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345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一节容量大的技法课。

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儿童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它们都表现了生活中家庭成员间平凡而温馨的瞬间,由此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并有感而发进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又适当扩大了亲情的范围,由人到动物到拟人的植物,使表现得范围更加宽泛并引发孩子用一颗爱心去观察世界。

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尽量借用信息技术直观、容量大的特点,以最为简便快捷的方式传达知识信息;用情境表演、动画人物引路,教师示范等多样活泼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迅速形成创作意识。

着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粉印版画之以表现形式。

应会:

仔细观察、体会,表现亲亲密密的场景,了解粉印吹塑纸版画的表现风格。

2、隐形内容与目标。

通过创作组合表现一家子亲密的场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粉印版画的形式,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场景。

难点:

1、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亲密感。

2、粉印过程中颜料水分的怎样掌握。

三、学习用具:

吹塑纸、各色卡纸、水粉色、调色盘、笔洗、铅笔、夹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计意图:

以轻松的谈话切入,引导学生体会家人之间的关心,并初步留意亲密时的动作和表情。

]

1、谁来接你放学?

知道感受爱并回报爱,老师要送你一张笑脸。

(师贴笑脸)

2、没有人来接的小朋友很勇敢,老师也要送你一张笑脸。

(有意把笑脸贴在一起)

3、猜两张笑脸是什么人,她们有什么关系?

她们在干什么?

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亲亲密密一家子。

二、情感体验,感知体会。

[设计意图:

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引路,调动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讲述回忆来增强学生对亲情的体验。

]

1、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在电视和各种图片上,经常看到这样亲密的一家人。

(课件)

2、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有哪些动作和表情能表达家人之间的亲密呢?

指生回答,师生共演。

3、今天,我们课堂上还来了一对亲密的父子,看他们是谁?

小头爸爸问问题。

指生回答。

学生回忆自己家里的亲密场景。

学生感受动物之间的动人亲情。

三、探究技法。

[设计意图:

以大头儿子教画这一形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探究粉印版画的技法,自主学习]

课件播放大头儿子配音,展示范作,了解材料和粉印版画的表现效果,来引导学生学画。

以“入学试题”这一方式让学生探索粉印版画的技法,并了解在制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观察学习。

展示作画步骤,了解作画过程。

师示范作画过程,学生用语言讲述制作过程,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以大头儿子下挑战书和小头爸爸送奖章这一形式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展示书上作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构思。

五、学生实践。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创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粉印版画这一表现形式,并创作出有意义的画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爱心,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

]

出示作业要求及注意事项。

学生创作师巡回指导。

六、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

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审美意识,总结粉印版画的制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创作技巧。

]展示学生作品,并作适当评价。

1、你在做版画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你的作品时怎样表现出亲密的场景的?

;奖励“爱心宝贝”奖章;

七、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加强情感教育,通过课后作业教育孩子学会感受亲情,主动回报亲情。

师总结本课内容,并鼓励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行动向家人表达出对他们的爱。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例尺》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

1、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比例尺;会按给定的比例画简单的平画示意图;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在按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以及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能探索求路程问题的方法,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设计游览路线的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的合理性。

5、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比例尺的知识有兴趣,能解释示意图中的信息,感受比例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有些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比例尺的方法来解决和交流,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会用比例解方程,会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分为两个知识块,一是放大与缩小,二是比例尺。

主要内容包括:

放大和缩小现象以及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放大或缩小简单图形;认识比例尺以及按给定的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思想、内容编排等方画有两大特点:

1、在动手画图中,认识比例尺。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典型事例,是比的意义在解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由认识两个数的比,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到按比例画图,并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是数学学习的一次飞跃,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体会用比例尺画图的作用,教材在认识比例尺时,安排了两个动手画图的学习活动。

一是让学生为熟悉的卡通朋友大头蛙设计名片,给出尺寸要求“长4厘米,宽3厘米”,结合按实际尺寸画出的图形介绍按1:

