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555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朝夕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知道歌曲《清晨》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简单了解台湾校园歌曲的由来,创作背景,渗透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二)能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为歌曲分段,通过学习了解D.C.反复记号的作用以及“同头换尾”的旋律特点。

   (三)能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乐于表现歌曲。

能通过舞蹈律动、打击乐伴奏、竖笛吹奏等形式表现歌曲。

(四)欣赏乐曲《晨景》,能哼唱其主题旋律,知道乐曲结构、以及采用6/8拍。

   (五)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演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多种活动进行创编,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一)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乐于表现歌曲

(二)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教学难点:

(一)多种形式表现歌曲三段体结构

(二)熟悉并哼唱音乐作品的音乐主题,分辨不同乐器。

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打击乐器、竖笛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创设环境导入

  1、播放班德瑞创作的乐曲《清晨》,请学生猜猜乐曲表现得是一天当中的什么时段?

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表现得是清晨,情绪优美……)

  2、看班德瑞《清晨》动画,观察乐曲中描绘了清晨中的什么事物?

给人以什么感觉?

(树叶、花朵、露珠……清新、美好、希望……)

  3、你生活中每天的清晨是什么样的?

(学生描述)

  4、如果请你创作一首歌曲或乐曲表现你生活中的清晨,你认为是什么情绪的?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老师:

好,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创作成果。

俗话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清晨是美好一天的新起点,他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朝气。

音乐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来表现这一美好时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名字就叫《清晨》。

(二)学唱歌曲

  1、感受歌曲

  

(1)老师:

首先我们来听一遍歌曲,请你感受歌曲的情绪

  (学生答:

歌曲情绪欢快、优美)

  

(2)再听歌曲,请同学们用拍手的动作表现活泼的情绪,用晃动身体表现优美的情绪。

  (3)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可以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呢?

每段的情绪分别怎样?

  (三段:

第一段活泼,第二段优美,第三段活泼)

 (4)再听歌曲,仔细听辩歌词内容

 (学生说歌词内容)

 (5)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台湾校园歌曲的出现还有一个关于台湾青年人热爱祖国的故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生观看台湾校园歌曲介绍片)

老师:

台湾校园歌曲的歌词清新可爱,表现了当时台湾青年人的生活和内心思想,旋律琅琅上口,下面我们就来演唱这首歌曲。

 2、旋律

 

(1)请同学们随歌曲录音轻声的模唱歌曲,感受旋律、节奏

 

(2)大胆的模唱歌曲,用录音来指导自己学唱歌曲

 (3)再次跟唱歌曲,找出你认为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包括不容易唱准的旋律、节奏,音乐知识等)(学生自由发言)

 (4)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与帮助,指导学生唱准歌曲,引导学生观察歌曲旋律的特点,找出相同或相似乐句,讲解“同头换尾”的概念和D.C.反复记号的作用,分析歌曲ABA三段体结构

 (5)学生学会歌曲,齐唱歌曲

 (6)听老师演唱歌曲,(学生评价:

声音轻巧、优美,情绪有对比,有表情、动作……)

 (7)指导学生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表情

 (8)学生模仿老师,演唱歌曲

三、小节、延伸

  老师:

这首歌曲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

 (学生讨论:

打击乐器伴奏,竖笛吹奏,舞蹈律动……)

  那我们分为几个组,分别在课下练习用以上几种形式表现歌曲,下节课展示。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展示活动

 

(一)激情导入

 老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清晨》,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通过演唱、打击乐伴奏、竖笛吹奏和舞蹈律动的形式表现歌曲,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各个小组的练习成果。

各组演员准备好了吗?

好,歌曲《清晨》表演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二)表现过程

  1、首先请演唱小组同学为大家表演,掌声欢迎

 (同学表演——观众掌声——演员谢幕)

  老师:

他们表演的怎么样?

(学生评价:

非常好,有动作,有表情……)

  感谢他们的表演,下面请打击乐伴奏的同学为大家表演展示

  2、打击乐伴奏组表演

  老师:

谁来评价一下他们组表现的如何?

 (学生:

选择的乐器和选用的节奏适合歌曲……)

  3、下面请竖笛演奏小组的同学表演展示

  (竖笛演奏小组同学表演,学生评价)

  4、个别学生西洋乐器演奏《清晨》

 

(1)学生评价

 

(2)老师简单介绍音调知识:

这两件乐器的音调不同,小号是f调的,而黑管是降b的。

两种乐器如果要合奏,就必须转调……

  5、最后请我们的小舞蹈家们为大家表演,在表演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说明,在课下我也参与到了这个小组的活动中,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就用几个动作表现歌曲,目的是表现歌曲三个乐段的情绪和节奏的对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我们的表演。

  6、全体学生模仿舞蹈

  7、同学们刚才表演的都非常精彩,现在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把大家的表演合在一起,将是什么效果呢?

