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的现状分析.docx
《我国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的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的现状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我国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目录
一、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及成因分析3
(一)国际石油价格走势3
(二)价格跌涨不定的成因4
1、我国石油供应单一4
2、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增加4
3、美元货币政策不稳5
4、石油期货投机严重5
5、突发事件及国际政局影响5
二、国际石油知情权、话语权和定价权及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6
(一)知情权、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定义6
(二)国际石油知情权、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关系6
(三)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及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6
三、我国争夺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的背景7
(一)我国的能源安全受到威胁7
(二)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8
(三)国际油价上涨伤害到中国经济8
(四)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完善8
四、中国在国际市场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9
(一)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所具有的优势9
1、拥有丰富和先进的生产要素9
2、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巨大9
3、石油冶炼技术世界领先11
4、拥有无可替代的地缘优势11
(二)中国石油在国际市场所具有的劣势12
1、石油资讯时间滞后12
2、中国石油市场化程度不够12
3、我国的油价调整机制不完善12
4、人民币不能实现自由兑换13
5、缺少联合谈判机制13
五、争夺中国石油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的措施13
(一)加强石油资讯建设,形成我国的石油报价体系13
(二)组织和加入国际石油组织,增加知情权14
(三)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减少出口14
(四)加强中国的能源通道建设,多条线路并进15
(五)扩大开采范围,研究海洋资源的开采16
(六)发展替代能源,不断寻求新能源16
(七)加强石油产业链控制,全面把握石油价格17
(八)遵循法律法规,倡导全民节约能源17
(九)增加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18
(十)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力推石油期货上市18
六、结论19
石油定价权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表现。
目前国际油价的确定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
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方面却并未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进出口配额逐步取消、关税的降低,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市场价格的迅速对接。
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在石油定价方面基本没有发言权,能源进口猛增与制成品低价出口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被动地接受国际期货市场定价并被动接受价格接轨:
“世界价格=中国价格”,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
我国应该迅速推出自己的石油期货,通过国内期货交易市场的发展影响国际价格、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及成因分析
(一)国际石油价格走势
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剧烈,先大幅攀升后又急剧下降。
2002年1月的19.7美元/桶上升到2006年7月的74.4美元/桶,月均涨幅为0.99美元/桶;而从2006年10月到2008年6月,月均涨幅明显加速,达到3.57美元/桶;此后油价急剧下跌,从2008年7月的133.4美元/桶跌至2009年2月的39.0美元/桶,月均降幅达11.8美元/桶;而后石油价格止跌不断回升,2009年8日到2010年11月国际油价始终处于70-80美元/桶,而后再度攀升,截止到2011年1月5日的收盘价为90.38美元/桶,这期间达到最高价达到93.77美元/桶。
油价的过快上涨和下跌直接导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剧烈波动,在微观层面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预期的不确定性,在宏观层面加大了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
自2005年以来,全球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和随后通货紧缩压力的增大都与石油价格的过度波动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价格跌涨不定的成因
1、我国石油供应单一
石油供应是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OECD(经合组织)和非OECD国家。
截至2010年7月,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产量的75.16%,其中OPEC原油产量在非经合组织国家中的占比达到49.96%。
从储量来看,OPEC成员国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75%。
因此,OPEC国家的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
2、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增加
美国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是石油消费主体。
从1994年到2010年,OECD国家石油消费量占比不断下降,从1994年的64.51%下降至2010年7月的53.53%,而非OECD国家占比却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35.49%上升至2010年5月的46.46%,其中,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主要指印度)上升趋势明显,中国从1994年的4.43%上升至2010年7月的9.53%,其他亚洲国家从7.77%上升至2010年7月的11.38%。
虽然美国石油消费需求占比呈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26.45%下降至2010年7月的22.84%,但由于其占比高达20%以上,因而对全球石油价格走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15年来美国的石油产量不断下降,从1994年的939万桶/天下降至2010年7月的894万桶/天,但消费量则不断提高,从1994年的1807万桶/天上升至2010年7月的1871万桶/天,美国石油进口增加明显。
3、美元货币政策不稳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间的原油贸易以美元标价,“石油美元”已成为被世界原油贸易普遍接受的惯例。
所以,美元的价值波动直接反应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来。
