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569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

《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

中国思想文化史

卷号:

(A)   (2013年4月) 绝密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普通本科期中考试试卷

中国思想文化史

考试范围

全部所学篇章

命题人

曹扶阳

系部

历史文化学院

考试形式

开卷

课程类别

必修

学期

20121

专业

历史学

大题号

班级

满分

10

10

10

20

30

20

学号

得分

姓名

阅卷人

总分

本题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孟子的“仁政”说的理论基础是:

和(或良心说)。

2、概括来说,文明的三个主要标志是、、。

3、《春秋》亦称《春秋经》以历史为核心,记载了共年的史事,内容涉及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日食、、等自然现象。

4、“礼”作为中国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

吉礼、凶礼、、、。

5、东汉末年,道教正式形成。

道教产生时,大体分为和两派。

6、隋唐时期,异域传入的佛教与本土文化渗透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代表性的包括:

、、、和禅宗等。

7、陆九渊心学的哲学思想基础是:

8、王安石“新学”具有显著的理论特色,即。

9、明清时期,在文献学方面的显著表现之一是编纂了《》、《》和《四库全书》等类书、丛书。

10、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出现了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促进传统文化转型为理念的学派是:

本题得分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处于()。

A.贵族君主制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过渡

C.君主丞相制D.君主宰辅制

2、提出“天常有道、地有常数”、“制天命以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孟子B、老子C、荀子D、庄子

3、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的论著是:

()

A、《鸿烈》B、《易传》C、《礼记》D、《道原》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六德”的是:

()

A、智B、忠C、义D、孝

5、中国第一个正式领衔出使西方的公使是:

()

A、薛福成B、马建忠C、郭嵩焘D、郑观应

6、下列命题中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表述最为准确的选项是()

A、君主专制B、文化专制C、宗法专制D、地主专制

7、下列不属于庄子的思想论点是:

()

A、“逍遥”观B、“人性善”论C、“齐物论”D、“齐是非”论

8、摩尔根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不包括()

A、现代B、文明C、蒙昧D、野蛮

9、下列帝王中,不推行排佛政策的是()

A、北魏太武帝B、北周武帝C、唐武宗D、梁武帝

10、下列不属于初唐时期的人物画的是()

A、《历代帝王图》B、《文成公主降番图》C、《不空金刚像》D、《步辇图》

本题得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

()1、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方正统地位。

    

()2、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认为,儒家和儒术可以有效地解决汉代社会问题,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3、墨子的思想是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之一。

()4、黄宗羲主张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来限制君主专制。

()5、道家最后内化于儒家,最深层的原因是对封建制度的不可抗住性。

()6、《史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正式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

()7、唐代的思想文化的历史价值最大的特征是“和而不同”。

()8、洪仁玕《资政新编》未能实施的最主要原因是其内容空洞且不合实际。

()9、“中体西用”的思潮,在中国1860年——1894年前期间得到了贯彻实践。

()10、《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题得分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齐鲁文化:

 

2.五德终始说:

 

3、.永乐大典:

 

4、科玄之争:

 

本题得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答荀子的哲学思想?

(预留空间答题)

 

2.简述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思想?

 

3、简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本题得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论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预留空间答题)

 

湖北师范学院普通本科期中考试试卷

中国政治制度史(2013.4)

参考答案(制卷人: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天命论、人性善说2.城市、青铜器、文字3.鲁国、242年、地震、水灾

4.军礼、宾礼、嘉礼5.丹鼎派和符箓派6.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

7、“心即理”8.内圣外王9.《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10.学衡派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2、C3、A4、D5、C6、C7、B8、A9、D10、C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四、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齐鲁文化:

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地域文化。

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形成的。

(1分)其文化,既讲究礼乐诚信的儒家传统所体现出来的深厚人文精神,也有重视社会现实功利、以《管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精神。

(1分)其丰富的西周礼乐文化传统,为儒家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思想文化土壤。

齐鲁文化还包含了一大批学术著作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2分)如孔子的《论语》、管仲的《管子》、孙子的《孙子兵法》等。

(1分)

2、“五德终始”说:

战国中后期思想家邹衍提出的学说。

(1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是融合了阴阳说和五行说,(1分)用“五德”相胜关系来说明王朝的更替,并且认为这种王朝的更替是由天意决定的,呈现为一定规律性的神秘趋势。

在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下,传统的上帝崇拜逐渐发展成为“五帝”崇拜。

(2分)“五德终始”说建立起了循环论的王朝史观,极大的推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宗教化历程。

(1分)

3、永乐大典:

我国第一部巨型类书(1分)。

由明翰林院学士解縉主持编撰而成,以博采众书、分门别类的思想为指导(1分),经过多次编撰与完善后,历时五年,终于完成,明成祖朱棣赐名为《永乐大典》。

全书共22973卷(包括目录60卷),约3.7亿字,装成11095册,所辑入的内容是明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涉及经、史、子、集、戏剧、平话、天文、地理以及道教、佛教等诸方面的著作(2分),使得《永乐大典》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最大最早的百科全书。

(1分)

4、科玄之争:

欧美式自由主义的科学与新保守主义的玄学的论战。

(2分)于1923年拉开论战的序幕。

科学派以决定论和还元论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丁江文认为:

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而且是教育同修养最好的工具;(1分)玄学派以自由意志论和心物二元论为理论基础,其代表张君励认为:

科学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尤其无法用科学来解决人生观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来论证其观点。

(1分)现代史上的科玄之争,最后以科学派的胜利告结,对中国的思想界和知识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答荀子的哲学思想。