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我建议竖笛小组将表演进行调整,和打击乐器的同学们配合表现歌曲情绪和节奏的变化。

三、小结

  老师:

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共同表现显得更丰富,更精彩了。

可能有的同学还想进行其他形式的表现活动,下节课我们再相互交流和学习。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西洋乐器(大屏幕展示)

1、弦乐器:

小提琴、大提琴

2、木管乐器:

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大管

3、铜管乐器:

圆号、长号、

4、简单介绍管弦乐

二、欣赏教学

(一)1、初听《晨景》全曲

  提问:

想象一下音乐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晨景》描写了大自然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

照光煦照的黎明,太阳慢慢的升起。

   2、复听《晨景》全曲(大屏幕出现音乐所描写的景色)

提问:

尝试为乐曲分乐段(根据乐曲气氛的变化)

(二)分段听

   聆听第一乐段

   1、提问:

第一乐段中,演奏主旋的乐器是什么?

(长笛双簧管)

   2、提问:

请学生仔细听听这两种乐器长笛、双簧管哪个先出现,长笛和双簧管出现了几次?

  3、每一次调式上有什么变化?

(连续向上方三度移调)为什么?

(展现的是太阳缓缓升起的景象)。

  4、出示主题旋律谱例,哼唱主题旋律。

  聆听第二乐段:

  1、乐曲中又出现了什么乐器?

(大提琴、小提琴)气氛有了怎样的变化,展开你的想象音乐描写什么情景呢?

(学生可以生动地根据音乐描绘)。

  小提琴用分解和弦为之伴奏。

  2、主题音乐在第二乐段中出现几次?

听到后你可以随之哼唱。

  聆听第三乐段:

  1、乐曲中再现部分又出现了什么乐器?

(大提琴、双簧管、大管、单簧管)

  2、尾声时出现什么乐器?

(圆号、单簧管、长笛)

模仿的什么声音呢?

(猎人的号角声,单簧管、长笛奏出鸟语声)

展现了怎样的景象呢?

(太阳已经徐徐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三)再听《晨景》全曲

   提问:

请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意境,为乐曲取一个名字。

(四)介绍作者及作品

   《晨景》是《培尔·金特第一和第二组曲》第一组曲的第一段。

过去也有人译成《清晨》或《朝晨》。

它是《培尔·金特》这出诗剧第四幕里,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摩洛哥时的一段配乐。

描写了那里日出和清晨美丽的景色。

因为格里格本人并没有到过摩洛哥,对那里的音乐不熟悉,所以,创作出来的音调,仍然是北欧风情的。

但是,格里格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

   他在给友人亨努姆的信里谈到《晨景》这段音乐时这样说:

“这首曲子应当纯然作为音乐来对待。

一切在于如何演奏。

这是表现早晨的心情和想象。

在强音第一次奏出时,是描写太阳正破云而出”。

三、创作与表现

 听中画。

播放录音管弦乐曲《朝景》,请学生画出自己听到和想象到的早晨情景。

听中讲。

可以根据自己的画创编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

听中舞。

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做道具或用身体的各部位来表示晨景,并随音乐舞动。

如:

表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早晨:

柳树、桃花、小鸟的叫声、雾等。

表示海边的早晨有:

海风声、海水拍打礁石的声音等。

观看日出的情景等。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老师: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闭上眼睛来听。

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

闭眼睛欣赏

  老师:

请看黑板,你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与这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接近

  学生:

自由回答

  老师:

这段音乐其实是歌曲《晚风》的旋律。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晚风》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

三、学习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学习歌曲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美

(1)分别聆听高低声部旋律,找出节奏特点

(2)认知6/8拍的图示、含义及强弱规律

3、学习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旋律美

(1)学生分声部跟琴学歌曲旋律

(2)教师分声部教唱

4、学习歌曲合唱,感受歌曲和声美

(1)分乐句合唱,找出每一乐句的特点

(2)歌曲声音处理

5、了解歌曲词作者

四、拓展延伸

  老师:

现在我们来欣赏另外一首俄罗斯经典合唱歌曲《卡林卡》,由俄  罗斯著名合唱团亚历山大诺夫合唱团演唱

  (学生欣赏)

  老师:

同学们,他们唱得好不好听?

  学生:

好听

  老师:

他们之所以唱得好听,是因为所有合唱演员的心都连在了一起,突出的是集体的声音。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唱起《晚风》这首歌曲,让我们彼此的心也连在一起。

  (学生演唱)

第五课时

一、初听感受

师:

请同学们静听一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录音初听

2、出示古筝图

问:

古筝起源于我国的什么时期?

筝名的来历?

古筝音色有什么特点?

二、细听鉴赏

1、初听全曲

问:

作品的情绪、情景、风格?

师:

你能为乐曲起个名字吗?

