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鱼我所欲也.docx
《第4篇 鱼我所欲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篇 鱼我所欲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篇鱼我所欲也
第4篇鱼我所欲也
《孟子》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同“_______”,意思:
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同“______”,意思:
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①“______”同“_______”,意思:
______2008.16
(2)
②“______”同“______”,意思:
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同“_______”,意思:
______
2.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F]
古义:
_________ 今义:
表许可
(2)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
_________今义:
豆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_________今义:
计时器具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_________今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3.重点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亦我所恶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F]: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贤者能勿丧耳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呼尔而与之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蹴尔而与之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乞人不屑也不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8.16
(1)
(13)妻妾之奉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奉命于危难之间[F](《出师表》)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F]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F](《唐雎不辱使命》)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F](《周亚夫军细柳》)
使人称谢[F](《周亚夫军细柳》)
使内外异法[F](《出师表》)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F](《送东阳马生序》)
则有去国怀乡[F](《岳阳楼记》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F](《〈论语〉十二章》)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四、探究设问
1.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本文两段文字的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本心”:
第1段称“是心”,第2段称“本心”。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
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2.如何认识孟子的“义利之辨”?
(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答案】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
孟子在本篇中并不是绝对地否定富贵之欲,而是在利益的取舍中,加入了礼义的考量。
在孟子那里,舍生取义只是一种在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下的选择,并非常态。
1.简述本文第1段的论证思路。
变式提问:
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答案】首先,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从生活常理中类比推理,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从正面加以分析论证,强调了“义”高于“生”,为“义”而不避死;接着采用假设的方式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义”重于“生”,最后再次强调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2.文章第2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①举例论证。
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了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
②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将先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的行为,和现在为了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羞恶之心的观点。
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答案】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④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对比。
4.孟子是怎样论述“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的?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案】①论述:
孟子以设喻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然后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接着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②理解: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统编课后积累拓展)
【答案】第1问:
如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第2问:
在现代现实生活中,“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
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也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
只有平时肯为公义放弃个人利益,才会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只有让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金题演练
作者相关
一、(2019郑州二模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共10分)
(一)《鱼我所欲也》全文
(二)陈臻问曰:
“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①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②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
孟子曰:
“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远行,行者必以赆③,辞曰:
‘馈赆’,予何为不受?
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
予何为不受?
若于齐,则未有处④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⑤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注:
①兼金:
好金,上等金。
②镒:
单位名称。
③赆:
临别时赠送的礼物。
④未有处:
指没有理由接受礼物。
⑤货:
动词,贿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引喻失义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B.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C.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D.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4.结合语段
(一)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语言风格的认识。
(2分)
5.对待金钱问题,你从孟子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请结合语段
(一)
(二)简要谈谈。
(2分)
二、(2019平顶山一模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鱼我所欲也》全文
(二)孟子曰:
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②。
堂高数仞,榱题③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
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④也。
吾何畏彼哉?
(孟子《说大人,则藐之》)
注:
①说(shuì):
游说,向……进言。
②巍巍然:
高高在上的样子。
③榱(cuī)题:
也叫“出檐”,指屋檐的前端。
④古之制:
古代的礼乐制度。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苟且偷生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假如,假使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心:
这种心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高官厚禄
2.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孟子善于将抽象难懂的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论证。
请结合语段
(一)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分)
4.“文以载道”,语段
(一)和语段
(二)都闪耀着孟子思想的光辉,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两个语段中孟子观点的异同。
(4分)
内容相关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
(一)《鱼我所欲也》第2段
(二)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①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自可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虽欲弃尘垢,解羁絷③,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注:
①颜子:
指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
②抱关击柝:
守门打更的小吏。
③羁絷:
束缚。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分)
(1)蹴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__
(3)颜子不改其乐 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语段
(一)中作者赞扬和批评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分)
4.语段
(二)中作者以怎样的经历印证了语段
(一)中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4分)
补充设问
语段
(一)
(二)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别列举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4分)
主旨相关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鱼我所欲也》全文
(二)仲子,齐之世家也。
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蹙①曰:
“恶用是鶂鶂②者为哉?
”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
其兄自外至,曰:
“是鶂鶂之肉也。
”出而哇之。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
①频蹙:
皱眉蹙额,不愉快的样子。
②鶂鶂(yìyì):
形容鹅叫声。
1.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死亦我所恶/怙恶不悛
B.贤者能勿丧耳/灰心丧气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廉洁奉公
D.是亦不可以已乎/木已成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请分析语段
(一)第二段中三个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3分)
4.语段
(二)中仲子的行为体现了语段
(一)中的哪句话?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分)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
(一)《鱼我所欲也》全文
(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晧晧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蠼⑤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
①醨:
薄酒。
②察察:
洁白的样子。
③汶汶:
浑浊的样子。
④晧晧:
莹洁的样子。
⑤温蠼(huò):
尘滓重积的样子。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生
B.食
C.行
D.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语段
(一)中作者认为“失其本心”的原因是什么?
(2分)
4.语段
(二)中屈原怀石投江的原因为何?
这与语段
(一)中的主旨是否一致?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4篇鱼我所欲也
知识盘点
一、1.
(1)辟 避 躲避
(2)辩 辨 辨别 (3)①得 德 感恩、感激 ②与 欤 语气词
(4)乡 向 先前、从前
2.
(1)能够用来
(2)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3)古代的一种量器(4)益处
3.
