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并不等同于溶解,溶解最终形成的是溶液,乳化最终形成的是乳浊液。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很多,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内因也就是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是主要的。
答案:
①-e ②-b ③-a ④-d ⑤-c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如图所示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可知:
(1)当温度 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2)当温度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图中P点表示KNO3的 溶解。
(4)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解析理解溶解度曲线要掌握点的含义: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都表示一定温度下(横坐标)的溶碟度(纵坐标);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横坐标所示的温度下,二者具有相同的溶解度(纵坐标值);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曲线下的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答:
(1)等于25℃;
(2)小于25℃;(3)不饱和;(4)20g
初中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点总结
例1预防“非典”(SARS),家庭、学校经常使用过氧乙酸(CH3COOOH)作消毒剂,它是一种具有腐蚀性、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分解产生氧气,有杀菌、漂白作用。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市售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若要配制0.1%的该消毒液2000g,需20%的过氧乙酸溶液质量为 。
答案:
76;10g。
关键点:
(1)CH3COOOH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6×3+1×4=76
(2)设需20%的过氧乙酸的质量为x 则20%x=0.1%×2000g x=10g
例2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溶液的配制是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操作。
下表示硫酸溶液和氨水的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请仔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随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 (填增大、减或不变);氨水的密度逐渐 (填增大、减或不变)。
(2)取12%的硫酸溶液100g配制成6%的溶液,向100g1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的质量应 100g(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向100g24%的氨水中加入100g水,摇匀,溶液体积是 mL(保留到0.1)。
答案:
(1)增大;减小
(2)等于 (3)210.5
方法点:
①从表中的数据可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设加溶剂的质量为x,12%×100g=6%×(100g+x) x=100g。
③稀释后氨水的体积为:
(100g+100g)÷0.95g/mL=210.5mL。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g/mL)
1.02
1.08
1.11
1.17
1.20
氨水的密度/(g/mL)
0.98
0.95
0.94
0.91
0.90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点总结
【例1】用三种化学方法鉴别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硫酸,完成下列表格:
方案编号
实验、现象、结论(用文字叙述)
1
2
3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包括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显示不同的颜色;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碱的化学性质包括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显示不同的颜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答案:
方案编号
实验、现象、结论(用文字叙述)
1
紫色石蕊试液,使其变蓝的为氢氧化钙溶液,使其变红的为稀硫酸。
2
二氧化碳,能变浑浊的为氢氧化钙溶液,无现象的为稀硫酸。
3
锌粒,有气泡产生的为稀硫酸,无现象的为氢氧化钙溶液
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
请写在下面:
【例2】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2O、Na+、OH-)能使指示剂变色。
实验步骤: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Cl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
无色酚酞试液是否变红)
实验
(1)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
(2)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说明Na+离子___________;
实验(3)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解析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等粒子,是哪种粒子,使指示剂变色,可从三方面进行探究。
(1)蒸馏水能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NaCl溶液(含Na+)能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3)NaOH溶液(含OH-)能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本题告诉我们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答案:
(1)不变红,H2O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不变红,Na+离子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变红,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1、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已经部分变质,请分别选用三种不同物质类别的试剂完成三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填写实验报告。
答案:
因为氢氧化钠溶液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CO2而生成Na2CO3。
CO32-能与H+结合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CO32Ca2+能生成不溶于水的CaCO3沉淀。
则答案是:
方案一:
滴加适量盐酸,有气泡产生;
方案二:
加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方案三:
加入氯化钙溶液,溶液变浑浊。
2、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两瓶白色粉末药品,分别是Na2CO3和NaHCO3。
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进行鉴别,如右图所示:
步骤一:
往大小不同的两个锥形瓶中各倒入30mL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
步骤二:
用相同的两只气球,分别装入足量的两瓶中的白色粉末,套在步骤一的锥形瓶口上。
步骤三:
迅速将气球中的药品倒入锥形瓶中。
请判断该同学的操作能否达到目的,并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
等质量分数、同体积的盐酸分别与足量的Na2CO3和NaHCO3反应,由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73 44 36.5 44
可知:
NaHCO3生成的CO2的质量是Na2CO3生成CO2质量的2倍,故从现象上看,气球大的是NaHCO3,气球小的是Na2CO3。
答案:
能达到目的。
NaHCO3产生的CO2气体是Na2CO3产生的CO2气体的2倍,所以,加入NaHCO3的气球体积大。
实验方案
步骤一
步骤二(选用试剂及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样2mL于试管中
方案二
取样2mL于试管中
方案三
取样2mL于试管中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性实验总结
所用的化学反应,其生成物均没有气体,这似乎是一个缺憾。
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装置
取两支相同的具支试管,用乳胶管将其支管连接起来,当中夹上正水夹。
在一支具支试管内注入少量5%过氧化氢溶液,试管口套上内盛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的小气球并用胶条二次密封。
另一支具支试管内盛1cm高的干燥河沙,在实验前放入—颗白磷。
用挤瘪的小气球套在试管口上,用胶条二次密封。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将连接好的具支试管放在小试管架上,试管架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然后,取下试管架。
将小气球内的二氧化锰抖落于具支试管内,迅速产生的氧气会使试管内气体的压强增大,将气球鼓圆。
反应停止后,将试管架连同具支试管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由于浮力的作用,天平已不能保持平衡。
再次取下试管架,打开止水夹,用手挤瘪装氧气的气球后夹上止水夹。
将盛装河沙、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白磷在试管内会燃烧起来,冒出浓厚白烟,同时管口的气球迅速瘪了下来,燃烧停止后,将试管架连同具支试管—起再次放到天平上。
此时,由于浮力的消失,天平会恢复平衡。
3.实验操作注意:
为使气球能鼓起产生浮力,又能瘪下去使浮力消失,具支试管内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和浓度都不应过大,另外,还可在盛装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及连接用的乳胶管内预先充满氧气,赶尽空气。
4.实验现象解释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气和水的质量总和。
