同技术综合运用

介入诊断学介入治疗学

(支架植入术、成形术、栓塞术、穿刺引流术、消融术、灌注术、取异物术)

二、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

基因医学、干细胞、核酸疫苗、介入医学。

基因医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好梦成真后基因时代接踵而至(蛋白质组学)

(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基因图谱)

干细胞(SC):

1、定义:

来自胚胎、胎儿或成人的具有持久或终身的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2、发展:

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

(伦理争议)

核酸疫苗:

1、疫苗:

由减毒的或灭活的病原微生物制得的,具有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抗体或细胞免疫的生物制品。

(菌苗:

由细菌制得。

疫苗:

由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得。

2、核酸疫苗:

DNA疫苗。

将含有编码外源性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DNA直接接种到机体后,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抗原蛋白。

3、发展:

第一代传统疫苗第二代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第三代核酸疫苗

介入医学:

“通、堵、注、消”

1、通:

再通术。

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技术使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再通,或者通过导管、导丝将支架置于管道狭窄处重建管道。

2、堵:

栓塞术。

将某些栓塞物质选择性地注入血管或体内异常通道,阻断血流进行栓堵的治疗技术。

3、注:

灌注技术。

用导管、细针向组织或器官内注入各种药物进行治疗的技术。

4、消:

消融技术。

通过化学性或物理性手段对病变组织进行破坏的治疗技术。

 

三、21世纪的医学实践模型——循证医学

1、循证医学:

人们遵循证据的医学实践活动。

2、核心思想:

医务人员应该明智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来诊断、治疗患者。

3、

方法:

RCT、系统综述等。

“随机对照试验”条件:

随机化、有对照。

4、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活动:

第一步:

明确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步:

通过检索科学文献来寻找相关证据。

(PICOS文献检索)

PICOSP:

患者类型;I:

干预措施;C:

对照措施;O:

患者结果;S:

研究类型。

第三步:

严格地评价这些证据的质量。

·审查文献中报告结果的真实性。

(研究方法、基本原则)

·审查文献中报告结果的临床重要性。

·审查文献中报告结果的适用性。

 

第四步:

把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决策。

(综合考虑最佳证据,具体的医疗环境,患者价值取向)

第五步:

评价决策效果,不断提高临床决策水平。

第三章医学目的与责任

一.医学目的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双重特点

医学目的首先是客观的,它能正确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水平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具有客观真理性和历史阶段性。

同时医学目的又是主观的,他作为人们的一种追求与愿望,必然存在主管对客观反映的超前性。

科学的医学目的应该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体。

二.医学目的的变迁

古代医学

减轻痛苦,挽救生命

近代医学

去除疾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预防疾病、保护健康

现代医学

防病治病、卫生保健、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减少死亡

新世纪新的医学目的

重视和提高生命质量,优化生存环境;增进心身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减少发病率;治疗疾病,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避免早死和追求安详死亡

三.医疗危机

“医疗危机”主要是指医疗保健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四.医学责任

为了保证顺利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任务,社会赋予了医学特定的权利。

例如信息获取权、处方权、手术权等,但是医学的权利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看病贵”的社会问题;面对“安乐死”和代孕、器官移植、亲子鉴定等医学伦理问题,医学权利也只能服从医学伦理学的原则,有限制有条件的行使。

社会赋予医学义务的权利的局限性,决定了医学对于健康责任的有限性。

医学的范围、医学的能力、医学的权利的有限性影响着医学责任面对人们无限的健康需求,具有有限性。

第四章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概念

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也就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是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

医学模式分为医学认知模式和医学行为模式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时间

医学模式

健康观

医学发展时代

5-15世纪

神灵主义

人的健康和生命是神灵所赐

经验医学模式

15-16世纪

自然哲学

用五行等解释生命现象和健康

16-18世纪

机械论

人是机器,治疗疾病如修机器

实验医学模式

19世纪下半叶

生物医学

单因单果,宿主-病因-环境平衡

20世纪70年代后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多因单果,宿主-环境-个人平衡整体观

整体医学模式

三.未来可能的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

大生态医学模式

全人医学理论模式

全息时空系统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生态医学模式

思维空间医学模式

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第五章医学教育

1.医学教育要适应“诊断-治疗”模式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转变,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手段。

