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047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2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

《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docx

理工学院自我评估报告

学校概况

东莞理工学院于1990年筹办,199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提前招生,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是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所在的东莞市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前列。

东莞市委市政府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东莞市雄厚的经济实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办学规模适度。

根据东莞社会经济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学校建立了以工学、管理学为重点,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21个本科专业,设立了12个系(院)。

目前,普通全日制在校生8572人,其中本科生6757人、专科生1815人。

师资队伍优良。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6人,其中专任教师603人,平均年龄38.6岁;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71人、副高职称18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0%。

在教职工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4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

学校聘请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徐建中研究员为双聘院士,聘请了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和中科院院士、著名工程物理学家蔡睿贤教授等国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办学条件完善。

学校校园坐落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由东莞市政府拨款10.35亿元建设,占地面积103.71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39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7.41万平方米,生均面积20.0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9.13万平方米,生均10.5平方米。

目前实验室使用面积1.73万平方米,各类教室270间,其中计算机房16间,多媒体教室84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692.95万元,生均8585.63元。

学校现有实验教学中心10个,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学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70万平方米,藏书总量138万册(含电子图书),期刊1712种,生均图书(含电子图书)137册。

学校建成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共铺设光纤70千米,安装数据信息点20000多个,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全部楼宇,支持数字化校园的各种应用。

学校体育运动中心面积8.57万平方米,其中室外运动场面积5.52万平方米,室内场馆面积3.05万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9.84平方米;体育中心场馆按国家级比赛标准建造,2006年承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

教改不断深化。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构建综合培养方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依托东莞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先后与东莞的著名企业或有关单位签署协议,建立了11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200多名实习顾问。

近三年来,学校投入近168万元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引导学生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

在竞技机器人研究、太阳能汽车研制等234项项目中,其中有的获得了发明专利、取得了软件版权,发表了研究论文,在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科学竞赛中获奖。

学校是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180所试点院校之一,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等一批优秀教学成果。

“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成为众多考生的心愿。

连续五年报考我校第一志愿上线人数为录取人数的1.6倍左右,录取平均分比省线高20多分,省外录取分数线接近当地重点本科线,生源质量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在99%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是:

“好用!

科研促进教学。

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努力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学校积极支持“科技东莞”战略,重视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业或国外机构联合,建立了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中瑞精密制造技术中心、东莞分布式能源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在校内联合建立实验室,积极参与中科院与省政府共建的“散裂中子源”项目。

三年来,学校还承担欧盟AsiaPro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180项,到账科研经费总额4300多万元,专任教师人均科研经费7万多元。

学校教师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省科技进步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8项以及一批发明专利。

此外,学校发起举办了“两岸能源与环境永续发展科技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会议,不断强化学术氛围。

在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实力的同时,学校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推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将教师科研、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校园文化丰富。

学校切实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开展覆盖整个学年的校园文化巡礼活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初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校组建了各类学生社团57个,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协会获得“广东省十佳学生社团”称号。

学校开展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6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竞赛中屡创佳绩,获“航天杯”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全国十佳职业规划之星”、“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广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原创歌曲比赛一等奖等各类科技、文化艺术竞赛奖项145项。

学校设立了篮球、足球、田径、武术、乒乓球、游泳、赛艇等7支高水平运动队,成功承办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综合团体总分第五名。

近年来,在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CUBA广东赛区篮球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争金夺银。

学校组建的学生艺术团坚持“送艺下乡”,多次到东莞市各镇区、村居举行文艺演出,深受好评。

办学形式多样。

学校积极扩大与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与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教育培训和科研合作,与中科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瑞典麦兰德隆大学联合开展生态工业园项目,与瑞士、加拿大、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

根据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学校积极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联合举办东莞研究生培养基地,遴选我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目前已担任研究生导师的教师有32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96名。

备受各界关怀。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大力支持。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教育部部长周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等先后到学校视察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寄予厚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担任名誉院长并题写了校训;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担任学校顾问并多次莅校指导办学;常有著名专家、知名大学校长、两院院士来我校访问;广东省教育厅、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经常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建校以来,香港与海外莞籍同胞踊跃捐资支持学校建设;2007年由东莞市外商、台商、民营等企业投资协会共同发起建立了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目前共募集基金7000多万元,共促学校建设和发展。

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坚持依托东莞,植根地方,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学校将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践行“学而知不足”的校训,力争到201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居前列、特色鲜明的教学型院校,并朝着建成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发展目标迈进。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

