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4533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

《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docx

高三历史考前训练题

2015年考前训练题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易大传》云: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其“一致”、“同归”指的是

A.尊儒崇礼B.兴办私学C.治国安邦D.重农抑商

3.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对该表所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

A.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B.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

4.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订烧瓷”是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

右图是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订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欧洲

银器)。

它反映了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B.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6.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7.皇帝的谕旨,凡属机要,都由军机处草拟,经由军机处通过兵部送达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

如遇特别机密紧要的密谕件,则由军机大臣自行缮写封固,上写“军机大臣密寄”。

这一制度说明

A.君主专制加强B.行政效率提高

C.军机大臣专权D.中央集权削弱

8.“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材料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

9.“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D.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

10.张謇说:

“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张謇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11.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

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2.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皇帝,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

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

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13.晚晴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

阐释。

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

《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晴

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晴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

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生活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

14.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

民主性。

”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15.某誓词称: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

;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灿若晨星。

”该誓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D.卢沟桥抗战

16.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

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7.下表为《申报》的部分纪事,该纪事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纪事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1937年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

香港版出刊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B.《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8.右图为近代某报新闻报道的标题。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它指的是

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

19.有学者认为:

清末以来,中国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第一场引爆了辛

亥革命,第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的

边缘。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B.官僚资本的压榨是国民政府垮台的重要因素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文革”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20.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

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

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

2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

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2.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1961年国民经济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要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

这表明这一时期经济方针的重点是

A.调整B.巩固C.充实D.提高

23.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改革的侧重点来讲,大体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政策创新阶段,第二阶段为制度创新阶段。

第三阶段是结构创新阶段。

据此观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的关键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B.“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4.菲利普·内莫在《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

”据此可知

A.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罗马统治者对法制重视

C.罗马的扩张与民族矛盾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D.罗马法基本原则是保证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5.“十五世纪,就在大多数人还把他们的命运和世界现状看成为上帝所赋予的时候,有些人,……试图从这个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图象中解放出来。

”“有些人”主要是指

A.传教士B.科学家C.学者和艺术家D.航海探险者

2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系列主张来自

A.《共产党宣言》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论法的精神》

27.有人认为: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但它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合理的社会,它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属于这种反思的包括

①空想社会主义②马克思主义③三民主义④欧洲启蒙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8.阅读下列表格

项目

钢铁产量

工业生产占世界比重

年份

1870

1900

1850

1913

英国

660万吨

910万吨

39%

14%

美国

170万吨

1400万吨

15%

36%

下列对上述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A.20世纪初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霸主B.英国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停滞不前

C.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D.英国经济实力下降主要是受到一战影响

29.“流转”一词曾经在苏俄(联)时期流行过,当时提出“流转就是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在这一限度内,流转对我们是有利的”。

这一时期应是

A.十月革命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30.费孝通在《20世纪的危机与罗斯福》中说:

“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因为他找着一个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来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的方案。

”下列做法与此方案不符的是

A.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B.扩大私有比率,提高企业积极性

C.增加社会福利,缩小贫富差距D.提供农业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

31.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

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收入5万美元以上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着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B.只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C.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资本家D.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3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

“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不得不重建。

”当时,世界重建的经济基础是

A.雅尔塔体系的建立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D.北约与华约组织的建立

33.“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

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

”材料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A.生物进化论B.《共产党宣言》

C.自由主义思想D.福利国家思想

34.有人认为: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

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以美元作为全球通用货币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消除了各国的贸易壁垒D.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35.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苏开始缓和谈判。

1968年美苏参与签订《核不扩散条约》,1972年美苏开始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1979年美苏进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1987年美苏签订了《中导条约》。

上述材料说明

A.两极下的平衡状态已经被打破B.世界其他政治力量介入两极争霸

C.世界向多极均势转变日益明显D.核战争的威胁推动美苏走向妥协

36.2006年《经济学家》周刊文章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25个小矮人”。

这两个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B.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

37.(26分)社会习俗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以后中国社会的生活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宋代,从穿戴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和等级差别。

出现有娱乐兼经营的场所瓦子。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

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开。

还有各种节日日渐增多,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要挂年画,贴桃符。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材料二: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

