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573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docx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2011.9.21)

目前,新课改正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在部分学科、一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繁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新课改的效果明显弱于小学、初中。

有些地方甚至有人戏噱为“浮躁与尴尬共舞,口号与模式齐飞。

”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视新课改时,不能不冷静地对高中语文课改格外忧虑。

一、调整课时,把握进度。

高中课改后语文教学将分为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的五个必修模块,必须在高一学年和高二上的前半学期完成,那么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就由原来的一本书六个单元增加到了二本书八个单元。

在周课时不可能增加而教学任务又必须完成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调整和压缩每篇课文的教学课时,以把握单元进度和学期进度。

二、调整教法,适当放手。

新课标的课文依然分为讲读和自读两大类,每个单元的课文也都由这两类构成。

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如下调整:

一是更强调单元的整体性教学,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我们整体把握的重点就在这类诗歌表现形式的变化上。

二是把讲读课文当作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范本,一般琢磨得比较细,再如第一单元,我们重点讲析第二课的《雨巷》和《再别康桥》。

在反重朗读的基础上,主要讲析如何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想像意境,感受真情来鉴赏新诗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是将加星号的自读课文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学。

如一单元的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全部布置给学生去课外自学。

学生自己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再借鉴讲读课的鉴赏方式,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就此完成这课的学习任务。

三、控制作业,鼓励读书

我们手上现有的练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教材里的课后练习,一是教辅类练习。

课后练习一般配合课文教学,讨论题基本贯穿于教学中完成。

教辅类练习则是有选择的做,对一味贴近高考,难度大要求高,专业性过强的题目则大刀阔斧的删除。

语文课程标准说: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即把少做题而省下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多读几本好书,多背几篇名文,多记几段佳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积累,打好文化根基。

本着这一精神,我们在处理各类练习时,就要大胆地剔除那些繁、杂、难的语基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自己感趣的有益好书。

四、变换考试,多元评价

语文新课标重在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过多过滥的考试必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厌学语文,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动不动就拿一份卷子来检测学生的做法。

首先是尽量减少考试的次数,周考、单元考都取消,只保持与学校同步的月考、半期考和期末考。

其次是改变只有笔试的一种考试模式,通过组织各类语文活动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比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配合第一单元的新诗教学已经完成),演讲比赛,讨论会、辩论会以及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评价。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并付诸行动

这次课改,虽然有着国家、省区、市县、学校等不同级别的梯级培训,也有着继续教育的针对性考试,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上至主管部门、中至学校领导、下至老师,在观念的接受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地方把课改看作是老师的事,培训、考试等校长都在袖手旁观,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包括县级教研室)高高在上,频频发号施令,严重挫伤着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有的学校课改的“成绩”,充其量是健全的领导小组名单,各种齐备的课改书面材料,而学校的课改实践活动仍是教师的各行其是或我行我素。

有的校长对新课改的任务仅是做表面文章,为自己谋“政绩”。

向上汇报时文字材料说的天花乱坠,取得了某某课改新成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又研究出了某某教育教学模式,发明了某某教学策略,提炼出了某某教学理论。

实际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旧故我。

不仅如此,有些学校的常规管理规定更加严重违背国务院、教育部的要求,但也照常公开执行。

这从有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设置即可窥斑见豹。

在校时间:

上午6:

30--12:

00、下午14:

30---6:

00上课,19:

30-10:

30上晚自习;星期六正常上课;星期天晚上继续上晚自习。

晚自习名曰辅导,实际上仍是安排任课教师上课。

假期照常补课;课外资料照常征订。

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两套课表,应付上级检查的课表,安排了社会实践课、劳动技术课、艺术鉴赏课、文化选修课等,而实际严格执行的仅是会考高考必考科目的课表。

试想以上的作息时间表如何能有劳动技术、艺术鉴赏、研究性学习等的时间保证,何谈以培养学生个人学习兴趣选修课的开展?

