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1837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

《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海水养殖.docx

第五章海水养殖

第五章海水养殖

唐宋年代,漳州沿海滩涂港湾出现半人工畜养贝类鱼类。

元明年代,半人工海水养殖业多处兴起,形成许多小规模养殖区,并有产量记载,有课税。

清代康熙中期以后,海水养殖业较快发展。

其时,已有捕、纳天然鱼类苗种进行全人工养成者,并有防治鱼类病虫害技术的记载。

中华民国时期,除了渔农民个体经营海水养殖外,出现雇工经营和渔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的海水养殖场。

但,因苗种依赖天然海区捕采,加上战患频仍,民生困苦,至上世纪40年代海水养殖业在困境中维持。

1949年,龙溪专区海水养殖面积仅约2万亩,年产量仅约150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龙溪专区沿海渔区经民主改革,解放生产力,政府以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海水养殖业普遍较快恢复发展。

1954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达22584亩,产量11143吨,为1949年的7.43倍。

此后,由于生产关系不切合实际地急激改变,生产方针忽视海水养殖,加上“文化大革命”干扰破坏,以及自然灾害影响,海水养殖面积多年在二三千亩停滞,产量多年在八九千吨徘徊。

至1977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26161亩,产量9774吨,比23年前的1954年还少!

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时,曾于1975年2月召开全国水产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调整近海作业,大力发展养殖业,搞好保鲜加工,提高产品质量”的渔业生产方针。

但,在1975年冬“四人帮”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压下,该方针被“囚禁”。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该方针在龙溪地区才得到贯彻,1978年初见显效。

当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回升到29207亩,产量14474吨,比上年增48%,比1954年增30%。

1978年后,在大刀阔斧实施改革与开放中,渔业生产贯彻上述方针,进而实行“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

促使全漳州市(龙溪地区)海水养殖业迅速、健康、全面直线发展。

至2005年的27年间,出现三次群众养殖热潮。

即:

1986年起的对虾养殖热潮;1992年起的“两贝三蛤”养殖热潮;2001年起的“一鲍一虾三鱼”养殖热潮。

这三次热潮一浪高于一浪,至2005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586845亩,产量858650吨,分别比1978年增19.09%和倍;促使全市建立起9个优良种苗全人工繁殖培育基地,为养殖业迅速发展提供丰足的种苗;推动全市形成15个各有专业特色的新优品种、丰产高效的养殖示范片、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这三次热潮,推进漳州市出现鲍鱼工厂化、鱼类工厂化、普通网箱和深水抗风浪网箱4大现代化养殖模式与装备,引领着全市海水养殖业向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前进。

第一节养殖概况

唐宋年代,漳州沿海民众在围垦滩涂、建设港湾中,渐有结合进行畜养牡蛎、泥蚶、缢蛏、鲻鱼等。

利用天然苗种,进行半人工增养殖。

延至明代,漳州府沿海半人工海水养殖业已较兴旺。

其分布地点、面积规模和产量逐步增加。

《福建通志》记载:

“明代福建沿海自北至南牡蛎养殖十分普及,其中,诏安之铜山年出一千余担,漳浦之旧镇、白沙、杏仔年产二千余担。

”该志还记载:

“蛏……诏安之铜山年出三四百担。

”《福建渔业史》记载:

“明代,闽南云霄等地蚶苗亦颇有名,不仅供应本地养殖,还远销广东潮州各县。

”明《漳浦县志》卷八记载:

“明正德年间(1506至1520年),渔课出于沿海,有泥泊、有网门、有网位,有扈、有桁、有蚝丘,有蛏埕……”。

明《云霄厅志》卷五也记载:

“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尚书朱天球记其沿海有泥泊、有网位、有网门、有蚝丘、有蛏埕,原具有课。

”新《龙海县志》记载:

“九龙江口一带,自明代即有产蚝。

”新《诏安县志》记载:

