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484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

《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docx

中学生虚词辨析常见误区

在解答虚词考查题时,除了要了解虚词误用的常见类型,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外,还应该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避免常见误区。

  一、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区别

  二、注意包含虚词的词语或短语

  三、注意包含否定词的虚词

  四、注意音同音近词的辨析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区别

1、或——或者

  “或”常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或者”常用来连接句子。

  

(1)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2)这本书或者你先看,或者我先看。

2、及——以及、及其

  “及、以及”都可以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而“及其”是两个词,意思是“和他(她)们的”。

  (3)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及(以及)其它的花木。

  (4)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及其基本规律。

3、由——由于

  “由”是介词,表凭借。

“由于”作连词或介词,表原因或理由。

  (5)一个人的天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

(“由于”应改为“由”)

  (6)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4、为——为了、因为

  “为”是介词,引出对象,用法较多。

“为了”是连词,表目的,一般单用。

  “因为”是连词,表原因,常和“所以”连用。

  (7)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8)为了营救落水的儿童,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的河水。

  (9)因为大家缺乏经验,所以前几次实验都没有成功。

5、而——而且、从而、进而、因而、反而、而后、幸而、而况

  “而”用法较多,可以表并列、递进、转折;“而且、进而、而况”只表示递进,“而且”常和“不但”连用;“反而”表意思相反的递进;“从而、因而、故而”表因果;“而后”表承接;“幸而”是副词,表示借以免除困难的有利情况。

  (10)天亮后,雨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而且”不能表反方向的递进,应改为“反而”)

  (11)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而且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12)前年在上海见过一面,而后就不知他的去向了。

(“而后”不能单用,应改为“以后”)

  (13)听说老人家身体欠安,故而特来看望。

(“故而”是单用词,常用于书面语中)

  (14)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进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进而”表递进,应改为表相因相成的“从而”)

  (15)我亲自感受过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因而对近百年来那些为中国寻求解脱之路而牺牲的先行者,一直怀有崇敬的心情。

  (16)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更而况他是新手。

(“而况”前不能加“更、又”)

6、就——就是

  “就”是副词,有多种用法。

“就是”是连词,表让步假设,常和“也”呼应。

  (17)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的反科学的内容

  (18)你说说这样的好事,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7、对——对于

  “对”引进动作的方向目标,有“对待”之意;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对于”引进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都可用“对”。

  (19)他对于孩子很严厉。

(“对于”应改为“对”)

  (20)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8、刚——刚才

  “刚”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是副词;“刚才”指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形容词。

  (21)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刚才”应改为“刚”)

9、则——否则

  “则”表因果或情理上的关系,也可表转折。

“否则”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常用在下句的开头。

  (22)专门的学问虽然不容易掌握,但是如果有了相当的条件,只要深入钻研,在较短时间内,就有可能出成绩;而广博的知识,则不是短时间所能掌握的。

  (23)种小麦一定要适时,否则就会影响产量。

10、且——尚且、而且、并且、况且、暂且、姑且

  “且”作连词,表递进;作副词,表暂时。

“尚且”通常与“何况”成套使用,表递进;“而且”通常与“不但”成套使用,表同方向的递进,不再引出其它内容;“况且”一般单用,表示进一步追加理由,再引出结果;“并且”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暂且、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

(24)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而且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而且”应改为“况且”)

  (25)从教育部“减负”的通知下达以后,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组织中小学认真学习而且贯彻执行。

(“而且”应改为“并且”)

  

二、注意包含虚词的词语或短语

  有些实词结构包含着虚词(通常是介词),有着固定的用法,辨析虚词时也要考虑到。

1、以——给以、加以、予以、难以、得以

  (26)对于劳动竞赛中优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以他们适当的奖励。

(“给以”后只跟接受的事物,不跟接受的人。

应改为“给”)

  (27)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予以)解决,不能拖拉。

(“加以、予以”一般用在由动词转成的名词前,表示如何对待或处理前面提到的事物。

  (28)那里出产的梨子究竟有多少种呢?