学校遵循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和把握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东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了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了发展规划,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

1.1.1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办学定位与规划工作,变更为本科院校之初就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战略发展规划(2002~2006年)》,制定并顺利实施了“十五”计划,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办学定位,科学地制定了“十一五”发展的各项规划。

(1)明确学校定位,确立发展目标

学校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认真总结了建校以来的办学经验,准确把握东莞社会经济建设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战略,对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进行了反复研讨,并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办学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发展应用学科,逐步形成特色学科;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依托东莞市经济社会资源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

学校类型定位:

教学型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

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

工学、管理学为重点,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东莞市,面向广东省。

发展目标定位:

到201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居前列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型院校;长远目标是建成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

办学规模定位:

在“十一五”期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0000人左右。

(2)制定发展规划,分步有效实施

学校根据办学指导思想和自身发展定位,组织学校战略发展专家组,集思广益、深入研讨,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战略发展规划(2002~2006年)》,及时分析学校的战略环境和内部状况,探索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功能定位等,为构建本科教学体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学校多次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推动规划的落实,采取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了“十五”发展计划的各项任务,探索提出了“战略发展规划”的有关设想,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

主要体现在:

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规模适度发展,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硬件日臻完善,校内制度改革成果显著,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开放式办学措施有效,学生工作成绩突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地方的服务作用不断凸显。

在顺利实施“十五”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学校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经过广泛征求教代会代表意见和党委会议认真研究,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十一五”规划和2022年远景规划》,明确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省内居前列、国内知名的地方院校”的发展目标。

此外,学校还分别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东莞理工学院“十一五”师资建设发展规划》、《东莞理工学院“十一五”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等子规划,具体落实学校的总体规划目标。

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朝着“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各项建设目标奋勇前进。

 

1.2办学思路

学校提出了“学生为本、质量立校、综合培养、面向基层”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确立了“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的办学思路,办学思路明确;突出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质量意识强;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三风”建设推动教学、党建促进教学的工作格局和氛围。

1.2.1教育思想观念

(1)教育思想观念先进

教育思想观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

升本后,学校将教育思想观念更新、构建本科教育平台等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刻思考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如何办出特色等问题,不断深化认识,使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

经过探索、实践和总结,学校确定了“学生为本、质量立校、综合培养、面向基层”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较高人文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为本。

学校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以扎实的德育教学为主要手段,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不断加强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切实营造全体学生积极向上、立志成才的育人氛围,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质量立校。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

学校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切实加强各项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切实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不断强化教学改革和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综合培养。

学校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并实施由专业教学计划、辅修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构成的综合培养方案,强化文理渗透,积极构建“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科研促进教学,逐步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面向基层。

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服务面向上,注重面向地方、服务东莞基层;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开设贴近地方的课程,积极加强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在地方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群,着力培养了解东莞、熟悉地方的具有创新精神、较高人文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办学思路明确

2002年4月,杨晓西院长上任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思路。

同年5月,学校召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动员大会,杨晓西院长作了题为《走创新之路》的报告,深入分析了学校在发展中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和总体思路,掀起了学院变更教学思想观念的热潮。

学校邀请了国内知名院校校长、中科院院士等组成了发展规划咨询专家,深刻分析了创新、特色、质量和管理等问题,为学校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在东莞市常平镇举行的暑期干部学习班上,学校进一步研讨了创新办学、特色办学的思路。

2003年,学校进一步推进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杨晓西院长在专题文章和报告中,提出了“百名教授、博士办名校”的人才兴校战略。

学校启动了调聘结合的多种人才引进机制改革,积极营造人才集聚的良好氛围,为学校构建本科平台、提高办学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丰富了走质量办学之路的内涵。

2004年,学校在东莞市茶山镇举行中层干部学习班,切实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全面推动了二级行政管理、三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

在2004年度教学工作会议上,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全国高教学会会长、我校顾问周远清教授为会议作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学工作》的报告,指出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重新组织队伍,实行全员聘任,建构更加合理的高校管理结构,进一步深化了学院走科学管理之路的思路。

2005年11月,学校举行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大会,杨晓西院长在会上向“双代会”代表作报告时,综合论述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

学校还邀请了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杨叔子院士、潘懋元教授等作报告,进一步明晰了办学思路。

2006年4月,学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市委副书记、学校临时党委书记刘树基在报告中,全面总结、确立了“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为学校今后相当长时间必须坚持的办学思路,确定了“建设成为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为学校的发展目标。