“泥蚶养殖始于明代,县内含英、洪洲、中洲、下河、高坑、林厝、田厝、腊洲、悬钟以及狮头岛等地出产蚶。

”该志还记载,当时有许多港汊养殖乌鱼(鲻)。

海藻类的养殖,明代也已兴起。

漳浦县海域有个小岛因盛产紫菜于明代就被称为菜屿;其时还有许多小岛屿生长紫菜、赤菜、石花菜等,都有业主管养,或租佃给别人,进行半人工养殖。

从上述史志记载可知,至明末,漳州府沿海的龙溪、海澄、漳浦、云霄、诏安及铜山等地海水养殖贝类、鱼类、藻类,都开始兴起并形成小规模的星点分布。

清初,朝廷为断绝郑成功军旅与民众的联系,颁布“迁界令”,清军每攻进闽南沿海一个地方,就强迫民众迁居内地。

于是,闽南沿海各地百业抛荒,海水养殖业同样废弃殆尽。

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令沿海“复界”,民众才纷纷回归故土重建家园。

于是,在各业生产建设逐步恢复中,海水养殖业也再度兴起。

据康熙时期编纂的《漳浦县志》记载,“复界”后,沿海围垦恢复海水养殖贝类鱼类的共有36埭,其分布广及今漳浦、东山、云霄等县。

新《龙海县志》记载:

清康熙三十六年(1677年),海澄县令王世仪巡视沿海时,有“蚝蛏利重胜躬耕,新涨沙洲人共争”的诗句。

可见,龙海沿海民众在“复界”后,争先恢复牡蛎和缢蛏养殖业。

《云霄厅志》记载,沿海在康熙年间(1662~1722年),养殖紫菜者颇多,并课以赋税。

可见,其时海藻类养殖也在恢复。

清中叶后,漳州沿海海水养殖业有新发展,面积扩大,技术提高,产量增加。

新《东山县志》记载,清同治二年(1863年),东山岛钱岗村有12只船在村后浅海滩涂投放碎砖瓦和小石块为牡蛎苗附着基,以增养殖牡蛎。

随后,岛上后林村有人仿效,以发展牡蛎养殖业。

当时,岛上泥蚶养殖面积也不断扩大,仅白埕村就有800亩。

中华民国初期,漳州沿海各县的海水养殖业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

贝类和藻类养殖规模扩大,技术水平和产量稳定提高,鱼虾类养殖增多。

其时,有个人创办的养殖场,也有数人合股的养殖场。

较著名的养殖场如:

漳浦县杜浔卢万佃创办的“万佃埭”,佛昙华侨杨纯美创办的“纯美埭”,都以养殖鲻鱼(乌鱼)为主,兼养殖虾、贝。

日本侵略军入侵闽南期间,沿海养殖业受其严重破坏。

抗日战争胜利后,海水养殖业逐步恢复,并出现新模式,主要是许多地方组织合作社进行较大规模的养殖生产,并经营鲜、干品销售。

如,漳浦县于民国35年(1946年)成立镇江、竹屿、锦屿等3个渔业生产合作社。

东山、云霄、龙溪、海澄、诏安等县也有渔业生产合作社。

这些渔业生产合作社,利用港湾埭沟进行围垦筑堤拦海水,以养殖鲻鱼为主,兼养殖虾、贝。

民国时期,漳州沿海许多海水养殖产品由于质优且量多而遐迩闻名。

如,东山的钱岗蚝、白埕蚶;云霄的竹塔蛏、浮洲蛤;诏安的仙塘红蟳、鸭母埭大虾、悬钟埭乌鱼;漳浦的六鳌紫菜、下尾蚝等。

这些名优水产品不论是鲜活品或制干品,都曾大量销往内地、广东及港澳。

但是,其时社会动乱,民生困苦,生产者经常慌惶不安,漳州沿海海水养殖业得不到全面恢复。

1949年,龙溪专区(今漳州市)沿海的海水养殖面积约2万亩,产量150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龙溪专区沿海各县政府领导渔农民尽快恢复海水养殖业,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把滩涂浅海纳入土地改革范围进行合理分配。

从而,调动了广大渔农民开展浅海滩涂养殖积极性。

同时,政府派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发放渔业贷款扶持,使海水养殖业走上新的发展路程。

1950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20788亩,比1949年增加788亩,增4%;总产量2000吨,比增500吨,增产33.33%。

至1952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扩到21722亩,总产8981吨(平均每年翻一番)。

海水养殖产量在全部水产品产量中的比重,1950年占12.9%,1952年占33.5%。

养殖品种主要是缢蛏、蛤、牡蛎、泥蚶四大贝类。

1953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渔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生产互助组、合作社,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许多地方依靠集体力量围垦滩涂港埭,扩大养殖面积。

如,云霄县发动群众在东山湾海滩围垦养殖水产品,共5000多亩。

一些县创办国有养殖单位,既增加生产,又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并起示范作用。

如,云霄县于1956年7月在竹塔建立水产养殖场,开发滩涂800亩,开展泥蚶和缢蛏的养殖和科研。

全区在这5年中,1953和1954年养殖面积与产量增长迅速(1954年为22584亩、11143吨);后因自然灾害较多,加上过急地把养殖滩涂收归集体经营管理,缺乏经验,产量很不稳定。

