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271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docx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

说明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一、地名管理沿革简况…………………………………………………………

(1)

二、规划编制背景………………………………………………………………

(1)

三、萧山区地名规划的层次……………………………………………………

(2)

第二章规划基础分析…………………………………………………………………

(2)

一、地名沿革概述………………………………………………………………

(2)

二、地名发展及特点……………………………………………………………(3)

三、深厚的人文积淀……………………………………………………………(5)

第三章地名网络建设策略…………………………………………………………(7)

一、地名网络建设目标…………………………………………………………(7)

二、地名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7)

三、地名网络构建策略…………………………………………………………(9)

第四章城镇地名体系框架……………………………………………………………(9)

一、规划原则……………………………………………………………………(9)

二、确定地名布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1)

三、地名空间布局框架…………………………………………………………(12)

四、区域地名采词要点………………………………………………………(12)

五、区块划分和采词方向的基本要求……………………………………(13)

六、地名通名、专名规定……………………………………………………(13)

七、“一副三组团”及其他区域地名布局引导……………………………(17)

第五章路网名称规划方案……………………………………………………………(24)

一、路网名称规划的基本策略…………………………………………………(24)

二、路网名称规划原则…………………………………………………………(25)

三、路网名称规划拟名思路……………………………………………………(25)

第六章地名文化保护规划……………………………………………………………(33)

一、保护价值……………………………………………………………………(33)

二、保护原则……………………………………………………………………(34)

三、保护目标……………………………………………………………………(35)

第七章地名标志体系规划……………………………………………………………(36)

一、地名的指位导向体系………………………………………………………(36)

二、地名标志的内容……………………………………………………………(37)

三、数序地名系统………………………………………………………………(37)

四、地名标志的密度要求………………………………………………………(38)

附录一萧山区部分古老地名录要……………………………………………………(39)

附录二杭州市萧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50)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说明)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名管理沿革简况

我国自上而下设专门机构分级实施地名管理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之后。

20多年来,萧山区地名管理工作,经历了地名普查及其成果整理上报,地名志、录、图的编篡、编制,地名档案建设,地名管理的法规建设,地名补查,城、乡街路门楼牌和国道沿线村镇地名标志设置,认真履行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职责及各项日常管理事务工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准确的标准地名基础资料,同时主动开展地名咨询服务,为满足社会交往、交流需要等,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为本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规划编制背景

随着萧山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民群众逐渐关注身边地名环境的优劣,对地名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配套的《杭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出台,为适应新时期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构建杭州市地名网络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全局性系统规划。

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勾绘了杭州未来的发展蓝图,确定了本区“一副三组团”的城市体系结构。

《萧山区分区规划》对实现总体规划所赋予的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规划。

为贯彻落实《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萧山区分区规划》以及《杭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有关原则要求,指导“一副三组团”及各镇地名命名与管理,提高地名为城市化服务的整体水平,保持本区地名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依据有关地名管理的法规、政策,上级布置的任务要求和地名管理科学性的实际需要,开展本规划的编制工作。

本规划是相关地名工作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的指导性文件。

凡萧山区内的城镇与农村,规划、设计和确定地名及与之相关的地名事项,都必须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除此以外,还应符合本规划未涉及的国家、省、市有关地名管理法规、标准和规范。

三、萧山区地名规划的层次

萧山区地名规划,在杭州市的全局范围内,定位在分区规划的层级上。

但是,由于萧山区涉及地名规划的范围较大,除《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副三组团”外,还有若干建制镇;此外,为逐步达到地名的城乡一体化,对范围较广的村镇地名也需纳入规划之中,为此,需要在《杭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全区地名进行总体上较具体的设计,故仅就本区范围而言,本规划又需要具有总体规划的成份。

因此,本规划首先需要对本区地名系统构建有总体性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局部范围、部分要素的规划。

由此,本区地名规划分为地名整体层面的规划与路网名称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萧山区地名整体层面的规划范围,包括萧山区1420平方千米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城乡。

萧山区路网名称详细规划范围,是“一副三组团”及其他建制镇范围内尚无名称的规划路网。

第二章规划基础分析

一、沿革概述:

