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562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1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

《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郏县森林公园524.docx

郏县森林公园524

第一章基本情况

郏为古国名,春秋时属楚,名郏邑。

郏邑原是郏敖的封地,又是郏敖的埋葬地,因此以“郏”为名。

汉代置郏县。

第一节自然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

县城距郑州至南阳西线公路和洛阳至界首公路交会处,距省会郑州市112公里。

现隶属平顶山市管辖。

郏县地理坐标为:

北纬33°48′—34°10′50″,东经113°40″—113°24′50″。

东西长37.6公里,东接襄城县界,西接汝州市界;南北宽31.3公里,南接宝丰县及卫东区,北接禹州市界;西北东南斜长49.5公里,东北西南斜长28公里,总面积737平方公里。

森林公园位于郏县中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00′49″—34°02′54″,东经113°11′55″—113°14′31″。

东临黑庙村,西毗马沟村,南望大扬庄,北靠小寨村,距郏县县城中心7km,南北平均宽4公里,东西平均长2公里。

总面积628.0953公顷。

用地范围主要为山地、丘陵和部分农田。

二、地质地貌

郏县境内地层,经过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长期变化,现出露地层有下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汝阳群、上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古生界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上古生界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新生界第四系。

以新生界第四系分布最广,其次为上古生界二叠系。

境内岩性,主要为沉积岩和少量的变质岩。

县境地处华北地台南部边缘区,新生界路相沉积建造所组成的盖层受燕山运动时期的强烈断裂活动,在区域内造成现郏县间歇沉降,形成南北两翼高、中间低的低槽。

境内中间位北汝河平原,西北部、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的地貌格局。

郏县地处伏牛山的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海拔300-600米,最高海拔为790.8米。

地形起伏大,地势西北和东南部高,中部低洼,呈马鞍状。

县境东南部为外方山余脉,低山绵亘;西北部为箕山山地,峰峦起伏,中部为北汝河冲积平原,沃野坦荡。

地貌特征以平原和岗丘地为主,山、岗丘、平原、洼地类型齐全。

森林公园地势西高东低,一条深谷恰好从公园中西部穿过。

公园海拔159.7-326米,最高海拔在红石山为326米。

三、气候特点

郏县县境地处北温带南部,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日照时间较长,热量较充足,自然降水偏少。

属“豫西丘陵干热少雨区”,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步。

年平均气温14.68℃,极端最高温℃,极端最低温℃。

年均降水量709.1毫米,最多降水量1119.8毫米,最少降水量422.1毫米,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

无霜期223天左右,初霜期多在10月24~28日,终霜期多在4月2~5日。

春季,多东北风和西北风;夏、秋、冬三季,多西北风。

大风增多是境内一个气候新特点。

其中冬季最多。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35.4小时,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515.1小时,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989.4小时。

年平均辐射量为110.92千卡/平方厘米。

最多年为119.3千卡/平方厘米,最少年为101.22千卡/平方厘米。

境内灾害天气主要为干旱。

平均2~3年出现一次,季节干旱几乎年年都有。

除有干旱外,还有干热风、大风、雨涝、冰雹、雪冻和地质等。

四、水文条件

郏县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沙颍水系。

流经郏县县境大小河流15条,其中北汝河为干流,自薛店镇赵寨村西南入境,至长桥镇雁张村东南入襄城县境。

境内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98平方公里。

其它河流,北汝河北部有干河、鲁医河、二十里铺河、青龙河、双庙河、叶犟河、胡河、肖河、蓝河、吕梁河、三险河,水自北向南流向,汇入北汝河。

北汝河南部有杨柳河、芝河、石河、水自南向北流向,汇入北汝河。

而森林公园内没有河流通过,但东南部一条广阔渠、西北部有一条小溪。

五、土壤

郏县土壤共分为褐土、潮土、砂姜黑土3个土类、6个亚类、16个土属、37个土种。

其中褐土为主要土壤,面积最大,占土壤总面积的95.3%,潮土占土壤总面积的2.6%,砂姜黑土占土壤总面积的2.1%。

而森林公园内土壤主要为褐土,潮土和砂姜土占少部分。

六、植被

根据2007年河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统计:

