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417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实习名称:

工程地质实习

专业:

xxx工程

学号:

xxx

姓名:

xxx

实习地点:

黄湾——龙门洞

实习时间:

8月16日~8月25日

2011年8月25日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四川峨眉•

目录

第一部分总论3

1.1实习目的3

1.2实习内容及要求3

1.3实习地点及路线3

1.3.1实习地点3

1.3.2实习路线3

第二部分分论4

2.1地貌及其特征4

2.2地层4

2.3岩性及其特征5

2.4地质构造6

2.4.1褶皱6

2.4.2断层6

2.4.3节理7

2.5水文地质条件7

2.5.1水特点7

2.5.2地下水的分类8

2.5.3河流地质作用9

2.6不良地质现象以及解决方案9

2.6.1风化作用9

2.6.2崩塌10

2.6.3滑坡11

2.6.4岩溶12

第三部分结语13

第一部分总论

1.1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得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的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们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建议地质仪器工具和化学试剂的使用,鉴定等使学生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

了解地质病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病害区地质工作方法及典型病害和治理工程技术,掌握在专业设计中如何应用地质知识

1.2实习内容及要求

1.熟练阅读地阅读和使用地质图

2.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能够较精确的测点和测定各种地质体的产状要素

3.观察确定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掌握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掌握描述记录方法

4.岩性的鉴别、命名,描述及其在地质体中岩性变化的观察与记录

5.线路工程地质纵断面的绘制

6.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确定填图单位、填图范围及地质点,掌握一般记录格式、地质界限的的填绘、标本的采集与记录。

图件的整理和上墨方法。

使我们了解订车阶段工程地质的工作内容,能够正确表达线路工程地质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准确的使用地质概念和地质术语;学会野外工程地质工作方法、步骤及组织。

1.3实习地点及路线

1.3.1实习地点

四川省峨眉山市黄湾乡——龙门洞

1.3.2实习路线

路线一:

清音水电站——龙门洞山泉水源源址;

路线二:

清音水电站——峨眉山黄湾乡大桥;

路线三:

峨眉山黄湾乡大桥——河漫滩。

第二部分分论

2.1地貌及其特征

峨眉山地区的地层除志留系、泥盆系和石岩系完全缺少外,从前的震旦系顶部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

其中除震旦系和上二叠统下部为岩浆岩外,其余是一套由碳酸盐岩、琐屑岩和泥质岩组成。

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1、堆积地貌

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

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

2、侵蚀—堆积地貌

河漫滩:

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工级阶地:

分布在峨嵋河、临江等现代河流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2~~10米;

Ⅱ级阶地:

见于峨嵋河张坝、王田坝等地。

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

3、侵蚀—构造地貌

丘陵:

主要分布在峨眉山东麓地带,由白垩系粘土组成,其形态受岩性影响多呈浑圆状。

丘坡平缓丘间沟谷发育。

海拔高度500~~6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

4、侵蚀—溶蚀地貌

其实溶蚀中山分布在二峨山断层以南,为二峨山主体,海拔800~~1200米,主峰2037米,山脊圆滑,呈峰丛状,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在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出露地区,岩溶地貌发育。

2.2地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

总厚度达7490.32米。

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在我们地质实习区段(黄湾到龙门洞)内,主要出现了一下几种地层: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清音电站、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等地。

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

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

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

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

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

侏罗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

下统只有一组,即珍珠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

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

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

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

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

第四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

岩性表现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

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

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及阶地上,部分分布于山麓及山坡。

主要成因类型有:

冲积物(Qa1)、洪积物(Qp1`)、坡积物(Qq1)、残积物(Qe1)等。

2.3岩性及其特征

峨眉山地区的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

侵入岩主要为峨眉山花岗岩(γ2),喷出岩为峨眉山玄武岩(P2β)。

清音电站地区玄武岩形成于晚二叠系早期,呈青灰色。

该地区剖面实测厚度为258米。

清音电站附近,该区主要以块状和碎裂结构为主,有局部滑塌的现象。

主要为基性岩体,青绿色的斜斑玄武岩。

岩层走向于河谷垂直,即为横向河谷。

再往下游横向河谷的特性逐渐减弱。

牛背山断层为逆断层,走向北西,南起麻柳湾,北至石店,全长约9公里,断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

该区的岩石为微晶玄武岩,为柱状节理,如图2。

该区内为顺倾的斜坡,也有局部滑落的现象,对此的处理办法可以用打锚杆或挂网打桩等。

 

