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439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

《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

地下车库施工组织设计

一:

设计依据:

1、本工程系根据建设主管部门批准的相关文件、方案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

2、山西星际通置业有限公司《滨河花园三期项目》委托任务书。

3、3、现行的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规程的规定。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城市居住人民防空工程规划规范》GB50808-2013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325-2012(2013年版)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DBJT04-35-2012

4、甲方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二、项目及工程概况

1、项目位置:

本工程为山西星际通置业有限公司《滨河花园三期项目》,位于山西省长治。

滨河花园三期项目为东临20米规划道路,南侧已建滨河花园一期工程,西接滨河花园二期工程,北临50米宽紫金东街。

场地平整,位置明确,四周关系清楚。

本次施工图为滨河花园三期项目的北侧地下车库。

2、建筑性质:

滨河花园三期地下车库为特大型I类平层停车库(部分为战时人民防空地下室)。

3、功能分布:

滨河花园三期地下车库为地下二层(局部一层)东西向10#楼、12#楼到29#楼长269米,南北向18#楼至36#楼、38#楼长330米。

滨河花园三期地下车库与三系所有楼连通。

三期地下车库设有3个汽车坡道,2个双车道1个单车道,连通一、二层并直通室外。

地下车库一层西南角10号、12号楼之间,设有1个与二期地下车库的连通口。

三期地下车库指标:

总面积

(包括主楼)

主楼地下面积

纯地库面积

主楼库中库位数

纯地库位数

地下车库一层

72397.5㎡

16464.2㎡

55933.3

230辆

1436辆

地下车库二层

68235.7㎡

11459.3㎡

56776.4

194辆

1456辆

总计

140633.2㎡

27923.5㎡

112709.7

424辆

2892辆

3316辆

(1)北侧地下车库为三期地下车库的一部分,其中包括22、24、25、26、27、28号楼的地下二、三层停车库(库中库)设备管道层。

(2)北侧地下车库其中部分为战时甲类核6常6级二等人员掩蔽室及物资库。

4主要技术参数:

(1)设计使用年限:

3类(50年)。

(2)建筑耐火等级:

一级。

(3)设防烈度:

七度。

(4)气候分区:

寒冷(A)区。

(5)建筑高度:

6.8/m(层高3.4m)

(6)±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

933.800(此点为29号楼南侧地下车库一层顶板结构标高)

5、建筑面积:

地下一层、地下二层7066.08㎡。

三、工程设计要点

1、尺寸标注:

本工程标注尺寸除特别注明外,标高及总平面图以米为单位,其余均以毫米为单位。

图中所示标高:

楼地面标高为完成面,屋面层为结构标高。

墙体厚度及门窗洞口尺寸均为结构尺寸,不含面层。

本设计平面,剖面图中涂灰机阴影部分均表示混凝土。

2、设计范围:

建筑、结构、给排水、采暖、强弱电、消防。

3、1)墙体材料及构造措施

本工程墙体材料按以下原则选用:

外墙:

车库部分和住宅地下部分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内墙:

内墙(包括100mm厚)除剪力墙外均为加气混凝土墙。

2)、屋面及地下工程防水设计

(1)地库屋面防水等级为I级,采用一道3厚高聚物弹性体(SB)加一道2厚自粘聚酯胎改姓沥青防水卷材。

出地面楼梯间屋面为II级,采用一道3厚高聚物弹性体(SBS)防水卷材。

(2)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采用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和一道3.0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

3.3工程项目组织安排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施工现场情况,我单位拟对施工项目进行分段施工作业,3#车库按照后浇带的位置将该工程分成四个作业区进行分区施工,确保在合同期内完成施工任务。

3.4现场管理机构

3.4.1现场管理机构组织措施。

3.4.1.1对工程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制定各阶段各部分的控制目标,形成施工生产和项目管理总体网络体系。

