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870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

《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docx

儿科考试大体范围2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一)胎儿期:

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

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

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

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

(一)体格生长的指标

1.体重:

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7)kg

2.身高:

  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

  身长(cm)=年龄×7+70

3.头围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4.胸围

  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

(二)骨骼的发育

  1.囟门

  前囟:

出生时1.5~2cm,12~18个月闭合。

  后囟:

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

  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会走腰椎前凸。

  4.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摄左手X线片。

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出现;10岁出齐,共10个;2~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小儿岁数1。

(三)牙齿的发育

  乳牙多于生后6~8个月萌出,最早4个月,12个月未出牙可视为异常。

乳牙20个,2~2.5岁出齐。

2岁内乳牙数为月龄减4~6。

  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萌出第一磨牙。

(四)运动功能的发育

  2个月开始抬头;4个月手能握持玩具;6个月会坐;7个月翻身;8个月爬;9个月站;1岁会走;2岁会跳;3岁跑,骑三轮车。

(五)语言的发育

2月发喉音;3~4个月咿呀发音并能笑出声;5~6个月发单音认识母亲及生熟人;7~8个月发双重音;9个月懂再见;10~11个月模仿成人动作;1~1.5岁能说出物品及自己的名字,2岁用简单语句表达需要。

 

 2.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白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多,微量元素较多,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适宜。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

  (3)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4)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5)乳量,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6)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7)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疾病或药物影响。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3月~2岁小儿

 1.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Ⅹ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

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肌能发育迟缓。

  骨骼改变

  

(1)头部:

①颅骨软化:

多见于3~6个月婴儿。

②方颅:

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④出牙延迟。

  

(2)胸廓:

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

①腕髁畸形:

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

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型腿或“X”型腿。

  (4)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

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

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

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

遗留骨骼畸形。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清25-(OH)D3(正常10~80μ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

自出生2周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800ⅠU。

  2.治疗:

  

(1)一般治疗:

(2)维生素D制剂①口服法:

每日给维生素D0.2~0.4万ⅠU,或1,25-(OH)2D3(罗钙全)0.5~2μg,2~4周后改为预防量。

②突击疗法:

肌注维生素D320~30万ⅠU,1个月后随访若明显好转,改预防量口服。

第五节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多见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一)临床表现:

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无热惊厥最常见。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l)。

 2.鉴别诊断:

  ①低血糖症:

血糖低于2.2mmol/L。

(血糖参考值:

3.89-6.11)

  ②低镁血症:

血镁低于0.58mmol/L(1.4mg/dl)。

  ③婴儿痉挛症:

突然发作,头及躯干前屈,手握拳,下肢弯曲至腹部,伴点头抽搐和意识障碍,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秒,脑电图有高幅异常节律,多伴智力障碍;

  ④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血磷高>3.23mmol/L(10mg/dl),血钙低<1.75mmol/L(7mg/dl),颅骨Ⅹ线可见基底节钙化灶。

(三)治疗

 1.急救处理(对症治疗):

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安定)迅速控制症状,对喉痉挛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2.钙剂治疗(注意防止外漏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3.维生素D治疗

第一节 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足月儿、早产儿和过期产儿的定义

  1.足月儿:

指胎龄≥37周至<42周的新生儿。

(259~293天)

  2.早产儿:

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

(259天)

3.过期产儿:

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

(294天)

(二)足月产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1.外观特点:

早产儿

足月儿

皮肤

绛红、汗毛多

红润、汗毛少

男婴

睾丸未降/未全降

已降阴囊

女婴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大阴唇能遮盖小阴唇

指甲/趾甲

未达末端

已达/超过末端

跖纹

足底文理少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第九节 新生儿黄疸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的2倍多。

  

(1)红细胞数相对较多且破坏亦多。

  

(2)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

  (3)来自肝及组织内的血红素蛋白和骨髓中的无效造血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4)血红素加氧酶在生后1~7天内含量高,使新生儿产生胆红素潜力大。

  2.肝功能发育不成熟

  

(1)摄取胆红素功能差。

  

(2)形成结合胆红素功能差。

(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力低)

  (3)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差。

3.肠肝循环特殊:

饥饿、便秘、缺氧、酸中毒及颅内出血,常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

(二)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1.生理性黄疸:

生后2~5天出现黄疸,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14天内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一般<205μmol/(12mg/dl),早产儿<257μmol/(15mg/dl)。

  2.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过早(出生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05μmol/(12mg/dl),早产儿>257μmol/(15mg/dl);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5μmol/(1.5mg/dl)。

第一节 21-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母亲年龄愈大,本病发生率愈高。

一、临床表现

  智能落后,体格发育迟缓:

身材矮小,头围小,四肢短,骨龄落后,出牙延迟等。

  特殊面容:

眼距宽,眼裂小,眼外侧上斜,鼻梁低平,伸舌流涎。

  肌张力低下:

