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部分选择题附.docx
《哲学部分选择题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部分选择题附.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部分选择题附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D)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C)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
1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C)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1.我国哲学家范缜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这是(C)
A.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D)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蹭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C)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4.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B)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15.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A)
A.有用即真理B.凡真理必有用
C.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6.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A)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B.唯意识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D.物与物的关系
17.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D)
A.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B.电脑将来会代替人脑
C.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D.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
1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2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D)
A.实物性B.客观的规律性C.内部的矛盾性D.客观实在性
2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D)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B)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2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B)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5.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
26.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D)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27.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8.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C)
A.人脑主观自生的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2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A)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30.物质和意识关系是(D)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B)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它的可知性D它的矛盾性
32.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33.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说明人的才能(B)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造大楼先在图纸上设计,然后根据图纸造楼,这说明(BCE)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D.意识可以创造世界
E.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ABCDE)
A.是各种物质形态的共性B.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
C.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D.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E.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ABD)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4.列宁物质的理论意义在于它(ABE)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及其特性看作世界本原,因此它(AB)
A.不能解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B.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C.必然陷入诡辩论D.必然倒向不可知论
E.采取二元论的基本立场
6.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BC)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C.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7.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是(CE)
A.先于自然界而存在B.人先天具有的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与物质世界同时产生
E.社会的产物
8.意识的本质是(AD)
A.大脑的机能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E.“绝对观念的产物”
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所揭示的是(BDE)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B.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意识就是物质D.意识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
E.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10.承认世界统一性的有(AB)
A.唯物主义一元论B.唯心主义一元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D.不可知论
E.怀疑论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在于(ABCDE)
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为物质的一般属性
C.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是物质的一般
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
E.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12.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是(ABCDE)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C.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在总结具体科学理论成就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D.哲学物质范畴为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E.哲学物质范畴随着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ABDE)
A.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
B.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
C.多样性和统一性根本不相容
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并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
E.没有多样性就没有统一性
1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ABCD)
A.内在统一的
B.解放思想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C.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也是一种盲目蛮干
D.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E.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
15.人的意识的主观方面表现为(ABCDE)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6.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7.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CDE)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唯物辩证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B)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
3.在工作中防止“过”和“不及”的关键在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
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B)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6.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8.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C)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9.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表明事物内部存在着(C)
A.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B.质变和量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0.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11.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C)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
1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1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C)
A.直线前进的过程B.不断回到出发点的过程
C.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的方法B.逻辑推理的方法
C.矛盾分析的方法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15.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
A.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原理
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A)
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
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
1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9.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C)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
20.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2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B)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22.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D)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2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C)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激变论的观点
24.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2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D)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6.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
27.我国古人表述的“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的观点是(D)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28.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29.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A)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
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31.“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这是(D)
A.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B.唯心主义的认识观点
C.唯心辩证法的变化观点D.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3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3.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D)
A.高于唯物辩证法B.扬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34.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A)
A.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3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C)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7.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新事物和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
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8.由于机遇,科学家获得新成果,这是(D)
A.必然的结果B.命运的安排C.偶然的巧合D.偶然中隐藏着必然
3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4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42.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D)
A.对同一事物有两种不相容的判断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不相符合
C.对立双方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趋势D.对立统一关系
43.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D.事物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44.古人说:
“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B)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45.区别同质事物的依据是(C)
A.事物的度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4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47.“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C)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4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B)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49.有人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是(C)
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A)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52.在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53.“假相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
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54.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根据是(A)
A.现实的可能性B.好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D.现实性
55.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其各要素性质和功能的总和。
这表现了系统的(B)
A.有序性B.整体性C.内部结构趋向优化D.组织性
二、多项选择题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BCE)
A.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B.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C.共性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