对教师的培训也问题颇多。

正规培训往往一两天,根本难以从头脑中使教师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改变;培训内容以教育理论的传播以及教改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较少,这就使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

教材方面,也是问题颇多。

现在有些地方实行多种套教材,重点篇目有较大的出入,因此使用人教版的大力补充其他版的,加重了教与学的难度;从个版本内部而言,虽然高一年级语文教材编写者用心良苦的把传统教材的六个单元减为四个单元,但自上而下观念的未能转变,教师往往把课本教学内容的减轻转入课后资料的加强,语文读本变成了必修教材以及对地理、历史会考的强化;高二年级更因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会考,学生无形就成为毫无“景观可改”的承受者;高三年级不仅有语文、英语结业考试,更有着下半学期要把整个高三年级两学期课本内容提前完成的繁重任务(后一学期综合复习)这样,“把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课改理念也就成为空谈。

二、课堂教学走向了重形式轻实效的极端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应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较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就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还主要以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为主,与20世纪初进步教育运动进行改造时的环境类似,显然我们不可能走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进步教育之路,也不具备实行个别化教学的条件;不会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这一极端一蹴而就走向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另一极端形式,当然,也不可能是两个极端的折衷。

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吸取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应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方式。

但是有些学校甚至检查团在评价老师课堂教学是否在实行新课改时,不分教学内容的实际,一味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竟然以学生发言的具体数目、是否用了多媒体手段作为衡量的首要甚而唯一标准,简直有些啼笑皆非。

在这种标准的导向下,于是就出现了有些教师为了避免不课改教法陈旧之嫌一味追求“开发”学生思维、课堂自由拓展,而不敢重视哪怕重要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这样,高一通讯单元关于新闻的理论知识不敢讲了,重要的作家、作品、背境不愿提了,学生作文书写混乱及错别字不大要求了,学生众说纷纭甚至明显错误的观点不敢指明是非了,而模式化的一味表扬…….

于是也就出现了符合要求的新课型是:

多媒体课件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四人或六人围坐一组。

形似热热闹闹学生实则收获不大,反而挫伤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主张了教师形式主义的教风。

实质上,一节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一个老师要做一两天,而且作观摩课的课件又须多次修改,反复试讲。

难道我们平常的教学都是这样吗?

更有甚者为了体现地区、学校课改的“成果”,有的地区学校往往全力打造这种全力包装的“新星”、“能手”:

个别人包揽了各种级别的课改外出培训,高价外聘专家为“新星”、“能手”“开小灶”,全体课任教师出谋划策,微机、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保驾护航。

这种众星捧月诞生的优秀课件、做“秀”的观摩课,只能是应付“观摩”的“彩虹”。

但这种作“秀”的产物,却能落得一些走马观花检查团的“好评”:

档案材料齐备规范,校领导的汇报翔实充分,课改有实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涌现了教学能手······而绝大部分教师的课改水平如何,一线教师的呼声有哪些,新课改中教师的实施难道有多大,校级领导对课改的支持如何等实际问题,就会被掩盖,这些“新星”、“能手”的经验也变成了曲高和寡。

三、新课改,评价体系并没有得以重新确立,其码是没切实落实。

虽然教学管理制度不可能从头来或另起炉灶,但检评新课改的成效首先要改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以最终形成有利于新课改实施和教学成长的教学管理制度,但目前实际的情况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1、关于教学常规管理。

这里指的是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听评课、理论学习等方面的检查量化制度,这是考评教师的重要手段,很有必要。

但目前诸多方面与课改的理念相悖,却照搞不误。

备课:

一是还停留在对备课的书写认真与否、环节完备与否,以及页数及格式等形式化的检查上。

二是不能顾及老、中、青对教材的熟练程度及教案本、卡片、课本批注、课件等的多种形式,讲求一个标准,用一个尺度。

这就造成了教案与课堂教学的分离,仅成为应付检查的附庸,于是就存在大量课后补抄教案的无用功。

三是检查教案更多的是横向比较,根本没有教师个人的纵向比较。

上课。

理应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主阵地。

但对课堂教学检评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评制主要是根据区教研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定级验收,一次课定终身,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教学研究氛围,而且有的条款不合实际。

二是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没有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

三是没有形成日常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良好的研究之风。

四是个别学科大大超过规定周课时数。

如笔者所在学校语文教师每年都有多人带三个班周十七八节课,每班七八十人的作业批阅,就已穷于应付了,何谈上课讲究技巧?