从2002年以来,美元对欧元贬值了35%,国际原油市场以美元直接标价货币,美元贬值成为油价大幅上涨的货币性因素。
美国货币政策能够通过美元汇率直接影响国际市场上的石油标价,美元不断贬值支撑了油价持续走高。
4、石油期货投机严重
国际石油市场流通的现货石油价格并不是由供求双方直接决定的,供求双方在签订供货合同时,通常只是确定某种计价公式,计价公式中的基准价格一般与石油期货市场上的价格直接相连,因此,期货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货价格。
油价的这种特殊形成机制,决定了石油价格不可避免会受到期货市场投机因素的影响。
5、突发事件及国际政局影响
从长期来看,突发事件对油价没有多大影响,但在短期内对油价的波动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
地缘政治、投机炒作、美元下跌、周期性和季节性石油需求、气候变化、甚至包括美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都是石油价格变化不定的原因。
从深层次看,时代变革、经济转型、环境压力以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所引发的争夺日趋激烈,导致石油市场复杂多变以及结构性矛盾凸显,这才是根本原因。
二、国际石油知情权、话语权和定价权及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
(一)知情权、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定义
国际石油知情权是指对国际石油行业的重大事件,重大政策变动及石油价格和产量信息拥有优先知晓的权利。
国际石油话语权是指拥有对国际石油行业的重大事件,重大政策变动及石油价格和产量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
国际石油定价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油价的制定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也就是一个国家通过政策调整能影响到国际油价的能力,国际油价的定价权都掌握在产油国手中。
(二)国际石油知情权、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关系
知情权、话语权影响定价权,反过来定价权又反作用于知情权和话语权,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中国应该首先取得国际石油市场的知情权,进而逐步争夺话语权,最终争夺石油的定价权。
只有争夺话语权,我们才可以真正拥有定价权和知情权,从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
(三)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及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
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虽然已在事实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却不能摆脱贸易上“高进低出”的事实,我国对国际油价影响力不足已是客观现实,缺乏影响力的“中国因素”是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掌握石油主动权和定价优势的。
国际石油的定价权是对国际石油价格具有主动参与和调整能力的影响性反应,是“中国因素”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发挥实质性作用的体现。
拥有了国际定价权就掌握了国际油价的主动权,就可以运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期货价格,正确地反映我国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状况,合理引导资源的配置,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掌握了国际油价定价权就必定会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整体上看,国际石油定价权是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和有力保障,而是否具有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力则是我国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三、我国争夺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的背景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已向亚洲转移,而能源的格局和结构也在发生重大的调整,这给中国石油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
(一)我国的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据发改委的统计,在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为2.037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2%;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已累计进口原油2.18亿吨,同比增长19.8%,进口依存度达到53.75%;预计,2010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5%。
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如此之高,但是话语权和定价权却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石油供应商说什么就是什么,想涨价就涨价,一旦中国不同意涨价,就可能切断对我国的能源供给,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损害我国的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甚至可能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因此,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不受威胁,中国争夺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是势在必行。
(二)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决定国际石油定价权,是必要和应该的。
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保障,而是否具有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力,则是中国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中国对全球油价的影响不足的事实说明中国还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化解市场风险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民族资本话语权的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三)国际油价上涨伤害到中国经济
尽管中国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大国,但对国际油价几乎没有发言权,更谈不上什么定价权。
国际油价持续上升已经使中国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相关资料表明,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就会使中国的GDP增幅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
据测算,世界石油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人民币,直接影响GDP波动0.043个百分点。
(四)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限制而不是鼓励市场竞争。
从实践来看,由于石油双雄从采购到销售,都处于高度垄断态势,大都对石油交易所站在远处观望,仍通过采销链条进行现货交易。
中国推出石油期货后,国内石油交易所得以实现平衡油价的重任。
定价机制对企业的影响,一旦油价上涨整个炼油行业都已出现亏损压力。
一些地方炼油厂由于炼油成本上升,开工率较低。
