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1867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岳麓版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总特征

宋元(960~1368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时期。

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完善,君主专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

经济上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辉煌的成就。

思想文化上

儒学思想发展到理学,逐步成熟和转型;科技文化全面繁荣,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政治:

(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3)王安石变法*。

注:

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权专制的加强

(1)宋朝:

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代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2)措施

(3)影响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选修1)

1.背景

2.措施

(1)富国之法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其他

3.作用

(1)积贫局面改变: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改善:

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巧学妙思]

[漫画解史]宰相地位的演变

★从宰相奏议国事坐——站——跪拜皇帝,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的强化。

[构图解史]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

[构图解史]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

[图证历史]宋代兵员数量的变化

[图证历史]宋代官员数量变化

1.历史现象——任职回避制度

中国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

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可概括为两大类:

(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

(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2.史学论点——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

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刻制誓碑: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官的权利,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

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

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延续——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

史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

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

——(明)宋濂《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宋代通过设置中书禁中、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削弱了相权。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

史料主要说明在元代的中央官制中,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与官吏的升降;此外还有寺、监、卫、府等中央机构,反映了元代也采取限制相权的举措。

1.有人说: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开,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根据上述两则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汉至宋元君主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 

(1)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

(3)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史论归纳]

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相同点:

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

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

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

史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史料一为史学专著。

说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知府总理州郡的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

2.史料二为后人史学评论。

史料“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意义,说明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答案 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

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2.依据史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答案 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史论归纳]

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相同

中央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地方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不同

中央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地方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真题研析]

考法 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君主统治的特点

【考题】(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 据题干“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信息,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选A项;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部真实可信”太过绝对化,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的意图,故D项错误。

答案 A

【素养解读】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本题运用“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统治的因素。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史料实证

宋太祖曰: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体现了史料实证的特点

唯物史观

从题干宋太祖的郁闷不乐及言论,客观看待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

[连线命题人]

【命题素材】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及特点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解读观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代文官政治确立的特点及原因,认为宋代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是隋唐五代以来政治统治、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的产物。

【命题预测】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认为两宋时期“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点拨 解答原因据材料信息,迁移唐五代以来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表现说明;影响从政治统治角度回答。

答案 

(1)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的衰落、中小地主的崛起;科举制的推行和发展;崇文抑武的政策等。

(2)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君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又有制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

[高考题组]

1.(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 题干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选A项;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但“尤为尊贵”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未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解析 依据材料“避亲”可知主要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选B项;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且占有重要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 题干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强调集体议决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故选B项。

答案 B

[模拟题组]

1.(2018·四川绵阳模拟)史书记载,宋仁宗自己曾经对臣子表示:

“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这表明(  )

A.理性思考影响君主施政

B.丞相制可以消除决策失误

C.宋代君主权力有所削弱

D.宋仁宗无意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体现了宋仁宗的理性思考对于君主施政的影响,故选A项;丞相制可以降低决策失误,但是并不能消除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君主的权力加强,故C项错误;宋仁宗加强君主专制与否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山东临沂模拟)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

“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

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

”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

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解析 据题干可知,针对材料中那种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故选C项;北宋政府“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主要针对和防范的是相权而并不是材料中所提及的武将擅权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武将擅权而非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故B项错误;“‘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并未从根本上触及武将擅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7·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一调)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宋真宗想了解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在多次

询问后,宰相李沆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给了真宗。

材料反映了(  )

A.宋代政治危机日益加深

B.宋代行政机构效率低下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

解析 据题干可知,材料中反映在君主询问多次时,宰相给出的不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数字,而是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给了真宗,是防止君主的恣意妄为,宰相的行为是对君主权力制约的体现,故选C项。

答案 C

4.(2017·湖北宜昌调研)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A.推动了理学思想形成

B.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C.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D.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解析 据材料“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可见由于科举制,人们都想参加科举考试,而不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故选B项。

答案 B

5.(2018·广东佛山模拟)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

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

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

这表明(  )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从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继承性,故选B项;从“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可知魏晋时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时期,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执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8·山东滨州联考)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  )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解析 据题干可知,元朝完善中央官制,故选C项;元朝采取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元朝赋予地方一定权力,故B项错误;元朝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权力,与君权强化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史载:

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

“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反映当时(  )

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

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

解析 据题干材料表明宋太祖担心军事将领的权力过大,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废立,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军事运行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故选A项;材料不能看出大臣与君主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节度使的权力不可能比皇帝的大,存在史实错误,故C项错误;宋太祖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只是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北襄阳模拟)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后世流传:

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解析 根据材料“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得出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选B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但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但不是王安石科举经历所反映的,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山西考前模拟)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解析 据题干,治国方略的调整,宋代文官政治的出现使得政治生态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

材料中宋代文官政治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缓和,但没有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宋代文官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不同于儒家的君民共治,故B项错误;宋代文官政治促使官僚政治成熟,仍然服务于君权,君权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

答案 D

4.(2018·山东淄博模拟)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这一做法(  )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解析 根据题目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得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行政效率的低下,故B项错误;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山东德州模拟)北宋太祖有言,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

宋神宗时,大臣文彦博也言:

“与士大夫治天下。

”后来,“共治天下”的理念经士大夫进一步发挥,阐释为“共天下”。

由“共治天下”到“共天下”反映出(  )

A.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B.天下之事已经不能由皇帝独裁

C.士大夫追求“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

D.宋君主专制制度实质上已弱化

解析 由“共治天下”到“共天下”强调的是天下是大家的,体现了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属于君主专制时期,实质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民贵君轻”强调的是重视人民的作用,“共天下”是士大夫提出的,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实质不会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8·江西鹰潭模拟)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见(  )

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

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

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

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

解析 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中书丞相有一定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宋代的积贫积弱,故A项错误;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不能体现帝王专制独裁,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8·黑龙江大庆调研)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

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

“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

谏官的职责是:

“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

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

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

解析 材料“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反映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而不是事权分明,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不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解析 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北宋中期仁宗、英宗时出现了严重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带来财政入不敷出,故A项正确,北宋中期社会经济仍然在发展,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格局变动不会影响全国的财政收支,故C项错误;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为维持和平局面而向辽金输出的岁币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但不是导致财政入不敷出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8·四川成都模拟)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1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

据此可知,元代(  )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解析 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元代地方行省的权力虽然较大,但是设置了较完备的机构相互制约,不能形成专制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地方行省有一定的权力,不是中央过分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体现了不同部门之间一定的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地方行省的运行,不是体制混乱,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8·吉林调研)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

“(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

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

”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

“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这两段材料(  )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 《论行省》中认为“威权太重”“宰相自负,骄倨纵横”说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元文类》记载“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说明地方行省官员行事须听从中央中书省的意见,行省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两则材料揭示了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即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8·山东菏泽模拟)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

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

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改变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