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528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docx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汇总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引言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

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

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

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

3.植物分类原则:

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

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

(马铃薯,土豆)

异物同名:

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

5.种的命名方法:

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

6.有性生殖:

a同配生殖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

7.世代交替:

同(异)型世代交替:

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

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

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

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

木质部一般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13.裸子植物配子体:

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裸子植物种子:

胚(2n),来源于受精卵,是新一代孢子体;胚乳(n)来源于雌配子体;种皮(2n)来源于珠被,是老一代孢子体。

大多数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现象。

14.被子植物的花:

花被(花萼、花瓣);雄蕊(小孢子叶转化而来,由花丝花药组成);雌蕊(大孢子叶的高级结构,由子房花柱柱头组成)

15.被子植物孢子体:

高度发达,木质部由导管,韧皮部有伴细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体内物质运输畅通,适应性得到加强。

16.被子植物双受精显现和胚乳组织

1个精子(n)+1个卵(n)受精形成合子(2n)形成胚(2n)

1个精子(n)+2个极核(n)受精形成胚乳(3n)

第二章

17.环境:

围绕植物占据一定空间,构成植物生存条件的各种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

18.环境因子(条件):

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

19.生态因子(因素):

对植物产生显著作用或直接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温度)

20.生态环境:

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

21.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物因子(同种生物的其他有机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大气等理化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地理,生物,人为;直接因子,间接因子

22.蒙加茨基将生态因子的出现规律与生物的适应情况分为三类:

A初始周期性因子B派生周期性因子C非周期性因子

23.生态因子的作用:

A生态因子或生存条件:

光热水无机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皆为绿色植物生活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因子。

B最低量定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生长依赖那些表现为最低量的化学元素。

限制因子:

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

C生态因子作用的三基点:

最低点:

指生态因子的某一强度,在低于这一强度的情形下,植物体内某一过程就停止进行或植物死亡。

最适点:

指生态因子最有利的强度,在这一强度下最有利于植物,实践中常常只能确定最适区。

最高点:

指生态因子影响的最高强度。

D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

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由相近生态因子的增加或加强得到补偿,且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E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a生态因子的作用常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作用b各类生态因子组合时个别因子具有制约性c生态因子间尚有一定程度的补偿作用,缓冲作用,拮抗作用等。

F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受地形条件所制约。

G生态因子在时间上的周期性,影响植物的生活也出现相应的周期现象。

H生态因子的作用对于不同的植物器官,处在不同发育期的个体各有不同。

24.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在需求性和忍耐力两个方面。

需求性:

每种植物完成个体生活史需要并依靠一定的物质,能量和条件。

忍耐力:

各种植物抗御外界不利的极端条件,而且不受或减轻危害的能力。

25.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变化幅度称为生态幅或忍耐力幅度。

冷性狭域植物,暖性狭域植物,广温性植物。

26.趋异进化:

起源相同,亲缘相近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境中产生程度不同的性状分化和种类分化,具有不同的适应特征。

27.趋同进化:

许多类群彼此亲缘关系极远,只是由于在相似的生境中进化,从而具有相似的外貌和其它特征。

光照强度

28.光补偿点:

光和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此时无光合产物(有机物)的积累;或当光强达到某一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彼此得以平衡,表现出气体交换量为0,此时的光强。

29.净光合作用(最适点时):

当光强超过光补偿点时,使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超过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有机物合成超出呼吸消耗量的数额。

30.光饱和点(最高点时):

净光合作用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趋于稳定少变,即使提高光照强度也不再起促进作用。

31.光合能力:

在光照、水分,温度、CO2诸条件正常而适宜条件下,各类植物最大净光合作用的速率。

(一般以光合强度或光合生产率(光和效率)为指标)

32.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a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b影响植物发育c光对果实的品质有良好的作用。

33.植物的生态类型: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关系)阳生植物,阴生植物,阴阳生植物

34.水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补偿深度:

当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作用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