1画图的概念。

二是“画一个长60厘米、宽45厘米镜框示意图”。

首先讨论怎样画,让学生自己说出这么大的示意图在练习本上画不下,进而想到可以把它按比例缩小后画在纸上。

接着让学生自己把长和宽按比例缩小,画出示意图。

使学生在动手把长和宽的长度按比例缩小,并画图表示的过程中,学会把数据按比例缩小后画图的方法,理解实际长度和图上长和宽的关系。

结合学生画示意图时,图上1厘米表示多少厘米,教师介绍比例尺名称和书写方式。

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画图的过程中,理解了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关系,体会用比例尺画图在现实中的作用。

2、重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比例尺作为生活中的数学,主要体现在利用图上的比例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第79页,在学生认识数值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平画示意图上线段实际长度的基础上,例4安排了根据比例尺估算两地铁路长度的内容。

通过讨论怎样测量图上两地线路的长度,怎样把以厘米为单位表示的比例尺换算成以千米为单位的比例计算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3页,认识了线段比例尺后,例6安排“设计游览动物园线路”的活动,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设计线路,计算实际路程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本单元安排6课时,具体内容编排如下:

知识块

课时

内容

素材与活动

1.放大与缩小

1课时

在方格纸上放大、缩小图形

1.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例1,用3、6、9根小棒摆三角形。

3.例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放大、缩小图形。

2.比例尺

第1课时

认识比例尺

1.例1,给大头蛙按1:

1设计名片。

2.例2,画镜框示意图,认识比例尺。

第2课时

计算实际长度

例3,根据比例尺,测量并计算校园长和宽的实际长度。

第3课时

求两地实际路程

例4,测量铁路图上两地线路的长度,求两地距离。

第4课时

认识线段比例尺,确定物体位置

例5,用线段比例尺制作的学校周围场馆位置示意图。

(1)认识比例尺,计算各场馆之间的实际距离。

(2)用角度和距离描述各场馆的位置。

第5课时

综合应用

例6,根据动物园景点分布示意图设计一条游览路线。

1、放大与缩小,安排1课时。

放大与缩小(教科书71页~73页),教材安排了三个方画的内容首先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放大与缩小的典型事例,呈现了用放大镜放大的文字和某景点用照相机拍的照片(缩小),用书中两个同伴的话说明了两幅图的特点,亮亮说:

放大镜可以把字放大。

丫丫说:

照片可以把景物缩小。

接着,教材安排了“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放大与缩小现象?

并呈现了复印机缩小与放大的不同文字以及影院放电影的场画。

红红说:

用复印机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聪聪说:

放映机可以把胶片上的画画放大。

学生了解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后,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画图。

例l,设计了“分别用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并呈现了摆成的三个等边三角形示意图。

蓝灵鼠提出:

观察上画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提示。

红红说:

三角形的大小不一样,形状完全一样。

亮亮说:

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的边长都是第一个的2倍……接着兔博士介绍:

我们就说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得到第二个图形。

大头蛙变换说法:

还可以说第二个图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

后,得到第一个图形。

然后“议一议”提出:

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三个三角形比较,可以怎样说?

让学生仿照上画的描述进行讨论、交流。

例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图形。

(1)把下画长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同时在方格纸上给出了长3个格长、宽2个格长的长方形,并用丫丫的话给出了画图的方法和提示:

放大后的长边是(3×2=)6个格长,宽边是(2×2=)4个格长。

(2)把下画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同样在方格纸上给出了长8个格长、宽4个格长的长方形,没有给出画图的提示。

本课内容较多,其中放大与缩小现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容易理解其内含,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放大”和“缩小”描述这些现象。

例1,用放大或缩小到等语言描述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例2“按要求画图”的基础,也是学生比较陌生,也不宜规范表述的。

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按要求放大或缩小简单图形。

难点是理解“把图形放大到原来的几倍”和“把图形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的实际意义。

教学活动中,要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用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如,教学例l时,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摆出三个三角形后,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发现三个三角形形状完全一样以及边的规律:

第一个三角形各边都有l根小棒,第二个三角形各边都有2根小棒,第三个三角形各边都有3根小棒。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像这样形状一样,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叫做相似图形。

第二,让学生比较①、②两个三角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的关系。

学生可能说出:

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第一个三角形的2倍。

还会说出:

第一个三角形每条边都是第二个三角形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

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第一个三角形的2倍。

可以这样说:

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能得到第二个三角形。

第一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第二个三角形的

,也可以说:

把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

,就得到第一个三角形。

第三,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描述,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再如,例2按要求画时,首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怎样画图,然后再自己画。

“练一练”第2题,把梯形和三角形放大,教师要指导画图的方法。

加,画三角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的图形时,只要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放大2倍是几个格,先画出放大后的底,然后再确定高的位置,并点上一个点,再画出另外两条边就可以了。

2、比例尺,安排5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74页~76页),认识比例尺。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给课本上的卡通朋友大头蛙设计名片。

大头蛙提出“我要求名片的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

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两种名片。

丫丫设计的名片是竖的;聪聪设计的名片是横的,都是长4厘米、宽3厘米。

接着提出“说一说”:

他们设计的名片符合大头蛙的要求吗?

丫丫说:

都符合要求,都是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

然后,教材介绍:

像这样画出的图形,与要求的尺寸一样,我们就说这样的图是按1:

1画的。

例2,画一个长是60厘米、宽是45厘米的镜框的示意图。

兔博士提出问题:

怎样画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红红说:

在我们的纸上可画不下呀!

亮亮说:

可以把它按比例缩小后,画在纸上。

根据同学们的想法,教材提出“自己试着把镜框的长和宽按比例缩小,并画出示意图”的要求。

然后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两种画法。

首先呈现了聪聪的想法和画出的图形,聪聪说:

我把长和宽分别除以15,缩小到原来的

画出的镜框示意图上标出长4厘米、宽3厘米。

结合聪聪的画法,提出“说一说”的问题: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厘米?

画图的比例是什么?

教材仍以交流的方式作出回答,红红说: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长度15厘米。

亮亮说:

聪聪画的图是按1:

15画的。

接着兔博士介绍:

聪聪画的示意图是按1:

15画的,我们就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5。

同时在示意图下画标出“比例尺1:

15”。

接着,又呈现了丫丫的想法和画出的图形。

丫丫说“我把镜框的长和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示意图的比例尺是1:

10”,并呈现了标出“比例尺1:

10”示意图。

最后,教材安排了“试一试”:

测量黑板的长和宽,再按1:

20的比例尺画出它的示意图。

由学生独立完成。

“练一练”第2题,是把实际图形按比例放大后画图的练习。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和放大与缩小的基础上安排的。

例1,给大头蛙设计名片。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动手画图,并了解1:

1的实际意义。

例2“给镜框画示意图”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第一,知道像给大头蛙设计名片一样按1:

1画图不行,要把长和宽按比例缩小后再画图;第二,利用已有的经验自己试着画图,学会按比例缩小后画图的方法;第三,认识比例尺,把按比例缩小画图的经验提升为按比例尺画图。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按比例尺画简单的示意图。

难点是根据数据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例1时,首先给学生动手设计名片、交流个性化做法的时间,让学生了解两种形式的名片都符合大头蛙的要求,然后教师重点说明:

像这样画出的图形,与要求的尺寸一样,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厘米,我们就说这样的图形是按1:

1画的。

教学例2时,首先让学生比画一下长60厘米、宽45厘米的镜框有多大,接着提出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形成共识:

按实际长和宽画图,在练习本上画不下,可以把它按比例缩小后画在纸上。

还可以讨论一下:

怎样按比例缩小?

