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715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

《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学作业.docx

中医护理学作业

《中医护理学》(护理本)形考作业

作业一:

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贡献。

答:

黄帝内经成编於春秋之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

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

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去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答: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

这一方面是指凡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如寒与热、昼与夜、水与火、天与地、动与静等;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属性相互对立的基础上,阴阳之间的相互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

如夏季本应炎热,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炎热之阳。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

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阴阳间的这种歌关系,成为阴阳的互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是对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只有不断的消长和不断的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如人体病症,属阳的热证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属阴的寒证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不乏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阴阳转化的例证。

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转化实际上是阴阳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事物属性发生了量变基础上的质变的结果。

三、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

答:

五脏:

心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神志。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脾脾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肝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

六腑: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决断,助消化;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和主降浊;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

上焦其功能主宣发卫气,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

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

四、风、寒、暑、湿、燥、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一)风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

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以自然界的风具有走窜流行、善动不居之性,说明风邪侵犯人体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气盛所导致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3)风性主动风在自然界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动摇、震颤的症状。

如临床上常见的因受外伤,再感受风邪,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4)风为百病之长长,始也,首也。

风为百病之长,存两个含义,

一是指风为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导,六淫中的其他五气多依附于风侵袭人体而发病,所以古人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二)寒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性质属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凝,凝结;滞,阻滞。

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

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

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3)寒性收引收,收缩;引,牵引。

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三)湿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于阴,湿邪侵犯机体可损伤机体的阳气;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的运行。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

湿邪侵犯人体可使人体出现沉重、重着的症状。

“浊”,即浑浊、秽浊不清之意。

湿邪为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3)湿性粘滞粘,粘腻;滞,停滞。

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

由于湿性粘滞,停滞于某些脏腑组织,难以化解,故湿邪为病,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

(四)燥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

燥为缺乏津液的表现,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机体的阴液,使皮肤、孔窍失于滋养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畅的症状。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

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邪伤人,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五)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等一系列的阳热症状。

火热之邪伤人最易迫津外泄,损伤人体的阴液;津能载气,热邪在迫津外泄之时,往往导致气随津泄;且“壮火食气”,故热邪致病,还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的症状。

2.火热性炎上“火曰炎上”,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性,故侵犯人体多表现上部症状比较突出。

3.火热邪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

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

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

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

“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

其机理也有两点:

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

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热邪易扰心神火热之邪侵入到营血分,可扰乱心神,而出现一些神志症状,如烦躁、神昏、谵语等。

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侵入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痛肿。

(六)暑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

火热之气具有炎热的特性。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暑邪侵犯人体可致人体的腠理开泄而汗出,损伤机体的阴液。

(3)暑多挟湿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作业二

一、正常的面色、舌象、脉象。

答:

面色:

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

脉象:

寸、关、尺三部都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二、脏腑辨证各证型的辨证要点。

答:

(一)心病辩证

1.心血虚证辨证要点:

心+血虚

2.心阴虚证辨证要点:

心+阴虚

3.心气虚证辨证要点:

心+气虚

4.心阳虚辨证要点:

心气虚+寒象(寒、痛)或心+阳虚(寒、痛)

5.心阳虚脱证(心阳暴脱证)辨证要点:

心阳虚+亡阳

6.心火亢盛证辨证要点火热+心火上炎下移

7.心脉痹阻证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

8.痰蒙心神证(痰迷心窍证)辨证要点神志异常+痰浊内盛

9.痰火扰心证辨证要点:

高热+神志异常(狂)

(二)肺病辨证

1.肺气虚证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自汗易感+气虚

2.肺阴虚辨证要点干咳,少痰或粘+阴虚

3.风寒犯肺辨证要点:

咳,痰清稀+表寒证

4.风热犯肺辨证要点:

咳,黄痰+表热证

5.燥邪犯肺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干燥+表证

6.痰热壅肺辨证要点:

咳喘,多痰+里实热证

7.寒痰阻肺辨证要点:

咳喘+寒痰

(三)脾病辨证

1.脾气虚辨证要点:

纳少,腹胀,便溏+气虚

2.脾不统血辨证要点:

脾气虚(或气血两虚)+慢性出血

3.脾阳虚辨证要点:

脾气虚+虚寒(便、水肿)

4.寒湿困脾辨证要点:

脾胃失运+寒湿内盛(脾+寒湿+阴黄)

5.湿热蕴脾辨证要点:

脾胃失运+热+湿

(四)肝病辨证

1.肝血虚辨证要点:

头目筋爪失养+血虚

2.肝阴虚证辨证要点:

目、筋、经失养+阴虚

3.肝郁气滞证辨证要点:

情志+肝经胀痛+月经不调

4.肝火炽盛证辨证要点:

肝经+实火

5.肝阳上亢证辨证要点:

上实(肝火旺)+下虚(肾阴虚)

6.肝风内动证症辨证要点:

肝阳上亢+动风(中风)

热极生风证辨证要点:

高热+动风

阴虚生风证辨证要点:

阴虚+动风

血虚生风证辨证要点:

血虚+动风

7.寒凝肝脉证辨证要点:

肝经冷痛+寒象

(五)肾病辨证

1.肾阳虚证辨证要点:

腰膝酸冷+性生殖↓+二便+虚寒

2.肾虚水泛证辨证要点:

水肿(阴水)+肾阳虚

3.肾阴虚证辨证要点:

腰酸,耳鸣+遗精,月经失调+阴虚

4.肾精不足证辨证要点:

小儿生长发育↓+成人性生殖↓,早衰

5.肾气不固证辨证要点:

膀胱、精关、带脉、冲任不固+肾气虚

(六)腑病辨证

1.胃气虚证辨证要点:

胃(食少、隐痛、痞胀)+气虚

2.胃阳虚证辨证要点:

胃(冷痛、喜按)+阳虚

3.胃阴虚证辨证要点:

胃(嘈杂,灼痛,饥不欲食)+阴虚

4.胃热炽盛证(胃火证、胃热证)辨证要点:

胃脘灼热痛+里实热

5.寒滞胃肠证辨证要点:

脘腹冷痛+实寒证

6.寒饮停胃证辨证要点:

脘腹痞胀、水声+呕吐清涎

7.食滞胃肠证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嗳吐酸腐

8.胃肠气滞证辨证要点:

胃胀痛+气机走窜

9.虫积肠道证辨证要点:

虫+腹痛,消瘦

10.肠热腑实证辨证要点:

腹硬满痛+便秘+里实热

11.肠燥津亏证辨证要点:

便秘+津亏

12.肠道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辨证要点:

泻、或痢+湿热

13.膀胱湿热证辨证要点:

尿频、急、痛+湿热

14.胆郁痰扰证辨证要点:

惊惕、失眠+痰盛

(七)脏腑兼证

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病证并见者。

并不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证候的简单相加,是疾病在表里脏腑、脏腑的生克乘侮、气血津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1.心肾不交证辨证要点:

心阴↓+肾阴↓

2.心肾阳虚证辨证要点:

心悸+水肿+阳虚

3.心肺气虚证辨证要点:

心悸+咳喘+气虚

4.心肝血虚证辨证要点:

心血虚+肝血虚

5.脾肺气虚证辨证要点:

脾气虚+肺气虚

6.肺肾气虚证辨证要点: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肺肾气虚

7.肺肾阴虚证辨证要点:

肺阴虚+肾阴虚

8.肝火犯肺证辨证要点:

咳(黄痰或血)、胸胁灼痛、易怒+实热

9.肝胆湿热证辨证要点:

胁肋胀痛,黄疸,阴痒,带下+湿热

10.肝胃不和证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胃失和降

11.肝郁脾虚证辨证要点:

情志,胁肋+腹胀、便溏

12.肝肾阴虚证辨证要点:

肝阴虚+肾阴虚

13.脾肾阳虚证辨证要点:

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阳虚

三、调整阴阳的概念

答:

所谓调整阴阳,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佘,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从根本上讲,人体患病是阴阳间协调平衡遭到破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出现了偏盛偏衰的结果,故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