3.4.1.2确定管理重点,组织施工组织设计。

3.4.1.3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创造安全的施工条件和环境,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4.1.4建立符合本项目施工特点的用工分配制度,优化劳动组合。

3.4.1.5用科学的组织管理办法进行材料管理,合理节约使用材料,降低材料成本。

3.4.1.6建立正常的施工生产技术秩序,积极采用“四新”实现施工技术管理现代化。

3.4.1.7运用计算机系统辅助合同分析、履约、索赔,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处理、检索、提供。

3.4.1.8对施工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安全及生产要素,进行控制和管理

3.4.2项目部现场管理组织机构(见附图)

4、施工准备计划和施工程序

4.1施工技术准备计划

4.1.1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编制详细的施工作业方案。

4.1.2依据设计要求,配置工程砼配合比,并报业主及监理审批。

4.1.3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找出设计和施工中可能存在的疑问,及时会同设计、业主及监理共同协商解决,为施工。

4.1.4进一步认真学习施工图和规范,制定工程作业技术交底,并按照我公司的程序文件将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人,使精品工程实现有章可循。

4.2施工现场准备计划:

4.2.1依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及时布置材料堆放场、现场办公室,工人休息室、消防设施、通信设施、安全告示等临设。

4.2.2施工用电:

按建设单位指定位置接设,接头处安装电表等计量设备。

4.2.3根据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提供的测量坐标控制点、水准点。

由我方专业测量人员将控制点引测到建筑物四周,并在建筑物四周做控制网。

4.2.4施工用水:

根据业主提供供水点引入水线并配置水表计量,设置备用水箱。

5、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5.1施工测量及沉降观测

5.1.1工程开工前,根据本工程特点,建立一级导线测量精度的平面控制网,并进行自检、复检,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1.2测量控制点选择在土质坚硬,通视良好,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利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5.1.3距离与角度的测量采用目前水准仪进行测量,高程测量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

5.1.4每次放线投点完毕后,均要进行规方找正并反复核查,确保准确无误。

5.1.5基础施工完毕,均要及时将轴线及标高引测至基础表面上,并用墨线和红油作出明显标志。

5.1.6建筑物基础及柱和墙体轴线按二级导线的精度要求进行放线,高程测量按国家水准进行。

5.1.7沉降观测的水准点按二等水准要求敷设,水准点的埋设位置应同观测点接近,不能埋设在有地下管道和地下构筑物的上面,两点应通视,并便于永久保存。

5.1.8进行沉降观测时,应本着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原则进行。

5.1.9沉降观测点放置在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的地方。

5.1.10沉降观测次数,从建成到移交,每月观测一次,施工期间总的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并做好观测记录。

5.1.11工程竣工后,认真分析分析汇总沉降观测结果做好记录,及时向业主提供建筑物控制网和水准网定位放线资料及沉降观测资料。

5.2土方工程

5.2.1土方开挖

5.2.1.1根据本工程基础特点土方工程采用机械大开挖。

人工与机械相配合进行施工,选用两台反铲挖掘机进行挖土,自卸汽车运土至甲方指定弃土场,回填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留置备用,亏土按甲方指定取土点进行取土。

5.2.1.2由于现场工作面较大,可根据本工程基础特点安排流水作业,以加快施工进度。

5.2.1.3采用机械进行挖土时,至基础顶面上部留300mm厚土方,

由人工进行修坡、清槽,避免机械扰动地基土。

5.2.1.4根据本工程特点工作面每侧预留1200mm。

5.2.1.5如果开挖后发现有松软土层、地层分布与地质资料不符,或其他异常情况则需会同勘察、设计人员协商处理,地勘院提供地基处理方案后,按方案进行处理。

5.2.1.6基槽开挖完毕后,立即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质检、监督等部门共同进行验槽,经检验合格签证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2.1.7基槽开挖后,在基槽四周设排水沟、集水坑等必要的排水措施,以防止雨水、施工用水等注入坑内。