郏县总面积72740.72公顷,林地面积10283.98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9.12%。

其中有林地6461.85公顷,疏林地1018.17公顷,灌木林地177.2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672.70公顷,苗圃地160.2公顷8,无立木林地0.78公顷,宜林地1774.80公顷,辅林地18.20公顷。

郏县境内树种,据1999年调查,共有33科、56属、112种。

用材林主要有泡桐、毛白杨、大官杨、加拿大杨、香椿、柳树、白榆、刺槐、苦楝、侧柏、皂角树、栾树、水杉、合欢、沙兰杨、中林“46”杨、三倍体毛白杨等。

经济林主要树种有苹果、梨、柿子、桃、山楂、葡萄、石榴、杏、李、花椒、银杏、枣树、猕猴桃、桑树、油桐、荆条、紫穗槐、簸箕柳等。

而公园内植被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栽植有杨树、五角枫、油桐、枣树、核桃、柿子、石榴、侧柏等,为整个森林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七、动物

由于人口密度增加、矿产开发使林中密林减少,加之化学农药的的普遍应用,使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减少。

县境内除有鼠类、蝙蝠、刺猬、野兔外,狼、狐狸、豹子、獾,基本灭迹。

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与1986年相比变化不甚明显。

而森林公园内动物主要有鼠类、刺猬、野兔等,鸟类、鱼类及爬行类等。

八、环境质量

郏县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较好。

其中城区大气环境全年优良天数达98.9%,地表水绝大部分符合Ⅲ水质标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功能要求,全县林木覆盖率21.25%。

生态系统本质条件亦较好。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数量与组成

郏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6镇8乡,372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

二、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

农业经济全县农村劳动力35万人,有23万人的剩余劳力,劳力资源相当丰富。

郏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

全县耕地面积60万亩,土壤以褐土为主,有机质多为0.8—1.5%,PH值在7.4—8.4之间,质地良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3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达2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

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蔬菜为主,常年种植闻名全国的“山儿西烟”10万亩以上,花生6万亩,花生米加工有了一定基础。

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温室大棚总数10000多座。

位于郏县城关镇西街的平顶山市新特优苗木繁育(郏县)基地是全国特色种苗基地、河南省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及河南省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红栌繁育基地,经济林面积已达10万亩。

郏县养殖业基础较好,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的“郏县红牛”存栏达到15万头。

工业经济近年来,郏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速达到13.2%。

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896家,从业人员27114人,完成工业增加值22.7亿元,在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重达到5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6.9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

非公有经济近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

截止今年八月底,全县共有乡镇企业9289家,从业人员46636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416473万元,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07489万元,完成入库税金1383万元。

经营范围涉及原煤开采、机械、建筑建材、铸造、食品加工、化工、制革、造纸、印刷、饮食等多种门类。

规模优势的行业有原煤开采、铸造、陶瓷、磨料磨具、非煤矿山、农副产品加工等。

三、旅游业

郏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境内以历史文物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较全、年代久远、品位较高、保存较完好、开发条件较好和见效较快等特点。

同时由于郏县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等著名旅游城市之间的交通要冲,邻近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鲁山尧山等全国知名景区,是连接豫中地区主要旅游景区的重要节点。

因此,旅游业是郏县服务业中极具发展潜力、并能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产业。

郏县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2008年全县实际接待游客12.7万人,旅游业直接收入约200多万元。

当前郏县旅游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立足于资源、区位、交通和市场优势,发展定位为:

历史文化游和乡村休闲游,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生态观光和乡村休闲旅游。

通过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创新发展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搞好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图将郏县建成为豫中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与休闲旅游基地。