四、常用中药的功效和主治。

答:

天冬。

性寒,味甘,微苦。

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

用于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等病症。

鲜地黄味甘;苦;性寒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干地黄味甘;苦;微寒滋阴清热;凉血补血

熟地黄味甘;性温补血滋润;益精填髓

砂仁功能: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吴茱萸: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制半夏:

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黄岑: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六神曲:

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

羊蹄根:

败毒抗癌、清热消炎、凉血止血、疗疮治癣。

瓦楞子:

既可化瘀散结,又能消痰软坚,适宜于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症瘕痞块

甘草: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煅赭石:

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用于眩晕耳鸣,呕吐,噫气,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

黄芪: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防风:

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煅牡蛎:

收敛固涩,制酸止痛,重镇安神,软坚散结。

党参: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

但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黄柏:

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盐黄柏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

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陈皮:

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

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薏苡仁:

健脾,渗湿,止泻,排脓。

用于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水肿,脚气,白带,肺脓疡,阑尾炎。

常用量9~30克。

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

山楂炭:

具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

主治饮食积滞、胸膈痞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

山药:

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

蜀羊泉:

咽喉肿痛;目昏赤;乳腺炎;肋腺炎;疥癣;疥癣瘙痒。

泽兰:

活血化瘀,行水消肿。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

旋覆花: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冰球子:

清热解毒药;消肿散结药

枸杞子:

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

当归:

用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龙骨:

治夜卧盗汗,梦遗,滑精,肠风下血,泻痢,吐衄血,崩带。

外用可敛疮口。

煎剂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敷患处。

作业三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答:

方剂一般有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个部分做成。

1.君药又称主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又称辅药,是辅助君药加强疗效,并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个意义。

一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三是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

即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

4.使药:

一是引经药,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治下部疾患以牛膝为引;二是调和药性的药物,如方剂中常用甘草、大枣调和药性等。

二、常见病各证型的辨证要点。

1.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吐稀白。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2.风热感冒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口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宣肺解表。

二、咳嗽

1.风寒犯肺

[症状]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宣肺解表。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气粗,咯痰黏,痰色白或黄,咽痛,声音嘶哑,或兼发热,微恶风,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3.燥邪伤肺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辛凉清润,

4.痰湿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咳声重浊,因痰作嗽,痰滑易咯,晨起为甚,并见胸闷脘痞。

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止咳。

5.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6.肝火犯肺

[症状]咳嗽阵作,咳时引胁作痛,每因情志波动而增剧,甚则咯血,或伴面红咽干。

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

7.肺肾阴虚

[症状]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或伴五心烦热,颧红。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三、喘证

1.风寒闭肺

[症状]喘咳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发热。

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2.痰热郁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黏色黄,或夹血痰,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红,尿赤便秘。

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3.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呕恶纳呆,口黏不渴。

苔白厚腻,脉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4.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小,畏寒肢冷,面青唇紫。

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泄壅平喘。

5.肝气乘肺

[症状]遇到情志刺激可以诱发,发作时突然呼吸短促,但喉中痰声不著,气憋胸闷,喘息胸痛,咽喉发紧,或失眠、心悸,平时多忧思抑郁。

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止喘。

6.久喘肺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吐痰稀白,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渴,咽喉不利,面潮红。

苔剥,脉细数,或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7.肾虚作喘

[症状]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

[治法]补肾纳气。

8.正虚喘脱

[症状]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四、不寐

1.心火炽盛

[症状]心烦不寐,烦躁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

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或脉数有力。

[治法]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2.肝郁化火

[症状]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便秘尿赤,不思饮食。

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3.痰热内扰

[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厌食吞酸,头重目眩。

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4.阴虚火旺

[症状]心烦不眠,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5.心脾两虚

[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6.心胆气虚

[症状]虚烦不寐,多梦易醒,遇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小便清长。

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五、胃痛

1.胃寒

[症状]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口和不渴或吐清水。

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2.食滞胃痛

[症状]胃痛,脘腹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

苔厚腻,脉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