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899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5.docx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5

第一单元幼儿心理学概述

【单元导读】

【知识架构】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导学案例】

【认知理解】

1、心理学概述

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

人眼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人耳可以聆听旋律优美的钢琴协奏曲,大脑可以贮存异常丰富的知识,事过境迁而记忆犹存。

人还有七情六欲,它们能通过活动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并在周围环境中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迹……总之,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各种知识,分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和人的心理的存在和发展分不开的。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通常被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我们看到到一个物体,尽管是瞬间的事,但它首先是我们用眼睛接受光刺激,然后把刺激传给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经过加工处理,把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到眼睛的相关部位我们才知觉得到物体的存在。

同样我们的情绪从产生、发展到消失同样经历着一个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简称为知、情、意。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及相互关系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具有多种属性,如一个苹果,我们通过眼睛可以看到它的颜色、形状,这是视觉;通过手或皮肤触摸物体,可以感受到它的冷热、轻重、光滑或粗糙,这是触觉;通过舌头能尝到它的酸、甜,这是味觉;通过鼻子可以闻到它的香味,这是嗅觉。

视、触、嗅、味觉等都是属于感觉,是对事物某一个方面属性或特征的反映。

当我们通过不同的感觉,对同一事物进行认识时,就会对这一事物的多方面属性有所了解,从而对这一事物产生总体的认识,这就是知觉了。

如对上述苹果形状、颜色、气味等个别属性相结合所构成的事物外部整体形态即是知觉。

总体属性的认识就是对苹果的知觉。

当我们接触过一些事物后,总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印象,必要时还能想起来,这就是记忆。

如我们见过桌子上的苹果后,过一段时间还能想起那个苹果的样子。

凭借头脑中己经记下的物体形象,我们还可以在头脑中重新组合成新形象,这是想象。

如苹果长出翅膀飞走了。

另外,我们还可能在感觉、知觉、记忆等的基础上,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经验可以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这就是思维。

如从大小、形态、颜色不同的苹果中抽取出共同的属性,概括为都是苹果。

正常成人的思维同言语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用言语把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

当我们在认识一个物体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内心的体验,如看到周边的生活环境干净整齐,心情很愉快;碰到一个行为邋遢、语言粗俗的人,心理会感到气愤等。

这就是情绪情感过程。

当我们遇到上述那种不喜欢的人时,出于所处场合的特别殊情况,既不能批评指责他,又不能立即避开他。

这时,我们就只能想方设法克制自己、调节自己,这就是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认识是情绪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了认识对情绪的影响;而“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识对意志行动的重要影响。

情绪情感是认识和意志产生的动力,如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推动人的认识活动,相反,消极的情绪情感,萎靡不振就会阻碍人的认识活动。

同样,情绪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意志对认识和情感都具有调控作用。

(二)个性心理

一个人在与外界事物或人接触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上述心理过程,但不同的人在对同一物体或人进行认识、体验时,却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一群人在一起听了同一样一个笑话故事,有的人可能会笑得前仰后合,有的人则可能微微一笑,还有的人可能就不笑。

这就是人与人之彰的个性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生活条件不同,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参与的实践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即个性。

例如,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情绪起伏大;有的人意志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等等。

人的个性通常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个性倾向性,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环境的选择,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人有各种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等等。

个性倾向性反映一个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关心和热衷些什么事。

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

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差异。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例如,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有数学才能,有的人有很高的音乐才能。

这是能力上的差异。

有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有的人直率、易冲动;有的人安静稳重、反应迟缓,有的人敏感、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这是气质上的差异。

有的人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有的人我急功近利,有的人疾恶如仇,这是性格上的不同。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反映了一个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与他人不同的稳定差异。

三是自我意识,主要反映人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认识、评价、体验、调节等等。

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属于认识的有:

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等,统称为自我认识。

它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

”等问题。

属于情绪的有:

自我感受、自尊感、自卑感、责任感、义务感等等,统称为自我体验。

它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悦纳自己”等问题。

属于意志的有:

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等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它涉及“我怎么控制自己?