力争到2012年将三苏园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中顶莲花山、知青园、临沣寨、文庙4个景区达到国家3A级景区标准。

预测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2500万元,2020年分别达60万人次和1亿元,2030年达150万人次和3亿元。

郏县旅游业的发展布局围绕打造“一心、四带、十景”展开。

其中“一心”是指县城。

县城作为郏县旅游业的综合服务中心,除对文庙、山陕庙等旅游景点加强保护开发外,重点开发北汝河沿岸生态休闲度假及观光采摘游,扩大宾馆、饭店、娱乐设施、交通等旅游设施接待能力,搞好旅游商品生产,增加旅游商品专卖店,扩建旅行社,增加导游数量,加强对各主要旅游景点的监管工作。

“四带”是指四条主要旅游休闲线路,其中西线为:

县城—知青园—三国地下城—三苏园—中顶莲花山(小峨嵋)。

该线为平顶山市旅游规划中提出北部旅游线路(平顶山至风穴寺历史文化-民俗探秘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线为:

县城景点—临沣寨—清真茶园—张良故里—紫云山;北线为眼明寺—曹沟抗日纪念遗址—安良山寨观光园,定位为文化与生态休闲旅游带;中线为北汝河生态休闲观光带。

“十景”指重点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即:

县城文庙、三苏园、三国地下城、中顶莲花山、紫云山、临沣寨、张良故里、知青园、眼明寺和曹沟抗日纪念遗址。

四、农林副产品

(一)农作物。

县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等,其它杂粮有大麦、豌豆、扁豆、谷子、绿豆等。

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料、蔬菜、果用瓜、棉花等,另外还有中药材、青麻、甘蔗等。

(二)林产品。

公园内蕴藏了丰富的天然商品资源,如红枣、柿子、核桃、杏、桃等。

五、郏县特色

1.山儿西烟:

产于郏县紫云山西侧低山丘陵区,属浓香型,民国时期即被列为高级卷烟原料。

2.郏县红牛:

郏县红牛”为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具有役肉兼用,以肉质细嫩、皮革柔韧而深得中外畜牧专家的好评。

3.郏县大尾寒羊:

是生长于我省的古老而稀有的优良家畜品种,其主产区就在郏县。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它的存量已经不多,1989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濒临灭绝家畜品种。

郏县是河南省大尾寒羊的主要养殖区和品种保护地。

4.郏县侧柏:

郏县有全国最大的侧柏良种基地,建设规模292公顷,现拥有优质良种274个品系,有全国各地72个侧柏种源,还引进有美国铅笔柏、印度芷柏、地中海柏、墨西哥柏等世界柏树品种,成为全国最大的侧柏基因库。

5.郏县饸饹:

汉唐,盛于明清,初以荞麦面作原料,配以熟羊肉片、葱花及佐料齐全的羊肉汤,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

今以小麦面作主料,以其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考究、风味独特而闻名中原。

第三节历史沿革

周康王时(公元前1004年—前967年)称“夹”,春秋时名夹邑,属楚,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颖川郡;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改为龙山县,属顺阳郡;隋开皇初(公元581年)改为汝南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辅城县,大业初(公元605年)改为郏城县;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复置郏县隶汝州;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隶汝州直隶州;清代沿明制。

民国初,先后属河陕汝道、豫西道、河洛道。

民国16年(1927年)改隶豫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5月日军占领郏县;民国34年7月,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收复禹郏交界地区,置禹郏县,同年10月撤销;解放初,先后属豫陕鄂边区第五专区、豫西区第五专区;1949年3月属许昌专区;1986年3月归平顶山市管辖。

郏县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1930年,郏县就成立了党组织。

1940年,毛泽东同志从延安派王树声大将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郏县是河南军区六分区、六地委、六行署和抗日禹郏民主政府所在地。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在郏县创造了我军机动歼战的著名战例——郏县战役。