5.2.1.8根据本工程土质特点及开挖方式基槽开挖放坡系数采用1:

0.33。

由于边坡土质较好故不需进行专门支护,但需做好边坡防护准备工作,以防万一。

5.2.1.9坑边上部边缘1.5米范围内严禁堆土、堆料和堆放各类机具。

5.2.1.10基坑周边上方距地面外1.5米处搭设高度为1.8米防护栏,并挂设安全密网进行围挡,围挡处悬挂危险标志。

夜间作业时,挂红色标志灯。

5.2.1.11作业人员上下坑时采用自然放坡修路。

5.2.2土方回填

本工程土方回填采用灰土回填。

土方回填前在施工现场东南侧空地用两台50装载机拌合灰土,拌合好的灰土用两台50装载机运至建筑物四周,再人工用小推车推至房心内进行夯填。

5.2.2.1土方回填采用“三阶段、六流程”的方法进行施工。

三阶段为:

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

六流程为:

施工准备,基底清理,分层填筑,摊铺平整,碾压实,检验签证。

5.2.2.2土方回填采用HCD70型振动冲击夯、小型压路机等打夯机械进行分层夯实,分层厚度不大于300mm压实遍数为每层至少六遍,填土压实系数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5.2.2.3回填土要在基础四周同时进行,分层夯实,当需要分层分段时,交接处填成阶梯形,每层相互搭接,搭接长度不少于每层厚度的两倍,上下层错缝路离不少于1米。

5.2.2.4回填土料的含水率不应超过规范规定的要求,随填随压,以防打夯时出现橡皮土,如若出现此种情况,则将该部分土方全部挖出,经翻晒后,其含水率在规范规定允许范围内,再进行回填夯实,每层填土压实后都必须同经检验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回填。

5.2.2.5土方回填在地下部分验收合格后,方准进行。

5.2.2.6土方回填应避开雨天进行。

5.3.基础工程

5.3.1钢筋绑扎

5.3.1.1

在砼垫层上根据钢筋设计间距弹出钢筋位置墨线后,先摆放横向受力筋,后摆放纵向筋。

相交点必须全部扎实,保证受力钢筋不移位

待墙柱插筋绑扎完毕后用与砼保护层同厚的大理石垫块垫好钢筋保护层。

5.3.1.2暗梁钢筋绑扎

暗梁钢筋绑扎同框架梁钢筋绑扎。

5.3.1.3框架柱及剪力墙壁钢筋的插筋,按设计要求插入基础,并按设计图纸与抗震要求放置箍筋及构造筋。

5.3.1.4钢筋绑扎完应随即垫好底层钢筋保护层垫块。

5.3.1.5剪力墙、框架柱插筋绑扎时需搭设脚手架对墙柱钢筋进行固定,详图如下:

5.3.2支模

5.3.2.1基础、框架柱、地下室墙壁支模均采用木模板。

支承加固体系为木楞、脚手架管和对拉螺栓。

5.3.2.2在浇筑基础混凝土前,在基础柱四周预埋8φ20(三级钢),L=150mm钢筋头作模板支承点,以方便基础柱进行支模时定位。

5.3.2.33#车库现浇梁板与砼剪力墙壁分两次进行施工,施工缝设在梁下口,并设止水带,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

5.3.2.4墙壁两侧支承体系采用φ48×3.5m钢管配合木方,钢管间距@600,木方间距@150用对拉螺栓加固如附图,在对拉螺栓上焊止水片-50×50×3。

支模剖面图

螺栓布置图

5.3.2.5地下室墙壁支模用φ12的钢筋做水平支杆,以保证砼墙壁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准确。