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产生的氧气使试管内压强增大,将气球鼓起,排开了一部分空气,产生了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浮力,使得天平不能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消耗了氧气,使具支试管内压强减小,气球瘪了下来,产生的浮力随即消失,天平始得恢复平衡。
本实验设计体现了物理、化学知识的融合。
可供学生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后,探究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时的课题时使用。
初中化学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方程式总结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1.锌和稀硫酸Zn+H2SO4=ZnSO4+H2↑(最常用)
(实验室制H2用的金属有Zn,Fe,Mg,Al,酸有稀H2SO4和稀HCl)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Fe+CuSO4=FeSO4+Cu
3.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Al+3AgNO3=Al(NO3)3+3Ag
(3)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
Fe2O3+3H2SO4=Fe2(SO4)3+3H2O
5.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
CaO+2HCl=CaCl2+H2O
(4)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6.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2NaOH+CO2=Na2CO3+H2O
7.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
Ca(OH)2+CO2=CaCO3↓+H2O
(5)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8.盐酸和烧碱反应:
HCl+NaOH=NaCl+H2O
9.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
2HCl+Ca(OH)2=CaCl2+2H2O
10.氢氧
(6)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1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室制CO2)
1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13.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
H2SO4+BaCl2=BaSO4↓+2HCl
(7)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14.氢氧化钙与碳酸钠:
Ca(OH)2+Na2CO3=CaCO3↓+2NaOH
1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
CuSO4+Ba(OH)2=BaSO4↓+Cu(OH)2↓
(8)盐+盐---两种新盐
16.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NaCl+AgNO3=AgCl↓+NaNO3
17.硫酸钠和氯化钡:
Na2SO4+BaCl2=BaSO4↓+2NaCl
复分解反应必须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才能发生,且生成物的元素化合价不变。
+1价:
HClO;NaClO;Ca(ClO)2.
+5价:
HClO3;KClO3.
+7价:
HClO4;KClO4.
初中化学酸碱盐性质之酸的通性总结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的PH<7
(3)跟(H)前的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金属==盐+氢气
例:
2HCl+Fe=FeCl2+H2↑
(4)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
例:
3H2SO4+Fe2O3=Fe2(SO4)3+3H2O
(5)跟某些盐反应
酸+碳酸盐==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例:
H2SO4+BaCl2=2HCl+BaSO4↓
(6)跟碱起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例:
2HCl+Cu(OH)2=CuCl2+2H2O
2010年中考化学方程式考点总结
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
⒈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⒉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五个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两个一定改变
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⒊关键词的理解
⑴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
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
⑵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如:
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⒋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几个重要实验
⑴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88)
⑵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89)
⑶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90)
⑷镁条燃烧(P91)
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
⑶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组成;
⑷确定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化学式。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
溶质的溶剂溶液(如:
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
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
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
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
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
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如NaCl
九年级化学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
(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
“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
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
“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
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
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
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
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俗称:
酒精,化学式:
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
优点
(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
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
如C+CO2高温2CO
4、新能源:
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
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
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2010-2011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
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
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
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
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
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
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
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
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
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
怎样证明这一点?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
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
如何放置?
(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
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
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
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
为什么?
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
为什么?
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
得到什么结论?
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
原因是什么?
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
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
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