图2柱状节理的玄武岩

挖断山断层。

该断层是由不同时期的玄武岩形成的,在花岗岩与灰岩之间有明显的破碎带。

灰岩较多,该区的溶洞较发育。

该区不用考虑过多的稳定性问题,但是要特别注意渗漏问题。

溶洞的方向有垂直和水平的,可以反映河谷河谷下切地壳上升等情况。

主要由泥岩和砂岩组成。

由于泥岩是由粘性土经脱水固结而,其固结不紧密、不牢固;层理不发育,常呈厚层状、块状;强度较低,遇水易泥化,强度显著降低。

由于砂岩岩性坚硬而质脆,在地质构造应力作用下张性裂隙发育,所以常具较强透水性。

如图3,该区砂岩的走向、倾向、倾角为:

NE68°∠70°。

图3

2.4地质构造

2.4.1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岩石中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

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

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斜﹔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斜。

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

褶皱要素包括﹕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⑥轴﹐理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

褶皱分类:

根据单个褶皱的枢纽及轴面的产状分为﹕①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②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70°﹔③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④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⑤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⑥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⑦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的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20°~80°。

2.4.2断层

断裂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

据其发育的程度和两侧的岩层相对位错的情况把断裂分为三类。

一类叫劈理,是微细的断裂变动,还没有明显破坏岩石的连续性。

第二类称节理,是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

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较陡。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化较大,从陡倾到近水平以上讨论的主要是脆性断裂情况,其断裂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还有两类断裂的断裂面则是看得见却不一定摸得着的。

塑性断裂是岩石塑性变形的产物,象流劈理,是因片状或板状矿物的平行排列而使岩石能够分裂成许多平行薄片的构造。

粘滞性断裂是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粘滞性流动的结果,原岩的结构已完全破坏,原来组成岩石的矿物发生转动并伴有重结晶和再排列作用,形成片理、片麻理和新生面理等。

因此,说断裂是不连续变形同样只具相对。

2.4.3节理

剪节理:

剪节理又称剪切裂隙或者破劈理,处处可见,尤其是侏罗纪以前的钢性岩石。

剪节理形成于主构造破碎带的边缘,如果是密集带又可称为劈理化带或构造破碎带,是一种比较平直、紧闭、陡倾角(80-90度)的裂隙。

单组剪节理(又称剪切裂隙)延伸可以较长,地质构造力学把它叫做扭性裂隙。

剪节理经常成对出现,在龙门洞水电站对面岩层有许多剪节理,为表生节理,没有一定规律性和方向性。

 剪节理 剪节理密度为8.3条/米,节理加速了岩层的风话速度,增加了岩石的透水性。

 柱状节理:

属于原生节理,是岩石在冷却时体积收缩形成的。

如玄武岩的六边形柱状节理。

由于形成岩浆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温度差的存在,杂质的影响,岩浆厚度不同,造成柱状节理不是标准的六边形。

 

2.5水文地质条件

2.5.1水特点

地下水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

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大类。

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

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

当潜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

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流动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

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2.5.2地下水的分类

1、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

2、按矿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

详见下表:

地下水类型

总矿化度(g/l)

淡水

<1

微咸水

1~3

咸水

3~10

盐水

10~50

卤水

>50

表2地下水按矿化度分类表

3、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4、按埋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上层滞水:

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一般分布不广,呈季节性变化,雨季出现,干旱季节消失,其动态变化与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潜水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一般埋藏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隙及坚硬基岩风化壳的裂隙、溶洞内。

承压水:

埋藏并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承压水受静水压;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动态变化不显着;承压水不具有潜水那样的自由水面,所以它的运动方式不是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流动,而是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以水交替的形式进行运动。

包气带水指潜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这里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气态水和暂时存在的重力水。

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季节性地存在的水称上层滞水。

潜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它承受压力,当上覆的隔水层被凿穿时,水能从钻孔上升或喷出。

按含水空隙的类型,地下水又被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孔隙水是存在于岩土孔隙中的地下水,如松散的砂层、砾石层和砂岩层中的地下水。

裂隙水是存在于坚硬岩石和某些粘土层裂隙中的水。

岩溶水又称喀斯特水,指存在于可溶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的洞隙中的地下水。

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井水和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

不过,地下水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地下水过多,会引起铁路、公路塌陷,淹没矿区坑道,形成沼泽地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层下陷等问题。