”“我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使我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等等。

以上三种形式综合在一起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使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成分成为统一的整体。

【拓展链接】

动物心理的发展

动物心理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的萌芽阶段。

(一)感觉阶段

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

这种类型的动物只能对单一性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

蚯蚓、蜜蜂和蜘蛛等昆虫就是典型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只有感觉这种心理现象。

(二)知觉阶段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不仅能够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对刺激物的多个属性进行反映。

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例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

(3)思维萌芽阶段处于思维萌芽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高等脊椎动物。

只有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属于灵长类动物的有黑猩猩、大猩猩等。

它们的反映活动达到了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即思维萌芽阶段。

类人猿不仅具有多种感觉、知觉以及多种情绪反映,而且能够根据已感知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当动物的心理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就为人类心理产生创造了条件。

人类心理就是在动物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情感体验】

【案例解析】

【思考探究】

2、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人类的祖先很早就对自身的心理现象发生了兴趣,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发表过不少心理现象的见解。

但这些都属于思辩性质的,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心理现明也有过专门的研究,但方法上都依赖一般性观察和个人的体验。

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系统地用实验手段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后的一百多年中,发展十分迅速。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得到重大的突破。

随着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日渐扩大,其分析支学科己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群。

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的一般规律,人的需要、动机及各种心理特征最一般的规律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及形成等。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个体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年龄阶段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时期。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支强壮的分支叫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0至17岁儿童的心理。

1882年,德国儿童心理学普莱尔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发表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幼儿心理学则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3--6、7岁幼儿,是研究幼儿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对婴儿身心研究的深化和适应早期教育,实现托幼一体化的需要,0--3岁婴儿也被纳入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因此,有学者提出,确切的学科名称应该是婴幼儿心理学或学前儿童心理学,这是有道理的,本书也重点阐述3--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他们的生理机能不断发展,身高、体重不断增加,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这些都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各种活动中,心理发展十分迅速。

而且,无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还是个性心理的形成中,都呈现了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点和规律。

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是每个教师和父母培养、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础。

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幼儿心理学就是以幼儿心理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任务的。

幼儿心理学主要是适应幼儿教育,或者现在受到普遍重视的早期教育的需要而形成的独立部分。

幼儿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阐明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

幼儿的心理特点既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儿童,而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对于幼儿来说,体现为他们特有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个性、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等。

具体来看:

1、幼儿初期(3—4岁)

这些幼儿阶段的年龄特征,对儿童终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如早期动作的发展影响到后来的思维能力,早期情感的经历影响到后来的人格特征,早期的依恋类型影响到后来的人际关系等。

幼儿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特点,尤其是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和发展,对一个人个性的最终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此,了解幼儿早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有助于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第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

幼儿的心理为什么发展?

例如幼儿是怎么样获得语言的?

为什么短短三四年就能基本上掌握民族的语言?

幼儿思维为什么必须经历皮亚杰所说的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幼儿的个性是怎么发展的……在心理学的领域中,有人强调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如英国的高尔顿,经过研究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是由基因决定的,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另一些人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如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结果,强调环境教育的作用。

一般的观点持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的,即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于另一种因素,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组合;两个因素间是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也就是说儿童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是由于先天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阐明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幼儿心理发展原因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他们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我们不仅要解决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办、怎么指导发展的问题。

理论的构建不仅仅是为了解释种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还应该结合社会实际用来指导儿童正常、健康地发展。

例如通过认识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特点,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专注力训练;通过投射性的绘画、沙盘等帮了解幼儿的特点、表达情绪。

第2节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中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幼儿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如观察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可以了解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的发展变化和个性的某些特点;观察幼儿的言语活动可以了解个体言语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是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儿童心理研究大都利用观察法。

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陈鹤琴《一个儿童发展的顺序》等。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将观察所得的材料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它是观察法的一种变式。

现在,人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单向玻璃等多种现代化的观察设备对人的行为进行系统观察与研究。

观察法的优点:

(1)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2)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被观察者并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比较自然、真实,受到的干扰较少,因而,应用这种方法了解到的情况比较真实可靠。

(3)观察法具有及时性的优点,能捕捉到被观察者正在发生的现象。

(4)观察法能收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儿童的活动资料。

观察法的局限: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而观察法难以进行重复观察,不能进行结果的检验和检查。