基于油价上调预期开工率虽有所提高,但囤油惜售心理严重,已经对市场稳定供应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
同时,价格不同步也使中小石油企业受损,大型石油企业的原油价格由企业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自主制定,而小企业却没有石油的定价权,受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对就会较大。
四、中国在国际市场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
(一)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所具有的优势
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了解,中国现在是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生产、消费大国,市场规模约占世界的20%。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令世界为之侧目,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伴随而来的就是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1、拥有丰富和先进的生产要素
从基本要素角度看,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同时,油气资源在国际上虽具有一定优势。
从高级要素看,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管理水平、研发能力明显提高。
按重组后的口径统计,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有科研机构289个,科研机构职工61134人,年均科研成果超过1300项,获奖成果也连年递增。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需要在提高科技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上继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
2、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巨大
一国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状况,影响该国石油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石油石化产品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况:
石油产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30年则猛增至1000×108bbl/天,相当于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量;而且随着能源优质化要求的提高,石油需求增长将进一步加速,如果未来几年中国GDP增长率达7%,石油消费增长率将达到5%。
附图一
排序
国家地区
石油储量(万吨)
1
沙特阿拉伯
3553424.66
2
加拿大
2450589.04
3
伊朗
1723287.67
4
伊拉克
1575342.47
5
科威特
1321917.81
6
阿布扎比
1263013.70
7
委内瑞拉
1065753.42
8
俄罗斯
821917.81
9
利比亚
493150.68
10
尼日利亚
342465.75
附图二:
排序
国家地区
石油产量(万吨)
1
沙特阿拉伯
42150
2
俄罗斯
41080
3
美国
28625
4
伊朗
18650
5
中国
17075
6
墨西哥
16825
7
挪威
15175
8
加拿大
11100
9
尼日利亚
10600
10
英国
10475
3、石油冶炼技术世界领先
我国现行石油市场四大石油公司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他们主营业务范围涵盖了油田开发,钻探,石油冶炼,石油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各项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近期,由大庆油田自行研制开发的水平井远程地质导向监控技术已经现场应用成功,填补了国内水平井远程地质监测技术的空白。
4、拥有无可替代的地缘优势
俯瞰世界地图,不难发现,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中国有着非常有利的地缘战略优势。
我国广袤的的版图不仅处于亚洲中心,而且还处于左右逢源的地理位置:
它东接太平洋,有漫长的海岸线,这利于我国获取中国发展不可缺少的资金技术,促进贸易拓展;西直接与中亚富油地区接壤,这利于我获取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石油资源。
这种东接财源,西接能源的地缘优势,在当代世界各大国中是较为独到的。
如果再考虑到“亚洲太平洋时代”到来这一难得的“天时”和中国人民为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共识,可以说,中国的发展已有了极好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条件。
在经济发展初期,中国东部的地缘优势对我国对外开放和贸易大规模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随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西部的地缘优势将对满足我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地理条件。
中国新疆地区与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石油国家直接接壤,与里海乌兹别克、土库曼斯坦等石油富国亦相距不远;中国与巴基斯坦历来是友好邻邦。
中国西藏与巴基斯坦接壤,出了巴基斯坦就可直达霍尔木兹海峡;中国云南与缅旬为邻,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强与缅甸的友好关系,在缅甸铺设输油管道,将中东的石油海运到缅甸的港口卸下后,再通过输油管道,输送至我国西南,则同样可以避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
与美国和日本由本土至波斯湾的海上运输线相比,中国西部这几条陆路石油线不仅对中国石油进口,而且对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南亚诸国石油出口或转运来说,安全系数要高得多。
因为这些线路的主要部分都在中国的主权范围内。
(二)中国石油在国际市场所具有的劣势
1、石油资讯时间滞后
市场资讯的滞后性影响着石油期货市场收益,国有几大石油企业的的决策也会因此受到制约,这就会导致整个国内石油市场价格的变动。
因此,加快建设我国自己的资讯采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2、中国石油市场化程度不够
市场化程度是指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所起基础性作用的大小。
我国石油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大部分都是由国有四大企业垄断,不具备市场化竞价的条件和机制。
3、我国的油价调整机制不完善
油价调整机制只是一种机械接轨。
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
这既忽视世界各地成品油销售消费结构、习惯、季节变化及需求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的事实,难以反映国内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也使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难以反映国内炼油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不利于产销衔接。
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价格调整的时滞容易引发市场投机行为,影响正常流通秩序。
4、人民币不能实现自由兑换
因为目前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以及外汇管制等金融政策,也注定了中国在国际石油价格领域,难以拥有话语权,更遑论国际石油定价权。
人民币以及外汇政策的开放度不够,已经成为制约着中国争夺国际石油定价权的重要因素。
5、缺少联合谈判机制
中国缺少联合谈判机制。
无论是石油,还是钢铁、铁矿石等领域,都没有建立起联合对外谈判机制。
正因为如此,中国在类似国际市场领域,由于没有话语权,屡屡吃哑巴亏。