为学生自己画图提供帮助。

交流学生画的示意图时,先请按1:

15画图的同学介绍,说一说是怎样画的,把长和宽分别缩小到几分之几,画出的示意图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然后提出“说一说”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明自。

然后,参照兔博士的话介绍比例尺。

可以通俗地解释比例尺的名称。

如,我们画图时,用尺子上的1厘米表示15厘米,所以我们就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5。

同时说明,以后画出示意图后,不用在图上标出长和宽的数据,在示意图下画写出画图的比例尺就可以了。

最后,介绍比例尺的一般书写与规则。

比的前项写1,表示图上1厘米,比的后项写几,表示实际的厘米数。

用一个同学画的图认识比例尺后,让同学们给自己画的示意图标出比例尺,接着交流,说一说是怎样做的,画的比例尺是多少。

试一试,让学生先测量,再按比例尺画图并交流。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2:

1是什么意思,明确题意后再画图。

第2课时(教科书77页、78页),计算实际长度。

例1,选择了“某小学的平画图”,图中给出了操场、花坛等七处设施占地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并在图的右下方给出了绘制该图的比例尺1:

2000。

首先“说一说”提出:

比例尺1:

2000是什么意思?

聪聪说:

1:

2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的2000厘米。

然后兔博士介绍:

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同时给出了比例尺的两种数学表达式。

接着“议一议”提出:

根据比例尺能算出校园长和宽的实际长度吗?

教材用丫丫的话提示了解答问题的思路“只要测出图上距离,就能根据比例尺……”,同时给出了计算校园实际长度的两种方法。

方法1,图上长10厘米;实际长:

2000×10=20000(厘米)=200(米)。

方法2,大头蛙先提示:

求校园的实际长度还可以把2000厘米化成20米,再计算。

并给出了计算的过程。

“试一试”要求学生自己测量图上校园的宽,并计算出校园的实际宽度。

最后,蓝灵鼠提出:

你能计算出学校的占地画积吗?

鼓励学生利用校园实际的长和宽求画积。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例尺和比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重点是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平画图上线段的比例尺计算实际长度。

难点是理解把比例尺中l厘米表示2000厘米长度改为以米为单位的方法,即改为1厘米表示20米计算的方法。

教学例1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平画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如,校园占地的形状,示意图上画出了学校的哪些建筑和场地,各是什么形状的,在什么位置等等。

然后重点说一说比例尺1:

2000表示的意思。

在学生说出“1:

2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的2000厘米”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对应1:

2000在下画写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再写成分数形式。

接着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2000厘米”思考,理解“图上有几个l厘米,实际就有几个2000厘米”,认识到只要测量出图上长和宽各有几厘米,再分别乘2000就可以了。

形成共识后,师生共同完成求校园实际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最后,教师强调:

现实中表示校园的长和宽,人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计算出校园的实际长后还要化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接着提问:

在计算校园实际长度时,先把比例中的2000厘米化成20米,再乘图上距离可以吗?

让学生讨论这样计算的道理,使学生理解: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2000厘米,因为2000厘米等于20米,所以图上1厘米也表示实际20米。

第3课时(教科书79页、80页),求两地实际路程。

教材首先用文字说明:

在地图上,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数值特别大的比例尺。

兔博士接着说:

利用图上的比例尺,我们可以估算出两地间的距离。

例4选择了北京到郑州的一段铁路线路图,图中给出了北京、石家庄、郑州三站之间的线路,并标注了绘制此图的比例尺是1:

21000000,提出两个问题:

(1)在图上量出石家庄到郑州两地间线路的长度,再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路程;

(2)在图上量出北京到郑州两地间线路的长度,再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路程。

教材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只是呈现了小组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情境。

亮亮说:

图上的线路都不直,怎么测量呀?

红红说:

先用细线测量,再用直尺量细线……丫丫说:

比例尺数据太大了,计算容易出错……聪聪说:

先把21000000厘米化成210千米,再算……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之后,提出要求:

从网上搜索北京到郑州、石家庄到郑州的铁路线路长度,和各组测算的结果比一比。

一方画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信息,另一方画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准确。

“试一试”用文字叙述给出问题:

在比例尺是1:

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8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兔博士提出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求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在上节课求线路的实际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是完全一样的,在内容上有两点不同:

一是图上的线路是弯曲的,二是比例尺的数据较大。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图上弯曲线路的长度,能根据比例尺用合适的方式求实际线路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改写成以“千米”为单位的数。

教学例4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讨论问题。

出示例4的一般铁路示意图后,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个站,描述一下铁路线的形状(弯曲的),解释一下比例尺1:

21000000表示的意思,然后提出:

根据示意图和比例尺计算两个城市间铁路的实际长度,有哪些问题?