森林公园部分土地属于大郭庄林场和下叶林场。

第四节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一、建设现状

(一)道路交通

郏县交通十分便利,洛(阳)—界(首)公路和郑(州)—南(阳)公路西线在县城交汇,郑尧高速、南石公路贯穿县境,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使郏县处在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四个城市的90分钟交通圈内,为本县的经济文化交流及人民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森林公园内现有主路三条,其中两条已经修好,宽约两米。

另外有多条机耕路相通。

从目前来看公园内主要游览道路路基已经基本形成,为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邮电通讯公园内通讯基站较少。

应该进一步加强通讯设施的配备,使整个公园内外通讯顺畅。

(三)电力供应森林公园电网不够完善,电力不够充足。

(四)给水排水目前,公园内已建成蓄水池四个,三小一大;容量分别为:

另外一条广阔渠流经公园东南方向,生产用水可得到有力保障;此外眼明寺内有古井一眼,生活用水基本能够解决。

雨水目前主要依靠自流排入附近沟河,公园内污水经处理后可依地势实行高差排放。

二、旅游现状

(一)旅游景点森林公园目前开发的旅游活动很少,因有寺庙两个,眼明寺一座,香客朝拜较多,主要以宗教朝拜为主。

(二)旅游现状目前,进入内的游客以郏县县城居民居多,也有少量周边群众和其它附近县的游客。

郏县森林公园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缺乏森林公园建设总体规划,资源开发整合较差,未能形成整体优势;旅游业融资渠道不畅,投入严重不足;旅游产业化程度低,对外宣传投入不足,旅游形象不突出,缺少龙头产品和知名品牌,旅游管理较落后。

第二章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

第一节森林旅游资源现状

一、森林景观资源现状

(一)地文景观

1.红石山红石山位于森林公园西北海拔最高处,红石山上植被稀疏,但全山石头都为红色,更有意思的是红石山山顶有两颗百年古皂角树,历经沧桑,仍然生长于此。

2二龙山:

又称小刘山。

(二)水文景观

1.马跑泉位于森林公园东南角,紧邻广阔渠,泉池为不规则形,略成长方形。

池长12米,宽5米有余。

池岸由已溶蚀的石灰岩岩石砌垒,曲折起伏,参差交错。

泉水从石隙中流出,沿池底小溪向东北流去,注入广阔渠中。

泉池周围,怪石嶙峋,绿树掩映,显得格外幽雅别致。

2.广阔大渠广阔大渠位于森林公园东部,从眼明寺东南、东、北三面300米环山围寺绕过。

3.南水北调总干渠:

国家南水北调总干渠将在眼明寺南与东600米处有西南而东北纵过。

(三)生物景观

1.枣树林公园东南角地势较低,大部分是褐土地,适宜枣树生长。

经过多年的种植,百亩枣树林枝叶茂盛,一棵棵枣树,虽只一人多高,但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整个枣树林,乃至整个小山坡上都笼罩在幽幽的枣花香之中。

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鸟在开满米粒般大的小花的枝梢上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婉转的歌声冲破了空寂的树林,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枣花香味儿,夏天翠绿茂盛的叶片,密密匝匝地泊成一片。

秋末时节,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枣儿垂挂枝头时,圆鼓鼓的,大的有如鸡蛋一般,绿黄的颜色中点缀着紫红。

在宁静的枣园里,可以尽情的感受阳光轻柔地涂抹,枣儿飘逸着的清脆的甜香。

2.杨树林公园中有一大片人工林,栽的是速生杨。

约8000亩。

行行列列,方方正正,中规中矩,当你在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总感觉面对的是一个个严肃的朋友,它们深情严肃地站着,即在半空中也决不纠缠。

