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1944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绩溪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绩溪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绩溪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绩溪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绩溪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绩溪县.docx

《绩溪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溪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绩溪县.docx

绩溪县

绩溪县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绩溪县龙川景区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

绩溪县西与黄山区、歙县、旌德县接壤,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宣城市宁国市、旌德县毗邻。

为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

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籍地,08年奥运火炬的传递点,2007年3月18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文名称:

绩溪县

外文名称:

JixiCounty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新安江流域

下辖地区:

7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

华阳镇

电话区号:

0563

邮政区码:

245300

地理位置:

安徽省南部、新安江流域

面积:

1126平方千米

人口:

18万人(2007年末)

方言:

吴语—徽语绩歙片—绩溪话

气候条件: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著名景点:

龙川胡氏宗祠、鄣山大峡谷、胡雪岩纪念馆

机场:

黄山机场(4D)

火车站:

绩溪县站(二级)

车牌代码:

皖P5

行政区划代码:

341824(属徽州时为342723)

民系:

吴越民系(江浙民系)

名人:

胡锦涛、胡适、胡宗宪

友好区县:

浙江温州龙湾区、山东青岛崂山区

目录

地理位置

行政区划绩溪县简介

行政区范围

县名由来

历史沿革先秦时期

秦朝时期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三国·吴国时期

西晋时期

东晋时期

南朝·宋时期

南朝·齐时期

南朝·梁时期

南朝·陈时期

隋朝时期

唐朝时期

五代十国·吴国时期

五代十国·南唐时期

北宋时期

南宋时期

元朝时期

明朝时期

附南明时期

清朝时期

附太平天国时期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自然条件

经济发展

绩溪名人

绩溪文化

交通旅游

旅游推介

绩溪特产

绩溪大事记

展开地理位置

行政区划绩溪县简介

行政区范围

县名由来

历史沿革先秦时期

秦朝时期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三国·吴国时期

西晋时期

东晋时期

南朝·宋时期

南朝·齐时期

南朝·梁时期

南朝·陈时期

隋朝时期

唐朝时期

五代十国·吴国时期

五代十国·南唐时期

北宋时期

南宋时期

元朝时期

明朝时期

附南明时期

清朝时期

附太平天国时期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自然条件

经济发展

绩溪名人

绩溪文化

交通旅游

旅游推介

绩溪特产

绩溪大事记

展开编辑本段地理位置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西与黄山区(原太平县)、歙县、旌德县接壤,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邻,东西长59.5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1126平方千米。

户籍人口18万,常住人口15.6万(2010年数据)。

绩溪县地理位置优越,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域,交通十分便利,两条省道穿境而过,皖赣铁路纵贯全县,在建皖赣新双线,皖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合福高铁,拟建黄杭城际铁路,绩黄高速、扬绩高速使绩溪的公路交通跃上一个新台阶!

地形地貌

绩溪县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县域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素称“宣徽之脊”。

境内大鄣、大会、大獒三山鼎立,从东北向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

东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绩溪的最高处;南端的江村环海拔125米,是绩溪的低谷。

徽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两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

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千米。

主要河道登源河长55千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千米,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6%。

此外,戈溪、黄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长15千米。

北流之水属长江水系;南流、东流之水属钱塘江水系。

绩溪生物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75.4%,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绩溪县

本数据来源于XX地图,最终结果以XX地图数据为准。

绩溪建置于唐大历二年(767年),隶属歙州(即徽州)。

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绩溪属徽州。

1987年12月,划属宣城地区。

东门桥夜景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绩溪县简介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游览胜地黄山绩溪县

和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

行政区域介于北纬29°57′~30°20′与东经118°20′~118°55′之间。

该县东临浙江临安县,南连歙县,西部及西北部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为界,北接宁国县。

县境东西长59.5公里,南北宽42公里,面积11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8%。

现设11个乡,6个镇。

县人民政府驻华阳镇。

2000年,绩溪县辖7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县总人口177091人,其中:

华阳镇40441、临溪镇10518、长安镇9462、上庄镇11718、扬溪镇13995、伏岭镇8386、金沙镇8880、大源乡4125、瀛州乡9734、浩寨乡13260、板桥头乡7463、校头乡6537、北村乡7375、逍遥乡1577、家朋乡11396、胡家乡5725、荆州乡6499。

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底,绩溪县辖7个镇、4个乡:

华阳镇、伏岭镇、长安镇、上庄镇、扬溪镇、临溪镇、金沙镇、板桥头乡、瀛洲乡、家朋乡、荆州乡。

2010年9月2日,绩溪县民政局《关于同意瀛洲乡撤乡设镇的批复》(民地[2010]151号):

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绩溪县瀛洲乡撤乡设镇的批复》(民地字[2010]103号)和宣城市民政局《关于同意撤销绩溪县瀛洲乡设立瀛洲镇的批复》(宣民地[2010]10号)文件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批复如下:

同意撤销瀛洲乡设立瀛洲镇,属县辖建制镇,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不变,镇人民政府驻瀛洲(原瀛洲乡政府驻地)。

行政区范围

华阳镇:

华阳镇行政区划分为五社区四个村凤灵社区、东山社区、五龙社区、杨柳社区、来苏社区、郎家溪村、溪马村、高迁村、郎坑村。

临溪镇:

临溪村、湖里村、高车村、周坑村、罗昆村、上游村、洪塘村、蒲川村、雄路村、孔灵村、煤炭山村。

长安镇:

镇头、模范、水川、仙川、村前、杨滩、新川、冯村、梧川、坦头、浩寨、章家、东山、江、五星、兰石、柳村、大谷、小谷、杨村、高村、莲川、庄川、中团、高山、岭脚、大源、上源、梨川、茶源。

上庄镇:

上庄村、横山村、前村村、寺后村、五联村、石家村、江塘村,旺川村、尚廉村、会川村、鲍家村、宅坦村、西村、葫芦岭、择里上村、祠堂下村、花楼村、八树坑村、余川村、金山村、金坑村、里洪村、外洪村。

扬溪镇:

扬溪村、东村村、王街村、塘行村、方村村、大塘头村、涉村村、丛山村、大石门村、楼基村、楼坛村、酬村村、石京村。

伏岭镇:

伏上村、上门村、胡家村、西川村、上西村、桐坑村、合庄村、岭前村、成功村、岱下村、伏下村、半坑村、卓溪村、际下村、新桥村、六亩丘村、江南村、黄茅培村、逍遥村、永来村、绿景村、大障村、芷白村、水村村、新屋下村、德锦村、石川村、北村村、石门外村、湖村村。

金沙镇:

兵坑村、五丰坡村、中坞村、金沙村、黄土坎村、38号桥村。

瀛洲镇:

瀛洲村、中巧村、外巧村、百鸟村、坑口村、岭里村、岭外村、浒里村、横形村、半茶村、茂井村、周村村、梧村村、汪村村、仁里村。

板桥头乡:

中村村、下溪村、大溪村、楼下村、考溪村、蜀水村、西坑村、南坑村、校头村、仿儒村、龙丛村、吴川村、旺田村、田源村、蜀马村、上村干村、长岭村、陈村村、尚田村、东干村、水涯村、东风村、庙山村、际坑村、冷水村、东坡村、玉台村、四联村。

家朋乡:

家朋村、汪家店村、富强村、幸福村、竹里村、霞光村、尚村村、岔坑村、党坑村、和阳村、万富山村、莲坑村、水浪头村。

荆州乡:

上胡家村、孙家村、瓦窑村、石川村、果子山村、朱显村、沙坝村、岩上村、栗川村、方家湾村、铁坞村、下胡家村、坞口村、三亩丘村。

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编辑本段县名由来唐永泰二年(766),置县,县名绩溪至今。

