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865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右图是一门大铜炮,名字叫做“神威无敌大将军”,其名号是由皇帝钦定的,清军于1685年、1686年在这位皇帝的亲自组织下,进行自卫反击战时,曾用它杀敌。

这位皇帝是(  )

A. 顺治帝                                

B. 康熙帝                                

C. 雍正帝                                

D. 乾隆帝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对外关系中的史实正确的是①戚家军台州抗倭②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③明成祖迁都北京④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③④①                           

D. ①④③②

3.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措施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②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④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④①                           

D. ①③②④

4.下列措施严重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有(   )

①科举制的创立②焚书坑儒③八股取士④文字狱⑤闭关锁国政策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5.(2016•南通)下列事件中,属于清政府打击分裂势力、巩固国家统一的是(   )

A. 雅克萨之战             

B.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C. 戚继光抗倭             

D.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6.“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

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

A. 明太祖                                

B. 明成祖                                

C. 雍正帝                                

D. 乾隆帝

7.下列对文字狱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 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                                           

B. 为关押知识分子而设立的监狱

C. 因文字犯罪被捕入狱                                           

D. 为加强文化专制而设立的监狱

8.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

历代帝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为了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9.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 皇权战胜相权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D. 皇权日益加强

10.右图是“郑成功接受荷军投降图”,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一年(   )

A. 1624年                               B. 1661年                               C. 1662年                               D. 1684年

11.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   )

A. 《丹经》                   

B. 《九章算术》                   

C. 《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

12.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任务功绩不相符的一项组合是(   )

A.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 唐太宗──重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

C. 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D. 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13.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

“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

”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

①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②设置台湾府   ③册封西藏佛教首领   ④设立军机处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4.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

A. 郑成功                                

B. 戚继光                                

C. 林则徐                                

D. 邓世昌

15.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必须准备复习的内容是(   )

A. 唐诗                              B. 策问                              C. 《三国演义》                              D. 四书五经

16.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了巩固.下列属于乾隆皇帝政绩的是(   )

A. 册封达赖五世                  

B. 收复台湾                  

C. 设置驻藏大臣                  

D.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 东南亚各地                B. 阿拉伯海沿岸                C. 地中海东岸                D.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8.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对人才的摧残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   )

A. 锦衣卫                                  

B. 内阁                                  

C. 六部                                  

D. 八股文

19.(2015·茂名)下面有关西藏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唐朝时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②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③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代表清政府管理西藏地区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0.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明太祖

二、材料分析题

21.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材料一: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材料二: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儿》

(1)读材料一,请问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3)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

(4)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影响?

(5)郑和下西洋对我们有何启示?

22.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

他们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材料三: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摘自北师大版七(上)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台所学知识写出大量内迁的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重大改革。

这一重大改革有什么积极影响?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朝到南北朝时民族关系的变化趋势。

2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某校七年级同学组织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专题学习。

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而缠迷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英国学者威尔斯

材料二:

宋朝时中外交往活动更加频繁。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摘编自人教版七(下)

材料三:

 观看下列图片

材料四:

 乾隆时期颁布了《防夷五事》:

一是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二是外国商人到广州,应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三是禁止中国人借外商资本及受雇于外商;四是割除外商雇人传递信息之弊;五是外国商船进泊黄埔,酌拔营员弹压稽查。

——《清高宗实录》卷550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时期中国人思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

(3)指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历史意义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三相比较,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4.(2017·盐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起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清朝的辽阔的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个少数名族。

清朝在边疆地区分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节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教材

材料四: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是件值得全体炎黄子孙热烈庆祝的大事,它是迈向祖国全面统一的重要步骤,又是用新思维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题的一个范例。

﹣节选自紫荆网

(1)材料一中的“封建领主制”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

“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指哪一政权?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边疆地区加强管辖设置的机构(两例)。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香港回归的时间。

材料中“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题”的“新思维”指什么政策?