2007年,在东莞市塘厦镇举行的中层干部学习班上,党委书记周致纳在讲话中对学校的办学思路,特别是对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办学思路的内涵。

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全校师生员工明晰了“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努力创建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办学思路。

坚持“走创新之路”,就必须充分立足自身条件,吸取国内外名校和同类院校发展经验,不断探索办学思路和办学形式的创新,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走特色之路”,就必须打好“东莞牌”,强化特色办学意识,依托东莞、植根地方,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走质量办学之路”,就必须以质量为办学生命线,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强化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坚持“走科学管理之路”,就必须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组织、目标、资源、效率等要素,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建成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提供保障。

(3)质量意识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自2002年起,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和解决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东莞理工学院关于贯彻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规范》等文件,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每年表彰奖励一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对出现教学事故或教学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当年评优和晋升职称评审中实行一票否决。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强化管理服务教学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保障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1.2.2教学中心地位

作为一所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院校,学校在创建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发展道路上,始终坚持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

几年来,全校上下形成了领导重视、制度保障、科研促进、经费优先、管理服务、舆论导向的工作格局和氛围。

学校领导重视教学。

升本以来,学校把教学工作放在突出地位,校长亲自主管教学,设立了教务长一职,明确了系(院)行政一把手是各级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断强化教学管理。

每年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党委会议,研究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

进一步加强校领导联系系(院)、部门工作制度,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在行政楼及网络上设置信箱和邮箱,重视解决教师与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和暑期学习班,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坚持教学工作会议制度,经常召开各层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分析、部署教育教学工作。

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领导、院系和有关部门领导每学期都有一定量的听课任务,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督促课堂教学质量。

健全制度保障教学。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教学咨询、评审机构。

2002年以来,学校制订和修订了涵盖本科教学工作各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编印了《东莞理工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逐步构建起由教学工作会议、教学日常检查、领导干部听课、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工作评估、教学奖励、毕业生质量调查、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学校从政策导向上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与聘任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教职工倾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突出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加强科研促进教学。

学校一方面重视教学规范,保证本科教育的质量,一方面重视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三年来学校承担了欧盟AsiaPro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180多项,到账科研经费总额4300多万元,教师人均科研经费7万多元。

学校积极提升自身科研实力,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鼓励青年教师担任科研助手,加快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深入把握学科动态和发展前沿,积极引导学生;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推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优化教学条件;把教师科研、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此外,三年来,邀请国内外知名院士和学者50多人次到学校作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有效地拓宽了本科生的知识视野。

经费优先安排教学。

学校的经费投入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的需要,教学经费足额到位,为本科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三年学费总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均超过30%,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除每年正常定额拨款外,还对有关专项给予建设经费投入,用于办学条件与设施的不断完善。

其中,四项教学经费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从2006年起,学校调整经费预算,进一步加大对四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

稳定的投入,使学校的图书馆、校园网、运动场等文化体育设施日臻完善,充分保证了本科教学的需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对教学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并更新了实验设备,使实验条件大大改善;加大师资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有了稳定的经费保障;设立教学研究改革专项经费,通过立项资助等方式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对校级名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投入专门的配套经费,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落实了课外科技活动经费,保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东莞市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开辟了新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经省教育厅同意和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向社会各界募集基金,通过基金运作用于奖教、奖学、改善办学条件,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

目前,募集的发展基金已达7000多万元。

加强管理服务教学。

多年来,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强化各职能部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处理好人才培养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形成非教学部门主动为教学服务,全校目标一致、齐心协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良好工作格局。

学校各职能部门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发挥自身职能和综合协调作用,围绕教学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增强服务教学的意识,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和有力的保障,确保教学的有序运行。

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服务中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同时,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和“文明处室”评比活动,通过努力,全校形成了通力服务教学的工作局面。

“三风”建设推动教学。

学校一贯重视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和校风建设,把“三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的决定》等一批相关文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获得教书(管理、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称号的教师分别在教师节庆祝大会和全校性教学工作会上进行表彰奖励;切实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抓好一年级学生的早读、晚自修等养成教育,采用“千人大考场”等形式狠抓考风建设和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

同时,围绕教学中心地位,重点扶持学生学术社团的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加强“三风”建设宣传,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抓好党建促进教学。

学校各级党组织坚持“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的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2004〕16号文精神,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工作:

认真抓好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完成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