2.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从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对医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了界定。

第二篇第一章生命与健康

1.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由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所组成的生物体进行的由物质、信息和能量三种要素为代表的综合运动形式。

生命的价值:

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性价值

价值的判断:

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2.健康定义:

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统一

3.健康教育的目的: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

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促进人们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②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4.健康促进的宗旨:

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

健康促进的核心:

创造支持性环境——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改变

5.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策略:

①制定能够促进健康的公共策略

②创造支持性环境③强化社区性行为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意义:

①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先导

②是“预防为主”思想的集中体现

③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公共卫生策略

④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

 

附加:

起源;自然胚种学说,自然发生论,化学起源学说,进化学说,灾变学说

生命特征;细胞结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进化,刺激应激,新陈代谢

第一章疾病与死亡

一基本概述(定义,进程,分类,发生的原因)

1定义(在不同失期,通过不同的医学模式对疾病有不同的定义)

医学的发展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疾病的定义:

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其自身稳态调节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进程

易感期(疾病预防的最佳时期)→发病前期(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的良好时期)→发病期(出现症状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病后期(发病后期分为:

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蔓延扩散,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合并症、继发症和后遗症,死亡。

3分类(ICD-10)

4发生的原因(外在因素、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感染性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免疫异常,先天性因素,生命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年龄和性别因素

二对死亡的认识(概念,分期,标准,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1概念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机能整体的永久性停止或生命的永久性丧失。

2分期(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濒死期:

从死亡过程开始到临床死亡之前

临床死亡期:

处于濒死状态的人,若未救治及时或抢救无效,就会发展到临床死亡期,是生物学死亡前的一个短暂阶段。

生物学死亡期:

指整个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停止而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或全身各种组织、细胞的死亡,又称细胞性死亡。

3标准(心脏死亡和呼吸死亡,脑死亡,植物状态,假死)

心脏死亡和呼吸死亡

心脏死亡:

心跳停止先于呼吸停止和脑功能完全停止的死亡。

呼吸死亡:

呼吸停止先于心跳停止的死亡。

脑死亡(定义,临床诊断标准,辅助检查,病理学变化)

定义:

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完全地、不可逆性地停止。

目前公认的医学观念以脑干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a先决条件:

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b临床诊断:

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此三项须全部具备;

c确认试验:

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的图形,体感诱发电位P14以上波形消失,此三项中必须有一项阳性。

首次确诊后12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脑死亡。

辅助检查:

阿托品试验,变温试验和眼球震颤电流图,脑电图,脑超声波检查。

病理学变化:

临床基本标准,肉眼观,光镜下。

植物状态(概念,诊断标准,分类)

概念:

患者完全丧失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知,丧失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二便失禁,有睡眠-醒觉周期,下丘脑及脑干自主功能完全或部分保留。

诊断标准:

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

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

有睡眠觉醒周期;

不能理解或表达语言;

能自动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

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

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分类:

一过性(<1月)

持续性(>1月)

永久性(不可恢复的植物状态)

假死(定义,原因,鉴别方法)

定义:

是人体生命处于极度微弱状态时,外表观察似乎已经死亡,甚至心跳、呼吸用一般方法未能觉察的一种特殊的死亡现象。

原因:

迷走神经反射性抑制、麻醉剂过量、严重晕厥、电休克、脑震荡、低温麻醉治疗、冻死、日射病、脑出血、癫痫发作后、强烈精神刺激等。

鉴别方法:

眼底检查

线扎指头

荧光色素钠试验

瞳孔变性试验

胸部X线透视

心电图测定

微弱呼吸检查法

4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临终关怀(定义,内容,目标)

定义: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支持与照护的医疗保健服务,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内容:

身关怀,心关怀,道业关怀

目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患者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

同时帮助病患家属承担一些劳累和压力。

安乐死(发展历程,定义和分类,争议)