“绩”,有缉麻线的含义。

“溪”,为山间流水。

县处宣徽之脊,境内山溪,交错萦流。

《元和郡县志》:

“县北有乳溪,与徽(亦作翚)溪(今翚溪河)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

因以为名。

”《方舆志》:

“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今高迁乡浣纱溪)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

数里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

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

县名亦兼此义。

“溪”,亦作“奚谷”(左奚右谷),清嘉庆《绩溪县志》从县印写作“奚谷”。

民国县印亦作“奚谷”。

16年(1927)改铸县印写作“溪”,沿用至今。

绩溪县创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

县名据境内山溪氵萦洄的地理特征命名。

山川风貌以黄山余脉自西南至东蜿蜒伸展形成徽山横亘县境,将绩溪境分成岭南、岭北地区,河溪交错,大多注入新安江,俯瞰境内河流“交流如绩”而名绩溪。

史籍也均持此说。

如《元和郡县志》说:

“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

”《太平寰宇记》说法也一致:

“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

”《读史方舆纪要》也说:

“以界内溪水交流如绩而名。

”以上说法均以水交织而为县名。

另一种说法是以罗愿《新安志》为代表,称:

“临溪水源出县北三十里,又名乳溪。

……《方舆记》云,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人悉来浣纱。

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

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

县名亦兼取此义。

”《太平寰宇记》在肯定第一种说法后,也介绍了此说:

绩溪县“有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圆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

数里内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于石上绩而守之。

每春花始布,花柳交映,多艳妆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有从而会绩焉。

又曰其县名绩溪,亦兼取绩之义也。

”以上是说以临溪石上绩纱而名。

但以今景观之,此景已无,还是以第一种说法为正。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清史稿·地理志》与第一种说有区别,是说县名以县城华阳镇东有“绩溪”,源出杨溪,“与徽水交流如绩,县名日方此。

华阳镇

原为秦汉古县歙县北境的重镇。

唐时立为县治,旧无城。

宋建隆元年(960年)始筑土城。

乾德五年(967年)重建周长仅2.5公里县城。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筑北枕五根山岭,西跨冠山、马山,东临杨之水,南俯隆千,周长841丈(约3公里),奠定旧城建设基础。

古城枕山面水,是典型的山区小邑,素有“小家碧玉”之称。

至解放前,建成区不足0.5平方公里。

该镇自民国28年(1939年)3月建华阳镇。

解放初,曾一度改名为醒华镇、城厢镇。

1958年,改名为上游人民公社(驻华阳镇)。

后改华阳人民公社。

1965年7月,更名为华阳镇,是古老而新兴的县城。

疆域变迁

绩溪县古为歙县北部地区。

南朝梁及唐初两次新置梁(良)安县,前后不足20年,范围相当于今绩溪县。

初唐新置(一般史籍作“北”,误)野县,长达114年,范围除今绩溪县外,还包括今歙县西北部分地区。

唐永泰二年(766年)创绩溪县时,其范围又比今绩溪县略小。

第二年(767年),撤野县,分其西南地区并入歙县,其余全部划属新置的绩溪县,初步奠定今行政区域。

据《绩溪一瞥》载,民国23年,全县总面积为1022.5平方公里(合4090平方里)。

《安徽概览》载,民国31年为978平方公里。

现为1126平方公里,比解放前略大。

绩溪县疆域最大的一次变动(扩大)是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旌德县,并入绩溪县(3月15日已并入)。

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又决定,恢复旌德县(实为本年4月1日已划开),绩溪县仍保持唐宋以来的旧疆域。

小变化有:

早在民国20年(1931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裁定绩溪、昌化县插花居住形成两县分管的荆州地区划入绩溪县。

1951年1月,将泽民(汪家店)行政村的玉石?