(1)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讨厌,憎恨 (3)祸患,灾难 (4)假如,假使
(5)做 (6)不仅 这种心 (7)丧失(8)吆喝 给 (9)踩踏 (10)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1)优厚的俸禄 (12)有什么益处 (13)侍奉 (14)停止 (15)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二、1.侍奉 供给 接受
2.如果 第一个“使”:
派遣;第二个“使”:
出使 第一个“使”:
派遣;第二个“使”:
使者 派遣 让
3.同“向”,先前、从前 同乡 同乡 家乡
4.给 同“欤”,语气词 和
三、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4.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5.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金题演练
一、1.B(2分) 【解析】A项中“义”的意思分别是“道义”“道理”;B项中“患”的意思都是“祸患,灾难”;C项中“加”的意思分别是“益处”“虚夸,夸大”;D项中“谓”的意思分别是“叫作”“认为”。
2.先前(有人)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译出“乡”“得”1分,大意对1分,共2分)
3.C(2分) 【解析】此句句意为:
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
据此结合句意断句即可。
4.①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分析,逐步深化;②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节奏感强,富于气势,词锋犀利;③善用比喻(类比),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喻“生”与“义”,生动形象,含义丰富,富有文学趣味。
④“一箪食,一豆羹”三字短语起始,节奏加快,情绪高昂,在对比说理之后,转为铺排,最后推演出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气势充沛,议论犀利。
⑤善用反问,增强气势。
(一条1分,答出任两条,意思对即可,共2分)
5.示例:
文段
(一)告诉我们,要反对不顾礼义而贪求金钱的做法。
文段
(二)告诉我们,不能接受不正当的馈赠,君子不能被金钱收买(或:
对待别人的馈赠要有原则,既不贪图钱财,也不故作清高,才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2分)
【参考译文】
(二)陈臻问道:
“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一百镒上等金,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宋王送给您七十镒(金子),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金子),您也接受了。
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
老师您必然处在二者之中吧。
”
孟子说:
“都是正确的。
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临别时的礼物。
(宋王)说:
‘送上一些临别时的礼物’,我怎么能不接受呢?
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在路上需要戒备,薛君说:
‘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
我怎么能不接受呢?
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接受礼物。
没有理由接受礼物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贿赂我。
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贿赂的呢?
”
二、1.D(2分) 【解析】D项“万钟”意为优厚的俸禄。
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分)
3.示例:
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的形象进行论证,使读者更易接受这一道理。
(2分)
4.相同点:
不为名利地位所动,不贪图物质享受;不会为了个人的享乐而舍弃自己的本心。
(2分)
不同点:
语段
(一)强调舍生取义;语段
(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二)孟子说:
“向位高显贵的人进言,要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
哪怕他殿堂高数仞,出檐宽数尺,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
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数百人,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
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骋打猎,随从车辆上千辆,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
他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于拥有的;我所希望的,都是古代的礼乐制度。
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
三、1.
(1)踩踏
(2)同“向”,先前、从前 (3)快乐(意思对即可。
一小题1分,共3分)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乡”“美”1分,大意1分。
共2分)
3.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
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
4.对作者来说,他既想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来养活自己,又想远离污浊的尘俗且不影响学习,但事实是自己只能在柴米油盐的事务中辛勤劳作,无法摆脱琐事的羁绊,也无法专心治学。
(意思对即可。
4分)
【补充设问】①语段
(一)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②将先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的行为,和现在为了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羞恶之心的观点。
(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2分)
语段
(二)将自己不理解颜回何以箪食瓢饮的清苦与今日始知幻想俗事缠身而不妨碍学习的天真思想进行了对比,曲折而又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心中的郁闷。
(意思对即可。
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二)从前,我年少读书时,曾暗地里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旁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始终不改变他的快乐。
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尚且可以养活自己,并且对学习没有不利,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
可是到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
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道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住而身不由己。
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
四、1.B(2分) 【解析】A项中两个“恶”的意思分别是“憎恨”“作恶”;B项两个“丧”的意思都是“丧失”;C项两个“奉”的意思分别是“侍奉”“奉行”;D项两个“已”的意思分别是“停止”“已经”。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辩”“加”1分,大意1分,共2分)
3.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来进行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富有气势。
(意思对即可。
共3分)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分)因为仲子的哥哥做官所得俸禄多,仲子认为那些俸禄是不义之财,因此他不住哥哥的房子,不吃哥哥的鹅肉。
(意思对即可。
2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二)仲子,本来是齐国的宗族世家。
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这地方享用的俸禄高达万钟。
他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肯用它,认为他哥哥的房屋是不义之产而不肯住它,便回避哥哥,远离母亲,住在於陵这个地方。
有一天,他回家,碰到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鹅,他皱眉蹙额,不高兴地说:
“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
”过了几天,他母亲把这只鹅宰了,把鹅肉给他吃。
他哥哥正好从外面回来,说:
“这就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
”他便跑出门口把肉呕吐出来。
五、1.C(2分) 【解析】A项“生”的意思分别是“活命”“生长”;B项“食”的意思分别是“饭”“同‘饲’,喂”;C项“行”的意思都是“走路”;D项“美”的意思分别是“华丽”“认为……美”。
2.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非独”1分,“是”“丧”1分,大意1分。
共3分)
3.受到环境的影响、利欲的诱惑,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
(意思对即可。
2分)
4.第一问:
屈原见世间浑浊,不愿自己的清白之身蒙受污浊、自己的高洁品质遭到玷污,因此他怀石投江。
(意思对即可。
2分)
第二问:
与语段
(一)中“舍生取义”的主旨一致。
屈原在“生”与自己的信念之间,毅然选择了坚守信念,舍弃生命,他的行为正体现了“舍生取义”。
(意思对即可。
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二)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吟咏着走在水泽边,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
渔父看见便问他道: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