很惭愧,我几乎难以记住它们的大名。

(“难以”意思是“不容易”,后面必须有动词相连)

  (29)必须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出来。

(“得以”近似于“能够、可以”,后面必须有动词相连)

2、鉴于、有助于

  (30)鉴于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党更加需要向党的一切组织和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鉴于”用在表因果关系的偏句里,前面一般不用主语。

  (31)课题组成员认为,李教授提供的资料很有价值,有助于对课题的深化研究。

(“有助于”本身已包含了介词“于”,与“对”重复,应删去“对”。

  

三、注意包含否定词的虚词

  否定词“不、未、莫、无、没、非”等经常和其它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否定。

1、不——不免、不日、

(32)我日前到京,请准备好住处。

(“日前”表示几天前,用于过去;应改为“不日”,“不日”表几天之内,限用于未来)

  (33)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未免着急起来。

(“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应改为“不免”,“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

2、未——未免、未尝

  (34)你的办法固然有优点,但是也未尝有缺点。

(“未尝”后应加上“没”。

“未尝”用在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

3、莫——莫非、莫如

  (35)今天他没来,莫非是生病了不成?

(“莫非”表揣测或反问,常跟“不成”呼应。

句中“是”与“莫非”重复,应删去“是”)

  (36)这个办法莫如那个好,就不要采用了。

(“莫如”能比较得失,不能比较高下,应改为“不如”)

4、无——无日不、无时无刻不

  (37)多少天来,我无日不在盼望着你的到来,你终于来了。

(“无日不”意思是“天天”,表示不间断)

  (38)我们无时无刻在想念着你。

(“无时无刻不”意思是“时时刻刻”,表示永远。

应在“刻”后加“不”)

5、没——差点儿没

  (39)在这次校园足球大赛中,我们班差点儿得冠军,队员们都很高兴。

(“差点儿没”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

如果是说话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差点儿没”和“差点儿”都是指事情接近实现而没有实现;如果是说话人希望实现的事情,“差点儿没”是庆幸它终于勉强实现,“差点儿”是惋惜它没能实现。

“差点儿”应改为“差点儿没”)

  

四、注意音同音近词的辨析

1、以至——以致

    (40)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至几个月都起不来床。

(“以至”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前一分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或不希望的结果,应改为“以致”)

2、径自——竟自

  (41)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径自”应改为“竟自”。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竟自”表示出乎意料)

3、必须——必需

  (42)读书成为我生活所必须,一天不读,就“饿”得慌。

(“必须”应改为“必需”。

“必须”表示事理或情理上的必要;“必需”表示不可少的,是形容词。

4、不只——不止

  (43)河水不止可供灌溉,而且可以用来发电。

(“不止”应改为“不只”。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是连词,常与“而且”连用。

[/M][/M]

虚词用法(二十三例)

    于虚词,我们要辨别它的用法。

要防备的,一是乱,二是滥。

不必用而用,是滥用。

该用甲字而用乙字是乱用,就乙字本身来说也是滥用。

一、“比”的用法

比较两样东西,不一定都能用“比”,只有分高下的时候才用“比”。

如:

(1)这个人比那个人聪明。

相等的时候,相同或不同的时候,都不用“比”。

但是能用“比起……来”或“跟……比起来”。

这三句是错的:

(2)每月所丢失图书的数量比每月所购入图书的数量几乎相等。

(3)并且事实上所有课本和教师都很少能够使后一个循环比前一个循环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4)学校条件,由于整个经济情势开始好转,比过去起了变化,有了好转。

(2)和例(3)不用“比”,用“和”或“跟”。

例(4)改为:

学校条件随着整个经济情势的好转而好转。

下面这句用“比”字,就得在别的地方修改一下,才能前后搭配:

(5)这些消息一次比一次地令人兴奋。

“地”不需要,倒是应该把它改成“更”,“比”才有着落。

二、关于“的”

有些地方在习惯上是不用“的”的,如在数量词和名词中间。

下面这句的“的”是多余的:

(6)平均每月举行两次的展览。

在某些副词之后按照通例也是不用“的”的。

下面这句“正好”后的“的”多余:

(7)有些没有批判能力的人,听了之后到处散布,正好的给敌人当了义务宣传员。

和上面的情形相反的是下面的例子:

(8)提高全国人民热爱祖国情绪。

“情绪”之前应该加一个“的”,否则会读成“祖国情绪”。

常常看见有些句子,把“的”的位置放错了。

如:

(9)这算是关于这件事情的全部官方的纪录。

应改为“全部的官方纪录”(或“官方的全部纪录”)。

“全部纪录”是可以的,但在其中插进“官方的”,那末“全部”之后就必须有“的”。

三、关于“和、跟、同、与”

“和、跟、同、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

如:

(10)你和我都不认识他。

(11)你和我们乡下人说话,少转文。

例(10)“和”是连词,例(11)“和”是介词。

当然也有“和”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难于分辨的情形。

如:

(12)这一国际争端必须由中国、美国、德国和英国谈判解决。

这里的意思自然是四国共同谈判,可是形式上不能不叫人误会是由前三国和英国谈判,这就是因为“和”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造成的。

要避免这个误会,可以去掉“和”,加个顿号,或是在“英国”后面加“四国”两字,或是两个办法都用。

四、关于“及、以及、并”

“及”前后的两个部分有主要和次要、先和后之分,因此,它前后的两部分不能倒过来:

一般情况下,“及”不能用“与”去替代。

如:

(13)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终于被打垮了。

“以及”不但能连接名词,也能连接动词、短语或句子。

如:

(14)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并”专门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

如:

(15)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热烈地讨论了有关高等教育的种种实际问题,并作出了各种决定。

下面这句是该用“并”而用了“及”的例子:

(16)欣逢这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

五、关于“着”

“着”表示行为的持续。

在动词后面加“着”,表示这个行为在持续之中。

因此不能持续的行为就不能用“着”。

如:

(17)对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部分干部采取着漠不关心的态度。

没有采取就是没有采取,已经采取就是“采取了”,不能老在那里“采取着”。

动词本身含有持续的意思,也就不必再用“着”。

如:

(18)还有许多伟大的计划和方案需要着我们的劳动和知识来完成。

“着”既然是表示行为的持续,那末如果行为已经结束,自然不能再加“着”。

如:

(19)充分说明着在广大人民面前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因“说”而“明”,已有结束的意思,所以不能加“着”。

用“把”和用“被”的句子后面的动词大都有结束的意思,一般说来,也不能再加“着”。

如下面这个句子的第二个“着”是不能有的:

(20)因为是随着许多民主人士一块儿来的,所以也被招待着住在北京饭店。

上下文也能决定某一行为是否结束,下面这句就是结束了的,因此“着”也应去掉。

(21)他用行动回答着老乡们的问题。

“能”“会”“可以”“应该”这些动词后面的动词表示一种还没有实现的行为,无所谓持续,所以不能用“着”。

如:

(22)中国人民开始过着美好的日子。

行为才刚开始,就不能同时已在持续,应该去掉“着”。

有些跟时间有关的副词能决定用“着”,还是不用“着”。

如:

(23)近百年来,中国不断发生着战争。

“不断”似乎跟“着”配合得很好,其实不然。

“不断”表示一次又一次,是断断续续的,不是持续的。

六、关于“了”

“了”表示行为的结束。

大多数行为都是能结束的,所以很少有动词不能加“了”。

只有少数动词,它们所表示的行为,短期内是不能结束的,所以不能加“了”。

如:

(24)我爱了他。

如果一个动词在某一句里,本身含有结束的意思,就不必再加“了”。

如:

(25)责成了各级党委和党组帮助这项工作。

有一个方法可以检查“了”用得妥不妥;如果能说“××了没有?

”“还没有××呢”,就能用“了”,否则就不妥。

这里的“责成”放在这两个格式里都不合适。

“能”“会”“可以”“应该”这些动词后面的动词代表一种没有实现的行为,无所谓结束,所以不能加“了”。

如:

(26)其次要避免某一本书的重复翻译,以免浪费了人力。

有些跟时间有关的副词能决定用“了”,还是不用“了”。

如:

(27)目前,全国人民正在掀起了抗击禽流感的运动。

七、“把”的用法

“把”的作用是把宾语提前,所在后面的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并且是能管那宾语的。

否则便是错误的。

如:

(28)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把苹果树在南方也能生长了。

“生长”是不及物的,所以该句不能用“把”,应该用“使”或“让”。

根据同一理由,主要动词不能另有宾语。

(双宾语的第二宾语和其他特殊宾语除外,如“把这件事情告诉他”、“把大门上了闩”、“把他免了职”。

)下面这个句子是不合于这个条件的例子:

(29)把对待成人的方法去对待儿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你知道吗?