1956年产量10715吨,占全部水产品总产量的29.84%;1957年产量锐减为5365吨,占全部水产品总产量的16.61%。

然而,“一·五”期间年均产量为9229.4吨,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年平均年产量5291吨仍增长74.43%。

1958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渔业生产方针多变,1958年中央提出“以养殖为中心”,福建省提出“以养为主、以捕为辅、全面发展、全面跃进”;1959年变为“以养为主、养捕并举、全面规划、全面跃进”,尔后几经修改。

这些方针都重视海水养殖业,1959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猛扩到36155亩;但由于实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严重挫伤渔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管理不善。

同时,在海水养殖上片面提出“以港养为重点”、“海带为先锋”等口号,忽略了贝类生产,加之自然灾害严重,1959年起,蚝、蛏、蚶、蛤等贝类养殖产量逐年减少。

虽然新引进海带生产,增加面积数百亩、产量数百吨;但整个海水养殖产量这时期年均仅3994吨,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均产量减少5235.4吨,减幅56.72%。

1962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3710吨,比1957年再减了31%。

1963至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在总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指导下,渔业生产实行1962年国家水产部提出的“海淡并举,养捕并举,国社并举,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

具体要求恢复“四大贝类”生产,海带要精养、高产、优质。

同时,渔业经营体制调整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包工分、包成本、包产量、超产奖励”办法,调动广大渔农民养殖海产品的积极性。

这三年,贝类养殖面积与产量逐步恢复;但海带生产因生产资料供应困难,加工质量低劣而滞销等原因,养殖面积与产量减少。

然而,全区海水养殖业整体有所回升,1965年面积28934亩、产量4519吨,分别比1962年增5.49%和21.81%。

1966至1975年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

1966年国民经济调整后头一年出现好势头,海水养殖面积扩展为29519 亩、产量回升到6250吨。

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冲击下,取消“三包一奖”,推行“政治评分”,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多种经营,再度挫伤渔农民生产积极性。

武斗大动乱中,水产科技机构与人员受到冲击,生产更受影响。

1971年7月中共龙溪地委组织建设恢复后,地区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与科技研究推广部门,努力整顿渔业生产秩序,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种,使渔业生产尤其是海水养殖业逐渐恢复。

如:

1971年后,龙海、东山、漳浦等县重新开展海带生产,1972年引进开拓坛紫菜人工养殖。

云霄县科技人员发现白礁滩涂大量泥蚶苗后,大面积开展泥蚶增养殖。

东山、漳浦科技人员开始对鲍鱼和扇贝人工育苗与养殖进行研究。

但,其时大农业仍“以粮为纲”,许多滩涂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垦为农作物耕地。

整个海水养殖业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时起时落。

至1975年,全地区养殖面积24571亩、产量8846吨,比1966年面积还少4948亩,产量增2596吨,平均每年仅增产288吨。

1976至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广大渔区开展揭批“四人帮”罪行,拨乱反正,综合治理,呈现安定局面,才认真贯彻1975年2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水产工作会议精神,执行“调整近海作业,大力发展养殖,搞好保鲜加工,提高产品质量”的渔业生产方针。

海水养殖业再次受到重视,养殖面积与产量逐年增加。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建立联产承包等生产责任制,提高广大渔农民养殖水产品积极性,浅海滩涂得到较合理利用,并扭转“以粮挤渔”偏向。

其时,龙海县海带养殖面积由原358亩扩展到1572亩。

漳浦县古雷公社海带紫菜面积计4000亩(平均每户1亩),养殖牡蛎3000多亩,成为全地区养殖生产先进单位。

东山的鲍鱼,云霄的泥蚶,龙海的缢蛏等人工育苗和海区增养殖,以及扇贝试养、紫菜喷苗器采苗等新项目,在各级科研与教学部门协助下,都取得新成果。

同时,各部门恢复支援渔业生产的通盘协作。

银行及时发放渔业贷款,燃料部门积极组织柴油供应,商业部门把渔需物资运到渔区。

如龙海县渔具供应站为解决养殖海带所需的物资不足问题,认真量材加工,实行一竹多用,并示范推广塑料制品代替木竹制品。

从而,促进了海水养殖业全面恢复发展。

1980年,全地区海水养殖面积45673亩,比1975年扩大84.88%;产量16763吨,比1975年增幅89.5%,平均年增1853吨(为前十年平均增产数的5.5倍)。