从考古中获知,8000年前,萧山境内已有人类从事渔猎和农耕。

湘湖跨湖桥文化遗址和下孙文化遗址以及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独木舟便是明证。

萧山初名余暨。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余暨属该郡。

西汉初期建县,名余暨县。

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改新朝,易名余衍县。

三国·吴,改名永兴县。

唐·天宝元年(742),因城西有萧然山,改名萧山县。

公元1861年10月27日至1863年3月21日,太平天国南破忾军主将陆顺得率部占领萧山,为避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之讳,易名莦珊县。

太平军退走,恢复原名。

此后一直称萧山县(市)。

自秦至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萧山是会稽郡(越州、绍兴府、绍兴专区)属县。

1957年8月,划入宁波专区。

1959年1月,改属杭州市。

1988年1月1日,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2001年3月,撤销萧山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

二、地名发展及特点

(一)古地名遗存多

本区现存地名中,有相当数量的地名,是自古以来各个朝代产生的地名,构成本区历史纵向不同地名层面的文化积淀,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本区各个时期的社会民生和历史文化。

(详见附录一)

(二)指位跨度小,地名密度大

“一副三组团”及其他各建制镇,在改革开放前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城市化的水平较低,范围比较小。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区、镇区的范围才有了大跨度的发展。

由于受原发展步伐小,城区范围小的限制,导致历史上形成的街路地名指位跨度小;一小段道路一个名;名称变换频繁;相应的出现地名数量增多,密度加大。

如坎山、瓜沥、河上、楼塔等老镇,多数街、弄的长度在百米左右。

在建设现代化大杭州的总的蓝图指导下,新一轮城镇规划中的实际用地面积都不同程度的大幅扩展了。

由于城镇范围扩大,建设发展加快,道路增长,宽度加大,车辆激增等,以往的小段命名方式及其所形成的地名状况,与社会要求快捷、方便的现实需要形成矛盾,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三)地名通名的地域特点明显

本区西南部为山地、丘陵,东北部为沙地,中部为水网平原,地势呈西南高,中部、北部低。

由于地域特征的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水乡特点与山区特点。

如东部、中部,地名通名有畈、湾、埭、桥等;南部,地名通名则以坞、坂等或以方位命名,如:

东曹、西庄、上庄、下闻(汶),前孔、后倪,外王、舍里周等。

姓氏地名分布广、数量大;如城厢街道有魏家弄、汤家弄、包家弄、严家底、林家园、任家台门等,临浦镇有王村、黄家、宣家弄、华家、戚家里、柳家等。

姓氏地名的产生,有长期深刻的社会原因。

我国遍布城乡的绝大多数姓氏地名,是在封闭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由家族、家庭观念派生的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现代化新型农居的兴建,开放意识的增强,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提升,以及从强调宗族意识向社会意识的转变等,这些姓氏地名必然逐渐减少。

然而姓氏地名反映了某一名人的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应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如:

三国·吴大帝孙权后裔与湘湖湖里孙、浦阳小湖孙;五代十国时期东越招讨使楼彦孚与楼塔;清末立宪派风云人物汤蛰先与大汤坞;当代学者、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学生魏风江与魏家塔;当代诗人、杂文家邵燕祥与下邵等。

三、深厚的人文积淀

萧山人居环境优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影响到地名的产生和发展:

(一)自然景观地名

萧然山:

在萧山城西,一名西山,主峰海拔154米。

出典有二:

一、春秋末期吴、越之战中,勾践兵败,退至此山,“满目萧然”;二、东晋高上许询,于此凭林筑室,萧然自致。

北干山:

萧山城北的天然屏障,峰名玉顶,海拔115米。

山北即钱塘江。

相传秦始皇南巡时,鞭石使赤。

蒙山:

原名晾网山,高21米,旧有宋·徽宗衣冠冢·徽宗庙(元初改东岳行宫,俗称老岳庙),香火极盛,至今不衰。

越王城山:

海拔140米,位于湘湖北岸,其山中卑四高。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于此屯兵拒吴。

山多古迹,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老虎洞山:

海拔218米,位于越王城山之西。

山半有洞,为勾践卧薪尝胆处。

明·刘宗周有联云:

“此地曾传尝胆事;我来犹忆卧薪人。

航坞山:

主峰海拔299米,位于萧山东部瓜沥镇西南,是春秋末期越国的通航渡口、造船基地。

山顶的白龙寺、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为萧山东部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禅机山:

海拔86米,位于南阳镇境内,钱塘江南岸,为南朝陈、隋间文学家徐陵(507-583)之子徐仪(?