在支承顶棍上焊止水片-50×50×3。

5.3.3混凝土浇筑

5.3.3.1本工程砼施工时采用砼搅拌站集中搅拌,泵送至浇筑点。

5.3.3.2混凝土浇筑前需用钢管搭设满堂架子做为砼浇灌道架子,立管间距双向@900mm,横管间距1500mm,满铺架板,以方便施工。

在钢管下端用φ20(L=300mm、450mm)的钢筋(端部焊φ20长50mm的钢筋)做支承,并焊止水片-50×50×3。

5.3.3.3在混凝土浇灌前,应将模板内的树叶、纸片等杂物清理干净。

5.3.3.4混凝土浇灌过程,控制好混凝土顶面标高,连续作业一次浇灌完毕。

5.3.3.5混凝土振捣:

振捣混凝土时,振捣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振捣。

5.3.3.6浇灌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位置,随时检查模板是否变形、移位及漏浆等现象,并派专人负责看模。

5.3.3.7表面抹平:

混凝土每振捣完一段,应随即用木抹子压实、抹平,表面不得有松散混凝土。

5.3.3.8在砼浇灌完12小时内,应对砼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常温时每日浇水养护二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5.4主体工程施工

5.4.1模板工程

5.4.1.1本工程采用木胶合板木模板。

5.4.1.2框架柱与框架梁板分两次进行施工,施工缝设在框架梁底处。

5..4.1.3后浇带处梁板的钢筋贯通不断,附加φ12@150。

后浇带梁两侧采用φ20@200钢筋固定架夹两层钢丝网进行隔断,便于新旧砼接槎粘结,并用L63×6角钢作支承体系。

5.4.1.4梁板模板的支承体系采用钢管脚手架体系。

梁板底部搭设满堂脚手架。

脚手架立管间距为双向@600,水平管间距@1200,并根据实际情况增设足够的剪力撑。

梁高≥600mm时设对拉螺栓一道,φ12@600。

梁高≥800mm时设对拉螺栓二道,φ12@600。

梁高≥1000mm时设对拉螺栓三道,φ12@600。

模板安装详见附图所示。

5.4.1.5框架柱模板支设过程中用两台经纬仪进行找正,并设置专用井字架进行固定,且该井字架不得与其他脚手架相连,凡柱高超过3M者,均要在1.5—2.0m处设置振捣孔。

框架柱柱宽≥500mm时设对拉螺栓,φ12@750。

框架柱柱宽≥800mm时设对拉螺栓,φ12@600。

5.4.1.6平台板支设完毕后,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校正框架柱、梁及平台板的标高。

5.4.1.7模板工程需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5.4.1.8模板拆除时,砼强度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侧模:

砼强度应达到保证其表面及楞角不因拆除模板受损时方可拆模,底模砼强度必须达到钢筋砼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规定的要求方可拆模。

模板拆除的顺序为先支的后拆除,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

5.4.2钢筋工程

5.4.2.1钢筋进场必须有合格证,进场钢筋分型号、级别堆放、标识。

并进行抽样复检,复检合格后方可组织施工。

5.4.2.2本工程钢筋量较大,拟投入本工程的钢筋机械为:

成型机4台,切断机2台,调直机2台,钢筋的切断与成型以机械为主,

5.4.2.3钢筋代用(换)需经设计同意,按等强代换原则进行。

钢筋的下料绑扎严格按设计图纸及GB50204—2002中有关规定进行施工,钢筋接头采用目前先进的连接方法,直径大于20的采用剥肋滚压直锥螺纹连接,小于20的采用闪光对焊的连接方法,操作者必须持有上岗证。

钢筋连接接头的质量等级、位置、构造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及有关现行技术规程的要求。

施工者要严格按要求操作。

5.4.2.4保证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按设计或规范要求的厚度,在柱、墙、梁等构件两侧均设置相应厚度的保护层垫块,垫块间距以@600—700为宜。

5.4.2.5钢筋绑扎时,位置要准确:

纵向受力钢筋为两排或三排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2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宜与纵向钢筋规格相同,以保证设计要求。