赋存在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即非饱和带,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

下部为饱水带,即饱和带。

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

狭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

地下水可开发利用,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

地下水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的优点。

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

在矿坑和隧道掘进中,可能发生大量涌水,给工程造成危害。

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平原、盆地中,潜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过湿,地表滞水地段,可能产生沼泽化,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的是钾、钠、镁、钙、氯、硫酸根和碳酸氢根7种离子。

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称总矿化度,总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称淡水,1~3克/升的,称微水,3~10克/升的,称咸水,10~50克/升的,称盐水,大于50克/升的,称卤水。

地下水中钙、镁、铁、锰、锶、铝等溶解盐类的含量称硬度,含量高的硬度大,反之硬度小。

在实习地点处含硫酸根含量有点多(由于岩石),水味道有些涩口,水质较好。

2.5.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①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

河流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

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②搬运作用: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

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

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

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③沉积作用:

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

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

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容易被再次侵蚀和搬运。

2.6不良地质现象以及解决方案

2.6.1风化作用

风化的概念:

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经受风、电、大气降雨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会发生破碎或化学成分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分类:

(1)物理风化作用

物理或机械风化造成岩石分解。

机械风化的主要过程为海蚀,海蚀把碎屑物及其他微粒的大小减少。

但机械风化与化学风化环环相扣,如机械风化造成的裂缝会増加进行化学风化的表面面积。

而化学风化在裂缝造成的矿物亦会帮助岩石分解。

热膨胀,或称为洋葱状风化、剥离作用、日晒风化或热冲击,通常在类似沙漠等有很大的每日温差的地方。

温度在日间升高,在晚间则急剧下降;岩石在日间受热膨胀,在晚间冷却收缩。

应力通常都会施加在外层。

此应力令岩石外层以薄片状态剥落。

虽然此现象由温差做成,但水汽的存在令热膨胀的效果加强。

(2)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包含岩石成分的改变,常常引致其形态的崩溃。

这种风化会在一段期间反复发生。

(3)碳酸化作用

其中一种知名的溶解作用为碳酸化作用,此过程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引起。

碳酸化作用在含有碳酸钙的岩石发生,例如石灰岩及白垩。

此作用发生在雨水与二氧化碳或有机酸等结合后形成弱酸,弱酸与碳酸钙反应后形成重碳酸钙。

此作用在低温下会加速,所以是冰川风化的主要特色。

其反应如下:

CO2+H2O->H2CO3二氧化碳+水->碳酸

H2CO3+CaCO3->Ca(HCO3)2碳酸+碳酸钙->重碳酸钙

碳酸化作用在有多重接口的石灰岩形成一种分开的石灰岩道路。

碳酸化作用沿着岩石接口的反应最为强烈,令此接口加阔及加深。

(4)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亦有可能参与物理风化(同时亦有化学风化)。

地衣及藓类植物在光秃秃的岩石表面生长,做成一个更为潮湿的化学微环境。

岩石被这些生物附上后会加强在岩石上表面微表层进行的物理与化学分解。

大范围的幼苗发芽及植物的根部除了在岩石上裂隙施加物理压力外,亦提供一个水及化学物的渗透渠道。

挖洞动物及昆虫分布在底岩附近的土壤表层亦会增加水及酸的渗透性和进行氧化过程的表面积。

2.6.2崩塌

崩塌的定义: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崩塌的类型:

1.根据坡地物质组成划分

(1)崩积物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3)沉积物崩塌(4)基岩崩塌

2.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和速度划分

(1)散落型崩塌

(2)滑动型崩塌(3)流动型崩塌

崩塌形成的条件

1.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

(1)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

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

(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2.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

(1)地震

(2)融雪、降雨特别是大暴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地表冲刷、浸泡。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

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

(1)遮挡。

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2)拦截。

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

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 利用废钢轨、钢钎及纲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栏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

(3)支挡。

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

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

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5)镶补沟缝。

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

(6)刷坡、削坡。

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7)排水。

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2.6.3滑坡

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斜坡土体和岩体在总理作用写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

2)地质构造条件:

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3)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

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

滑坡体、滑坡壁、滑动面、滑坡床、滑坡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滑坡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意滑坡都具有。

滑坡的防治措施: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常用的方法有:

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

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

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

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

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2.6.4岩溶

岩溶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的地区。

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在略有酸性的水中更易于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将石灰岩溶解,并以溶液形式带走。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隙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