-608)隐居习禅处。

山中有禅机庵,建于清,道光朝,属开放性佛寺。

葛岙山:

俗称乌龟山,海拔34米,位于南阳镇境内钱塘江南岸,为东晋药物化学家葛洪炼丹处,上有炼丹石,下有丹砂井。

固陵:

春秋末期越大夫范蠡于钱塘江南岸筑城,言可固守,称固陵城。

六朝时称西陵。

吴越钱武肃王以“陵”非吉语,改西兴。

今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西端犹存铁陵关(固陵城唯一关隘)关基。

湘湖:

位于城西二里处,原系天然湖泊,几经沧桑,淤为水田。

北宋·政和二年(1112),理学名臣杨时莅政萧山,筑堤辟湖,周80里,以溉九乡之田14万多亩。

2002年,这里出土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

白(排)马湖:

位于越王城山北麓。

春秋末期,吴军在此排马布阵,围攻山顶越军,未克,退回姑苏。

其地今属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

西施古迹群:

春秋末期越女西施生长地,位于今临浦镇境内,有苎萝山(海拔127米)、浣纱溪、苎萝村、西施庙、浴美施等14处西施遗迹,分布于浣纱溪两岸,累累如贯珠。

东晋高士许询及其遗迹:

许询为会稽内史许归次子,玄言派代表诗人,素性恬淡,不慕名利,两次受征召不赴,和王羲之等寄情山水。

许询在萧山的遗迹:

舍宅为寺有3处:

重兴寺(一名岩下寺),在楼塔镇境内,仅留残址。

慈云寺,在义桥镇境内,已废。

百药山(又名镜台山、笔架山、白石山、主峰海拔608米)、仙人洞、玄度岩,均在楼塔镇境内,有遗迹可寻。

(二)人文地名

萧山境内的古镇及古镇内的街、巷、河、桥等名称,是古地名、老地名的集中地,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物。

如:

衙前这一地名,唐代已见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称白鹤里;

楼塔为五代十国时期东越招讨使楼晋(彦孚)的居地。

凌溪南岸,唐·淮南节度使丁璞筑室于此;

北宋司空田秩,卜居欢潭发族;

南宋·绍兴年间,绍兴府太守陈守迎,退老后不愿回故里东阳,便在塘里(今属新塘街道)定居;

书圣后裔、南宋省元王性,“甘为庸儒,不为俗吏”,隐迹萧山苎萝村;

明·洪武初年,孔子第53世孙沁,迁居萧山砾山之南肇基;

五帝(大禹、刘邦、孙权、李旦、赵匡胤)后裔先后迁居萧山,留有相关地名;

杨岐山南麓,南宋·宁宗赵扩之妻杨氏埋父(齐王杨忠)、兄(冀王杨次山)于此,并在墓侧建报亲崇福寺(今改称杨岐禅寺,为东方文化园佛教区)。

通过对地域通名的特点,尤其是自然景观地名和人文地名的分析,说明萧山区境内地域通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它们是开展地名规划的基础,是我们地名采词的借鉴。

第三章地名网络建设策略

一、地名网络建设目标

立足萧山区地名网络现状,从城乡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现代化的地名构建理念为引导,通过科学规划,并予以长期贯彻,形成既见本区传统文化特色,又反映现代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地名网络体系,使地名与杭州及本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协调发展,使地名文化更好地体现萧山现代文明和杭州大城市的文化风貌,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地名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萧山区分区规划》及《杭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为基础,立足萧山区实际,继承传统地名文化与创新相结合,体现萧山特点,整体提高地名品位,全面构筑本区“城乡一体化”的地名体系,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运行,方便管理部门与群众使用的地名网络系统,使地名与本区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

1.以城市规划为基础,体现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精神和要求

地名网络建设是与城市性质、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相配套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求在整体上反映《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赋予本区“一副三组团”的功能定位。

2.以构筑本市“城乡一体化”的地名网络为目标

地名工作的“城乡一体化”概念,是相对于以往的管理而言的。

在改革开放启动之初,是为了适应城市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因此,那一时期,全国地名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城市地名管理。

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地名工作无疑应当与之相适应,把管辖区域内的城乡地名作为一个整体,不断提高村镇地名命名的法规意识,提高村镇地名的质量。