譬如,日本新日铁公司撕毁了此前中日韩三国钢企达成的“君子协定”,率先与力拓公司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韩国浦项制铁也随之接受了日本与澳大利亚达成的合同价,就恰恰曝露了这一点。
当然,原油与其他领域市场机制不同,这决定了石油谈判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需要超强的智慧。
五、争夺中国石油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的措施
(一)加强石油资讯建设,形成我国的石油报价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资讯已不仅仅是市场信息的简单传播,它引导着资本,影响着决策,决定着交易,最终制约着价格的波动。
什么样的资讯服务,就引导着什么样的资本市场,催生着什么样的产业发展。
资讯的快速流动,必将推动石油产业与金融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
所以建立数据采集网络,数据加工处理中心势在必行。
只有掌握了资讯,我们才可以就资讯分析行情走势,形成我国固有的石油报价体系,从而赢得石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目前,新华社已经在大庆建立国际石油资讯中心,在国家的支持下,新华社及大庆市政府必将全力合作,为争取中国的石油定价权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组织和加入国际石油组织,增加知情权
国际石油市场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国际能源合作组织,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组织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和国际能源署(IEA),分别对应于石油输出国和石油消费国。
中国加入这两大组织不太现实,但是可以牵头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石油输入国组织(OrganizationofPetroleumImportingCountries——OPIC),以加强石油输入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石油外交中“单打独斗”的局面。
我国牵头建立OPIC的必要性在于,首先,我国近期内加入IEA的可能性较低。
一方面,IEA是隶属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机构,IEA的成员应该首先是OECD的成员,而中国短期内不会加入主要由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组成的OECD;另一方面,IEA要求其成员国必须具有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这个条件中国相当一段时间内还难以达到。
其次,IEA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其作用也广受质疑。
当前,世界上几个最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现在和未来都将是能源消耗大国,但却被IEA排除在外。
IEA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维持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避免油价高位运行。
然而,近年来,国际油价长期维持高位,并且频现暴涨暴跌现象。
IEA对此束手无策,已引起了各石油消费国的强烈不满。
我国的石油海外合作需要借助OPIC这样的平台开展。
我国“走出去”的石油海外合作战略,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合作还是海外企业收购方式,只要是采取单对单的双边方式,都难免会触及发达国家的敏感神经,必然会遭遇到各种方式的阻挠。
如果建立石油输入国组织(OPIC)这样一个平台,利用此平台开展各种合作,让中国具有知情权,受到的阻力将会减少许多。
(三)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减少出口
打破国际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关键在于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权,要形成与美国主导的石油金融体系抗衡的力量。
其立足点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构建中国“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打造中国战略新优势。
中国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石油等能源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
实行政府主导兼重民间的多层石油储备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收储价格最低。
选择运输加工便利、储存成本低、安全性能高的储备地址及储存方式。
我国可以参照美国和墨西哥的战略石油储存模式。
墨西哥湾沿岸有500多个盐质洞穴,采用简单的“水溶技术”,由于盐洞很深,地层压力将封闭任何裂缝,此外,盐洞上下几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温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环流动,有利于保持油品质量。
目前中国投资1000亿布局地下战略石油储备,建立我国的石油地下贮备库。
其中包括“国家石油锦州地下储备库”,以及“国家石油储备湛江市廉江地下石油库”等。
这些地下油库相较于地上油库库容更大,以湛江地下油库为例,这是一处库区总容量700万立方,投资23亿人民币。
可以将外汇储备与能源储备结合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金融产品结合起来,即把石油金融合约如石油期货合约、石油债券合约等也视作一种新型的储备货币,既能使过多的外储向实物资源转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要保存住国内现有的能源,尽量减少出口,多吸收外国的能源,建立我国石油储备库。
(四)加强中国的能源通道建设,多条线路并进
在中国东北,年输油量1500万吨的中俄原油管道已于2010年9月27日中全线竣工。
漠大线,即中俄原油管道漠河至大庆段,是我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之一。
管道已建成,每年可输送1500万吨俄罗斯低凝原油;在中国西北,在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哈天然气管道的基础上,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已于2009年12月14日建成并举行通气仪式。
加上2009年3月26日中国和缅甸签署的一项铺设燃料管道的协议,是中缅石油管道和途经马六甲海峡的“黄金水道”。
管道从缅甸西部孟加拉湾沿岸的实兑港出发,经缅甸中部交通枢纽曼德勒市,最终到达中国云南昆明的能源大动脉,开始近距离地把中国和重点石油进口来源地—波斯湾地区连接起来。
这条大动脉就是中缅石油管道,它的开工,标志着一个开通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的“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大格局的成型。
(五)扩大开采范围,研究海洋资源的开采
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
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
我国在临近各海域油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
由于发现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
因此,在现有的开采范围内我们要加强海洋资源的开采,在2010年8月份已经完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支持“海洋工程”,因此投资海洋工程的企业将得到新策的眷顾。
目前已经有多家造船类上市公司涉及海洋工程项目,例如:
中国船舶、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中船股份等。
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将是石油行业的未来。
(六)发展替代能源,不断寻求新能源
现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