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4497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试题易错排查练第1213章

易错排查练 (第12~13章)

(建议用时:

40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335页)

易错点1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错误

原因

 对区域定位不准,不理解区域地理位置、各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之间的关系

一句

箴言

 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首先从准确的区域定位入手,抓住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确定区域所在的气候区,结合地形信息,确定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的水文、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的相关特征。

(2018·泰安模拟)读某河流流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及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完成1~3题。

1980年

2010年

耕地

55%

40%

林地

20%

44%

草地

5%

7%

荒地

15%

2%

其他

5%

7%

1.对图示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与1980年相比,对2010年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最可能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更大

B.河流含沙量更小

C.河流汛期更长

D.河流结冰期更长

3.下面对PQ河段治理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

A.西侧坡植树种草使土不下坡,东侧坡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西侧坡修建梯田防止水土流失,东侧坡建设挡风墙防风固沙

C.西侧坡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东侧坡修筑梯田并建设水田防护林

D.西侧坡与东侧坡均大量种草

1.B 2.B 3.C [第1题,依据经纬度可知,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第2题,分析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可知,该区域植被覆盖率增加,河流含沙量减小。

第3题,该河段西侧等高线密集且海拔较高,应退耕还林还草;东侧等高线稀疏可以修筑梯田。

]

易错点2 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错误

原因

 不能正确掌握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一句

箴言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下图为2013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比重统计图。

读图完成4~5题。

【导学号:

21490138】

4.据图可知(  )

①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 ②25°以上坡耕地比重最小的地区,灌溉设施多 ③耕地比重最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最大 ④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关于四个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多 

②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高于东北部地区

③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中部地区机械化水平高

④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相等,农业生产差异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B 5.A [第4题,由图分析可知,耕地比重最大的地区位于西部,而东部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最大,不能说明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①错;25°以上坡耕地比重最小的是东北部地区,而该区域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小,说明灌溉设施较少,②错;耕地比重最大的地区是西部地区,而该区域25°以上坡耕地比重最大,故③正确;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比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大,故④正确。

第5题,由图可知西部地区耕地比重大,但是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较小,说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③错;图中显示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比重相当,但两地降水、气温等差异较大,农业生产差异较大,④错;结合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可知,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多,①正确;东北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最小,说明本地区农业发展不需大量灌溉,旱涝灾害发生频次较低,②正确。

]

易错点3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特点分析

错误

原因

 对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不清,对人地关系特点理解不透。

一句

箴言

 区域早期发展中,一般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因为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因此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人地关系是基本协调的;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经济结构转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但此时会出现一系列发展问题,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区域发展走向衰落,需要转型发展。

只有经过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治理污染了的环境,才能使衰落的区域获得新生,重新走向人地关系协调的再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人类经济发展的六阶段理论:

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下图示意某区域不同时期产业结构演变。

完成6~7题。

6.在区域发展传统社会阶段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其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是(  )

A.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慢慢起步

C.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D.人地关系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7.该区域发展过程的正确排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6.B 7.D [第6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人地关系的矛盾不明显。

选项A、C、D都是“起飞”阶段表现出的特点。

第7题,区域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

]

易错点4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分析

错误

原因

 对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类型判断不准。

一句

箴言

 判断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类型时,应紧紧围绕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分布状况入手,结合该区域的人类活动特征进行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分析。

(2018·深圳市第二次调研)下图是我国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空间分布图。

读图,完成8~10题。

8.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土壤盐碱化最为严重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9.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的季节是(  )

A.春季和秋季B.春季和夏季

C.夏季和秋季D.秋季和冬季

10.不能缓解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做法是(  )

A.地膜覆盖B.增施熟石灰

C.农田开挖排水沟D.喷灌和滴灌

8.A 9.A 10.B [第8题,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分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的过程。

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蒸发量大(对比降水量),地下水位高(盐分易到达地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积水蒸发,水走盐留);人为原因包括不合理的灌溉制度,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海水倒灌),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地表水分蒸发增大,盐分在地表沉积)等。

读图,甲处地下水埋藏浅,在四个区域中土壤盐碱化应最为严重。

第9题,华北平原春秋季节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量大,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的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故春秋季节为华北平原返盐期;夏季虽然蒸发量大,但是降水强度更大,为淋盐期;冬季降水量与蒸发量达到平衡,为稳定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10题,熟石灰具有碱性,会加重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故选择B项。

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缓解土壤的盐碱化,故不选择A项。

排走土壤中多余的水分,降低地下水位,可有效防止盐碱化,故不选择C项。

喷灌、滴灌与大水漫灌的方式相比用水较少,因而水中的无机盐类总量相对较少,水分蒸发后留下的盐分也相对较少,能有效减缓盐碱化,故不选择D项。

]

易错点5 区域荒漠化问题分析

错误

原因

 对荒漠化的发生机制、主要表现、危害及防治措施掌握不准。

一句

箴言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是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因此分析其成因时主要从区域的环境特征方面入手,从人类的牧业活动、农耕活动及采矿工程、交通建设等方面分析,并因地制宜地探究防治措施。

(2015·山东高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1~12题。

【导学号:

21490139】

1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1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11.C 12.D [第11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

第12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选项D正确。

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

易错点6 区域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发分析

错误

原因

 对区域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准。

一句

箴言

 森林、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效应明显,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会造成森林破坏、湿地萎缩,从而导致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必须严加保护,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开发。

13.读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分布图与迈阿密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佛罗里达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低于35米。

境内有河流17116条,湖泊3万多个,其南部分布着大片沼泽,保持着原生的自然状态。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大沼泽地区面临着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1)描述图示大沼泽形成的有利条件。

(2)大沼泽沿海部分的水位变化较大,试分析原因。

(3)试推测大沼泽因人为活动可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沼泽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 第

(1)题,大沼泽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地区,属湿润性气候,降水丰富,河湖密布,有无数条浅浅的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浅浅的河流流入大海,在沿海地区受海水顶托形成巨大的湿地。

(2)题,大沼泽海拔低,大部分地区属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低于35米,地形平坦;随着海水潮汐的涨落,大沼泽水位也会随之涨落;该地区热带到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沼泽水位下降,湿季水位上升;当有飓风过境时,带来大量降水或在沿海形成风暴潮,水位大幅上涨。

第(3)题,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大沼泽地区生态系统蓄水量减小,旱季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经济的发展,使得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严重;人为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针对其问题,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

要合理规划、管理城市供水;针对污染,进行有效的水质治理;成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1)降水丰富,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水顶托。

(2)大沼泽海拔低,地形平坦;随着海水潮汐的涨落,大沼泽水位也会随之涨落;该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沼泽水位下降,湿季水位上升;当有飓风过境时,带来大量降水或形成风暴潮,水位大幅上涨。

(3)生态问题:

大沼泽地区生态系统蓄水量减小,旱季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严重;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建议:

合理规划、管理城市供水;进行有效的水质治理;成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