(2)观察者需要耐心等待要观察现象的出现,受时间的限制(3)由于对观察条件不加任何控制,所要观察的现象有可能没有出现,完成不了观察任务。

(3)观察时,可能受观察者的兴趣、爱好、愿意、观察技巧的影响,使观察结果的可靠性降低。

(4)观察者只能观察表面现象不能深入到本质,无法证实观察者内心的想法(5)观察法不适用于大面积调查。

运用观察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观察前要做好观察的准备,制订好观察计划。

(2)观察过程中,尽量使被观察者保持自然状态。

对观察过程的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带主观偏见。

(4)儿童行为不稳定,带有偶然性,所以观察的次数要多,同时考虑各种误差。

(5)观察结束后,要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二、实验法

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幼儿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在实验法中,我们可以积极干预幼儿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因此利用实验法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材料,便于探讨客观事物变化和幼儿心理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分为两种: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实验室实验

是在特别设置的实验室里,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

例如1961年,班杜拉等人进行了攻击反应实验,选取72名3-6岁的儿童。

每次将一名儿童带入实验室。

实验室内的一角放有玩具娃娃和一些修理工具,一个成人站在那里。

在一种条件下,幼儿看到成人拿起玩具娃娃,拳打脚踢。

同时还喊着:

“打你的鼻子”,“打倒你”。

在另一种条件下,幼儿看到成人只是安静地收拾修理工具,而没有攻击玩具娃娃。

然后,把幼儿带到另外一个装有玩具的房间,让幼儿单独玩耍玩具20分钟。

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幼儿的反应。

结果发现幼儿倾向于模仿成人的动作。

那些观看成人攻击行为的幼儿对玩具又打又踢,还说了些侵犯性的话,那些只看到成人安静收拾整理的幼儿较少做出踢打玩具娃娃的行为。

该实验说明:

幼儿通过对榜样的行为的观察学会攻击反应。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

但是,对幼儿来说实验室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会使其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常态,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不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实验室实验也难以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另外,实验室实验法较多用于研究较小的婴儿,或研究幼儿心理的某个方面或具体机制。

因此,运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

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幼儿的分心。

(2)对幼儿进行的实验室实验尽可能以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时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让幼儿熟悉环境,从怕生、不愿意参加等状态到熟悉、愿意参加。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且不能太长。

(5)实验进行过程中要考虑幼儿的生理状态如疲劳、饥饿、困倦等和情绪状态。

(6)实验的时间不能太长,实验人员的各项工作须熟练。

2、自然实验法

也叫现场实验。

是在日常生活或教育等正常活动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来进行的实验。

在自然实验中,除了创设或改变某个条件作为实验条件外,其他条件都与自然的状态相同或相似。

具体到幼儿心理的研究上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幼儿心理的变化。

例如,研究不同年龄幼儿无意识记的发展情况,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先给不同年龄的幼儿出示10张图片,请幼儿给图片分类。

分类任务完成后请幼儿玩玩具3分钟,然后请幼儿回忆刚才看到了什么,记录正确回忆的数量。

根据记录分析整理,从中找出各年龄阶段无意识记的发展水平。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使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幼儿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如上例中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控制幼儿看图片的内容、实验进行的步骤和时间等,使实验在预期中完成,得出想要的结果。

自然实验法的缺点是:

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此外,一般来说,自然活动环境不如实验室那样有各种仪器设备,因而对实验影响因素的控制和记录条件不如实验室实验。

【拓展链接】(观察法)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岁的年轻教授陈鹤琴初为人父,他的儿子出生后2秒就开始大哭,延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接地哭,45分钟后哭声停止,儿子连续打了6次呵欠,渐渐睡着了。

10个小时后,这个新生的男孩流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泡尿……望着自己的“杰作”,初为人父的陈鹤琴来不及兴奋,他拿着照相机,镜头对着襁褓中已经熟睡的婴儿连连拍照,然后用钢笔在本子上记录下婴儿从出生时一刻起的每一个反应。