自然观关于天人关系问题,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1分)。

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强调“天行有常”的规律性,反对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又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自然命定论。

使自然无为与人道有为在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上得到统一。

(1分)

认识论: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天官”(感觉器官)和“天君”(思维器官)的作用。

这种认识上的辩证方法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又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作用。

(2分)

人性改造论通过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荀子进一步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化性而起伪”,改造主观世界。

(1分)他把人们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归之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把为了调节这一欲求而必须具备的道德意识归之于后天人为的社会规范(伪)。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可以改造变化,道德规范是人为创造的结果。

(2分)

性恶论:

荀子性恶论中的“性”,是指人的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1分),而在性恶篇里也提到一个“伪”字,伪,即人为。

是指人的社会道德之性。

而性恶指的是生理自然之性膨胀的结果,荀子严格区分人的自然生理之性与人的社会道德之性。

(1分)他认为性恶应该是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人的感官官能能力、官能所能发生的欲望。

性恶是与生俱来的,而伪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因性恶,所以必须有礼法约束,必然有刑罚规束。

(1分)

2、简述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思想?

天理论:

他认为,理或者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及人都是由根本的理产生。

(1分)世界万物以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存在。

这个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理”,无形体但决定着每一事物的本质特质,促进了宇宙万物的产生;这“理”无始无终,永恒不灭,弥漫于宇宙而无所不在的。

“理”涵盖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又分别体现“理”,是一个超越宇宙万物的绝对本体。

(1分)在周敦颐的基础上,发展了“理”生万物的学说。

并将有关“气”的学说纳入到其天理论体系,认为“理”是“气”的本原,(1分)“气”是周流不息、运动不止的。

关于天理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上,提出了“理一分殊”的观点,强调“理”或者“天理”至上性和绝对性,以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1分)

道德起源论:

认为气与理相伴随的,当气聚而生人物时,“健顺仁义礼智之性”也就从人身上体现出来了。

(1分)

心性学说:

“心”中蕴含着天理。

认为“心”具有认识万物、穷理尽性的功能,能记忆以往,能预知未来。

“心”在人身,是“天理”寓于人身的所在。

(1分)

人性论:

性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因理而出现;任、义、礼、智这些道德,是人性的内涵,是万物所不具有的,故此人性的本质是善的;人性“恶”来自于“气质之性”产生中聚合的杂质所造成的,通过“气禀”理论来说明人性。

(2分)

认识论:

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社会、自然万物的认识,来完全感知蕴涵在事物中的天理,以明道德之善。

并且认为通过“格物”而体认天理,是需要三个过程:

“即物”、“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豁然贯通”,人只有将体现天理的任、义、礼、智加以体认,方能使天理了然于心。

(2分)

3、简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由于晚清政府政治上腐败不朽,激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思潮,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以革命的手段推翻了清封建王朝。

辛亥革命后,社会混战不堪,“革命”成为解读中国思想文化变迁脉络的一把钥匙。

(1分)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首先体现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分),并在此基础上以革命手段,推翻了清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合众国。

三民主义:

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立足于推翻异族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创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立足于主权在民,人民拥有政权,政府拥有治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无权分立;民生主义立足于改善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并且指出从民族主义到民权主义再到民生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分)

民族主义:

起初源于“反满”意识,但在实践中很快超越了单纯的排满意识,开始将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结合起来,并且推出了“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标志着其革命活动发展为近代民族解放运动。

(1分)

民权主义: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并且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战略,以实现民权,建立共和。

在政府权力上,主张建立一个无权分立之政府,以真正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1分)

民生主义:

是孙中山社会改革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利用低价变化的差额,核定低价,用土地税收均衡贫富,平均地权;提出随着工业的发展,节制资本,以国家经营重大产业为基础,消除垄断资本的社会弊端。

(1分)

认识论:

提出了“知难行易”,即客观存在的事实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第一位的,而人类的认识处于第二位。

行在知之先,先有行而后有知。

其认识论并没有超越经验主义,主要是为当时的革命活动服务的。

(2分)

六.论述题(20分)

论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的社会原因: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兵、农、阴阳等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

各类学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领域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2分)

社会背景:

一是阶级基础: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时期的许多问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提出了主张、愿望和要求。

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

(2分)

二是“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

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转化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

他们虽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

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

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

(3分)

三是社会基础:

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

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国君和大贵族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

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

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这就使得各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3分)

主要原因:

政治上:

战国时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战争中取得霸主地主,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分)

经济上:

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在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2分)

文化上:

孔子的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这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2分)

科技上:

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较大的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

(2分)

此外,这一时期,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借鉴。

这也是促使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2分)

 

出卷说明:

1.试卷分六个题型;开卷。

2.以出卷质量作为平时考核成绩,占40%,须严谨认真。

3.试题要覆盖教材所有章节。

4.突出重难点。

重难点在宏观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

5.各章节分值分配要合理,把握重点,兼顾一般,即重要章节要占大部分分值,并兼顾各章节。

(如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题可落实到每个章节;简答和论述题则集中在重要章节)

6.题目必须准确,时间、区域等要界定明确,不能让人产生歧义或模糊感。

7.各种题型涉及内容前后不能重复。

8.考试答题时就在试卷上进行,不另用答题纸。

故各种题型须预留一定的答题空间。

试卷用A3纸双面打印,试卷要标示页码,不能超过4页。

9.注意排版,试卷字号:

5号字体;行距:

1.5倍。

 

参考答案说明:

1.须准确,有条理。

2.按照模板格式进行。

3.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题须在答案中标示各得分点的分值,不能笼统给分。

改卷时根据参考答案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