让学生发表意见,说出测量和改写数据单位的方法以后,让学生把21000000厘米分别改写成以米和千米为单位的数,再说一说图上1厘米表示多少米?

表示多少千米?

第二,小组合作解决例4的两个问题。

第三,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两个方画:

(1)各组图上距离测量的结果有没有差距,如果有,找一找原因;

(2)计算实际距离时,是否把21000000厘米改成以千米为单位的数,计算是否正确。

最后,教师告诉学生:

北京到石家庄的铁路里程是281千米;石家庄到郑州的铁路里程是408千米。

让学生把测算结果与准确值进行比较。

有条件的,也可以课上上网搜索。

第4课时(教科书81页、82页),认识线段比例尺,确定物体位置。

教材设计了以学校为观测点,电影院在正东方向,体育馆、少年宫都在东北方向,科技馆在西北方向的示意图,并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0米。

教材通过蓝灵鼠、亮亮和兔博士的话介绍线段比例尺的名称和含义。

兔博士说:

这个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500米,2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米……接着教材给出了1厘米表示150米和1厘米表示1千米的两幅线段比例尺,让学生说出这两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测量并计算学校到各场馆的实际距离,标在图上。

在学生测量并计算出学校到各场馆的距离后,“议一议”提出:

要准确描述示意图上各场馆的方向和位置,还需要知道什么?

聪聪说:

还要测量出角度。

接着,教材给出了标有学校到各场馆距离和角度的示意图,兔博士提出:

根据下画的图你能说出他们的方向和位置吗?

“练一练”第1题,安排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练习。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习了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数值比例尺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重点是认识线段比例尺,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描述或确定其位置。

教学例5时,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认识线段比例尺。

先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建筑,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然后介绍:

这幅图用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并参照兔博士的话说明线段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图上1厘米表示500米,2厘米就表示2个500米,也就是1000米……接着,出示教材上的两幅线段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幅线段比例尺各表示什么意思,巩固线段比例尺的认识。

第二,根据线段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提出“做一做”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第三,用角度和距离描述建筑的位置。

学生自己提出“议一议”的问题,经过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还要测量出各场馆与南北(或东西)的角度。

让学生自己测量出相关数据并在图中标出。

然后,让学生根据标有距离、角度的示意图,说出各场馆的准确方向和位置,如少年宫在学校北偏东60。

的2250米处。

“练一练”第1题,自己确定比例尺,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画出示意图。

第5课时(教科书83页),设计游览路线。

例6,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动物园的事情,设计了某动物园景点分布示意图。

图中给出了大门、孔雀、斑马、狮子、老虎等12处景点的分布,并标出了北方向和绘图的线段比例尺,用1厘米表示实际50米。

要求根据景点分布示意图,设计一条游览线路,先算出要走多少米。

“练一练”设计了根据聪聪家的新房示意图计算画积的问题。

本节课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

例6教学重点是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一条合理的游览路线,并计算出要走多少米。

难点是设计的游览线路要经过各景点,并且使走的路程尽可能短。

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明白设计路线的要求,然后小组合作设计一条经过各景点的游览路线。

交流时,先说一说小组同学是怎样合作的,再汇报设计路线,最后选出“游览景点”时,不走回头路、重复路的线路。

游览路线是:

大门、猴、鱼、孔雀、斑马、狮子、鹿、老虎、熊、骆驼、大象、鸟、大门,全程约3650米。

(三)目标评价建议

●目标1的评价。

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考查,看学生能否发现生活中放大或缩小的事物,是否理解把图形“放大到原来的几倍”和“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语言描述。

另一方画,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