“把”应该改为“拿”。

没有别的动词跟“把”联系,不能单用“把”。

下面这句“把”无着落:

(30)故莎士比亚之艺术手法能把我们常人的感情,爱情、憎、喜、怒、猜忌、嫉妒、友情、贪欲,句句惊人,句句道破人生之奥妙。

应该在“贪欲”之后加“刻画得淋漓尽致”之类的词语。

八、“和”与“或”的区别

“和”表示并列关系,“或”表示选择关系,如不留心就容易混用。

如:

(31)诗歌或小说,你喜欢哪一个?

(32)坐汽车和坐火车,我认为都行。

例(31)是说“诗歌”“小说”两项中喜欢的是哪一项。

用了“或”,实际上是说两项中的一项,这就不存在“喜欢哪一个”的问题了。

因此须改“或”为“和”。

而例(32)中“坐汽车”和“坐火车”两项中只能任选其中一项。

所以“和”须改为“或”。

九、关于“越……越”

凡是用“越”的时候,前后都得用“越”。

下面这句,前用“越”,后用“更”不合一般的说话习惯。

(33)有些人条件越好,依赖性就更大。

十、“尽管”和“不管”

这两个词常常用错。

下面的句子就是把“尽管”当“不管”用,把“不管”当“尽管”用。

(34)学校里的空气尽管多么纷扰,我的心境终是宁静的。

(35)五四时代的白话文是一个革命的运动,不管其中有部分的人是软弱妥协的,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

只要记住“尽管”等于“虽然”,“不管”等于“无论”,就不会用错了。

例(34)句中有“多么”,当然是“无论”的意思,该用“不管”。

例(35)如果是“有多少人”,前面就可以用“不管”,否则只能用“尽管”。

十一、“只有”和“只要”

“只有”和“只要”都表示条件。

“只要”跟“如果”的意思一样,不过特别强调无须同时有别的条件,但是不否认别的条件也能有同样的后果。

“只有”表示这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以外都不成。

跟“只要”呼应的是“就”,跟“只有”呼应的是“才”。

如:

(36)只要下雨,我就不出去。

(37)只有下大雨,我才不出去。

十二、关于“既然”

“既然”是推论之词。

(38)你既然不知道,就不应该乱说。

跟“既然”呼应的是“就”,不是“所以”。

下面这句不对。

(39)我当时认为组织上既然这样看重我,所以经过考虑后,从三月一日便到读者来信组工作了。

如果在“既然这样看重我”之后加“我就应该接受这个任务”,后面可以不变。

十三、疑问句不用“或”

疑问句中表示交替的关系不用“或”,用“还是”。

如:

(40)不知道他爱吃酸还是爱吃辣。

下面这句不该用“或”。

(41)我不知道是钱在变化或者是人在变化。

既然“不知道”,就是有疑问,只能用“还是”。

十四、“除……外”

“除……外”的正确用法可用下面这两句来代表:

(42)除了音乐,他哪门功课都很好。

(43)除存有许多面粉和小麦外,还拥有存款九万多元。

“除……外”口语里多半说“除了”。

例(42)的“音乐”本来在“功课”的范围以内,现在把它除外了。

例(43)的“面粉和小麦”和“存款”是互不相属但是可以列举的两个项目。

下面句子里的“除……外”有问题。

(44)黄花菜单独做菜,除了发甜发腻外,是没有什么好吃的。

(45)他们除了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以外,在新的形式上也并不十分讲究。

例(44)的“发甜发腻”不在“好吃”的范围以内,因此不能从那里面“除外”。

应该说“只是发甜发腻,没有什么好吃的。

”例(45)是相互补充的两件事,也不能用“除……外”,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在新的形式上倒并不十分讲究”。

十五、“不是……就是”

“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居其一。

如:

(46)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

要注意的是,这二者必须互相排斥,实行正确的政策就不能同时实行错误的政策,反过来也是一样。

十六、因、果、目的的重复表示

把表示原因、结果、目的的词语配合起来使用,用得好可以把这些关系交代得更清楚,用得不好就不免重复和累赘。

如:

(47)水泥工厂的生产业绩之所以能突飞猛进,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好。

(48)由于这种错误的看法,就使我走错了路径。

(49)由于以上情况,造成了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

(50)由于教会学校的这一套思想教育的结果,养成了一些青年学生的崇美思想。

例(47)去掉“因为”,例(48)去掉“由于”,例(49)去掉“由于”,例(50)去掉“由于”和“的结果”。

十七、关于“由于”

“由于”后面可以是一个名词。

如:

(51)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

“由于”后面也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

如:

(52)北京的家庭手工针织业,由于财力薄弱,既不能储备原料,又不能储备产品,多是现做现卖。

“由于”后面也可以是一个偏正短语。

如:

(53)装载军火的美国船只抵达比利时安特卫普时,由于该港工人的抗议,无法卸货,只得转运他处。

由“由于”带头的短语或分句,可以放在句子的开头,如例(51),或是插在中间,如例(52)和例(53)。

“由于”是表示原因的,用“由于”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因无果”,“由于”变得没着落。

如:

(54)到了北京之后,一方面由于各革命学校都已开学,没法进去;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对革命的认识不够,在我的思想上还存在着轻视短期学校、害怕改造的观念。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转入北京师范大学。

    去掉“由于”和“也由于”。

“由于”位置不当也会出毛病。

如:

(55)这个学期由于他学习不努力,致使成绩一团糟。

“由于”应该放在“他”之后。

有人常常把“由于”和“由”混为一谈。

如:

(56)这件事情怎么办?

由于你决定。

应该把“由于”改为“由”。

十八、“因为”和“为了”

“因为”一般表示原因,“为了”一般表示目的。

下面两句用错了:

(57)我们才来这村的时候,因为更容易了解情况,便决定轮流到各家吃饭。

(58)为了另有任务,我今年寒假不能回家。

例(57)“因为”应该改为“为了”,例(58)“为了”改为“因为”。

十九、“当”的用法

“当”表示两件事情的时间相当。

在口语里,通常只用“……的时候”,如:

(59)我来的时候,他的病还没好。

当它组成的短语不在句子的开头,就加个“在”,如:

(60)人在生病的时候,就会想家。

在句子开头用“在”或“当”目的是提起读者的注意。

但要注意“当”的后面一定要有“的时候”跟它配合,不能像下面这句只用个“当”了事。

(61)当这些人在高谈“安全”、“和平”,他们事实上正在准备发动战争。

假如后面不能用“的时候”,前面也就不能用“当”。

如:

(62)当早稻一收割,她就赶忙耙地种小麦。

后面有了“的时候”,前面并不是一定就可以用“当”。

如:

(63)当她十六岁的时候,就从乡下到了上海。

这一句的“当”是多余的,实际上“的时候”也是多余的。

二十、“从……中”、“从……上”

“从”单用不大会错,跟“中”或“上”配合的时候却容易用错。

如:

(64)从露天崩岩事故中,两个模范共产党员牺牲了。

(65)后来学校又介绍她到北京大学去学习,使她更快的从思想上提高一步。

例(64)应该用“在……中”,例(65)应该用“在……上)。

二十一、“在……中”、“在……上”、“在……下”

“在”跟“中”“上”“下”配合的时候,稍不注意便会出错。

如:

(66)在我校二十三个教研组中,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67)虽然他也负责剪出不少资料,但在工作态度上还没有端正过来。

(68)在晚上没有电灯的条件下,她也没忘记带领大家学习。

例(66)去掉“在”和“中”,例(67)去掉“在”和“上”,例(68)去掉“在”和“的条件下”。

二十二、“对于”和“关于”

“对于”和“关于”很容易出错。

现在举例说明。

(69)我们对于自己的语文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70)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八年的历史,对于我们都是相当熟悉的。

(71)数学对于我好像是分外难于了解。

(72)关于以上两门课程,内容都是相当丰富的,而且都是于实际有帮助的。

(73)关于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书籍,我认为以下三本书值得一读。

例(69)应该去掉“对于”。

例(70)照字面看,不是人熟悉历史而是历史熟悉人,这当然不是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