此时光合产物无积累,这是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下限。

光谱成分

35.生理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

可见光(380-760nm)的大部分光能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所吸收,用于进行光合生产,所以通常把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36.生理无效光:

绿光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很少被吸收利用,这是因为绿色叶子透射和反射的结果。

日照长度

37.光周期现象:

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的影响。

38.植物生态类型:

(根据植物开花过程时日照长度反应的不同分为四类)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

39.短日照植物都是起源于低纬度的南方(夏半年昼夜相差不大,但比北方要短)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方(夏半年昼长夜短)所以越是北方的种或品种,要求临界日长越长,越是南方的植物,要求的临界日长越短。

40.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在光期和暗期中,对于诱发花原茎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暗期的长短,闪光试验证明暗期的重要性。

41.光周期现象的机理:

光敏色素系统。

42.光敏色素系统的作用:

a控制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的开花b控制着许多光诱导过程,如发芽与落叶休眠的时间c控制了一系列光形态建成过程,如茎的伸长生长,叶子的展开,脱落,根茎鳞茎的形成。

43.水是植物生存的重要因子:

a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部分,植物体一般含60-80%的水分。

B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

C水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

D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料,还作为反应物质参与植物体内很多化学反应,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水解过程。

E水是生命物质—原生质的组成部分。

F水有较大的热容量,蒸腾作用把热量带走。

44.植物水分平衡:

植物体的水分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动态的平衡。

只有当吸水、输导、蒸腾三方面的比例适当时,才能维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45.吸胀作用:

处于凝胶状态的原生质,如干燥种子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使体积膨胀。

46.细胞水势=渗透势(负进)+衬质势(负进)忽略+压力势(正出)

含水量达最高值:

压力势与渗透势平衡时,细胞水势为零。

吸水潜力最大时:

当压力势为零时,细胞水势大体等与渗透势。

47.陆生植物主要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吸水的动力主要靠根压(吸水陡度)和蒸腾拉力(主)。

48.土壤水势=衬质势(关键)+渗透势+压力势

49.土壤水势-15巴为一般植物可以作用的最低临界值;土壤含水量中水势高于-15巴的那一部分称为有效水;土壤质地直接影响有效含水量。

50.物理性干旱:

当土壤蒸发旺盛时会失去大量容易被植物利用的毛管水(有效),如果没有良好的补充水源(降水,地下水)时有效水含量不能满足植物需要,便出现无理性干旱。

(滇,豫)

51.生理性干旱:

因含盐量增加等原因使土壤水势极低甚至低于根细胞的液泡时,就使根脱水(烧根)纵然土壤含水充分,后果却和物理干旱类似。

(滨海,盐碱地)

52.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水分经体表向大气蒸发散失的过程,是被生物特性所复杂化了的蒸发作用。

53.蒸腾作用分为角质层蒸腾(幼年叶枝和表皮细胞)和气孔蒸腾成年叶(气孔)

54.蒸腾拉力:

当叶片蒸腾失水,外侧的叶肉细胞蒸腾失水后水势降低,吸水力增强,便从相邻的水势较高的细胞吸收水分,后者照此依次吸水,最后与输水组织相接的细胞便直接从导管或管胞中吸水,并使其中的水柱向上提升,这一提升动力。

55.当土壤水分不足或大气干旱时,蒸腾大于根系吸水,使植物体内缺水,细胞膨压降低,气孔关闭,呈现萎蔫。

56.暂时萎蔫:

如果萎蔫时间持续不久,暂时破坏水分平衡,其后只要再补充土壤水分或大气湿度提高时植物尚能恢复正常。

57.永久萎蔫:

如果土壤长期缺水,使植物体水分平衡长期不能恢复而造成的萎蔫。

58.需水量(蒸腾系数):

平均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g)(125--1000)

59.蒸腾效率:

平均每蒸腾1千克水所形成的干物质克数(1--8g)

60.植物生态类型:

根据环境中水的多少和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分为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陆生植物(旱生,中生,湿生)

61.旱生结构(形态上):

叶片缩小变厚,栅栏组织发达,角质层蜡质层发达,表皮毛密生,可遗传。

生理上:

加强吸水能力和储水能力,提高细胞液浓度,扩大根系

62.根据旱生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可分为少浆液植物(叶面积小,根系发达,原生质渗透压高)和多浆叶植物(储水组织)

63.旱生植物类型:

肉质旱生植物,硬叶旱生植物,软叶旱生植物,小叶型和无叶型。

64.中生植物:

分布广,数量多,种类多,根据水湿差别可分为湿中生,旱中生(不可遗传),真中生。

65.在干旱气候中,还有两类避旱植物,属于中生植物A一年生的短命植物(死亡,留种)和多年生的类短命植物(地上死亡,留下地下部分)B薄叶植物(根系极深,达到潜水层,没有旱生结构)

66.湿生植物:

湿生结构:

不发育争取水分和防止蒸发的适应,他们的叶子大而薄。

根系不发育,位于土壤表层,并且分枝很少,渗透压不高。

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弱光,大气潮湿)阳性湿生植物(强光,土壤潮湿)

67.湿生植物特点:

a根茎叶内形成一整套相关联结的通气组织系统。

B植物水下的叶片常分裂成带状,线状或者很薄。

C异形叶

68.灰分:

植物干物质完全燃烧时,CHON部分S便都挥发掉了,剩下的是各种元素的氧化物,如碳酸盐,磷酸盐,硅酸盐。

69.钠藜科,钴豆科,铝蕨类,硅硅藻

70.离子拮抗作用:

钙能减轻或避免钾钠氢锰铁铝等离子过多时对植物的毒害。

71.根据植物对土壤中矿质盐类的关系把植物分为喜钙植物,嫌钙植物,随遇植物。

72.按照植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可以有条件的将全部植物分为三类:

富养、中养(最多)、贫养植物

73.主动吸收:

植物需要消耗根呼吸释放的能量,却能使离子在体内积累的浓度高于外界。

74.被动吸收:

一些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外向根内扩散渗透。

75.根据植物对土壤酸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分为酸性土植物(大多属于贫养植物),中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

76.盐土植物(聚盐性植物/真盐生植物,泌盐生植物/耐盐植物,不透盐植物/抗盐植物)

77.碱土植物:

大多是些干硬的植物,它们的叶子或者深裂成小裂片,常覆盖着白色或灰色毛层,或者叶子成为小的针形,通常有很深的根,这些根抵达潮湿的含盐层,所以这些特征都表明碱土植物更接近旱生植物,它们是盐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如小蓬,伏地肤

78.沙生植物,石生植物

79.温度三基点:

最低温度(限制因子),最适温度,最高温度(限制因子)一般热带,温带,寒带植物的三基点依次降低。

80.热补偿点:

当光合作用出于最高和最低温度时,有机物质的量较少,仅够补偿呼吸作用的消耗,净光合率为零,或者说CO2收支平衡。

81.春化作用:

温带各种一二年生植物早在种子萌发期间就必须经受一定的温度条件作用。

82.积温:

通常把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种植物或某发育阶段的积温。

83.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寒害(>0℃)霜害(=0℃)冻害(<0℃细胞间隙结冰)

84.植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

a形态适应:

植物的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植物的器官表面盖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匍匐,莲座状。

b生理适应:

主要是原生质特性的改变,一方面是细胞中水分的减少,细胞汁液的浓度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淀粉的水解,使细胞液内逐渐积累糖类。

(降低水势,防止结冰)

85.植物对高温的生态适应:

a形态适应:

有些植物体具有密生的绒毛,鳞片,有些植物体呈现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等。

B生理适应:

在细胞内增加糖或盐的浓度,同时降低含水量,使细胞内原生质浓度增加,增加了原生质抗凝结能力,细胞内水分减少,是植物代谢减慢,同样增加了抗高温能力。

86.生理域:

把一个植物单独生长时生态最适范围

87.生态域:

在适宜某种植物生理域内,有时因受其他植物竞争的影响而实际分布达不到生理域。

88.生活型:

指植物群的一定共同外貌,生活型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89.根据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五类。

90.生活型谱:

某一地区植物区系中的各类拉恩吉尔生活型的百分率组成。

91.潮湿的热带高位芽植物;干燥炎热的沙漠一年生植物;温带高山和北极地区地面芽植物占多数。

92.生长型:

乔木,灌木,半灌木,附生植物,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

第三章

93.分布区:

任何一个植物的分类单位都有它的居住地域,即它在地表上占据的面积或空间。

94.种的分布区:

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

95.种群:

种的分布区内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把植物中的个体分割成数目多少不一的若干群体单元。

96.生态型:

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有趋异适应,根据形成生活型的主导因子类型不同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97.点图法:

用圆点把某一种的每一个生长地点记录在一幅轮廓地图或地形略图上。

98.轮廓法(周界图法):

在整个边界用一根线条表示,实线表示确定边界,虚线表示推测边界。

99.多种属的分布区内部有若干种分布集中,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化中心。

100.连续分布区:

分布区是一块完整的区域,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被不可逾越的生态障碍阻断而失去交流繁殖体的可能性,其本质在于该分部区的生态连续性。

101.间断分布区:

分布区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或土壤等障碍隔开,各部分的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

102.地理替代:

原属同一祖先(古老种)的种群,由于古地理环境变迁分成若干地理隔离的种群,他们在以后进化过程中失去交流机会,加上各处生态条件差异引起自然选择效果不同,彼此间区别扩大而成为不同的近缘种或亚种(或古老种仍保存部分老分布区)

103.间断分布的成因:

a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b由于某些植物分散迁移以及植物在原来分布区范围内死亡而形成c由于陆地下沉而形成植物分不得间断d大陆漂移e跳跃式传播造成间断分布f人为影响造成间断分布。

104.植物区系:

某一地区的植物种类(科属种的总称),就是该地区的植物区系。

105.植物区系成分:

研究植物区系时,通常把一个地区的植物进行科属种的数量统计,然后再把所有的植物按其分布区类型,种的发生地和迁移路线等分成若干群,这些统称植物区系分析。

106.植物区系划分:

利用各种植物区系分析方法研究有关地区的植物区系,并把那些植物区系的成分的性质和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

107.分区单位:

植物区,植物亚区,植物省,植物小区。

第四章

108.植物群落:

生活在一定地段(或生境)的植物种群的集合,它是不同种类的植物松散的组织起来的单位,这些植物的组合有规律,并有一定植物种类,在环境相似的不同地段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每一个这样组合的单元为一个植物群落。

109.植被:

整个地球表面上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

植物群落是植被的基本单元,一个地区的植被即是该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和,是由一个或多个植物群落组合而成。

110.植物群落的外貌:

植物群落的外表形态或相貌,它是植物群落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生活型、叶的性质、周期性。

111.生活型:

植物对于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形成的植物类型,或者说植物对一定的生活环境长期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112.叶的性质:

包括叶级(叶的面积)(鳞叶、微叶、小叶、大叶、巨叶,各级间相差九倍)、叶形(单叶或复叶)、叶质(质地)、和叶缘

113.周期性:

指植物群落中那些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明显的周期性现象,而群落的周期性现象显然是取决于构成群落的优势植物的物候现象或物候相。

114.季相:

植物群落在某个季节里的外貌。

温带和寒带是温度节律,热带和亚热带是湿度的季节性变化。

115.植物组成是植物群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是群落形成的基础。

116.群落的最小面积:

在种类—面积曲线中,开始平伸的一点处所指示的面积,也就是说至少要有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在这个面积上就能表现出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

(乔木10*10,灌木4*4,草本1*1)

117.系统分类分析:

将植物群落中的植物种类组成的数目按科属进行统计分析。

118.区系地理成分:

按照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所属的区系地理成分来加以分析。

119.优势种:

指群落中优势度大,并且有很大作用和影响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对群落具有决定性意义,通常指群落结构中每个层次中占优势的植物,也就是说群落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优势种。