因此,地名“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应着眼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建设景观面貌,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及功能的全面提升,必然使城乡地名理念和命名方式,出现观念性的转变。

这个转变也是以全面提高城乡地名网络的质量、特别是以乡村和小城镇地名品位的整体提升为目标,有计划地、稳步实现对村镇地名与村镇发展的适应性。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地名网络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协调发展。

3.继承、弘扬本区的地名文化

重视本区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注重营造与本区自然环境、城乡面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名环境,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地名网络的构建,使未来新生的地名经得起时空的检验,使地名具有持续发展的基质。

4.优化地名环境,方便使用

加强科学地名网络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为经济运行、行政管理及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优良的基础性服务,营造方便管理和有利于国际、国内社会交往的地名文化环境。

三、地名网络构建策略

1.在大力加强地名系列构建的同时,必须研究如何使地名为城市服务和地名的特色发展。

地名的基本作用是指位,在于因为有了系统化程度较高的地名网络的构建,为社会的运行和交往,提供最为基础性的服务。

本区地名的特色发展,首先在于突出副城、组团城镇、中心镇地名的示范作用和地名文化品位,由此推动全区地名整体构建。

2.立足地名管理操作机制的创新,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基础,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出发,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协同管理机制。

3.突出萧山区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以个性化营造萧山地名体系的优势。

萧山的8000年历史文化传统,是突出本区地名个性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地名粘合力的重要着眼点。

久已存在的老地名是一笔宝贵财富,它们对新地名的产生不仅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而且一些有较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在新的条件下,仍应继承和发扬。

第四章城镇地名体系框架

一、规划原则

1.为城市规划配套原则

地名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公共信息之一,也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最基本的要素和公共设置之一。

地名规划就其内容和性质而言,则属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是城市规划在地名体系构建方面的配套规划。

因此,地名规划必须以城市规划的基本蓝图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为城市规划配套的作用,舍此地名规划就成无本之木,或成无的放矢。

2.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突出地名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新时期地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成功总结。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地名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构建科学合理地名体系的决定因素。

因此,在地名规划及规划的实施中,要以加强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出发点,将全区地名纳入层次化、系列化、规范化轨道,逐步改善和提升地名网络结构的科学性和布局的合理性。

3.体现萧山特色原则

地名体现萧山特色,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以地名反映本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特点,反映现代当地人们的审美共感;二是要注意做好古老地名和有丰富文化内涵地名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做到有选择地延用有保留意义的老地名,并使之发扬光大,形成丰富多彩的本地地名文化景观。

4.营造“城乡一体化”地名格局原则

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需要辅之以与之相配套的地名文化的“城乡一体化”。

地名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就是要使乡村中的地名,逐步实现与城市地名一样,使地名与现代化发展保持协调,使地名体现新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文化品位。

实现地名的“城乡一体化”,重要的在于提升村镇地名的依法申报和管理意识,改变传统的地名命名观念,完善地名命名方法,提高村镇地名的条理性和文化品味等。

5.规范化和连贯性原则

与城市规划需要在规划时限内逐步实现一样,实现全区地名网络整体的规范化、有序化,要求在规划期限的较长历史时期内,始终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基本布局结构、地名命名原则等相关规定,进行地名命名、更名及处理相关地名事项,即要求以一个规划贯彻到本期城市规划期满,不能中途而废,才能最终实现规划的目标。

地名体系构建的连续性要求,是地名网络构建的特点之一。

二、确定地名布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对本区地名进行空间布局,须要按一定的条件,将全区划分为若干个地名系列区块并以此构成城镇地名体系的基础。

划分时应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市区空间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空间结构(“一副三组团”)是本区地名系列区块划分的宏观框架。

此外根据实际城镇发展需要,还要对“一副三组团”以外的部分城镇进行地名体系的构建。

城市规划对各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影响地名布局结构和命名采词选择的内在要素。

2.地名系列自身的特殊性,是具体设计区块布局的着眼点。

构建地名空间布局时,需从地名使用的社会性、实用性及加强指位功能出发,提高布局的科学性,因此,在确定具体拟名方案时,根据地名系列化的自身使用功能特点,需要从组团镇(包括其中内部组成镇),建制镇等各个相关局部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确定更为合理的,较小的地名系列化区块。