、安竹坞划属宁国县。

12月,将本县三区蜀马乡的油麻尖和西坑乡的蓬川划入旌德县。

1954年2月,将旌德县模范乡的枫树坞、百坑、戴家坦、塘川、水川自然村划入绩溪县。

8月,旌德县的社屋坑村划属绩溪。

绩溪的唐川划入旌德县。

1956年1月19日,将岭北金坑村划入歙县(次年又回属绩溪县),歙县的大源、坦头和宁国县的38号桥、金沙、黄土?

划入绩溪县。

26日,将歙县溪头区汪村、前坑坞、洪塘、溪东和江村、环村划入绩溪县;将宁国县的金沙乡(除安竹选区外)划入该县。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先秦时期

现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绩溪县境内胡家山、水渣山、方家园、社屋山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的人类已有较高的物质文明,是较发达的农业区,属于“马家浜文化”、“仰韶文化”系统。

尚古时期,这里的先民属古越族。

西周初,地属百越中的句吴古国。

春秋前期,属吴国。

后为吴、楚、越常据有的争峙场所。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亡属越。

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越亡,属楚国。

秦朝时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为百越地。

次年(前222年),平江南,置歙县(治今徽城镇),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

秦末,歙县改属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

自设歙县后,今县境除短期的梁(良)安县、野县外一直属歙县北部地区,直至唐置绩溪县前。

西汉时期

歙县在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属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鄣郡。

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鄣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

六年正月,鄣郡改属刘贾荆王国(都吴)。

十二年十月辛丑,鄣郡改属刘濞吴国(都广陵,今扬州市)。

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鄣郡归汉。

不久,改属刘非江都国(仍都广陵)。

元狩元年(前122年),鄣郡归汉。

二年,歙县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元封五年(前106)四月,丹阳郡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时期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

后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丹阳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汉末,歙县为山越首领毛甘武装割据。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吴平山越,歙县改属扬州(十六年改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治始新,后为浙江淳安县威平镇,已没入新安江水库,今易名千岛湖)。

三国·吴国时期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吴国扬州(仍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仍治淳安县故威平镇)。

西晋时期

咸宁六年(280年)六月,平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仍治威平镇)。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业。

晋末,改称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

东晋时期

歙县仍属扬州新安郡。

南朝·宋时期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刘宋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

孝建元年(454年),新安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

大明三年(459年),东扬州易名扬州(仍治今绍兴市)。

八年,复名东扬州。

永光元年(465年),新安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南朝·齐时期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萧齐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故威平镇)。

南朝·梁时期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取代萧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

天监二年(503年),歙县改属扬州新宁郡(治海宁,今休宁县古城岩)。

普通五年(524年)三月甲戌,新宁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

大同元年(535年),置梁安县(治今华阳镇东厚岸村),属东扬州新安郡(仍治始新,今淳安县故威平镇)。

大宝元年(550年),废梁安县,并入歙县,仍属新宁郡,今县境仍为歙县北境。

太平元年(556年),新宁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南朝·陈时期

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代梁,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今休宁县古城岩)。

天嘉三年(562年)六月丙辰,新宁郡改属东扬州(仍治山阴,今绍兴市)。

不久,撤销新宁郡,歙县改属扬州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

六年,歙县属新安王国(仍都故威平镇)。

隋朝时期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撤销歙县,并入海宁县(治今休宁县万安镇),属婺州(治金华,今金华市),今县境属海宁县(今休宁县)北境。

十一年,复置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治黟县,今龙江乡古城村),今县境仍为歙县北部地区。

十八年,歙州改治休宁县(仍治古城岩)。

大业三年(607)四月,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休宁),属扬州刺史部。

十二年,为汪华所据,仍之。

义宁元年(617年),新安郡迁治歙县(今徽城镇),改新安郡为歙州,歙县属之。

唐朝时期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汪华归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歙州(均治歙县)。