风来的时候,偶尔也会轻声低语,但它们不会交头接耳,更不会象垂柳那样随风作着无限低徊的姿态。

夏天是万物放纵生长的季节,杨树林里却是整齐如一,它们头顶翠绿的冠盖,远望如一波涌动着绿色的海涛。

暮秋时候,在杨树林里行走,脚下积满了一堆堆枯干的树叶,吱吱地响。

落尽树叶的树林,一树树直直挺立,神气似乎更加肃穆。

3.红枫林森林公园片片杨树林中间环绕着一片迷人的五角枫,第一次来到红石山,一路上紧盯着车窗外,当车子驶上一处高高的坡地,路旁不远处高低起伏的土地上散列着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树木,繁茂的树叶红的、黄的、绿的一片,一下子把人的目光夺去,顷刻间把人的心俘获。

4.古皂角树在红石山山顶北侧,有两棵百年皂角树历经沧桑,仍然遒劲苍雄,五月花开,秋季硕果累累;周围的其它树种相继凋零老去不在,而这两棵树却始终相依为命,生死不离,使游人无不惊叹。

5.油桐林红石山除西北小面积外,整座山长满了油桐树。

油桐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每年四月左右油桐树进入花季,五月达最盛期,因整片山林都是油桐,从这片山坡开到那片山坡,绿油油的山峦成为白茫茫的花海,远远望去如积雪一般,美丽至极。

因此油桐花还有一个美丽的别名五月雪。

(四)历史遗迹与神话传说森林公园内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是寺庙,区内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寺庙三处,香火旺盛。

其中眼明寺最为著名。

1.眼明寺公园内有一座庙宇,名曰眼明寺。

是“儒、道、佛”三教荟萃胜地。

眼明寺传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年间,距今近2000年历史,相传,那时侯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到此,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滴水难寻,随行人马又多患红眼疾,无法行军作战。

王莽追兵降至,刘秀危在旦夕。

遂近观音堂祷告寻求保佑,焚香祷告刚毕,忽见寺后北山根处马踏蹄印中涌出一股泉水,刘秀官兵欢声雷动,取水饮用,洗脸抹眼,人马所患红眼病竟神奇的痊愈了。

又在二龙山上访得大将姚期,更使刘秀感念上天与菩萨的恩德,刘秀称帝后,下旨扩建观音堂,赐名“眼明寺”,敕建“天帝庙”。

踏出清泉的战马封为“马哥”,北山岗封为马哥岭。

山根马踏清泉钦封为“八宝井”、“八宝井”近2000年无论多么干旱都常年泉水自涌,泉水清澈。

饮之圆润柔滑,甘甜爽口。

常喝该泉水明目增寿祛病,被人们称为“神水”。

平日到八宝井饮水,运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从此,眼明寺香火旺盛。

凡遇重大教事活动,便有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内善男信女往来其间朝拜,至今佛爷洞内尚供奉着明代的石刻大型佛祖像。

可想当年之盛况。

(五)田园风光

1.农田风景站在红石山、大郭庄林场向南或东南远望,块块农田,树路成网,黄绿相间,形成一幅颇具诗情画意的自然田园风景画,车子行驶在路上,一股夹杂着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铺面而来。

2.果园景色在公园东南角,有一漫山遍野的枣园。

目前面积已达百亩,形成了风景独特的枣树林景区。

3.窑洞人家在森林公园溪谷内分布着一些窑洞人家。

这些窑洞点缀在谷底绿树丛林之中,隐约可见。

游客到此,可听鸡鸣犬吠,可闻炊烟缭绕,驻足一会,坐一坐农家椅,尝一尝农家饭、品一品农家茶。

这对于过惯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别有一番滋味。

二、可借景观资源

郏县地处中原腹地,旅游资源独特,名胜古迹颇多。

眼明寺森林公园紧傍县城。

周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

1、有裴里岗、仰韶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10多处。

2、郏县文庙。

位于县城南大街中段东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三苏坟。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的茨芭乡小峨眉山间,北院有宋代苏轼、苏辙兄弟墓及其父苏洵的衣冠冢,是平顶山的外八景之一,“苏坟夜雨”,坟园内还有宋仁宗年间建的广庆寺和三苏祠。