服饰上,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

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材料四: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

“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这是一幅曾流行一时的春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8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形成的新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0分)

(3)材料四中的春联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2分)

38.(2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普遍认为“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

由此在中国兴起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持续十余年的的乡村社会建设运动。

材料一:

晏阳初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所谓根本的解决法,先从发生问题的“人”上去求。

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以养成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合格公民。

——据《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卢作孚认为乡村现代化是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统一:

前者是“办大工业”,使“一切产业都工业化”,“任何建设,政治的或文化的,皆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后者是破除中国旧文化所衍生的“两重集团生活”,即“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的家庭生活及由家庭生活扩大而成的亲戚邻里朋友关系,代之以超越这两重狭隘生活的“现代集团生活”。

——摘编自《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

比较与借鉴》

材料三:

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乡村建设……更要紧的还在积极地创造新文化。

中国今日正是旧秩序破坏了,新秩序未能安立,过渡期间一混乱状态。

我们旧的社会组织,是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的,但自西洋风气输入,逐代以个人本位、权利观念,伦理本位社会乃被破坏。

中国社会在近百年来的一天一天崩溃,一面是由自觉地破坏,一面是被动地为外力所破坏。

所谓外力破坏,那就是指外交、军事上的失败,和国际经济竞争上的失败。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

材料四:

“促成中国农村破产的主要因素便是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之统治……要挽救中国农村之崩溃,并建立农村改造的必要前提,必定先要铲除这两种制度”

——《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工作》(《中国农村》1936年5月)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晏阳初与卢作孚对于乡村建设问题的不同认识。

(4分)

(2)材料三是从哪个角度分析乡村建设问题的?

材料所指的“伦理本位”指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结合史实简要分析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社会进一步崩溃的外部原因。

(8分)

(3)按照材料四的观点,该文作者有可能对20世纪20年代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和政治事件加以肯定。

请列举出相关的重要史实。

(6分)

(4)有学者认为“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现代中国。

请按照这一观点,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8分)

39.(26分)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

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

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

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

(3分)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分)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8分)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

(4分)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4分)

40.(26分)人们对历史的记录和解释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上认为袁世凯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把他贴上了“窃国者”的标签,但吏学界有新观点认为袁世凯对于辛亥革命是做出重大贡献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据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材料二: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是经常用来标识五四运动性质及特点的重要概念。

(注:

此处五四运动是广义概念,包括1915至1923年阃的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等。

——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材料三:

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

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

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

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

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吏学界对苏联吏的误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若不认同作者这一新观点,你会运用哪些史实进行反驳?

(8分)

(2)材料二用来标识广义五四运动的三个概念中,其中一个明显与史实不符。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影响人们对历史记录和解释的因素有哪些?

(4分)

41.(26分)国际贸易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其它

比重

32%

23%

13%

10%

22%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0%。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

──据高德步著《世界经济通史》整理

材料三:

全球贸易在1990年以来保持了年均7%的增长率,与50年前相比,世界贸易增长了14倍。

──卫灵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两种做法的目的及其给当时世界带来的影响。

(12分)

(2)为规划世界经济秩序、防止大危机悲剧重演,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这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6分)

42.(22分)国际规则的制定是近代以来世界整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1860年《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

……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欧洲部分国家的关税率(1913年=100)

食品

半成品

制成品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德国

125

380

95

153

190

183

法国

65.5

180

96

125

153

178

意大利

75

188

114

198

193

286

……日本轻纺工业依靠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汇兑贬值、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1927年日本棉纺制品出口只有英国的33%,到1935年竟为140%。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实行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政策,以相对抬高别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

货币手段的使用,使世界商战空前激烈。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1948年开始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非正式谈判议程和签订协定,非常成功地降低了关税,扩大了世界贸易。

……1995年,美国成功地创建了一个永久的更为正式的组织。

……WTO被授权制定协议并监督实行,执行贸易规则,解决有关纠纷。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870年起》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世界经济贸易的什么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出现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简要评析(8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世界贸易体系发展的主要趋势并指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8分)

43.(28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