贞观元年(627),罢歙州都督府,歙州改属江南道地理区域。

永徽五年(654年),置野县(治今歙县竦口村),属歙州,今县为其北部主要区域。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治苏州,今市区)。

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歙县)。

乾元元年(758年),复郡为州。

二年,歙州改属浙西道观察使(治升州,今南京市)。

永泰二年(766年),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

同年置绩溪县(治今华阳镇),属歙州,与野县同分领今县境。

大历二年(767年),撤销野县,分别并入歙县、绩溪县,绩溪县正式从歙县北部划出,并保持今区域,仍属歙州。

贞元三年(787年),歙州改属宣歙道(仍治宣州)。

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歙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仍治宣州)。

大顺二年(891年),歙州改属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

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改为都团练使。

唐末,为吴王杨行密控制区,仍旧制。

五代十国·吴国时期

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唐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五代十国·南唐时期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吴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南唐宁国军(仍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北宋时期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绩溪县(仍治华阳镇)改属江南道歙州(仍治今徽城镇)。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歙州改属江南东路(治升州,今南京市)。

至道三年(997年),歙州改属江南路(仍治升州。

仁宗时,升为江宁府)。

天禧二年(1018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

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甲辰(二十四日),改歙州为徽州(仍治歙县)。

南宋时期

建炎元年(1127年),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四年,徽州改属江南路建康帅府(均治建康帅府,由江宁帅府改)。

绍兴元年(1131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建康府)。

元朝时期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徽州入元,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十四年,升徽州为徽州路(仍治歙县)。

二十一年,江淮行省改治杭州路(今杭州市)。

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

二十八年,徽州路改属江浙行省(治杭州路)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治建康路,今南京市)。

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治宣城,今宣州市区)。

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十一月,群雄中徐寿辉部进入徽州路。

十七年四月,朱元璋部取徽州路。

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治歙县),改属朱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由集庆路改,今南京市)。

吴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仍治歙县)。

明朝时期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罢江南行省,徽州府直隶中书省。

十三年正月,徽州府直隶六部。

永乐元年(1403年),徽州府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仍治今南京市)。

附南明时期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区,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

五月,正式建南明弘光政权,仍之。

清朝时期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入清,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十八年,徽州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

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徽宁道(治歙县)。

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徽州府改属江安十府粮储道(专业道,驻歙县)。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

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今为市)。

咸丰四年(1854年),因太平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清廷将皖南地区府、州、县改由浙江巡抚代管,绩溪县在清军占领期间属安徽宁池太广道徽州府。

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徽州府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

十年(1860年),道治再迁祁门县(今祁山镇)。

同治三年正月初六日,太平军退出绩溪县。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7月19日)后,江南地区归属安徽省。

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南道(治芜湖)。

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今南京市。

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

康熙二十一年,改为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

附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七入绩溪县,建政时,绩溪县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徽州郡(仍治歙县)。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绩溪县(仍驻今华阳镇)直属安徽省。

3年6月2日,绩溪县改属芜湖道(治芜湖,今为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

16年7月15日,国民党“宁汉合流”后,绩溪县属南京政府安徽省。

17年8月,正式废道,绩溪县直属安徽省。

21年4月2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区(首县为歙县)。

10月10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专区。

27年4月15日,第十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南行政公署。

29年3月23日,绩溪县直属皖南行署。

8月6日,保留名义的第十专区改为第七专区,6个县仍直属皖南行署。

31年,恢复第七专区(专员改驻屯溪镇),绩溪县(6月,为避日机空袭,县政府曾迁汪庄、高迁村舍办公)属皖南行署第七专区。

第七专区直属安徽省(改驻合肥,今为市)。

37年12月4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皖南行署第七专区。

4月30日,绩溪县解放。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初期

早在民国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歙绩旌县人民政府(边区县)。

37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

5月8日,成立绩溪县人民政府。

同时,在屯溪市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绩溪县属之。

5月13日,绩溪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