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政治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1836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政治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必修1政治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必修1政治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必修1政治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必修1政治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政治史.docx

《必修1政治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政治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1政治史.docx

必修1政治史

必修1政治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整体上讲可分为两大阶段:

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有: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等,重点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

首先,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

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在此基础上理解该制度下包含的二大基本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次,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秦始皇创立(形成);“汉承秦制”,并有所创新,如中外朝制度(巩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完善);宋设“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加强);明朝的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

第三,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

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第四,结合地理环境等知识,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影响。

【知识梳理】

一、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

1、夏朝:

“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1)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度)形成。

(2)影响:

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西周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目的:

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及亲周先代贵族(分封对象),使其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贵族集团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3)主要封国:

见书,分封的主体是子弟,可见,血缘宗族关系仍是西周基本政治关系。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影响: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

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实质):

宗法即宗庙之法,宗族之法,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2)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4)作用(影响):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分封制(两者互为表里),强化王权,保证了贵族

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1)背景:

“六王毕,四海一”(秦的统一)

①统一经过:

灭六国、击匈奴(收、占、筑)、征南越(凿灵渠、置郡县)、征“西南夷”(辟五尺道)

②意义:

A结束……;B……安定,……发展,C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概括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

(2)确立:

①皇帝制度的创立:

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②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A内容:

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九卿和“朝议”制度

B三公九卿制评价: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家国同治”。

③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

A由来:

郡、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内容: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C特点和作用: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影响:

①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④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4)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不得世袭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③三公九卿分工精细,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互相牵制,有助于管治全国和巩固政权。

2、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和强化(汉到清政治制度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①汉初:

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

②唐朝:

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六部

意义: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说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③宋朝:

中书门下的设置,又增设“参知政事”。

④元朝:

中书省、宣政院

⑤明朝:

废丞相,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设内阁。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⑥清朝:

设置军机处特点: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简、速、密。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2)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地方

建制

秦朝

东汉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县制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省道府县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重点掌握:

①郡县制;②州的形成:

东汉末;③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十个行省:

行省官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宣政院直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古代监察体制的完善

(1)秦:

中央:

御史大夫;地方:

监御史;

(2)两汉:

中央:

御史大夫;地方:

设刺史(3)历朝设立的主要监察机构:

御史台、都察院等,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提示】

以上二个专题均是以革命史观为主导的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其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

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学习过程中,具体可以按以下三个小专题进行概括分析:

一、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有:

1840—1842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94—1895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抗争史)

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如,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斗争。

20世纪30年代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争史和探索史)

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的前途目标不同。

本专题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主要有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学习过程中,要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通过各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纲领、历程、结局的比较,认识无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必然性。

要注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及活动。

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不平等条约,注意从条约的内容去

分析列强侵华的目的、特征及对中国的影响。

2、联系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归纳整理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与侵略史实,反思中日之间的战争的原因

及中国战败的原因,用全球史观正确面对中日之间的未来。

3、掌握历史上国共合作的主要史实,注意从背景、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去认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总结国共关系的经验教训,看今天两党关系的趋势及台湾问题。

4、从目的、主张、结果及评价等方面把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而认识农民阶级的阶级和

时代局限性。

5、认识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6、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的开端,注意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角度去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

的不同点。

7、认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知识储备】中国近代史的框架结构

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

国约》、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近旧民主主义革命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法战争;中日甲午代(近代前期)阶段战争和《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

史和团反帝斗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

条约》。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阶段

时间: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1)中共创立和国民大革命(1919—19270:

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民大革命(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十年内战(!

927—1937,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南昌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近代后期)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3)全民族抗日战争(1937—1945):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知识梳理】

一、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

1、国门洞开,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代)

(1)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40—1842)

①背景世界形势:

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形势:

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根本原因(必然性):

英国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危害)③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②影响: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加深;

2、西方列强侵华的加深,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83—1885)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2)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及危害)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3)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①资本输出的形式:

迫使中国向列强政治借款、开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等②危害:

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①原因:

主要原因:

日本侵华的刺激直接因素:

义和团运动兴起

②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3、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1)一方面,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另一方面,列强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思想观念带到中国,给中国的

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梳理】

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抗争史)

1、三元里抗英意义:

它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黄海海战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殉国)、靖远舰管带叶祖硅等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

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

(1)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2)概况:

(3)意义: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

5、伟大的抗日战争

(1)局部抗战(1931、9——1937、7)

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原因:

A、侵华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既定的政策(根本原因)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C、中国国民政府正南方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②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发表抗日宣言,号召红军和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A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

1932年,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

山海关之战:

1933年,东北军,安德馨率全营力战殉国;

C国民党长城抗战:

1933年,二十九军,宋哲远,收复喜峰口;

爱国官兵冯玉祥、吉鸿昌(共)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关内人民:

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运动后学生深入工厂

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标志: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全民族的抗战(1937、7——1945、9)

①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全民族)抗战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

A壮大了抗日力量,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

A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

特点:

国共军队合作。

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成为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徐州会战:

李宗仁,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D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E枣宜会战发(发生于相持阶段):

张自忠殉国;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④敌后战场的抗战:

A洛川会议:

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

B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C百团大战:

1940年,彭德怀。

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疑难探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建立的原因: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的推动;

建立的过程: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⑤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⑥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

⑦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⑧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知识梳理】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反封建反侵略为主要内容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的原因

(1)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上升;(3)自然灾害严重;(4)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思想与中国民间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

2、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1)兴起标志: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

(2)永安建制:

初步奠定太平天国政权基础(3)全盛:

北伐(最终失败),西征、天京突围的胜利。

(4)定都天京:

标志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5)转折点:

1856年天京变乱(6)失败:

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治国方案

 

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时间

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政治:

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

奖励技术发明,兴办学馆

外交: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评价

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落后性:

其实质是建立一个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

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与当时求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相违背。

空想性:

“同归圣库”,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进步性: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漠视土地问题,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愿望。

空想性:

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并未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意义

失败原因:

主观上:

战略的失误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功绩:

深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教训: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知识梳理】

(二)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

①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反动卖国,阶级矛盾激化;②经济和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A兴中会:

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B同盟会:

其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2、武昌起义

①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新军大力宣传;②时间:

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③结果:

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2)定都南京

(3)政府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法令措施①移风移俗的社会改革②保护民族资本主义法令措施

③《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目的:

为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B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C意义: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1919、5、4

(1)原因:

根本原因:

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

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第一阶段:

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

第二阶段:

6月初,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

初步胜利的表现是北洋政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A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各阶层人民直接参与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商人罢工。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比较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条件:

A经济和阶级基础: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B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干部和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D外部条件: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内容: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上海)

A依据:

对中国社会性质(两半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动力(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正确分析。

B最高纲领:

C最低纲领D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革命(大革命)

(1)背景: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强大B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孙中山的转变:

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与中共合作;D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帮助

(2)兴起的标志: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什么形式?

(3)高潮:

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初

失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原因:

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

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

(4)意义: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实践

①工农武装起义A南昌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

②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秋收起义后,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实践:

开展土地革命:

①内容:

②意义:

5、红军长征(1934—1936)

①长征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