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570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x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现代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

1.太阳结构、活动、表现形式及标志

太阳的结构:

太阳的结构可分为内部稠密气体(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曲)和外部稀薄气体(太阳大气)两大部分。

太阳的活动:

太阳大气受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

最显著的标志是太阳黑子活动,表现形式有:

光斑、耀斑、日珥等。

2.公转运动特征。

了解(撞击、九星连珠、合聚)

撞击:

九星连珠:

指九大行星运行至太阳的同一侧且最外两颗行星对日心的张角为最小的现象。

合聚:

3.月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恒星月)

4.为什么有月相变化:

月球、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

5.日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二者恰好或几乎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球上,处在月影地区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部分地或全部被月球遮住的现象)

月食(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也恰好或接近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影就会落到月球上,这时处于地影区的人们就会看到月球部分地或全部地失去光辉的现象)

6.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主要引力)

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月球使地球上的水体、气体和地壳均发生周期性的升降运动—潮汐运动。

7.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自然地理的影响

形状:

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赤道比较凸出,两极比较凹进的扁球体。

大小:

平均半径6371.110km,赤道周长为40076.604km,经线周长为40008.548km,表面积为5.1007×10km,体积为1.0832×10km,质量为5.976×10kg,平均密度为5.518g.cm

影响:

以强大的地心吸引力吸引大气,出现了大气圈、大气圈为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条件

8.地球自转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1)地球自转的速度有角速度(15)和线速度(v=2)两种

(2)影响:

使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出现昼夜节律性变化、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使地球不同经线在同一时刻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地球自转运动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系统演变的影响

9.自转周期有哪几种表示?

自转的周期是指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一日,有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三种)

10.公转周期有那几种表示

表示:

公转周期有恒星年和回归年两种

影响:

使地表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出现四季变化、天文地带的形成与划分、地球轨道参数与全球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

11.内外圈层的构造

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

1.地球内部动力因素(定义)

地球内部动力因素是指由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作用。

如,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2.岩浆作用(定义,包涵哪两方面)

岩浆沿着地壳破裂带运动并逐渐冷凝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包括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两方面。

3.岩浆岩(从不同角度,其结构分几个类型)

化学成分分类:

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冷凝环境分类:

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

4.岩石的构造定义与结构之间有何不同

定义:

是岩石中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和空间分布等的总称

不同:

岩石的结构主要反映构成岩石的矿物或矿物之间的特征,而岩石的构造则主要反映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或矿物集合体之间的特征。

5.地质大循环定义、有几个环节、风化作用定义及分类

定义:

以地质历史年代为周期的、循环的往复的地表物质迁移和变化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

环节:

风化、搬运、沉积成岩和构造运动等四个环节或过程

风化作用:

指地表各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

分类: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6.沉积岩的描述要素、分类、构造(层理、类理)

描述要素:

沉积岩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呈层状产出。

按成因及成分差别分类:

碎屑岩类(沉积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化学岩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层理构造:

指先后沉积下来的物质因颗粒大小、成分和颜色等的不同,在垂直方向上显示出许多层次的构造。

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等多种类型。

层面构造:

指在岩层上下界面上保留有岩石形成时自然因素作用痕迹的构造。

7.变质作用定义,发生变质的原因,各种变质类型。

定义:

地壳中原以存在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或先成的变质岩)由于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部热流变化等地球内动力因素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发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原因:

根本原因是地球内动力因素、直接引起发生变质的原因是由此产生的温度(是主要原因)、压力、和化学环境的变化

变质类型:

动力变质、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混合岩化

8.三大岩石之间的转化

岩浆岩、变质岩经地质大循环可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地球内动力的变质作用下可形成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地壳下沉后又可转变成岩浆,当岩浆上升运动时又可凝固成岩浆岩。

9.构造运动定义、类型

定义:

由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所引起的地壳乃至岩石圈的机械运动称构造运动。

类型:

构造变形(或构造形迹或地质构造),如,褶皱、断裂等。

10.岩相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岩相分类

岩相是指地壳中沉积岩的岩性、所含古生物化石及其生成环境的总称。

岩相变化受构造运动控制。

分类:

陆相、海相和过渡相三大类

11.断裂构造类型节理分类、断层分类(识画图)

类型:

节理(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断层(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关系可分为:

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垂直断层和捩转断层等)

12.地质构造定义、类型(褶皱、断裂构造及其地貌)、褶曲类型划分、概念(识画图)

定义:

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所留下的形迹称地质构造或构造变形。

类型:

水平构造地貌、倾斜构造地貌、褶皱构造地貌、断裂构造地貌

褶曲类型:

背斜和向斜定义:

水平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连续的波折弯曲称褶皱其中每一个具体的弯曲称褶曲。

13.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基本观点

14.版块的边界类型及其地貌表现

边界类型:

扩张型边界、挤压型边界(俯冲型、地缝合线型)、剪切型边界

15.火山活动和地震(震级,烈度)、地震带

火山活动:

当地下深处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或发生构造运动而打破岩浆周围的温度压力等的平衡状态时,岩浆就在巨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上升并喷出地表,岩浆这一喷出过程称火山活动

地震:

大地突然发生的快速震动。

震级:

指地震绝对强度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释放能量越多,震级越高。

烈度:

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等的破坏程度。

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大洋火山—地震带

16.地质年代(概念、分为那两种)

用来表示地壳演变中各类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顺序的测度称为地质年代。

包括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第三章

1.大气过程(定义):

是发生在大气对流层中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包括大气热力过程、大气动力过程、大气水分蒸发与凝结过程和各种天气过程。

2.太阳辐射(定义,影响到达地球的因素、削弱方式)

定义:

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放射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3.地球辐射(定义,有哪两部分有效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影响因素)

定义:

从地面和大气辐射出去的能量分别称为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两者合称地球辐射。

4.辐射平衡(定义,在地气系统中随度有何变化规律)

定义:

时段内物体的辐射收支差值称为辐射平衡,又称辐射差额或净辐射。

5.空气的增温与冷却(非绝热变化方式,什么是绝热变化,干湿绝热)非绝热变化方式:

分子热传导、辐射、热对流、乱流、蒸发与凝结。

绝热变化:

如果气块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仅由于外界压力的变化,气块被压缩或向外膨胀所引起的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称为空气的绝热变化。

干绝热:

在绝热条件下,升降气块内部没有发生水的相变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相反,若升降气块内部发生了水的相变过程,则称为湿绝热过程。

6.全球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

7.气压(定义)指大气压强,通常用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来表示。

8.什么是等压线,面,气场形式有哪几种?

等压线:

是气压相等的地点的连线。

等压面:

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气场形式:

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形气压区

9.什么是气压梯度?

气压梯度对运动的影响。

气压梯度:

垂直于等压面的方向,在单位距离内气压的降低值称为气压梯度。

气压梯度的方向和大小直接影响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是形成气流的直接原因。

10.大气环流(定义)、地转风,梯度风是怎么形成的?

大气环流:

是指地球上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

11.三圈环流是怎么形成的?

什么是季风,如何形成?

形成:

在自转的地球上,只要空气一运动,地转偏向力随即发生作用,如果地表性质均匀,将在南北半球分别形成三圈环流(热带环流、极地环流、中纬度环流)季风:

在广东地区内,其盛行风向有规律的随季节而变化,带来不同的天气气候现象并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流称为季风。

季风形成:

主要是由海陆的热力差异和行星风带的位移所引起。

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季风称为热力季风。

12.大气湿度(描述指标):

绝对湿度、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13.水汽凝结所需要的条件、空气冷却有哪几种方式、雾的类型

凝结或凝华条件:

大气中要有凝结核或凝华核、大气中水汽要达到或超过饱和状态。

空气冷却:

绝热抬升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

按照空气冷却方式不同雾可分为:

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等

14.天气系统(定义、分类)定义:

天气系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不同空间结构和天气特点的大气运动系统,如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等。

15.形成气团的条件、什么是气团变性及其分类

形成条件:

大范围性质较均匀的下垫面、必须具有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

气团变性:

气团形成后由源地移向新的地区,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气团原有的物理属性和天气特点发生相应改变的过程称为气团变性。

地理分类法:

先按源地的地理位置(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再按原源地下垫面性质(海洋气团、大陆气团)。

热力分类法:

按气团与其流经地区下垫面的热力对比把气团分为冷(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暖(气团温度高于流经地区下垫面)两类。

16.锋的类型划分、暖冷锋、准静止锋、锢囚锋的定义

锋:

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互作用的过渡区称为锋,它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类型:

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很少移动或来回摆动的锋)、锢囚锋(是由暖气团、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而形成的锋)。

17.气旋的类型划分、热带气旋形成所需的条件

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低、具有闭合等压线的水平空气漩涡

按地理位置分类:

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按结构分:

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旋。

热带气旋形成:

广阔的高温洋面、有利的流场、合适的纬度、风的垂直切变要小。

18.反气旋的类型划分

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高、具有闭合等压线的水平空气漩涡

按地理位置分类:

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和极地反气旋。

按结构分:

冷性反气旋(冷高压)、暖性反气旋(暖高压)

19.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0.沃克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21.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异使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突然减弱,太平洋赤道暖流向南扩张,秘鲁寒流和沿岸深层冷海水的涌升流同时减弱甚至停止,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强烈上升,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

22.地形对空气运动的影响。

(动力影响、热力影响)

动力影响:

地形对空气运动的障碍作用,当山脉的海拔高度超过移来气团的厚度时,山脉就能起到阻挡作用。

热力影响:

地形的热力影响可导致局地环流形成,如山风、谷风、焚风等。

23.气候的定义、城市气候、特征,表现在什么方面?

定义: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时期大气的一般状态,是长时期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

城市气候:

在城市下垫面和城市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局地气候。

特征:

太阳辐射和日照辐射时数显著减少、气温偏高,存在城市热岛现象、平均风速较小,有热岛环流、云雾增加,将水偏多。

24.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大气聚流、热力形成)

因素: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大气环流是区域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下垫面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5.气候分类方法

是根据区域的气候特征和气候成因上的质的相似性,按一定的分类等级系统,把不同地区的气候概括为若干类型的工作。

有:

实验分类法、成因分类法、理论分类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