作业。

存在的问题是作业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巩固性的书面作业,缺乏一些实践性、活动性、探索性作业。

二是作业不分层次,学生没有选择作业的机会(这包括实验班和普通班)三是能够让学生当堂完成书面练习作业的少,大都是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挤占了学生早读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学生根本无暇自主学习。

据调查新课改提倡的学分制及学生成长袋记录根本没有推广就是证明。

辅导由于高中现在班额普遍较大,教师根本无从谈起个别辅导。

辅导只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讲解课外资料。

而高一、高二年级课外资料往往都是针对高考,甚至是高考题的汇集或翻板,(高中学校基本都如此)过难、过全,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挫伤了学习程度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有悖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2.上级或学校的有些评价标准与新课改存在矛盾

学校对教师不科学的评价,虽是老生常谈问题,但仍没有根本的转变。

一是有些学校以考试成绩的量化代替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导致了教学工作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有些学校又把新课改“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的理论“灵活运用”,以前往往只以会考、高考成绩为评价内容,现在甚至把每次期中、期末校内统考作为教师业绩的首要内容,给老师排名甚至把综合考评末位淘汰制(下岗、待岗、分流)作为经验。

二是由于基础不一致,使教学成绩的信度降底。

一方面由于实验班、普通班学生先天性的不平衡,成绩没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普通班在分班时或分班后,各种原因加剧优秀学生的不平衡,以及教师搭配的不平等,导致教学成绩的评定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因此严重挫伤了普通班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也就必然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

3.不正之风在借课改的“外衣”蔓延

有些学校分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这本是国家对国办学校明令禁止的,但在有些学校,对外的宣传是分层次教学,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而身处学校的教职工都知内情:

带实验班是成就先进的机会,只有与校领导关系好的,才有可能;学生要进前面的班级,没有一定关系或个别人不得好处,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本来较纯洁的校园变成了有些人显势力、捞好处的场所。

当然,这不是课改的问题,但有些人在钻教改的空子确为事实。

有些上级主管部门,也“利”字当头,或大办超过实际价值的收费讲座、培训班等,或乘机推销针对性不强、内容交叉或重复的图书资料。

因基本涉及全体教师,往往是培训教师自付,这就无形加重了教师经济负担,产生教师对课改的抵制情绪。

四、教师心理问题的忽视,成为新课改深入全面开展的瓶颈

这次课改,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往往强调的是新教育理念的灌输以及教师能力的提高,对教师面对挑战的心理适应性却未能予以足够的关注。

来自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心理适应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并最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得与失、成与败。

如果说教师对固有的压力源主要是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的话,那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

目前,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有三苦:

备课难度大——艰苦;精神压力大——痛苦;体力消耗大——辛苦。

这些都使教师易增加焦虑与不安。

这种压力既有自我否定的痛苦感,也有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还有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以及教改过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相互配套,引发的相互矛盾的茫然感。

如果领导不及时化解教师的内心烦恼,不为其分担精神压力,他们就将课改当作负担,低调对待,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确保教师心理健康是新课改极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遗憾的是这并没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反而是提要求、加担子此起彼伏,尤其在校园人为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时。

五、校本研发苍白,并没有付诸行动。

开发校本课程,应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当地资源、社会资源,使学生不囿于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区,进入社会。

但或是观念滞后,或是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所限,或是宁夏尚无成功的高中校本研发的经验和成果,目前大多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研发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没有”的状况,有些成功的“经验”也是把地方志的民谣、风俗等装订成册,搬如课堂,美其名曰“成果”,实际效果只有教师和学生心理清楚。

以上仅为目前语文课改存在的部分问题,实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深有感触,有些媒体也有报道,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实行课改也已有多年,有的地方正在大张旗鼓实施,但这种窘况并未得以改善,甚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在此呼吁,仅是抛砖引玉,以引起有关部门及有识之士的切实关注,以还这次新课改应有的面目,以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辣评:

高中语文课改能否震开束脚的镣铐

来源:

考试大【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07年10月12日

  “我漫步在黄沙上/绝望已充斥了我的心/地球上有多少的土地/有多少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的黄沙淹没……”,这是北京市知春里中学高一

(1)班的一节语文课,课的名称为“走进诗的国度”。

学完诗歌单元后,老师给同学们出示了几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的了解再运用学到的诗歌知识,尝试着写诗歌,然后在“走进诗的国度”这节课中,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赏析。

  这样的语文课在以前的课堂上非常少见,教语文的张老师介绍。

  从9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了高中课程改革,“现在上课都按照模块来学习了,新课本变化很明显”,北京市丽泽中学的高一新生小蔡说,“不过,两个星期下来,感觉变化最明显的是语文课”。

  “我现在每次从教室走出来总是心情很好”,北京丽泽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惠丽说。

  王老师是个很感性的人,如果课堂上学生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她就会越讲越有激情,如果自己的课不能让学生们活跃起来,她就会“蔫头耷脑”的。

  但是,山东的孙老师却说了一次他尴尬的经历——孙老师给学生讲《荷塘月色》,他让学生们都把眼睛闭起来,希望孩子们在自己动情的朗读中想象作家笔下的荷塘美景,“我想让学生‘享受’语文”,孙老师说。

可是课文刚刚读完,孙老师还沉醉在文字给自己带来的美妙感受中时,一个学生却提出:

“老师你就直接告诉我这篇课文会怎么考吧”,孙老师的心一下子凉了,“我觉得很悲哀!

多美啊,可是学生们竟然不去感受”。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文课“该变变了”的呼声很大。

虽然这些年经常有一些改革措施出台,但是,语文是“老师教着辛苦、学生学着叫苦”的状况并没有实质的改变。

  文学混同语言美丽的文字支离破碎

  “学生不爱学语文其实是有原因的”,北京丰台区一所普通中学的吴豪老师说,当分数的地位在学校、家长心目中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越来越向理科老师看齐了,把文章分解再分解,然后给每个字都要找到一个确切的‘值’,给每个句子求得一个‘解’,每篇文章这样一字一句地分析,最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于是,老师们把上课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抠”字、“抠”词,分析篇章结构。

  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语文教师顾老师说:

“我们语文课的一大弊端就是每篇课文都从头分析到尾,每本书也从头分析到尾,没有时间去感受文字的魅力”。

  “我经常会觉得很痛苦,痛苦于感受不到职业本身带给自己的尊严,痛苦于不能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最应该给学生的东西教给学生”,吴豪老师说,“如果按照惯常的讲法,一篇课文大概有两到三个课时”,吴豪老师介绍道,第一节课他首先会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测验上一课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然后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这大概要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接下来会读一遍课文,剩下的时间大概可以串讲一个自然段。

第二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会用来串讲课文、讲解语法知识、分析写作手法,还要用一部分时间处理课后的练习题、思考题。

“学生享受美的时间就这样被一点点地挤占掉了”。

  “问题在于我们是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了”,山东省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孙善利老师说,语言是工具性的知识,更为基础,“是科学的、理性的、冰冷的”,文学则是人文性的知识,“是情感的、感性的、温暖的”,现在两种知识混在语文课一个课堂上来完成,老师讲解一篇课文,刚刚把气氛烘托起来,就要停下来讲语法、字词,一部作品就“这样断了‘气’”,孙老师说。

  在这样一个“忽冷忽热”的课堂上,美丽的文字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语言,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对美丽文字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知识难以应用语文课成了纸上谈兵

  语文课确实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但是现在老师们却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语文的工具性上了。

  既然语文课变成了语言知识课,那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事实并非如此。

  “反反复复地语言训练却没把语言训练好”,孙善利老师说。

  学生们学习了12年的语文却写不出一份像样的通知书、请假条由家长代写、读不懂说明书、看不明白合同书,“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北京市一个普通中学的廖老师说。

  “人们学会使用工具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实践而习得,学习语言也一样,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却是把学生们关在教室里一遍一遍地讲授”,孙老师说。

  北京有近40年高中语文授课经验的左老师回忆起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左老师去听一位年轻教师的作文课,课的内容听起来很不错——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波澜来。

“这位老师不停地讲‘什么是波澜’、‘什么时候运用波澜’、‘写出波澜的好处和意义’,可是孩子们没有经历波澜怎么能体会什么是波澜?