2、作品介绍

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渔民划着船纷纷归航,一天辛苦鱼满仓,江面上歌声四起,在月色、江水中飘荡。

这首乐曲是古筝家娄树华先生在三十年代改编的。

娄树华先生根据乐曲的意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作为乐曲的标题。

  3、再听全曲

  问:

乐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

  4、分段欣赏

  问:

第一部分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是什么?

  5、出示课件图

  6、出示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问:

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

这一部分描绘了夕阳在渐渐西沉,船帆在缓缓移动,渔民在轻轻歌唱,真是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

  7、听第二部分旋律

  问:

第二部分音乐在你们眼前展示了什么样的情境?

  8、出示第二部分主题旋律

  9、再听第二部分旋律

  问:

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

在你们眼前展示了什么样的情景?

  *:

花音,古筝演奏一种指法记号。

 10、出示第三部分主题旋律

 11、听赏第三部分

 问:

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场面?

 师:

一连串的音,通过一次比一次加快速度的反复,描绘了一幅热闹欢腾的景象。

 问:

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描绘了什么?

 问:

这热闹的景象表达了渔民什么心情?

 师:

同学们说的这些,构成了湖面上一部快乐的交响曲。

这也是这首《渔舟唱晚》

 乐曲的高潮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旋律、情绪、节奏、速度、力度进行比较。

 12、再听第三部分

 问:

你们听!

此刻湖面上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13、出示课件图

 问:

尾声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又是什么呢?

 14、师小结:

第一部分与尾声主要写景,二部分丰收的喜悦之情,与第一部分和尾声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渔舟唱晚的美丽画面。

 15、复听全曲

三、拓展

 师:

渔舟唱晚是中国古代文艺最著名的主题之一,在诗、画、音乐中都有表现,此刻,我立刻想为这首优美的古筝曲配上一首诗、一幅画。

你们能不能在你们所了解的唐诗宋词里想一首为之相配呢?

 

.

 

第二课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

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4、演唱歌曲时能注意各声部之间的音响均衡和谐,明确合唱时既要独立唱准自己的声部,又要和各声部融合统一,默契配合,体会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

5、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难点:

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

教学用具:

锣鼓、幻灯片、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问好。

二课堂导入。

1师: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几样乐器,谁能试着说说这些乐器的名字叫什么?

(老师拿来锣和鼓)

2生:

踊跃举手回答。

3师: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4师:

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丰收锣鼓》请大家一起欣赏。

三欣赏《丰收锣鼓》。

1师:

在欣赏的同时,听一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哪一部分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呢?

2生:

师生共同分析乐曲。

3师:

老师再问问大家,谁知道音乐中都出现了那些乐器?

4生:

学生认真回答。

5师: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绳子,请同学们用绳子模仿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

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哪些乐器,你就要演奏出来。

老师来当指挥。

来,我们分一下声部,大家就可以成为乐队演奏了。

6再次欣赏《丰收锣鼓》。

四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广西歌手唐佩珠原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提问: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曲名?

这位歌手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引出以下过渡语。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唱由广西音乐人古笛、黄有异创作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二、授新课

1、简介作品:

2、创作背景:

   3、词作者简介:

古笛:

壮族,1932年出生,国家一级作家,歌舞剧《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并以这些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

4、曲作者简介:

黄有异:

广西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打击乐专家、国家一级作曲。

从事艺术创作已有55年,至今,他已发表作品5000多首(部),获奖作品达227篇(次)。

知名歌曲有《毛主席来到我广西》、《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和《赶圩归来啊哩哩》等。

5、学习歌曲:

(1)、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2)、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模唱主旋律二至三遍,要求边听、边唱边击拍。

 (3)、学生按音乐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

(4)、配唱歌词,随时纠错。

(5)、教师弹琴,学生听琴学唱其他声部旋律,正确无误后配唱歌词。

(6)、学生分声部练习,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

(7)、合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达到和谐统一。

(8)、再次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9)、全体同学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6、综合表演:

针对歌曲舞蹈性节奏强的特点,请班上喜爱舞蹈的同学即兴舞蹈,部分学生用小乐器伴奏,其余同学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学生品尝合作成功的喜悦,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第三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

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

雄壮?

悲伤?

)。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

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

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

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

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

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

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

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

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

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三课  足迹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用具:

教学磁带、课件、钢琴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听《红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课时:

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课时:

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红星歌》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

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

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

音乐分为几个部分?

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

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

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

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

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

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

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

左上角;作用:

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二课时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

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

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

记着歌曲的情节。

歌曲中的主角是谁?

配角是谁?

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

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

注意:

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教学基本要求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

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

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

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

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第三课时

一、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

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

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

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第四课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重点:

能从歌曲中感受家的爱,家的乐趣。

教学难点:

改编《牧场上的家》

教学用具:

竖笛、课件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天黑黑》。

第二课时:

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

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天黑黑》

1.  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

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

(答案:

诙谐)

6.小结:

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一、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

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

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