主梁与次梁的上部纵向钢筋相遇处,次梁钢筋应放在主梁钢筋之上。

5.4.2.6梁中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的交叉点均应扎牢。

5.4.2.7弯起钢筋与负弯距钢筋位置要正确;梁与柱交接处,梁钢筋锚入柱内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4.2.8负弯矩钢筋绑扎时为保证负筋位置准确整体钢度,在负筋下设通长马凳支承,马凳用φ12的二级钢制作,负筋单侧长度大于1000mm时设三道;负筋单侧长度小于1000mm时设二道。

马凳详图如下:

5.4.3混凝土工程

5.4.3.1本工程砼施工现场不设搅拌站,由混凝土运输罐车运至现场,现场设一混凝土输送泵,泵至现浇板,在楼层上设混凝土布料机进行混凝土水平运输。

并配置插入式振动器5根和平板式振动器3台,进行砼的振捣。

5.4.3.2为保证砼的质量,进入现场的水泥、砂、石必须按要求严格把关,进场有合格证,使用前要经过二次复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砼配料试验室所出具的配合比进行施工,根据现场搅拌机的罐容量确定每罐所用砂、石、水泥及水的用量。

同时,水泥要入库,并要有必要的防雨、防潮措施,水泥库地面要硬化且高于室外地面300mm,以防雨水倒灌,水泥库屋面应做防水。

砂、石材料堆场应砌池槽,分别盛放,地面须经过硬化。

5.4.3.3经常检测砂、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砼的配合比。

搅拌时间不小于90S。

5.4.3.4浇筑前,要清除模板内的杂场、泥土、木屑等垃圾,检查钢筋保护层的水泥砂浆垫块是否垫好,木模是否浇水湿润,砼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超过2米时,应设置溜槽或串筒,以防砼离析。

5.4.3.5为使砼振捣密实同时保证模板整体性,砼采用分层下料进行浇灌,并在下层砼凝结之前,将上层砼浇灌、振捣完毕。

5.4.3.6每层柱浇灌前底部先填50—100厚的与砼成份相同的水泥砂浆,如框架柱与梁板同时浇筑时,浇筑框架柱时,浇筑完毕后停歇1.5h,使其初步沉实再进行梁、板浇灌。

5.4.3.7砼最长的浇筑间歇时间不应超过2h,如超过2h要按施工缝处理,施工缝的位置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墙体施工缝的位置按GB50204—2002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条款执行。

5.4.3.8砼浇筑完毕后,应在12小时以内加以覆盖,浇水、养护时间不小于14d。

5.4.3.9砼在施工过程中,按现行规范规定留置砼试块,用以检验砼的质量。

5.4.3.10后浇带处砼采用比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砼或无收缩砼由下至上分层进行,砼入模后来用高频振捣器振捣密实。

砼收缩后或终凝前用抹子抹压三遍,以消除表面微小裂。

并加强养护,拆模后要避免直接日晒,且蓄水养护不得少于14天,养护期内,砼表面要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不能蓄水的部位要采用覆盖潮湿的草袋并外包塑料薄膜的方法进行强制养护。

5.4.3.11对于防水砼优先选用砾石,并加强振捣,保证密实,必要时要在砼中添加适当的外加剂,以增强砼的性能,提高周转材料的利用率。

6.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由于本工程安装项目系统多,由照明、动力弱电系统,信息系统给水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组成,设备材料规格种类多,工期短工程短,工程配合面广,时间紧,施工质量要求高,为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全面规划,合理部署,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要善安排力量,精心组织施工,才能按期按质完成所承担的安装任务。

本工程必须按如下施工工艺顺序组织施工。

先地下,后地上安装工程力求做到与土建施工配合,合理交叉,认真做好各项预留预埋工作。

考虑主体工程和其他工程的交叉配合问题,对主体工程不要破坏建筑物强度和建筑物的美观,对各工种相互间的配合,要尽量考虑好电气线路,给排水、消防信息系统的关系,不要在施工时发生设置冲突,要有关定距离设置,先预制,后安装管道和电气等专业,凡有条件的均提前预制,这是缩短工期,提高工效,保保证质量的前提。