120.建群种:

群落的建造者,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内部结构和特殊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群落主层层次的优势种,但优势种却不一定是建群种。

121.基部盖度(基面积或底面积):

植物基部实际所占的地面面积。

草本植物的基部面积以离地0.03米处的草丛断面积计算。

树种的基部盖度以某一树种的胸高(离地1.3米断面积)来计算。

122.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主要用于乔木层,也可用在灌木层;

总优势度=相对高度+相对盖度(投影盖度)/2,主要用于草本和灌木层。

123.群落生产量:

植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有机物质的数量,通常以吨/公顷/年来表示。

124.生物量或植物量:

任何一个群落单位面积内,随时间积累下来的第一性生产量。

它是在野外调查时直接测得的当时的群落有机物质的数量,但由于地下部分生物量十分难于测定,通常所知的生物量多半只是地上部分的。

125.一般可以把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126.多度(丰富度):

一个种群在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或丰富程度。

127.盖度:

或称覆盖度,指种群在地面上所覆盖的面积比率,表示出种群实际所占据而利用的水平空间的面积、

128.投影盖度(植冠盖度):

植物枝叶或植冠所覆盖的地面面积比率。

129.森林群落中常以郁闭度代替投影盖度,作为断定森林疏密的标志.

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

130.垂直结构:

指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A地上成层现象:

同化器官(叶)森林群落通常根据生长型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四个基本层次,还有层间植物(附生、藤本、寄生),层次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常区别为主要层和次要层。

B地下成层现象:

地下器官根系和根茎等吸收器官。

地下成层现象主要是取决于土壤水分,养分和盐渍等土壤性状,他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

131.层片:

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它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种类构成,他所包含的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是相应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它是生态结构单位。

132.水平结构:

指群落在空间的水平分化或镶嵌现象。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嵌式分布。

133.植物群落的植物环境:

指在群落本身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环境,它是植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

134.群落内的光照强度减弱的程度与群落类型、结构、郁闭度等密切相关。

135.植物群落的生态:

光照垂直梯度,温度垂直梯度,空气运动垂直梯度,土壤,水分。

136.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作用:

防止风害,调节水分,改良土壤,保护环境,净化空气。

137.指示植物和指示植物群落:

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小,往往和环境中的某些要素密切相关,它们的出现就指示了某一环境因素的存在,这种生态幅狭窄,能指示一定环境条件的植物和群落。

138.植物群落的波动:

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候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特点:

a群落逐年或年际变化方向的不确定b变化的可逆性c在典型情况下,植物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

139.植物群落的演替:

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140.演替和波动的关系:

a从时间上说,两者总是同时发生的,波动性变化是可逆的,但植物群落的复原只能接近原来的状态,因而带有一定演替因素在内。

B演替的变化受波动的影响,波动可促进或阻碍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141.演替类型:

按时间上的发展分为快速演替,长期演替,世纪交替;按主导因素分为:

发生演替,内因生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地因发生演替。

142.演替过程:

以淡水中的演替系列为例,在水深5-7米以下为原生裸地。

A自由漂浮植物阶段b沉水扎根植物阶段c浮叶扎根植物阶段d挺水扎根水生植物阶段e湿生草本植物阶段f木本植物阶段。

这个过程就是湖沼填平的过程,是从湖沼的周围向湖沼的中央而顺序发生的。

143.演替顶级:

指演替最终的成熟群落,或称顶级群落。

特点:

a顶级群落的种类能够在群落之内繁殖,而且排除新的种类,特别是可能成为优势的种类在群落定居b区系和结构上:

此时这个群落已经稳定c除了灾难和气候的改变以外,这种群落可以无限期的继续存在,由于任何一种原因,个体消失以后,将为他们自己的后代所替代。

144.演替顶级类型:

气候演替顶级、土壤(非地带性)、地形(原生演替顶级),火烧、动物(偏途演替顶级,是从原生演替顶级中派生出来的)

145.演替顶级理论:

单元演替顶级理论或假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