1981至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在持续实行改革开放中,调整产业结构,贯彻1981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念好山海经”的指示,执行1982年在福州举行的全国渔业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渔业方针。

继而实施198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

各级党政对海水养殖业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各种生产责任制,积极引进外资台资创办养殖场,抓紧落实科技政策,水产品价格全部实行市场调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调整产业结构中,贝类和鱼虾蟹养殖都有新发展。

东山县渔农民和盐工进一步开发利用浅海、滩涂、盐埕港道,扩大了原有海带、紫菜、牡蛎、泥蚶等项目的养殖规模,新兴起鳗鱼、扇贝、乌虫念、红蟳、蛤类、对虾、经济鱼类等养殖项目。

云霄县扩大了缢蛏、泥蚶等传统项目养殖规模,发展了花蛤、巴非蛤、水彩短齿蛤、江瑶贝、翡翠贻贝、海鳗、锯缘青蟹等养殖生产。

许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得到表彰奖励,海水养殖业欣欣向荣。

1985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138293亩,比1980年扩大92620亩,增加2倍;产量达24715吨,比增7952吨,增长47.44%。

县县大幅增长,漳浦县的产量10023吨,比1980年增长2.25倍,增幅最大。

这5年,全市平均年增产1590吨,比前5年平均年增产数提高22%。

1981至1985年,每年海水养殖产量占全部水产品总产量在20%至25%之间,恢复历史水平。

1986至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

各级水产部门深入贯彻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放宽放活科技人员政策,推行科技承包的暂行规定》,推行科技开发、联产计酬、联营联产、成果转让、领办乡镇企业等形式的科技承包责任制。

在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推动下,掀起以对虾为主的海水养殖热潮,并建成一批以对虾、鳗鲡、牡蛎为主的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在形成“对虾热”时,市政府适时(1988年4月)制颁《关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对虾资源,加强对虾苗种生产管理的暂行办法》,促进对虾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1989年,全市对虾养殖面积81229亩,产量12817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31.72%;平均亩产157公斤,刷新全市平均亩产纪录。

对虾成为漳州市外向型渔业的拳头产品;对虾养殖业成为沿海农渔经济的支柱。

九龙江口、佛昙湾、旧镇湾、漳江湾、东山湾、西埔湾、宫前湾、诏安湾、宫口湾和一些温泉浅海区,对虾、牡蛎、花蛤、扇贝、文蛤、鳗鲡的养殖生产都形成较大规模。

1989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40408吨,占全部水产品总产量172580吨的23.41%。

1989年间,漳州市及有关县的渔政部门协同在东山县西埔湾放流虾苗2000万尾,在华安九龙江人工湖放流鱼苗17万尾和中华绒螯蟹苗80万只,在云霄漳江与诏安四都港分别放流中华绒鳌蟹苗300万只与1000万只,以增殖水产资源。

1990年,遭受4次台风灾害,累计虾池受淹25000多亩,滩涂贝场损坏1万多亩。

广大渔农民努力抗灾,积极恢复灾后生产,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当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225934亩,比上年增加3632亩,产量39295吨,为上年的97.25%;比1985年,面积扩展87643亩,产量增加14580吨(增长58.99%)。

1991至2000年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

海水养殖主攻浅海开发利用,同时挖掘提高滩涂养殖效益。

1991年2月起,贯彻漳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改造传统养殖办法,推广先进精养技术以增效益。

1992年2月21至23日,中共漳州市委书记童万亨率市、县有关单位领导人在东山湾和诏安湾(及诸乡镇)进行考察、办公,举行现场会议,提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建设海上田园”决策,以大力发展“两贝三蛤”(翡翠贻贝、扇贝、文蛤、巴非蛤、花蛤)养殖为突破口。

会后,沿海各县即掀起贯彻“诏安会议”精神,群策群力发展“两贝三蛤”养殖业的热潮。

同时,进一步发展网箱养鱼、贝藻浅海吊养,推广鲍鱼陆上工厂化养殖、对虾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名优品种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尤其1997年春开始,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水产支柱产业的决定》后,在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再造一个海上漳州”决策推动下,全市展开第二轮水产创业新局面。

传统海水养殖业保持快速发展,新优高效养殖业迅猛兴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养殖基地形成规模。

如:

东山鲍鱼、八尺门网箱养鱼、漳浦对虾、霞美牡蛎、古雷扇贝、云霄泥蚶、云霄巴非蛤、龙海青蟹、诏安鳗鲡等。

至2000年,海水养殖面积562965亩,产量712309吨,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滩涂养殖257185亩、产量269678吨,居全省首位。