先重点,后一般,如砼模板、墙面,梁内的各种暗敷管线必须及时配合。

安装的设备是建筑物内的一种设施,必须积极维护保证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考虑到交付运行后的维修顺利,所有管路,应注意建筑物的美化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除了认真遵守有关车家规范之处,同时还应遵守当地供电、邮电、消防、质监等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和管理条例,确保优质工程。

6.1、电气安装工程

6.1.1动力照明系统施工

6.1.1.1材料要求

6.1.1.1.1钢管壁厚均匀、焊缝均匀,无裂、砂眼、棱刺和凹瘪现象,除镀锌管处,安装前预先除锈,并有产品合格证。

6.1.1.1.2各种导线及电气器具的型号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的规定,并必须有产品合格证。

6.1.1.2动力照明工艺流程:

钢管及PVC管的敷设要求→预制弯管→测定箱盒位置及图定→管路连接套接→变形缝处理→地线焊接→配电箱盘可先固定→配管隐蔽验收→造反导线→管口护圈→管内穿线→导线连接→线路检查绝缘测试→检查灯具开关等器具及机电柜安装要求→箱盒防腐处理→接线→安装→测验调整→送电运行验收。

6.1.1.3质量要求:

6.1.1.3.1钢管严集熔焊连接,接地线跨接牢固,其焊接长度为连接钢筋直径的6倍。

6.1.1.3.2PVC管必须配胶加管箍连接。

6.1.1.3.3在施工过程中,配管后及时加管堵把管口堵严实,发现堵塞及时清理排除。

6.1.1.3.4照明导线要根据标准,零线及保护地线的颜色应加以区分,黑色线做零线,黄比如双色线保护地线。

6.1.1.3.5照明电路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0.5MΩ,动力线路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MΩ。

6.1.1.3.6成排日光灯,在确定位置时必须控线,以减少误差,固定日光灯必须用膨胀螺丝。

6.1.1.3.7配电箱位置正确,部件齐全,箱体开孔合适,切口整齐暗式配电箱盖紧贴墙面,零线经流排(零线端子)连接,无较接现象,PE线安装明显牢固。

6.2、管道工程安装:

6.2.1室内给水管道

6.2.1.1工艺流程

安装准备→预制加工→干管安装→主管安装→管道试压→管道冲洗→管道防腐和保温。

6.2.1.2质量要求

6.2.1.2.1隐蔽管道和给水系统的水压试验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6.2.1.2.2管道及管道支座,严禁铺设在冻土和未经自理的松土上。

6.2.1.2.3给水系统竣工后我交付使用前,必须进行次洗。

6.2.2室内排水管道安装

6.2.2.1工艺流程,安装准备→管道预制→干管安装→主管安装→支管安装→通水试验。

6.2.2.2质量要求

6.2.2.2.1隐蔽的排水管道通水试验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6.2.2.2.2管道的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6.2.2.2.3竣工后我交付前必须进行通水试验。

6.2.4排水系统

6.2.4.1工艺流程

安装准备→排水管安装→通水试验。

6.2.4.2质量要求

6.2.4.2.1排水管的型号、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6.2.4.2.2排水出口与排水管接口连接处必须不漏。

6.2.5.3.3管道的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7、质量保证措施

为了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在经理、总工程师以及生产技术科、安全质量检察科在领导监督下,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落实质量责任制,抓好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在加强检测的基础工作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强化质量管理,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来保证工程质量,并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7.1、强化质量意识,认真贯彻落实“质量第一”的方针,把创优工作贯穿至施工生产的全过程,以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为主线,全面组织生产。

7.2、强化以第一管理者为道的质量保证体系,配备强有力的人员,做到各级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