韧带松弛,关节可过度弯曲。

  皮肤纹理特征:

通贯手,atd角增大,第5指有的只有一条指褶纹。

  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高,易患感染,性发育延迟。

二、细胞遗传学诊断

 

(一)标准型:

约占95%左右,核型为47,XY(或XX),21。

 

(二)易位型:

占2.5-5%。

  1.D/G易位:

核型为46,XY,(或XX),-14,t(14q21q),约半数为遗传性,亲代核型为45,XX(或XY),-14,-21,t(14q21q)。

  2.G/G易位:

多数核型为46,XY(或XX),-21,t(21q21q)。

 (三)嵌合体型:

占2~4%。

核型为46,XY(或XX)/47,XY(或XX)21。

三、鉴别诊断

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鉴别:

后者有皮肤粗糙、喂养困难、嗜睡、便秘腹胀等,可检测血清TSH↑、T4↓。

第二节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PKU)是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

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一、发病机制

  典型PKU是由于患儿肝细胞缺乏苯丙氨酸-4-羟化酶,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

非典型PKU是鸟苷三磷酸环化水合酶、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或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缺乏所致,合成四氢生物蝶呤少,苯丙氨酸不能氧化为酪氨酸,而且多巴胺、5羟色胺也缺乏加重神经系统损害。

二、临床表现

  患儿通常在3~6个月时初现症状,1岁时症状明显

 

(一)神经系统:

以智能发育落后为主,惊厥。

 (三)外观:

毛发、皮肤、虹膜色浅。

(酪氨酸缺乏黑色素合成减少)

 (三)其它:

湿疹,尿和汗液有鼠尿臭味。

三、诊断

 

(一)新生儿期筛查:

Guthrie细菌生长抑制试验。

 

(二)尿三氯化铁试验和2,4-二硝基苯肼试验:

用于较大儿童初筛。

 (三)血浆游离氨基酸分析和尿液有机酸分析:

提供诊断依据。

 (四)尿蝶呤分析:

鉴别三种非典型PKU。

 (五)DNA分析:

苯丙氨酸羟化酶编码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长臂。

四、治疗

 

(一)低苯丙氨酸(每日30~50mg/kg)饮食:

尽早治疗,饮食控制(低苯丙氨酸奶粉,低蛋白饮食)至少到青春期以后。

 

(二)对非典型PKU,除控制饮食外,还需给予四氢生物蝶呤、5-羟色胺和L-DOPA治疗。

第二节 原发型肺结核

  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

一、病理

  基本病变为渗出、增殖与坏死。

结核性炎症的主要特征是上皮样细胞结节及郎格汉斯细胞。

坏死的特征性改变为干酪样改变。

  病理转归:

 1.吸收好转:

病变完全吸收,钙化或硬结(隐伏或痊愈)。

最常见。

 2.进展:

  ①原发病灶扩大,产生空洞;

  ②支气管淋巴结周围炎,形成淋巴结支气管瘘,导致支气管内膜结核或干酪性肺炎。

  ③支气管淋巴结肿大,造成肺不张(只出不进)或阻塞性肺气肿(只进不出)。

  ④结核性胸膜炎。

3.恶化:

血行播散,导致急性栗粒性肺结核或全身栗粒性结核病。

二、临床表现

  症状:

低热、纳差、疲乏、盗汗等。

咳嗽、轻度呼吸困难。

眼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压迫症状。

  体征:

周围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肺部体征可不明显,与肺内病变不一致。

婴儿可伴肝脾大。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除上述症状及体征外,详细询问卡介苗接种史及结核接触史;有无卡介苗瘢痕。

 

(二)结核菌素试验:

强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应做有关检查。

 (三)X线检查

  1.原发综合征:

肺内原发灶大小不一。

典型“双极影“少见。

  2.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①炎症型;②结节型;③微小型。

(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肿大淋巴结压迫支气管致管腔狭窄,或与支气管壁粘连固定,以致活动受限。

  2.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浸润、溃疡或肉芽。

  3.在淋巴结穿孔前期,可见突入支气管腔的肿块。

  4.淋巴结穿孔形成淋巴结支气管瘘。

四、治疗

 

(一)无症状或症状不多的原发性肺结核①杀死病灶中结核菌;②防止血行播散。

异烟肼配合利福平或乙胺丁醇,疗程9~12个月。

(1年)

(二)活动性原发型肺结核: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应用2~3个月后以异烟肼、利福平或乙胺丁醇维持。

异烟肼疗程12~18个月,利福平或乙胺丁醇疗程6~12个月。

第二节 小儿腹泻病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一)病因

  1.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特点:

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消化道负担重。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

①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较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SgIA均较低;③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2.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

  

(2)细菌感染

  ①致腹泻大肠肝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

  ②空肠弯曲菌:

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

  ③耶尔森菌:

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④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致腹泻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3.非感染因素

  

(1)食饵性腹泻:

多为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当引起。

  

(2)症状性腹泻:

如患各种感染疾病时,由于发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并发腹泻。

  (3)过敏性腹泻:

对牛奶过敏者较多。

  (4)其他: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活力降低(主要为乳糖酶);腹部受凉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

  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1.轻型腹泻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腹泻

  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

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若要与重型腹泻鉴别,需注意观察的是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1)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有呕吐;大便每日1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①脱水:

轻、中、重度脱水。

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居多。

  ②代谢性酸中毒:

轻度HCO318-13mmol/L;中度13-9mmol/L;重度<9mmol/L。

  ③低钾血症:

血钾低于3.5mmol/L。

  ④低钙和低镁血症:

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极少数患儿搐搦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

 

不同性质脱水的鉴别

不同性质脱水的鉴别

低渗性

等渗性(最常见)

高渗性

原因及诱因

以失盐为主,补充非电解质过多,常见于病程较长营养不良者

水与电解质丢失大致相同

以失水为主,补充高钠液体过多,高热、入水量少,大量出汗等

血钠浓度

低于130mmol/L

130~150mmol/L

高于150mmol/L

皮肤弹性

极差

极差

尚可

血压

很低

正常或稍低

神志

嗜睡或昏迷

精神萎靡

烦躁易激惹

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轻度

中度

重度

精神状态

无明显改变

烦躁或萎靡

昏睡或昏迷

失水占体重百分比

5%以下

5%~10%

5%~10%

皮肤及粘膜

皮肤弹性尚可,口腔粘膜稍干燥

皮肤弹性较差,口腔粘膜干燥

皮肤弹性极差,口腔粘膜极干燥

眼窝及前囟凹陷

轻度

明显

极明显

眼泪

尿量

略减少

明显减少

极少或无尿

周围循环衰竭

不明显

明显

酸中毒

严重

常见几种不同病原所致腹泻的临床特点如下:

病程

季节

大便(性状)

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

起病急

秋季腹泻

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夏季5~8月

黄绿色蛋花汤样伴粘液,有腥臭味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夏季5~8月

粘冻样含脓血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夏季5~8月

开始为水样便,后转为血性

菌痢

黏液脓血便

真菌性肠炎

大便稀黄,泡沫较多,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

 

(1)病毒性肠炎:

“秋季腹泻”。

起病急,常伴有上感症状,大便(性状)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2)四种类型大肠杆菌肠炎:

夏季5~8月多见。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伴粘液,有腥臭味,大便镜检偶见白细胞。

 2)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便粘冻样含脓血,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大便镜检与菌痢不易区别。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便开始为水样便,后转为血性。

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3)空肠弯曲菌肠炎:

多见于夏季,6~24个月多发,侵袭性感染为主。

 (4)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急性水泻起病,可有粘液便、脓血便。

 (5)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

夏季多发,<2岁小儿多见。

大便次数多,性质多变,有特殊臭味,大便检查有红白细胞,可引起败血症、脑脊髓膜炎,病程迁延,带菌率高。

 (6)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继发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之后。

起病急,发热、频泻、大便腥臭、海水样便,严重者有休克,大便镜检可见多量脓细胞和革兰氏阳性球菌。

大便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2)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3)真菌性肠炎:

常为白色念珠菌,多伴有鹅口疮。

大便稀黄,泡沫较多,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

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及假菌丝。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易做出临床诊断。

需判定有无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可将腹泻分为两组: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

  为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等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无其他症状,不影响生长发育。

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2)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缺乏,过敏性腹泻等。

 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

  常为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大多伴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

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黏液脓血便),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渐出现血便,常伴休克。

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四)治疗

  治疗原则为: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

  继续饮食,合理调整。

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

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

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

病毒性肠炎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去乳糖奶粉。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①口服补液:

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

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g/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将余量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

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②静脉输液:

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

  1)第一天补液

总量:

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溶液种类:

根据脱水性质(等渗、低渗、高渗)选用

不同程度脱水的补液量(ml/kg)

脱水程度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

丢失的液体占体重百分比<5%5%~10%10%~12%

累积损失量30~5050~100100~120

继续丢失量10~2020~3030~40

生理需要量60~8060~8060~80

总量90~120120~150150~180

不同性质脱水血钠浓度、所需液体的种类及张力

脱水的性质低渗性等渗性高渗性

血钠含量<130mmol/Ll30~150mmol/L>150mmol/L

累积丢失量4:

3:

2液(2/3张)2:

3:

1液(1/2张)1/3张液

继续丢失量1/21/2~1/31/3

生理需要量1/4~1/51/4~1/51/4~1/5

  输液速度:

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扩容予2:

1等渗液,20ml/kg于30min~1h补完;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8~10ml/kg;补充生理和异常的损失量于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