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年国考申论解析.docx
《0610年国考申论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10年国考申论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10年国考申论解析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
1.“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
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
(10分)
要求:
准确、简明。
不超过100字。
解析:
该题本质上是一道概括题,实际上是概括材料中所涉及的渤海受到严重污染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回答该题的关键是思维要有穿透性,这要求考生不但要看到污染对渤海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更应该看到污染对渤海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里的“死”有两层意思,一是渤海内资源的“死”,即海洋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海洋资源减少,整个海洋生物链遭到破坏。
二是渤海自身的“死”,即海洋的自我净化能力减弱,治理难度加大,渤海资源不可恢复,其经济社会效益的消失。
参考答案:
“死海”是指由于污染加剧和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渤海海域面临物种锐减、赤潮频发等海洋灾害,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命力无法恢复,渔民失去以此谋生的机会,渤海丧失北部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线的重要地位。
2.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这句话的理解。
(10分)
要求:
准确、简明。
不超过150字。
解析:
该题是一道概括加分析题。
这里一定要注意审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要求与第一小题不同,第一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1作答,但这里没有,要求是“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并没有限定仅仅围绕材料1作答,通过仔细阅读可知,涉及海洋污染的材料主要有两部分,材料1和材料3。
材料3中濑户内海被污染的具体事例已经明确说明,海洋的污染不仅会毁灭鱼儿的家园,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人的生存空间。
人从海洋中获取的海洋产品减少,水污染导致疾病肆虐。
回答该题的关键是把材料3中濑户内海被污染后产生的严重危害概括出来,即频发的“赤潮”、“鱼虾绝迹”、“水俣病”等问题。
参考答案:
海洋的污染不仅仅会毁灭鱼儿的家园、破坏海洋生态的平衡,使人从海洋中获取的鱼虾等海洋产品绝迹。
更为严重的是,海洋污染更会导致赤潮等海洋灾害频发、水俣病等疾病肆虐,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这种灾害会更一步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甚至是毁灭人类自身。
二、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
(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了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
分析全面,条理清晰。
不超过300字。
解析:
该题是问题概括加分析题题型。
对于启示类题,2008年国家考试已经出现过,既要考生根据给定材料概括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指出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借鉴意义,要以对策的方式提出来,还要注意条理。
相关材料主要介绍了荷兰“退耕还海”和中国“退耕还湖”的两个案例。
两个案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
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途径。
区别在于荷兰的“退耕还海”是民间力量推动下的主动行为,是充分考虑经济、生活和生态相协调的行为。
这是经验,是可以正面阐发的启示。
但中国的“退耕还湖”则是受到惩罚后被动的无奈之举。
这是教训,是应该从反面进行阐发的启示。
参考答案:
第一,荷兰在“退耕还海”过程中,统筹考虑水道、候鸟、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启发我们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统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保护。
同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意,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参与。
第二,“退耕还湖”的案例说明,如果人类一味掠夺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因此,要增强对海洋资源的忧患意识和主动保护意识,要主动反思过度开发与掠夺自然资源、忽略环境保护的行为,要善于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积极预防自然灾害,而不是灾害后的被动应对。
第三,两个案例都说明,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处理好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避免掠夺式开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三、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
(20分)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例清楚,表达简明。
不超过400字。
解析:
本题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以公文写作形式命题,看似考查报告类公文的写作,但实际上考查的重点并非公文,这是因为题目要求写内容要点,解题的关键是报告的内容,不是报告的形式。
另外,这里还必须明确,这里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情况汇报,而是建议请示类报告,建议请示的核心只有一个,即为什么要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也就是要考生回答“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而不是要阐述如何建设和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对策,关键是对原因的分析,而不是对对策的阐发。
参考答案:
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内容要点)
一、战略定位符合中央海洋发展战略。
搬到蓝色经济区定位为以海洋、海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
这符合胡锦涛总书记“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战略要求,符合中央海洋发展战略。
二、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区域独特优势。
其成功打造将成为黄河流域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将拉动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必要性)
三、要打破该省存在的重复建设和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的“诸侯经济”等障碍,迫切需要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
(迫切性)
四、半岛蓝色经济区将集中集约用海,增加投资,采用高新技术,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
(可行措施)
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900—1100字。
写作思路:
题干要求“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很明显,这里要求考生着力分析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这对矛盾,要求考生写一篇评论文章。
尽管是评论文,需要辩证思维,但考生必须提出自己的论点,比如“统筹保护开发,打造蓝色经济”、“保护开发并举”、“科学开发,着力保护”等。
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高度的问题,需要用整体性思维,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等内容。
根据“宏观引领、中观立意、微观切入”的申论思维,可以将写作思路设计如下:
首先宏观引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的保护和开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中观立意,就是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即海洋的这样一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这样一种道路。
也就是海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
最后微观切入,就是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关键是谈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统筹。
参考例文:
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21世纪是科技大飞跃的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利用,我国的海洋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加剧,生态失衡,引发海洋发展困境,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海洋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生态保护问题,也是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当前,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必须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生态保护,实现海洋开发和保护的双赢。
首先,保护也是一种发展。
海洋、海岛都要做好保护工作。
目前国家海洋局正在积极呼吁加快《海岛保护法》出台。
对于有争议的海域,中国一直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
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前,我们应该提议“共同保护”。
这样更容易被一些国家所接受,大家更加注意保护海岛,而不只是索取利益。
通过共同保护,更加有利于今后我们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的海岛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发展触角有待延伸的一片广阔空间。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导致了无序、盲目开发的混乱局面,使得海岛及其周围海域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等。
海岛一定要规划好、保护好。
其实保护就是一种发展。
保护好了海岛和海岸,就是保护了亲鱼产卵地和幼鱼栖息地,保持了鱼类的可再生能力,实现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渔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保障。
其次,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在强调保护海洋资源的同时,如何实现合理利用呢?