不让孩子们动手练习他们怎么能写出波澜?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左老师仍然说得很激动。

  “语文课的又一弊端就是太注重知识的讲授了”,特级教师顾老师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知识第一”的误区,也就是以知识为出发点同时也以知识为落脚点,“其实语文中有许多知识是需要转化为学生行为的,比如写作技巧、欣赏方式等等”。

  课堂遭遇应试语文课离本真的语文越来越远

  其实,并不是语文老师们不想让自己的语文课“美”起来。

  “我最怕给学生讲语法了”,北京市西城区的石老师说,“每次上课都是老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听得浑浑噩噩,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昏昏欲睡”。

  不少老师反映,很多年轻老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是充满激情的,总希望学生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既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字所带来的愉悦,同时又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但是,过不了几年就会走到其他老师的老路上了。

  这是为什么?

  “只要一排队一切都完了”,孙善利老师说。

  孙老师回忆自己当年在中学当语文老师的时候就是如此。

孙老师很喜欢文学,所以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像自己一样享受到文学带给自己的莫大的精神满足。

“最初还好些,后来同年级的几个老师开始暗中较劲儿,自己就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了,再后来开始全年级考试分数大排队了,我一下子觉得不能不变了,不是怕自己排名靠后面子上过不去,而是怕耽误了孩子们的前程”。

  于是,孙老师开始变了,变得像其他老师了。

开始为了分数而教学了,开始考什么教什么了。

  这些改变孙老师还能接受,让他最痛苦的是,一旦开始改变就像推倒了一副多米诺骨牌,改了一步紧接着就会改第二步,越改速度越快强度越大,而且看不清方向和终点。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正在教学生为了得好成绩造假”,孙老师说,“我震惊了”。

  与孙老师承受着相同痛苦的还有厦门的谢老师。

  “语文是有意思的,语文老师也是有意思的,但面对当前的语文考试时,便都没有意思了”,谢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谢老师是个很有“点子”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他组织学生编写《个人周刊》、做名著导读、每天课前有3分钟演讲、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总之,只要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活动我都尽量组织”,谢老师说。

  但是,面对越来越“惨烈”的应试竞争,谢老师开始妥协,“高一、高二的语文课我仍然侧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人本化的教学。

但是到了高三,一切都停止,就像收麻袋口一样,向应试教育的方向使劲收口”,谢老师说,“不这样不行呀,学生要成绩、学校要成绩、家长要成绩、我要饭碗”,谢老师很无奈。

  北京今年的文科状元曾经对记者说,千万不要小看应试训练,那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系统训练,就连作文这样主观性极强的部分,老师们都能找到相应的训练办法,“文章第一段写什么、每一段第一句写什么、每一段中间写什么、怎么结尾都有非常标准的写法,只要照着老师给出的办法一套,作文分数至少不会低”,这位状元说,“我们称这种作文叫‘新八股’”。

  在应试的压力下,语文离它本真的面貌越来越远了。

全国实施课程改革的地区已经越来越多了,很多人都期待课改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顽疾,不过要想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应该是从某项运动开始的,正如北京育才学校的樊颖老师所说:

“教材的变动不是改革的根本,真正带动老师们变起来的是教育观念。

”来源:

考试大-高考

 

高中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07-11-2915:

56:

29来源:

网络进入论坛

  

主要问题:

问题一、教学内容太多,按正常的教学方式处理教材,根本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二、表达交流自主探究的新方法不能落实。

由于教学内容太多,因此,课堂上不可能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动交流,课文后的讨论题也无法让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解决。

问题三、没有适应课改的配套练习。

省编的《名校学案》无论题型还是内容都是老一套。

题目过细,要求过高。

比如文言文阅读,完全以高考题的形式出现,无形中又把师生带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解决办法:

一、调整课时,把握进度。

高中课改后语文教学将分为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的五个必修模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