定义:

广义上:

包括一切因为身心“不健康”的原因致死,让其死亡以及自杀。

狭义上:

局限于不治之症且极度痛苦的患者,不对他们采取人工干预的方法来延长痛苦的死亡过程,或为了制止疼痛的折磨而采取可能加速死亡的药物。

分类:

主动:

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采取某种措施,主动结束痛苦的生命或加速死亡过程。

被动:

对这种病人拒绝采用或维持一切医疗措施,任其自行死亡。

争议:

安乐死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问题,是否对安乐死合法化存在争议。

目前,只有荷兰、日本、瑞士等国和美国的一些州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安乐死条件:

患者患有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亡;

患者极度痛苦,不堪忍受;

目的是为解除患者痛苦,而不是为其他利益考虑

患者神志清楚时的真诚嘱托会哦同意;

原则上由医师执行;

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安乐死程序:

患者的申请,医师的诊断,患者与医师协议的达成,医师实施安乐死的行为。

安乐死实施方法:

注射氰化物,口服安眠药,注射凝血剂。

第三章患者角色

一.患者的需要

基本需要(缺失性需要):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

心理需要(成长性需要):

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2.需要层次概述:

1)1943年

2)《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3)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4)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3.患者需要的基本内容

 

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

人类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对饮食、睡眠、大小便等生理性需要;是推动人们行为的最强大的动力;高一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

身体安全

心理安全:

名誉安全

 

社交需要

归属:

人们都希望从属于一定的集体或群体,被群体所接纳和认同,否则就感到失落和空虚。

爱:

人们都希望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忠诚,希望得到爱情。

尊重的需要

他尊:

个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自尊:

个人渴求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

 

特殊需要

认知的需要

获取信息:

与自己疾病相关的信息,与单位、家人、朋友、生活相关的信息

选择的需要

选择:

选择医院、医生、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等

 

审美的需要

希望自己在病情好转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来的美好方面。

他们害怕某些治疗(如抗癌药的脱发,激素药的发胖,手术治疗后的瘢痕)会使自己变丑、变胖、变黑而担忧,并抗拒某些治疗时,医护人员应当以病情为主,适当考虑他们的审美观念。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的高级需要

基本需要满足后出现体现自我价值欲望

让自己能够成为社会上很成功的人

四.患者的心理

1.一般患者的心理活动:

焦虑和恐惧过度依赖先进诊疗手段

主观感觉异常孤独和失落感增加

自尊心增强依赖性和期待心理增强

猜疑心加重任性和攻击性增强

自卑感增强悲观失望感

2.特殊患者的心理活动

1)、儿童5)、手术

2)、老年6)、危重

3)、急性疾病7)、临终

4)、慢性疾病8)、康复

五患者的就医行为

1.就医行为概念:

指人们感到身体不适,有病感或出现了某种症状,主动寻求医疗系统或医护人员帮助的行为,也包括常规体检、心理咨询等与医疗机构的无病性接触。

2.就医行为的三种基本类型

主动就医行为

患者本人认同自己有病主动前往或要求家人陪伴去医院的就医行为

被动就医行为

患者无法或无能力作出,而由他人作出的就医行为。

如婴儿生病后由父母抱来医院就诊;外伤后的昏迷患者由工友送来外科就诊

强制就医行为

为了维护患者本人的健康和社会人群的安全而强制实施的就医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被动就医行为。

3.就医行为的起因

1)、生理原因

2)、心理原因

3)、社会原因

4.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1)、对健康、疾病的观念和认识水平

2)、医疗卫生服务状况

3)、社会经济状况

4)、遵医行为

六、患者的权利与义务

1.患者权利涵义:

指患者在患病期间具有的权利和必须保证的利益,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利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2.患者权利有:

1)、平等公正的医疗权

2)、患者的自主权

3)、知情同意权

4)、稳私权

5)、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

3.患者的义务涵义:

指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享有权利保护自身利益,同时也具有相应社会责任的义务,以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4.患者的义务有:

1)、保持和恢复健康

2)、积极接受、配合诊治

3)、尊重医务人员以及其他患者

4)、遵守医院各种规章制度

5)、支持医学科学发展

七患者角色难点

1.认同的难点

承认自己患病是一件难事

否认—不安—认同

影响因素:

病情转归;信任度;

治疗的及时性;知情度。

2.认同不良及对策

1)、角色行为冲突:

不习惯角色

2)、角色行为减退:

不得不带病工作

3)、角色行为强化:

不愿回归

4)、角色行为缺如:

不承认或未认识或隐瞒

3.患者角色的第二利益

失去利益,得到利益,有益的,有害的

(作为未来的医生,我们更应该尊重患者、敬畏生命)

第四章医患关系与沟通

一、临床医疗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

是指人与人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

医疗人际关系:

是人们因医疗活动产生的人的工作关系以及社会公共关系等。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

交往——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直接或间接相互影响

沟通——面对面

(一)人际沟通

(二)人际沟通的原则

1、平等尊重2、相容兼让3、互利互助4、诚实守信5、遵守法纪

(三)人际沟通的技巧

1、重视第一印象(首因效应)2、主动交往,关心别人3、语言表达的艺术4、倾听艺术

(四)人际冲突与化解

1、定义:

人际冲突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因目标、意见、价值观不一致和利益竞争等原因导致的对立现象。

2、化解人际冲突:

(1)情绪控制

(2)换位思考(3)理性沟通

(五)医疗团队(概念、特点)

1、医疗团队概述

概念:

是为了满足个体患者对某个阶段的特殊需要而组成,患者是团队的重要成员。

医疗团队的特点:

目标高度一致;岗位与专业层级职责分明;互补性与整体性;

知识性员工为主体;团队领导的灵魂作用;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医疗团队的精神与医院文化:

****************教会医院马加里医生创办宽仁医院

2、医疗团队的角色关系与合作:

医患关系与合作

医际关系与合作

正确处理医际关系与合作:

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各医疗机构、各级医生、各类医生的职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明确规定,规范医疗行为。

(1)医医关系与合作;

(2)医护关系与合作

(3)医技关系与合作;(4)医疗团队之间的合作

医务人员需要遵守的核心制度:

15条医疗制度:

首诊负责制、值班前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医患沟通制度。

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检查报告互认规定

3、团队沟通

团队沟通的原则:

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共同参与团队沟通和信息分享;正确运用信息与情感沟通技巧。

二、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概述

1、定义: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指患者与医务人员因疾病的诊疗而形成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

2、医患关系的内容:

技术性关系与非技术性关系

技术性关系:

是医患之间与医疗技术相关的关系,就是指医患双方在诊断、治疗、手术、护理、康复等医疗技术过程交往中的关系,表现在医疗措施的决定和执行过程中医患之间的地位上,医患技术关系对医疗结果起着重要作用。

非技术性关系:

指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与病员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的道德关系、利益关系、价值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等。

(是医患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非技术性关系:

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作风、医院环境、医疗价格、患者权利、对技术和非技术结果的心理预期等。

卫生部举措:

2005年医院管理年活动、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2011年“三好一满意”、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2012年三甲医院复评、创建全国百优医院

3、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患关系的“物质化”特点;

二、医患交往的“经济化”特点;

三、医患要求的“多元化”特点;

四、医患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特点(即医患双方的行为均受法律的制约)。

(二)医患关系模型

萨斯(T.Sxas)和霍华德(MHohade)

1、主动-被动型;

2、指导-合作型;

3、共同参与型。

(三)医患关系的特点(了解)

1、医患之间的交往特征:

选择性;双向开放性;多层次性;互补协调性;

2、医患关系的社会性特征:

统一性;地位的不平衡性;特殊的亲密性;

选择的不对等性;情感的中立性

3、医患关系的法律特性:

信托性;契约性;特殊性

三、医患沟通

(一)进行良好医患沟通的前提

1、加强医患沟通势在必行

2、良好医患者沟通的基本要求:

相互尊重(respect);诚信(integrity);同情(s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