海岛、海岸都是珍贵的资源,我们一定要有序利用、高效使用,不能粗放的开发利用。
我们要明确一个观念:
它们都是宝贵的蓝色国土资源,不能盲目开发、无序利用,国家要做好统一规划。
同时要做好边界工作,目前界限不清的情况主要有三种:
一是河口与海域的界限不清,或者说根本没有确定一条分界线,目前是哪个单位强势就归哪个管;二是省份之间管辖的河口、海域界限不清。
由于界限不清,沿海地区之间的争端时有发生。
三是由于海域划界不清,引起与边界国家的海洋资源争端、岛屿归属等争议问题。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保护我们的岛屿。
如果相对地划清界限,就可明晰各方开发的权利和相应的保护责任,改变“各自开发,无人保护”的无序局面。
再次,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可以互利互惠的。
那么保护与开发之间到底如何让平衡?
我们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实现利用与保护的双赢。
有人认为保护和利用是一对矛盾,我认为,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与利用是可以互利互惠的。
未来的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的发展将深刻影响一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海洋发展的科学研究,合理规划海洋保护与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中华文明在海洋世纪谱出新的光辉篇章。
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行政执法类)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
1.《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
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
(10分)
要求:
准确、全面。
不超过200字。
解析:
该题比较具有迷惑性,看似是找原因,但实际上是概括题。
关键是要仔细、详细地阅读和分析材料1中导致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的相关材料。
参考答案:
第一,各管理部门存在交叉真空,缺乏有效管理。
第二,各级地方相互推诿,职责权不清,没有有效机制加以协调。
第三,属于内海,无法与外界交换,污染无法自洁。
第四,积重难返,污染问题无法短期解决。
第五,缺乏法律有效支持。
2.“给定资料3”中,环保专家认为“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
”请结合给定资料内容,对“环保错位”的实质进行阐释。
(10分)
要求:
准确、简明。
不超过150字。
解析:
该题是分析题,但实际上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在回答这个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审题,要特别注意要求阐释的是“实质”,明白了这一点,作答就能抓住要害。
一定要注意,“实质”一定要从抽象层面出发思考问题,不能仅仅从现象出发,先污染后治理是环保错位的表现,还不是内在的实质。
回答这道题,可分两步走,一是根据材料说明“环保错位”的表层内涵,即先污染后治理。
二是说明“环保错位”的深层内涵。
即污染的背后是发展经济,治理的背后是保护环境。
环保的错位实质上是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的错位。
参考答案:
环保错位的实质是:
先污染后治理,具体而言是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而后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环境。
后期治理周期长,代价大,成本高。
因此,要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
二、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
(20分)
要求:
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不超过300字。
解析:
此题是对策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要注意“进一步”,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这一点比较具有迷惑性,考生千万不能回答称如何建设宜居城市,必须首先要找出现在存在的问题,才能回答“进一步”。
参考答案:
进一步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做好区域和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
改进措施如下:
第一,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宜居建设问题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及时有效治理远遥村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因地制宜,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和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民意,修订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宜居发展规划,防止房地产和工业园区的过度开发。
第三,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
市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就业的同时,要严格项目审批和监管,减少污染隐患,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第四,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宜居内涵,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同时防止把宜居等同为景观治理的倾向。
三、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
(20分)
要求:
1.对有关宣传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
2.体现政府精神,使全市各界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
3.通俗易懂。
不超过400字。
解析:
该题是公文型试题,是此次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贯彻执行能力。
题干要求“草拟一份宣传纲要”,实质上就是如何贯彻执行市政府的文件精神,本质上依然是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只是要求以公文的形式体现出来。
因此作答本题,分两个方面,一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二是要明确宣传纲要的写作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一不可脱离材料和具体问题;二是要注意审题,这里写的是宣传纲要,这里的核心是宣传,而不是如何治理,决不能围绕如何治理来写。
参考答案:
关于A市治理近海水域污染整治工作的宣传纲要
一、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忽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对近海水域进行污染整治工作刻不容缓。
加强近海水域污染治理工作是人大交给政府的“铁任务”,必须无条件、坚决落实人大《关于加强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
(近海水域污染整治工作的迫切性)
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近海水域污染进行治理。
首先,叫停了“西滨镇电镀集控区”项目;其次,着力监控一些重点排污单位;再次,坚定决心,加大力度,必将对近海水域的污染进行坚决整治。
(政府治理近海水域污染的举措)
三、治理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各类企业要努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引进高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污水处理。
广大市民要树立环保观念,大力支持政府的整治行为,加强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
(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整治工作)
四、整治近海水域污染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重建家园,让东方明珠重放光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重大战略。
(整治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营造氛围,确保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宣传的方式)
四、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海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
2.语言畅达,条理清楚;
3.总字数800—1000字。
写作思路:
该题相对简单,限制条件不多,可以写一篇关于维护海洋健康的策论文,也可以写一篇阐述海洋健康意义重大而深远的政论文。
写策论文时,一定要注意论证,可以用展开式论证,也可以用说理式,当然也可以两者结合起来用。
一定要注意结合给定资料的具体事例来谈,而不是泛泛地提对策。
对策部分可以结合材料中的现成对策来进行作答,例如第五部分材料介绍了天津的经验,揭示了科学开发海洋的对策和原则,揭示了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实现发展工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相结合,最终建设生态文明。
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写作中的重要思想和内容。
参考例文:
海洋的健康
在人类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海洋占据了其中的近70%。
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孕育了我们的文明。