在他的记录中,儿子的哭声停止后,大约是疲倦了,便开始打呵欠,一连数次。

他轻轻地伸手接触到儿子的身体……尽管时值严冬,窗外一片凋零,而陈鹤琴的心中却是春光一片,幸福无比。

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在中国尚无先例,他与新生儿子一道正在完成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实验。

他为儿子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一鸣,不仅对于儿子寄予期望,同时预示着他的这项实验将被载入史册。

在中国,陈鹤琴是最早将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之中的教育家。

他所做文字、摄影记录并阐明幼儿的动作、好奇心、模仿力、游戏、言语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知识、能力、思维发展的特征及其意义,作为第一手资料,成为他日后对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游戏和玩具、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研究、论述的重要佐证陈鹤琴对自己儿子成长发育过程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拍照详细记录下来。

他天天亲自给儿子洗澡。

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亲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儿子则是他的工作“对象”、“成果”与实验中心。

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

他的观察与实验工作,进行得既专心致志,又情趣盎然。

他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与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在课堂上开设儿童心理学课程。

【导学案例】

【认知理解】

【拓展链接】

【情感体验】

【案例解析】

【实践操作】

【思考探究】

【拓展链接】(实验室实验)

陌生情境—依恋类型的实验

陌生情境研究法是安斯沃斯创造的,这也是目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在研究中,安斯沃思将一个婴儿与其母亲和一个陌生人安排在实验室中,由于实验室环境和陌生人对婴儿来说都是陌生的,所以称为“陌生情境”。

在实验室中,婴儿与母亲和陌生人共有七种不同情境下的组合方式,分别组成七个情节,并以特定的程序排列、进行(见表2-1)

陌生情境实验程序

情节

在场人物

持续时间

情境变化

1

母亲、婴儿

3分钟

母亲和婴儿进入房间

2

母亲、婴儿、陌生人

3分钟

陌生人进来,加入母婴之中

3

婴儿、陌生人

3分钟或少

母亲离开

4

母亲、婴儿

3分钟或少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5

只有婴儿

3分钟或少

母亲再次离开

6

婴儿、陌生人

3分钟或少

陌生人回来

7

母亲、婴儿

3分钟或多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表中情节3和5、6是关键性的。

在情节3中,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看到陌生人后,母亲再离开,婴儿才与陌生人在一起;在情节5、6中,母亲是第二次离开,且婴儿单独一人时陌生人又第二次出现,这是前一情节的递进与强化。

情节4、7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母亲与婴儿在一起,但实质上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情节4是与母亲的第一次重聚,且只有在陌生人出现一次后,而情节7则是与母亲的第二次重聚,且是在与母亲分离两次又在单独与陌生人呆了一段之后。

该程序的关键即是要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时,母亲离开、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作为判断婴儿依恋性质的指标。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按规定的程序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国际上己有一些较好的的婴幼儿发展测验量表,如格赛尔成熟量表这是对4个星期至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展的评定量表,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用于测定4.5--6.5岁幼儿。

由于编制智力测验的工作量很大,大多数研究者都是根据本国情况对较好的量表进行修订。

如我国修订的《中国比内测验》

心理测验按内容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试等;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人数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所谓测验,就是用对有代表性的若干个局部问题的考察来说明事物的总体情况。

如我们要考能察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也不需要他去做所有的力气活,而只是在拉力、握力、提举力等方面用相应的仪器进行测量。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考察一个人的记忆力,也不需要他去记所有的东西,只要用一些能代表其记忆力的作业来进行考察就可以了。

上述这种方式用在心理学上就是心理测验。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体上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状况。

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晴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其缺点是灵活性较差,对施测人员要求较高;测验所得到往往只是幼儿完成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测验只是作量的评估,缺乏质性的分析;测验题目很难适用于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各种幼儿;幼儿测试的成绩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等影响;另外由于心理活动十分复杂,所以在选择心理测验时要慎重并注意其适应性。

因而,测验法和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样,只能作为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之一,还应配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对幼儿进行心理测验时要注意:

(1)测验人员须经过专门训练,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心理测验技术,还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幼儿工作的技巧。

在测验时要取得幼儿的合作,使他们在测验中能表现出真实的水平。

(2)幼儿心理活动处理发展过程中尚不成熟,稳定性较差,因此,不可以一两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