3.为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名特征的延续,“一副三组团”、各建制镇中的地名网络中已存在的、有明显规律可循的地名区块,是具体进行条理化,划分和发展地名系列区块范围的基础。

4.现行政区划边界及主干道路、河渠的分布状况,是选择系列区块划分边界的重要因素。

具体运用时,需要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即需要综合反映地名的区块特点和对地名空间布局的规定性,兼顾规划的功能定位,及其他诸因素进行区块的布局设置。

三、地名空间布局框架

本规划以《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体系的总体框架和《萧山区分区规划》的具体规划为基础,并根据《杭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对全区地名网络架构提出相关原则和要求,形成本区地名的空间架构。

在宏观的空间架构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地名类别,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引导思路和措施,以达到全区地名网络结构质量整体提升,协调性不断加强的目的。

为有利于地名系列化的实际操作,以城市规划的“一副三组团”为基本框架,具体划分为以下等级有别、大小不同的大次级区块,构成地名布局的基本框架。

“一副”:

即江南城,含萧山城区和滨江区。

萧山城区具体划分为萧山城南和萧山城北等二大区块。

临浦组团:

划分为临浦镇、义桥镇、戴村镇等三大区块。

瓜沥组团:

划分为瓜沥镇、衙前镇、坎山镇等三大区块。

义蓬组团:

划分为乘风路以西、乘风路与围垦大道之间、围垦大道以东等三大区块。

其他建制镇:

党山镇、进化镇、浦阳镇、楼塔镇、河上镇各为一个区块。

四、区域地名采词要点

对各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地名类别,确定符合当地自然地理和人文特点的名称系列,是确保全区地名整体有序的重要切入点。

但是,各个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点,进行地名采词时,应在主导思路方面有所侧重:

1.“副城”和组团镇的老城区,侧重于以加强新旧地名的协调,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地名网络的条理性。

2.新区以全面层次化、系列化为目标。

3.小城镇和建设发展较快的村镇,以提高地名的文化品位、清理不科学的命名方式和理念,加强地名规范化及消除重名为主。

五、区块划分和采词方向的基本要求:

应按自然,人文地理状况和方便社会使用等因素,将大框架的布局板块、次级区块,划分成地名系列化具体操作的较小区块,如组团中的各镇、以及有关镇区中不同时期建设发展的不同区域等。

为此,在划分小区块及对小区块进行地名系列化采词时,应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1.综合诸因素合理划分

地名系列的设计,是按地名空间布局所划分的区块为单位进行的。

区块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划分区块需要顾及的诸因素的综合。

2.各小区块必须遵守《杭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确定的总的采词导向或主题要求,在总规划的相关原则下,进行具体和细化。

3.避免雷同

地名雷同不利于地名的区别与使用,因此,本规划规定的地名布局结构框架和地名采词的基本导向,在不同区域间某些功能相近、相同时,应注意避免地名系列用词雷同情况发生。

六、地名通名、专名规定

(一)地名通名规定

本区范围内地名通名使用的原则,路网、居住区、楼宇(群)、商用楼盘、桥梁、广场等通名的使用及与此相关事项,都应符合《杭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规定。

1.地面道路通名使用规定

(1)大道(大街):

道路红线宽度在60米,长度在6千米以上者。

大道(大街)通名的使用须严格控制。

(2)路(街):

其道路规格在大道(大街)和巷(弄)之间者。

(3)巷(弄):

用于生活便道。

通常用于道路长在500米以下或红线宽度在6米以下的道路。

(4)大型居住区中需要命名的通道,分街、弄两级,贯穿居住区主要通道称街,短小通道称弄。

(5)除上述通名外,不允许擅自使用其他通名,或自定通名的等级规定。

2.居住区通名及使用规定

(1)大型生活居住区(占地在2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通名,用“住宅区”、“小区”;其内分割的较小区块的通名可选择使用“苑”、“里”、“园”。

(2)占地在20万平方米以下的居住区的通名,可选用“苑”、“里”、“园”、“庄”、“坊”等。

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大规模商用楼盘的通名也在此列。

(3)占地在5万平方米以下的,范围较小的商品居住楼盘通名,可适当扩展,其通名的选择余地可更大一些,如可使用“庐”、“舍”、“居”、“宅”、“楼”、“邸”、“别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