然而近些年来,恰恰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不当行为,使海洋环境遭受着日益严重的污染,使海洋物种面临着日益减少甚至灭绝的绝境,使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赤潮频发和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使海洋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正是海洋的健康危机并寻求改善之策,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海洋的健康危机,源于人们重视经济发展却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源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却疏忽了生态利益,源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的同时却忽略了科学规划,源于对短期利益的夺取却忽略了长远利益的捍卫。
基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基于海洋健康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好海洋的健康状态,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科学发展、合理开发是根本原则。
要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各地资源特点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避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为环境治理付出沉重的经济和健康代价。
相关海域管理部门要打破“重经济轻环保”的陈旧思维,重视环保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效应,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模式。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保证。
政府要通过严格勘查和调研,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并上升到法律层面。
确定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区域、方式等内容,以及海洋资源的保护区域、保护方法,为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最后,加强政府监管是关键。
保护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保护与利用也是可以互利互惠的。
政府要确定保护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减少甚至杜绝资源浪费;淘汰落后产业,减少污染源;企业要提高生产工艺,引入治污设备,提高资源利用能力;鼓励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海洋健康的恢复与维护是长期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它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保护,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我们需要坚定地、稳步地走在维护海洋健康的道路上,为了这个星球有更多蓝色而不是黑色,为了我们的眼泪里能有更多幸福而不是苦涩我们需要更有力的行动。
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
请概述“给定材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0分)
要求:
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解析:
该题是概括题,主要是阐发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首先要求能够明确区别并准确概括给定材料反映的两大问题,即产业调整与农业生产两大问题;然后分别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
参考答案: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给定材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第一,如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第二,加快产业转型,改变“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产业模式;
第三,引进优秀人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打造高端产品;
第四,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二)农业生产问题
第一,如何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第二,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粮食生产;
第三,如何加强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业的管理;
第四,保证粮食等战略资源安全问题。
二、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0分)
要求:
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解析:
该题是概括题+分析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审题,一定要注意,问题要求回答的是“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而不是心态本身。
首先要概括出林老板的心态,即安于现状、只关注眼前利益,满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
他既不愿将企业内迁,瞄准广阔的内需市场,又没有能力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
考生一定要有特定事实的概念,不能忘记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主题。
参考答案:
林老板安于现状、只关注眼前利益,满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
他既不愿意将企业内迁,瞄准广阔的内需市场,又没有能力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
这种心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以前那种“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加工制造的模式被实践证明行不通了。
中小企业没有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缺乏长远眼光,尚未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没有认识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
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请谈谈你的见解。
(20分)
要求:
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解析:
该题是判断+分析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全面地把握Z先生的观点。
Z先生明确指出:
有关部门解决好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想法设法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
Z先生代表国家粮食局,是我国主管粮食问题的最高行政机关,这里制定的政策不会错。
因此,也说明了网友提出的观点的片面性。
参考答案:
首先,肯定是有道理的。
提高粮食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的确有重要作用。
其次,该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
粮价的提高,必然带动其他相关重要物资涨价,可能会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另外,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基本消费品,价格的提高对人们生活尤其是城镇低收入人群会产出重要影响。
因此,应当考虑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更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公平的价值放在首位,要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防止粮价上涨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
最后,保证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种田补贴;二是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价格;三是要切实保护好耕地,着力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粮食产量。
三、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
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
(20分)
要求:
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解析:
本题是分析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对“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对此,考生要采取辩证方式分析这一口号。
参考答案:
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认为要辩证看待这一口号。
一方面,要充分肯定这个口号有合理性。
由于地区差距,即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部平衡,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转移是有条件的,绝不是欢迎一切产业的转移,在进行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规划、通盘考虑,只欢迎那些符合地区特色的,环保和节约资源、能源的产业转移,而坚决反对那些“三高“企业由沿海转移到内地。
另外,转移出来的产业能够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具有带动效应,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2.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
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
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