三苏祠内有保存完好的全国唯一的一座元代三苏塑像,有闻名全国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蛤蟆踏,有金、元、明、清的碑刻49通。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朴遗址、文庙大成殿、文奎楼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坟、文奎楼、陕山会馆、谒竹沟钧窑遗址等列入《中国名胜大辞典》。

新建的东坡碑林已于2001年元旦正式建成并向游人开放,该碑林位于郏县三苏坟景区,条廊式布局,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名。

碑林共分“大江东去、东坡诗词、东坡礼赞和东坡手迹碑”四个部分,共计碑刻330块。

4、眼明寺四周分别有紫云寺、芦姑寺、寿圣寺,山陕会馆、崇正书院、狮王寺、中顶莲花山、张良故里、祖师庙、临沣寨景点等。

中顶莲花山是号称天下三顶之一的道教圣地,海拔607米,山上有祖师庙、舍身崖、十八盘、五龙洞、莲花池等名胜。

紫云山,因山顶常有紫云密布而得名,海拔412米,山顶有紫云寺和十二级八角密檐式砖塔,山腰有黄巢寨遗址,山脚有青龙寺井泉、崇善寺、仙人洞(林彪指挥所的外围防御工程)等景点。

5、广阔天地乡是中国“知青”运动圣地,广天知青园塑有10.6米高的玻璃钢毛泽东塑像;建有影壁一座,镌刻着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批示手迹;2002年10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建成。

6、堂街镇朱洼村(临沣寨)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中原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红石村寨,电视电影<摊牌>在这里拍摄,目前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7、郏县南接宝丰县百雀寺、平顶山香山寺、西南鲁山县尧山风景区、西邻汝州风穴寺、温泉、北接禹州神后祖师庙、新郑轩辕故里、东接襄县白良岗、东灵山寺、焦赞、孟良岗。

8、郏县处四中大城市中心,东有许昌雷锋塔,开封谷古京城、南有南阳武侯祠、北去郑州邙山景区、西去洛阳白马寺,关林、登封少林寺、中岳庙、西灵山寺、汝州西泰山名胜等。

第二节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定性评价

一、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较丰富,组合度较好,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较高

森林公园集山、谷、石、林、田园于一体,以“山红、石奇、林秀、果美、神庙”为旅游资源特征,旅游资源种类较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组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二、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环境优越,特色突出森林公园现有林相整齐,森林景观优美,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红石山、果园、古寺特色突出。

三、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发展潜力大、互补性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公园里的坡耕地,发展生态观光果园,形成生产、旅游、文化艺术一条龙,同时发展特色旅游,不仅可以提高景区现有景观的品位同时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定量评价

一、评价原则

1.以对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详细调查为基础,按风景资源特性和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分级。

2.通过定量评价,进行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的综合性评定。

3.应能反映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状况和环境特性,重点分析以森林为主体的风景资源的相对地位和开发森林旅游的可行性。

二、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根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005-1999)进行评定。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等级评定公式:

N=M+H+L式中,N—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定值;M—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H—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值;L—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分值。

通过对风景资源的评价因子评分值加权计算获得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值,结合风景资源组合状况评价值和特色附加值获得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

1.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满分30分)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分值由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值,结合风景资源组合状况评分值和特色附加分评分值组成。

2.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满分10分)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包括:

大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土壤质量、负离子含量、空气细菌含量、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分值按指定环境要素进行评价获得。

三、评价结果

地文资源(X1)=10水文资源(X2)=8生物资源(X3)=15人文资源(X4)=7.5天象资源(X5)=1.7资源组合(Z)=0.7特色附加分(T)=0.9B=∑XiFi/∑F=10.81M=B+Z+T=10.81+0.7+0.9=12.41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H=6.5森林公园旅游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