香港回归有何意义?

答案详解

一、单选题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组织清军进行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者。

故选B

2.【答案】B

【详解】做此题可用两种方法:

一是记住每一事件的具体时间;一种是分析每一事件的大体时间。

如本题中,①发生在明中期,②发生在1433年,③发生在1421年,④发生在1553年,很容易推出答案;而知道①④发生在明中期,②③发生在明前期,也可得出答案。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最好记住每一事件的时间,然后按顺序排列,也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析、归纳后进行排列,还可运用排除法。

3.【答案】B

【详解】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措施的先后顺序,①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的是康熙帝;②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的是顺治帝;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的乾隆帝;④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雍正帝。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

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本题需要注意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位清朝皇帝的排序。

4.【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科举制的创立为士子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激发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社会恐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故②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

5.【答案】D

【详解】乾隆帝时,回部上层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

他们残害维吾尔等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清政府派人招降,惨遭叛军杀害。

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并宣布此次进兵,只为擒拿大小和卓,维吾尔等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要株连。

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ABC都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清朝前期巩固抗击外国侵略和巩固祖国统一的措施。

6.【答案】A

【详解】本题难度低,记住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7.【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字狱的认识。

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为止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ABC说法都不准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字狱的认识。

8.【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皇权,以达到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要掌握统治阶级制定的措施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

9.【答案】D

【详解】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

因为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明、清时期相关的知识点。

10.【答案】C

【详解】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1.【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

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适中。

12.【答案】D

【详解】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

13.【答案】C

【详解】解题的关键是“康熙帝”,因此选项要与康熙相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有力的军事行动,捍卫了东北边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稳定;康熙年间,其领主噶尔丹势力日益强大,并在沙俄的支持下,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在康熙帝的御驾亲征下,清军在乌兰布通战役取得了对噶尔丹叛军的胜利;康熙朝,册封五世班禅,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又改称军机处。

据此分析额控制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康熙帝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注意对于清初的几位统治者的统治措施要区分掌握。

14.【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提出要收回台湾的人是清初的郑成功,这是他写给占据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的招降书,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BCD均与台湾无关,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

15.【答案】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

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八股取士的识记。

16.【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打击分裂势力,加强对新疆管辖而采取的措施。

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打击分裂势力,加强对新疆管辖而采取的措施有:

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后来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ABC和乾隆无关,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打击分裂势力,加强对新疆管辖而采取的措施,难度适中。

17.【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4-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

18.【答案】D

【详解】题干关键词为“明朝”“焚书坑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采取八股取士,摧残了人才,同秦朝的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相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9.【答案】C

【详解】唐朝时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元朝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清朝前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1727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置的管辖新疆的机构,和西藏无关,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藏的有关知识。

20.【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明成祖在位时废丞相,设锦衣卫特务机构,D项符合题意;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A项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沿袭秦制,B项不符合题意;

唐太宗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作为专题复习,列表格比较分析更有益于理解掌握。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

(1)市舶司;①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重要)②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③科技发展,造船工艺的进步。

(2)范围: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4)影响:

积极: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

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③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

由于不计经济效益,造成经济困难。

远洋航行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明后期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5)坚持对外开放,不能闭关锁国.

【详解】

(1)①由“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北宋开始,我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在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②由“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出现繁荣发展,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由于科技发展,造船工艺的进步等。

(2)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

(3)由“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倡导公平交易,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

(4)由“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影响: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

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③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

由于不计经济效益,造成经济困难。

远洋航行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明后期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5)由“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国际贸易,积极吸收先进技术、经验,以提高综合国力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和郑和下西洋的知识。

本题难度适中。

22.【答案】

(1)朝代:

秦朝目的:

抵御匈奴的入侵。

(2)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3)历史事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积极影响:

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变化:

由民族对抗变为民族交融。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

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可知,材料一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秦朝;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抵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人修筑了万里长城。

(2)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内迁五胡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

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