浅海养殖194595亩、产量420960吨,分别居全省首位和第二。

鲍鱼陆上养殖、对虾、泥蚶、青蟹、巴非蛤、文蛤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2001至2005年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

继续围绕渔业增产、渔(农)民增收这个中心,进一步开发利用浅海与深挖滩涂养殖效益,以示范基地引路掀起“一鲍一虾三鱼”(牙鲆、石斑、罗非鱼)为主导的高优水产养殖热潮;并着眼增强发展后劲,提高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开展人工底播与放流以增殖天然资源总量。

同时,加强科技引进试验、研究创新、推广服务;加紧良种体系建设;加大海洋环境保护的防污染监测与养殖证制度管理力度;加快养殖标准化、无公害化步伐。

2002年,全市浅海养殖面积214125亩,占海水养殖总面积37.05%,比1991年增加24.82个百分点,养殖海区拓展到15米深甚至20米深。

同年,滩涂养殖平均亩产1.09吨,比1991年提高0.92吨(增5.4倍)。

2004年,全市海上养殖(2003年起新统计口径)面积197580亩,占海水养殖总面积33.68%,比2003年增加2.07个百分点。

同年,滩涂养殖平均亩产1.43吨,比2003年提高0.25吨(增21.2%)。

2005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58.68万亩,产量85.865万吨;产量(按可比口径)为1949年的572倍,为1980年的51.22倍,比2000年增加20.54%。

海水养殖品种累计120多个(详见本章第二、三、四、五、六节)。

绝大多数品种能自繁自育自给,全市海水育苗场460个,面积449950亩。

其中,鲍鱼、石斑鱼、青蟹、牡蛎的养殖面积与产量皆居全国各地市之首。

东山县鲍鱼综合标准化、云霄县波纹巴非蛤养殖标准化、龙海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标准化、漳浦县工厂化鲍鱼养殖标准化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漳州市东山湾海珍品良种场等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漳浦鲍鱼”、“漳浦紫菜”、“漳浦花蛤”、“龙海南美白对虾”获无公害产品认证(“东山鲍鱼”正向国家级申报)。

全市海水养殖业沿着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挺进。

1949至2005年漳州市海水养殖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4-1

阶段

划分

年份

面积

(亩)

产量

(吨)

占水产品总产量%

阶段

划分

年份

面积

(亩)

产量

(吨)

占水产品总产量%

三年恢复时期

1949

20000

1500

15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1981

68389

19715

24.46

1950

20788

2000

12.9

1982

85450

18796

23.98

1951

20824

4893

25.07

1983

104136

18361

19.87

1952

21722

8981

33.5

1984

12951

20747

22.35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21832

10684

41.54

1985

138293

24715

22.99

1954

22584

11143

35.51

第七年五年计划时期

1986

170477

26695

22.91

1955

27233

8240

27.43

1987

210049

31176

20.25

1956

20465

10715

29.84

1988

220633

36460

23.17

1957

20573

5365

16.61

1989

222302

40408

23.41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8

26344

5850

16.82

1990

225934

39295

23.11

1959

36155

4615

13.33

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1

240890

48951

25.26

1960

32487

2640

9.02

1992

302691

86392

33.10

1961

30212

3155

10.80

1993

328705

106677

30.92

1962

27428

3710

11.66

1994

338922

125405

28.45

三年调整时期

1963

25633

3770

9.51

1995

358657

140376

27.63

1964

26377

3020

8.49

1996

393264

176503

344853(注)

47.06

1965

28934

4519

11.14

1997

450945

492396

51.17

第三与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1966

29519

6250

10.57

1998

492165

552659

51.36

1967

27437

7637

15.11

1999

533385

631592

54.53

1968

25931

6816

14.77

2000

562965

712309

61.70

1969

26182

11923

21.16

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

2001

575415

735702

57.05

1970

25981

7469

13.62

2002

577995

753238

56.90

1971

25502

9945

17.71

2003

581010

779960

57.19

1972

27208

7564

13.85

2004

586575

815173

57.42

1973

22425

5872

15.43

2005

586845

858650

58.19

1974

25238

8625

18.58

1975

24571

8846

16.49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1976

25380

10258

21.70

1977

26161

9774

16.32

1978

29207

14474

22.46

1979

41436

16156

25.40

1980

45673

16763

24.35

(注:

1996年起,产量按新口径计算)

三大类海水域养殖面积产量部分年份统计表

表4-2(亩、吨)

年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