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352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答题.docx

《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答题.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答题.docx

简答题

简答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p18)

孔子

《论语》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

“贤人”和“君子”

教育内容

核心:

“仁”和“礼”;

基本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

(4)温故知新

道德教育

立志乐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自行自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身体力行:

“言必信,行必果”

改过迁善: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二、《学记》的教学原则(p19)

《学记》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教育目的教育功能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学制系统

塾—庠—序—学: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藏息相辅:

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豫时孙摩:

预防原则、及时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模仿原则。

启发诱导:

主张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

“教者,长(增加)其善而救其失也”;

学不躐等:

即循序渐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21)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①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②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③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④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⑤教育的目的: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四、杜威的教育思想(p22)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①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③教育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④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困难;验证假设;

⑤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

五、教育与生产力水平(p27)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六、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p29)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社会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七、教育与文化(p31)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八、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33)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九、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p35)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指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表现: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十、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p43)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十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p43)

个人本位论

1.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2.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4.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

社会本位论

1.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2.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4.代表人物:

荀子、柏拉图、康德、凯兴斯泰纳、涂尔干以及近代的很多教育社会学家。

十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p45)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十三、建立学制的依据(p48)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十四、义务教育的特点(p53)

强制性(义务性)

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特征。

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还是国家的义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依法予以保证。

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所谓普及性是指全体适龄儿童、少年,除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缓学或免学手续的以外,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并且必须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免费性(公益性)

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征。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公共性(国民性)

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也称义务教育的国民性,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义务教育是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事,不再是个人或家庭的私事,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基础性

基础性也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征。

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十五、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p56)

一般步骤

含义

1.选择研究课题

(选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明确:

本课题研究者做过哪些工作?

哪些问题已解决?

哪些问题尚待解决?

3.制订研究计划

具体明确:

选题所要研究的问题与范围,采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4.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搜集并整理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使其条理化、系统化。

5.分析研究

根据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根据材料或数据得出结论。

6.撰写报告

报告的形式主要有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论文。

第二章中学课程

一、课程理论及其主要流派(p66)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杜威

基本主张

(1)经验论: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活动课程论认为,教育应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从做中学。

(3)主动作业论:

所谓主动作业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而活动的各种活动方式,如商业、烹饪、缝纫、纺织、木工等。

(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杜威重视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主张课程的组织应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将教材心理学化。

评价

优点:

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强调实践活动;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设计和组织课程。

缺点:

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理论依据

这一课程理论主要依据是结构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基本主张

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在教学原则上强调动机、结构、程序和反馈

螺旋式课程:

一方面体现了直线式编排方式的逐步提高、深化的顺序,一方面又现实了圆周式编排的扩展、加宽的特点。

重视挖掘、运用和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重视早期学习和学习动机的培养

在课程与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教育与探究教学,提倡发现学习法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产生源于对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

该理论流派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主张给学生传授人类文化传统的“要素”或“基本原理”,以传递文化要素为核心。

“要素”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传统的态度、理想。

代表人物:

巴格莱。

基本主张

1.要素主义教育主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文化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

课程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其次课程设置要具有长期的目标;最后课程设置要包含价值标准

2.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在要素主义者看来,要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之最有效能利最合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要素主义还要求,各门学科的讲授要有一定的次序,要组织成一个体系,此外,还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要有挑战的作用。

3、永恒注意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赫钦斯

主要观点

1.“永恒学科”的课程的核心,强调学习经典名著,提出让学生学习世界名著的“名著课程”计划。

2.主张课程应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知识,探索和追求最有价值的知识。

3.教育的任务:

借助对永恒真理的认识促使永恒人性的发展。

4.强调通过知识教学向学生传授永恒真理,以便使学生认识永恒的世界,同时又使人的最高属性——理性得到发展;

5.教育目的:

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

6.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主义对教育性质的看法,有两个前提。

一个是,世界受真、善、美原则的控制,而这些原则是独立于时间、空间的,是永恒不变的。

第二个前提是,人性是不变的。

4、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

1.教育目标: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2.课程改造的目标。

社会改造主义者认为,设定课程目标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适应现存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

3.课程内容。

改造主义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它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如学校课程要关注犯罪、战争、贫富、种族歧视、失业、环境污染、疾病、饥饿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有批判性见解。

4.课程组织。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p68)

学生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学科

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课程开发从本质上说是从学科庞大的知识体系中选择什么、按什么标准进行选择、根据什么逻辑进行编排的过程。

社会

要为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依据,就需要深入考察社会生活领域。

概括地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

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途径与教师专业发展(p71-73)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泉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顺应了反对权力集中、呼吁权力下放的民主思潮

3.校本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赋予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力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以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校长、专家和教师等共同开发课程的合作共同体

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利用蕴藏在当地社区和学校师生中的各种课程资源

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更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个性活动

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

国家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

同一目标的追求。

追求同一目标,即学校的办学目标

开发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课程内容(p76)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

教材的编排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螺旋排列式是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不同程度,使一科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层次地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的排列方式。

直线排列式是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避免不必要的前后重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解放后,我国数学教材基本上是直线式体系,但有些内容采取螺旋式。

过渡式排列方式是为跨入新学段和升入高年级的学生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而适当提前安排有关奠基内容的编排方式。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85)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三章中学教学

一、教学的一般任务(p96)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99)

(一)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双边性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这个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倾向。

(三)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2.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

(四)教育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传授知识(教书)为什么必然育人,其内在机制是书能育人、教书的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1.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

2.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3.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提高了思想觉悟,这与学生对知识的态度、情感有关。

如果学生态度消极,对所学知识只是听听而已,那么,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很难转化为其自身的观点,因而也就无助于他的思想觉悟的提高。

三、教学原则及贯彻要求(p104)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4.启发性原则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5.循序渐进原则

该原则在西方常被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示例:

《学记》:

“学不躐[逾越]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6.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孔子: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夸美纽斯:

明确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乌申斯基:

“复习是学习之母”

7.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知道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动机强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个性特点,认识能力,兴趣爱好等。

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

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8.量力性原则

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教学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注意和紧张而难以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于无法进行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使各方面的发展失去机会。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四、教学方法及运用要求(108)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中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6.参观法

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

第二,指导参观的进行。

第三,总结参观的收获。

7.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